優美的遊記散文「薦讀」

遊記散文就是記錄自己遊玩經歷的文章,大家一定要寫出真情實感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優美的遊記散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優美的遊記散文「薦讀」

1、雲南印象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橫斷山脈和雲貴高原的地貌,讓它成爲一塊發光的綠寶石,散發出無窮的魅力。白族舞蹈家楊麗萍主創的大型原生態歌舞,以曼妙質樸的舞姿勾勒出雲南的婀娜剪影。今年暑假,我有幸踏上了這片熱土,品讀了這份激情。

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大理

初入雲南,我們先去了大理。蒼山、洱海、蝴蝶泉、崇聖寺三塔、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大理國……。大理,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大理古城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着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戶戶養花種樹,花果並茂。天生麗質的白族導遊金花笑吟吟地向我們介紹大理“風花雪月”的勝景:“大理的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構成大理‘四絕”,你們看我們白族姑娘的頭飾就凝聚着風花雪月。”我們好奇地審視着:從帽檐兒綴下至胸前潔白的飄帶,象徵着風,白白的帽檐兒則是雪,雪下面一彎新月託着一圈鮮花。哦,好美的喻義。我在捕捉着白族人民創造的美。然而,白族“三道茶”卻更讓我們情牽神迷。在典型的白族喜州民居里,我們品味着白族歷史悠長的“三道茶”。這第一道茶是“苦茶”,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勞;第二道茶爲“甜茶”,能提神補氣,神清氣爽;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清雅之氣,綿延無窮。白族的祖先們彷彿是用這“三道茶”告誡自己的子孫要“先甜後苦,勤勞纔能有幸福”的人生之道。

很早就在歷史課本上認識了三塔,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三塔造型奇特,挺拔秀麗,都是八角形空心磚塔,雖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仍巍然屹立。登上崇聖寺新建的塔樓極目遠眺,三塔像三柄古樸的寶劍直插藍天,又像三根茁壯生長的春筍試與天比高。背景就是蒼山洱海,蒼山逶迤,洱海蜿蜒,蒼山上雲煙氤氳,變幻多姿,洱海像一塊長形碧玉緊緊鑲嵌在蒼山腳下,波光閃閃。這是怎樣一幅大氣磅礴的水墨山水長卷啊!

汽車在洱海邊的公路上疾馳,我貪婪地望着窗外漸漸遠去的景色,山色如黛,嫋嫋雲煙。民居的建築風格都是以白色爲基調,“粉牆畫壁”是它的一大特色。一色的青瓦白牆,一色的飛檐斗拱,一色的雕樑畫棟……清新淡雅、鍾靈毓秀的水墨畫卷一路展開來,讓人從心底涌出想近距離觸摸的衝動。難怪李清照會說“山光水色惹人親,說不盡,無限好”。

這裏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瓦,古樸自然,有如陳釀老酒一般,真是越看越有味道。我想,在這樣一個風花雪月、山光水色之地,如果能夠擁有一套自己的“住宅”,實在是一種福分,更是一種“詩意的棲居”。 我想起了倉央嘉措的一句詩: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爲修來生,只爲途中與你相見………

南國有佳人——麗江

漢代李延年有歌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就是這樣一位傾國傾城的南國佳人。

麗江,一個充滿陽光和詩意的名字。

站在古城大水車前的石橋上,眼望那一層層古色古香的納西民居,依山傍水,錯落別緻。鋪着五色石板的小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遊客的臉上泛着幸福的霞光,這繁華的街市令人回味着昔日茶馬古道的繁華與輝煌!我們彷彿循着茶馬古道上淡淡的茶香走進了高原古老的歷史畫卷。橋下流水潺潺,,迂迴縈繞。兩岸纖纖垂柳,濡染着古城的素雅嫺靜。不遠處玉龍雪山披着皚皚白雪,雍容端莊。“小橋、流水、人家、悠然見南山”的詩情畫境撲面而來。

麗江最讓人難忘的是玉龍雪山。看過海明威筆下〈乞力馬紮羅的雪〉——非洲赤道線附近那座著名的雪山,雲南的雪本不讓人驚訝。然而看到玉龍雪山巍巍的矗在那兒,仿若高大的天神,心中的敬畏油然而生。玉龍雪山,真像一條披着冰雪銀鱗的玉龍,在藍天麗日下燦燦生光 。山頂雲霧繚繞變幻,就像一位聖潔的仙女,臨風玉立,衣袂飄然,不時撩起面紗,風情萬種。閉了眼,恍若一夢千年,我感覺自己的靈魂飛上了玉龍雪山,我的身體,融進了玉龍雪山。

在玉龍雪山甘海子,世界上海拔最高3100米的實景演出劇場,我們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演出以玉龍雪山爲天然背景,用象徵着雲貴高原紅土的紅砂石砌成迂迴艱險的“茶馬古道”,構成360度的環形劇場,由500名來自納西族、彝族、普米族、藏族、苗族等10個少數民族普通的當地農民傾力出演,這些有着黝黑皮膚的非專業演員,用他們最原生態的動作,最質樸的歌聲,最滾燙的汗水,與天地共舞,與自然同聲!他們濃烈的長髮印證着他們永遠是雪山的兒女,他們粗獷的雄性的嚎叫,她們尖聲悠揚的歌聲緊緊地環繞在雪山之巒,他們有玉龍雪山的護衛,他們有着雪一樣自然的生命,令人敬畏。

