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美文散文

遊記既是文學體裁名也是記述遊覽經歷的文章,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遊記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今天爲大家準備的是遊記美文散文,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

遊記美文散文

遊記美文散文一

《訪高郵汪曾祺故居》

江蘇高郵城不大,但很有名氣。宋代“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少游、清代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都是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戲劇家汪曾祺也是高郵人。

去年十月份,我與幾位朋友去蘇北轉了一趟,從揚州到淮安再到高郵,爲的是去尋訪汪曾祺的蹤跡。經過多方打聽,總算在南門竺家巷找到了汪曾祺的故居。這是一座十分普通的平房,牆上嵌一塊藍底小牌,上寫白字:“汪曾祺故居”。聽說有人來,一位大嫂用悠長而尖細的嗓音叫道:“汪家的……有人來看汪曾祺了……”

一位六十開外的和藹老人出來,將我們迎進小屋。小屋不大,約莫十幾平米,高不到五尺,似乎要碰頭。分裏外兩間,前間牆上掛四幅汪曾祺的字畫,畫下是個長條櫃,擺兩個青花瓷瓶。後間爲臥室,方桌上放一張汪曾祺的放大照片,作沉思默想狀,是唯一的室內裝飾。

老人很客氣。與我們拉家常,並從抽屜裏拿出簽名簿讓我們簽名。簿子是新的,簽名者寥寥,是尋常百姓。我隨手寫道:“瞻仰汪曾祺故居,是多年的夙願,今日了此心願,足矣!”落款是“一個崇拜汪老的人”。

老人見此,十分激動,講話也期艾起來。原來他是汪曾祺的妹夫,姓金,身材高大,臉色白淨,是當地防疫站的退休醫生。據他斷斷續續的介紹,汪家過去是大戶,有許多房屋在這條街上,前幾年被拆,只留下這兩間原先堆雜物的平房。我曾讀過汪曾祺的《我的家》,其中寫道:“我們那個家原來是不算小的,我的家大門開在科甲巷,而在西邊的竺家巷有一個後門。”他還說中間有正屋、堂屋、大廳和花園。可是現在都拆了,只能靠想象去填補過去的一切……

據金老介紹,小屋隔壁是汪曾祺弟弟汪曾慶的住屋,門鎖着,大約他不在家。照片上看,他長得矮矮瘦瘦,活脫脫一個汪曾祺,也喜歡喝酒,當年汪曾祺送副對聯曰:“金罌蜜貯封缸酒,玉樹雙開遲桂花”,真正點到了他倆共同的愛好。

下午,在汪家人指引下,我們去了文遊臺的汪曾祺文學館。門口有啓功書寫的匾額,兩邊臺柱上是邵燕祥撰寫的對聯:“柳梢帆影依稀入夢;熱土炊煙繚繞爲文”。進門便是展廳,陳列着汪曾祺的一些手跡和各種版本的文集,四周牆上掛滿有關汪曾祺的資料圖片。中堂是汪曾祺畫像,兩邊是林斤瀾的對聯:“我行我素小蔥拌豆腐;若即若離下筆如有神”。還有許多名家如王蒙、賈平凹、葉辛等人題寫的匾額,以及鄧友梅、海笑、余光中等人的題字。

對於這位十二歲就離開高郵,六十六歲後三回高郵的著名文學家來說,故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故而在他七十七歲逝世後,就永遠不再離開生他養他培養他成才的高郵了。

遊記美文散文二

《南潯訪勝》

南潯訪勝南潯,大廈林立,道路縱橫,紅塵滾滾,哪有古鎮的蹤影?我問當地人,他們說:過了大橋,就是老街,果然如此:一條溪流蜿蜓而流,兩岸盡是深院高牆的舊宅,馬頭牆、木門窗、石門檻,青苔佈滿舊弄堂,沿河廊屋皆爲店鋪:藥店、茶館、南貨店、魚行、絲行,恰逢新絲上市,客商蜂擁而至,列肆喧鬧,衢路爲之阻塞。