《印象麗江》是一場真正盪滌靈魂的視聽盛宴,演出讓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都感到巨大的心靈震撼。其中的主題曲《回家》令人回味無窮:

在這裏每一天每一天

我們都在享受

大自然的洗禮,陽光的洗禮,雪與山的洗禮,水與草的洗禮

被黝黑的皮膚洗禮,被高亢的`吼聲洗禮,被直灼的目光洗禮

被粗糙的雙手洗禮,被無邪的笑容洗禮

站在這裏的我們

通體清澈透明,目光純淨

我們發現活着是如此真實美好

我們憑什麼不去感恩生命……。

阿詩瑪 · 石林

進入石林景區,讓我一下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見這石林,峭壁萬仞,石峯嶙峋,似千軍萬馬,又似古堡圍城,像飛禽走獸,又似人間萬物,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構成一幅神奇活現,巍然壯觀的天然畫卷。環顧四周,是一個個形態似劍狀,塔狀,蘑菇狀的連片出現的石柱羣,遠望如樹林。於是,人們望物生意,把這奇異的石柱羣稱之爲石林吧!我們來到一座亭子上,從這裏環視四周,整個大石林盡收眼底。看着高低起伏,氣勢恢弘的石峯,真有“一覽衆山小”之感。

隨後,我們遊覽了秀麗的小石林,當看到阿詩瑪的化身石時,我心頭一震,幾乎要熱淚盈眶。美麗的撒尼族姑娘阿詩瑪定格成千年萬年不朽的形象,讓人長久嘆息。阿詩瑪,與其化成石像在這裏孤獨地守望千年,何如伏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聲?

綠海泛舟——版納情思

西雙版納,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名字,是我早就魂牽夢縈的地方。

走進西雙版納,撲入視野的盡是蓊蓊鬱鬱的綠:墨綠、翠綠、草綠、嫩綠、橄欖綠、鵝黃綠……構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綠色王國。

婆娑起舞的椰子樹,高大挺拔的棕櫚樹,亭亭玉立的檳榔樹,翠蓋華裳的芭蕉樹,碩果累累的芒果林,婀娜多姿的鳳尾竹……。或崢嶸,或秀逸,讓人目不暇接,留戀在異鄉神奇的勝景之中。那數不盡的色彩斑斕的奇花異卉,簇簇團團閃着花光散着花霞,在這藍藍天宇下爭奇鬥妍。雨後,版納又平添幾分嫵媚,紅的,紫的,淡粉的、橘紅的、嫩黃的……。輕輕颺颺的花雨,色彩愈加豔麗。滿目山水融情,花潮疊伏。大自然是這樣多彩、溫馨、雄渾,並且慷慨造福於人類。我由此真切地領悟着“人與自然”這個永恆主題中蘊涵的和諧之義。當我行進在野象`谷的羊腸小徑中,當我興致勃勃地坐着悠悠盪盪的纜車漂浮在熱帶雨林的綠海之上,腳下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滿目青翠,寥廓恢宏,令人心曠神怡,感覺和雲南這個植物王國融爲了一體。

雲南看雲

這次到了雲南,我才真正明白“彩雲之南”美名的來歷。高原的雲是多姿多彩的,休憩於風的影子裏。雲南的詩意,寫在如風如水如雲彩的文字裏。雲南之行,像去赴一場彩雲的盛宴。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雲南的每一天,只要擡頭望天都會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雲彩:有大朵大朵厚實嚴密的堆積雲;也有絮絮鋪滿一天的羽毛雲;有一絲絲掛在天邊的;也有如牡丹花般在頭頂盛放的,什麼樣的形態都有,而且低的讓你覺得觸手可及。“白衣蒼狗變浮雲”,每次都讓你忍不住大聲驚歎,驚歎造物主的神奇!

雲南之旅,是在自然懷抱中的一次深呼吸。綠色雲南、花雨雲南,詩畫雲南,歌舞雲南,你的綽約風姿,你的窈窕倩影,讓人目眩神迷,讓人沉靜如水,激情似火,讓人沉醉不醒。作爲自然之子,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你的眼中找到藍天。今生何時,再能夢迴彩雲之南,攀上玉龍雪山更高處,徜徉於麗江的古雅街巷,泛舟洱海……。

2、青龍山記

青龍山隔涇河與甘肅寧縣相望,山樑從塬地溝邊逐漸低延到河川,兩旁皆爲深溝大壑。塬邊山頭佇立一尊城堡,山樑最低處曲折止於河灘,隔溝望之,仿如蒼龍昂首擺尾,故有此名。

延安時期,青龍山高地上國民`黨隊伍築設堡壘,封鎖邊區,如今堡壘痕跡猶在。電影《彭大將軍》在此拍攝掩埋烈士遺體情節,青龍山因之被更多人傳揚。我曾來此採訪城堡遺蹟,看到塬邊松柏森森,溝坡林木蔥茂。聽其歷史,觀其物景,頗感這是一道有故事、有蘊含的傳奇之山。