走着走着,幾疑走進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電影城,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色令人應接不暇:明清古風猶存,酒樓上仍掛着隸書“酒”字布幌,青石街上,木屋旁盡掛着鮮紅的燈籠,弄堂裏不時飄來《梅花三弄》的廣東音樂,夾雜着小酒鋪划拳行令的喊叫聲……

下雨了,我坐在沿溪陳舊的長廊靠椅上,盡情欣賞眼前的景色,這條河或者叫溪的水流緩緩地輕描淡寫地流着,雨中穿過古老的南潯,象在沉思象在敘述往日流逝的歷史,雖然顯得有些單薄,但仍保留着這座古鎮特有的靈氣。忽然一陣布穀的叫聲,打斷我的構思,擡頭見一個採桑姑娘揹着竹簍碎步向石橋飄來,石橋長滿青苔,一棵蒼老的桑樹將橋面遮住。她提着裙角,站在高高的橋上,一臉燦爛的笑容,多像南潯的形象!

等到雨停,我欣然走進一家深院,青花瓷瓶裏開着五六枝箭蘭,藍色的花被深綠色的長葉簇擁着,顯得無比的幽靜而文雅;腳下的石板過道光滑如鏡,檐下的雨滴還在滴答滴答。籬邊的玉蘭也開了,滿樹繁花,潔白如雪,一陣雨後的清風,香氣襲人,沁入心脾。穿過這家小院,我又站在臨河的老街。這裏的店鋪都是獨家獨院,一色的水磨青磚地面,木製的匾額顯得十分莊重,醇古淡雅。

可以看出這兒很有文化底蘊,門額題匾都是當時的名人所寫,一筆好字會引來許多觀衆嘖嘖的稱讚。再從那些古屋翹起的飛檐瓦脊和扣着銅環、銅釘的黑漆大門來看,南潯的富庶非江南一般水鄉可比,那些大戶門旁矗立的青石雙獅,也能感覺到時光堆積的厚度,以及它所散發的悠久文化的深沉韻味。

隨後我所參觀的“嘉業堂藏書樓”、民國富豪張靜江的故居、花木扶疏的“小蓮莊”,無不透露出他們當年紙醉金迷的奢侈,無不讓人深深地咀嚼早已失散的華麗和滄涼。這些往日的過眼煙雲,象畫家筆下的水墨,洇在宣紙上漫衍出曾經讓人着迷的畫幅,從中悟出那份空靈飄逸的意境,以及那空靈背後隱藏的無可奈何的淒涼和哀傷……

遊記美文散文三

《二十四橋賦》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早在少年時代,每當夏日夜晚,我喜歡坐在庭院中,看銀河橫亙星空,那數不盡的明星組成的天河,在黑絲絨似的夜空閃爍着神祕的光輝。我彷彿看見橫跨銀河之上有道漢白玉雕成的拱橋,對對穿着古代寬袖長衫的仕女,興高采烈地走在寬敞的橋上,陣陣晚風送來潺潺的流水聲。我不禁哼起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千古絕唱。

隨着閱讀興趣的拓展,我開始接觸宋詞。姜白石《揚州慢》似一首琵琶彈奏的樂曲:“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兩代詩人共同賦一主題,奏出前無古人的華彩樂章。千百年來,它穿過歷史的塵埃,撥動了多少讀者的情懷?惹得多少文人墨客爲此傾瀉筆墨、盡情謳歌?他們各抒已見,一直沒有定論。

宋代科學家沈括說:二十四橋是揚州石橋的總稱,並一一列舉這些橋的芳名;清代詩人李鬥在《揚州畫舫錄》裏說:“二十四橋,一名紅藥橋,即吳家磚橋。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他將此橋與美人聯繫起來,令人浮想聯翩。他們的爭執引起後人尋訪此橋的興趣,歷代留下難以計數的詩詞歌賦。遠的不說,近代郁達夫乘興去揚州,歷經戰火洗劫的古城,當時一片廢墟,哪兒去尋找她的蹤跡?他頗爲失望地寫道:“揚州之美,美在各種名字,如綠楊村、廿四橋、杏花村舍等。

可是你若辛辛苦苦尋找這些風雅的所在,也許只剩下一點殘跡,或者什麼也沒有。”他沒找到二十四橋,而且還勸林語堂先生也不要枉費心機去尋找。五十年代末,大約沒讀到郁達夫那篇散文的豐子愷先生,下決心要去找到唐代已有的傳誦千古的名橋。他費了一番周折總算找到一座傳說中的二十四橋,然而極其醜陋,不是那神話般美麗的橋,只是一座“跨在一條溝渠似的小河上”的橋,悽清、冷落、寒酸,使他大失所望,但他仍以幽默的筆調寫道:“我們替二十四橋拍照。橋下水涸,最狹處不過七八尺,新枚(其子)跨了過去,嘴裏念着‘波心蕩冷月無聲’大家不覺失笑。”

然而,我比前人幸運,今日不但看到新建的二十四橋,而且攝下了她的芳容。呵,二十四橋,千百年來你一直是揚州一大人文景觀,是歷代文人所想往所歌頌所傾倒的美景。儘管當年你僅僅是一座貌不驚人的石橋,然而你歷經坎坷,成了維繫揚州的精神支柱。看見你,就好像再一次經歷盛唐時代的歌舞昇平,再一次經歷江左經濟繁榮的昌盛時代!你是時代的晴雨計,國力強盛,小橋堅如磐石;國力衰敗,小橋蕩然無存。

新的二十四橋在著名的瘦西湖公園內。這是一座漢白玉帶狀的拱橋,造型優美、式樣新穎,橋身圍以二十四根玉石欄杆,拾階上下共二十四級臺階,欄杆上雕以精美的古代神話故事: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百鳥朝鳳等圖案,共計二十四幅。

漫步下橋,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詞碑立於右側。早已拓寬的瘦西湖緞帶般的流水,增添了白玉般的二十四橋的英姿;遠處的五亭橋及聳入雲際的白塔,以及數不清的樓臺亭閣,組成一幅絕妙的畫圖,也許正是園林藝術家所追求的“人間仙境”罷。而這座玲瓏剔透、古色古香的二十四橋,已爲千年來詩人的爭議劃上圓滿的句號,也爲古城揚州增添一道靚麗的景點。

遊記美文散文四

《我的第一次驢行》

以前聽說過驢團、驢友、驢行,真正的體驗是今年國慶節長假的出行。一天,同事小尹幫我報名加入了一個驢團,而且相約假期去驢行。於是,我便開始了網上功課,翻閱了該驢團出行日記、照片、驢行心得,備好了出行裝備,長假到來,背起行囊直奔青龍的南胡哈村。

坐車上一看,除了小尹,其餘人全不認識,也不知道都是何方神聖,說話叫網名、暱稱,原來大家都一樣,只是他們入團較早,一起活動較多,已經很熟熟識了。

我和小尹聽着他們交談,漸漸走進了這個隊伍。路上風景美麗自然不必說,到了山腳下,驢頭交代了時間安排,注意事項,驢友們便興高采烈向山裏進發。

紅了的,黃了的,依舊蔥翠的樹木、莊稼、果實,貪婪的看不夠。陣陣微風裹挾着秋的芳香,醉得走不動,還時常能摘到些野果。隊伍中有個小女孩,極可愛,帶給我們一路的歡笑。在我看來,這簡直是人間仙境,萬萬不可辜負。手中的相機、手機咔嚓咔嚓不停歇。

隨着進山的深入,路越來越難走。驢頭在前面探路,我和小尹緊跟着大隊,不敢懈怠,生怕掉隊,在有人停下來的時候才肯放慢速度喘口氣。山,越來越陡,腳下已經沒有了路,上山越來越困難。要緊緊盯住腳下,計劃着下一腳放在哪,要抓到可以給力的任何植物或石頭,要戳牢山杖。

我終於知道了什麼叫驢行,驢行就是不走人道走“驢道”。沿着臺階上山,坐着索道下山,舉着吃的,拿着喝的,聽着音箱的音樂,悠哉悠哉的邊走邊逛,那叫旅遊,這驢行完全不一樣呀。