深秋時節,我再次採訪青龍山,看到這裏崛起一片生態旅遊景區,多處新景與原有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遺存融爲一體,自具特色,頗受青睞。

廟堡並存是景區的核心物景。廟觀建於清道光年間,雖是祭神護佑意識的產物,但建築體式、泥塑壁畫卻具藝術價值。清同治年間,回民起事,附近村人在此臨溝築堡,避防抗掠。1926年,國民軍雜牌連隊駐紮縣城,縱兵爲匪,預徵田賦,劫掠百姓。民衆恨之入骨,稱其爲“紅頭”,便成立紅槍會,後改稱農民自衛團,“反貪官污吏,打紅頭匪軍”,終以犧牲26人代價獲勝。青龍山之城堡、廟觀,即是農民自衛團的活動舊址。今青龍山生態旅遊景區發掘農民抗暴事件,於廟院重築圍牆,製作記寫當年農民運動的《十二月歌》與《勝利歌》壁欄,供人觀瞻,農民運動的歷史堪值銘記。

滿山林木是景區的壯美景觀。上世紀六十年代,這裏的溝壑坡窪,遍植松柏林木,創建芋元林場,是林業部、省地縣先進單位。黃土溝坡區的隊辦林場是當時的新生事物,省級勞模、林場帶頭人杜勤善,率領村人綠化荒山的事蹟遐邇遍傳。省政府召開社隊林場工作會議,曾來青龍山參觀。地區林業局亦派工作組在林場蹲點,總結科研與管理經驗向各地推廣。當年的奮鬥使青龍山滿眼蔥鬱,新建的生態旅遊景區就掩映在林木風光之中。來此遊覽,可賞林木之美,可觀前人之功。

窯洞餐飲是景區的懷思體驗。景區改造一片淺凹臺地,掘出一排傳統窯洞,前闢花草廣場,設置雨陽露亭,是遊人品享美食、休憩購物之所。窯洞餐飲借用“人民公社食堂”之名,寓含福滿現今新生活之比。飲食品種爲長武獨有的小酥肉、血條湯、水豆腐、牛犢饃等,展售物品爲地方特色的老虎枕頭、蟲鳥裹肚、虎頭童鞋、刺繡針織等,多有農家文化情趣。

遊樂場所是景區的田園生趣。山樑兩廂恢復的農家窯院,山脊林蔭新闢的遊覽步道,城堡左右間有木屋別墅的花草園圃,溝頭崖邊培植的時令果園,屋可居客,道可觀景,別墅有山野之味,果園宜遊客自採。更有收購的數百塊石磨,砌鋪之字形甬道,通達置有犁、耙、耬、鞍及木車、簸箕、木杈等農事用具的展室,展示農耕文化,殊有地域情味。

新農村建設促成青龍山煥發新顏。這裏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的挖掘,是青龍山所在相公鎮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的創新思路。鎮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打造青龍山生態旅遊景區,景區企業又與鎮政府聯手合作,將景區管理納入扶貧事業。貧困戶資金在景區經營中入股分紅,貧困戶勞力優先在景區就業,鎮政府與景區企業提供貨棚、貨亭供貧困戶售貨,都是這古老山塬上呈現的嶄新氣象。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勃勃生機鼓舞人心啊。

感時代之新引動山塬之美,我便作青龍山此記以銘。

3、太白書屋小記

“太白書屋”4字位於九華山景區入口處茶樓南牆上,茶樓有兩層,拱頂飛檐,古色古香。茶樓後有一小院,院周有L型平房,是爲餐館。太白先生石雕立像一尊,位於院內靠北餐館前,衣冠楚楚,神態飄然。另一側餐館檐下,錄古詩數首,有書者具名,卻無詩作者出處。其中一首“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爲東道主,於此臥雲鬆。”,在太白先生詩作中並不十分著名,據說九華山即因其中“九華峯”一詞得名,因此在九華山卻非比尋常。在九華山入境牌坊上,即有趙樸初先生撰寫“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對聯。至今誦來,詩仙風采依然撲面而來!

“太白書屋”相傳爲太白先生讀書處,但確切的讀書地點已無可考。僅院落南段面向羣峯處,有古銀杏兩株,相傳爲先生手植,時值深秋,滿樹金黃,令人沉醉,不勝遐思。樹下有井一方,內有紅鯉魚數條,神態悠閒。但以自由之身,困於方寸之間,先生有知,定然感慨不已。遊客對文化掌故多不在意,但餐館生意卻是價廉物美,食客絡繹不絕。餐館不大,經營對象也是普通民衆,但內部佈置仍然富有詩歌文化特色,其中一幅巨型草書《將進酒》相當入情。人生到此,即使不能“一飲三百杯”,也可嘗試“同銷萬古愁”了。

歸程途徑“太白墓”側,想先生一生顛沛流離,多少生前艱難事,化作千秋萬代名!心靈深處,何曾離開過秋浦河、九華山和如詩如畫的皖南,詩魂融入當塗皎皎月色,豈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