不消半個時辰,已經汗流浹背了,除了體力的消耗,更有精神的緊張。出現開闊地時就迫不及待地坐下來,休息補給。有幾個年齡稍大的大哥大姐,經驗豐富,裝備齊全,走起來輕盈敏捷,總是在前面招呼大家。像我這樣坐下就不想起來的,那大姐時不時的就拉我一把。

看看前面驢頭指定的目標,再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頓覺壓力好大。無限風光在險峯,絕不輕言放棄,走起,我和小尹牽手前行。隨着海拔的升高,山風越來越大,索性散開頭髮,讓長髮飄飛,找塊平地,擺着各種年輕人才會擺的'POSS,互拍、自拍,樂此不疲。忽然詩興大發——看我長髮及腰,秋日豔陽高照,層巒疊嶂秀髮飄,美輪美奐景色好,青山予懷抱。

驢頭一聲令下開始了新的路程,望着那陡峭的山,我和小尹切切私語,咱抄近道下山吧,或者在這等他們回來,但很快被告知,下山不走來時路,只能向前。跟着大隊,硬着頭皮向前走吧。走着走着,一擡頭看見兩個並不年輕的女驢友,已經在另外的山頭上,舉着長焦,或趴或蹲或倚,尋找着角度,採擷着美景,看得我心驚肉跳。

但最爲驚心動魄的是我下一腳不知道放哪,有荊棘,要看好纔可抓,有碎石,踩不穩要滑,有大石頭需要攀爬。向後沒有退路,也不敢退,向前驚險恐怖,腿肚子發抖,聲音發顫,剛纔那長髮迎風飄飛的愜意,瞬間蕩然無存。驢頭還在前面指揮,鼓勁。萬般無奈,手腳並用,但仍然收效甚微。體力好,有經驗的驢友,前面拽後面託的,讓我總算跨過個了一道道險關。到達山頂,又沾沾自喜起來,第一次驢行,我居然能至此,了不起,爲自己點個贊!

要下山了,唯一通道是從山縫隙裏穿過,我心生畏懼,看着別人輕盈敏捷的通過,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自己經驗體力均不足,於是戲謔道,藉機會感受一下滑滑梯吧。也不怕被人笑話了,也拋開形象不顧了,坐在石頭上,從夾縫中滑了下去。那驚恐、無奈、滑稽的表情,被驢友的相機搶下了。現在回味那一刻,雖然心有餘悸,卻也很有超越感。

上山容易下山難,側着身子,腳步橫着,螃蟹一樣,與小尹手牽手,一步一步下山。待到山腳下,回看山腰上互相咬扯着的“小螃蟹”,我也是看醉了。驢友真是熱心,搶拍了一組一組的蟹行圖。看看走過的路,山真是不高,卻走得我心都出汗了。

大大小小的山,也登過幾個,常炫耀自己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登上泰山山頂,曾多次與祖山的木蘭女合影留念,然後輕鬆自如地走下山去。但那都有臺階,一路又有水果、食物售賣,有石墩、臺階可坐,而這是驢道,真是沒有可比性呀。

有了第一次的嘗試,就會有大膽的繼續,我要做一頭快樂的驢子。

遊記美文散文五

《穿越千峽》

早上七點,我們準時從巖頭鎮出發,趕往麗水。我們的目的地在青田縣和景寧縣境內。讓我意外的是這片區域竟是千峽相連,幽壑交錯,景色堪稱一絕。

這片大山深處修建了一座電站,壩下的河流從峽谷中流出,接納兩邊無數溪泉,蜿蜒流淌,漫過沙地,卵石,草叢,形成大小不一的碧色水潭,倒映着岸邊翠色修竹與褚色岩石,是一副自小熟悉的美麗畫卷。這段天然河流兩岸,於綠蔭中夾雜着幾叢山裏人家,磚木結構的房屋,其中也不乏兩百多年的老屋,精雕細刻的門楣與花窗令人驚歎!

我們很快到了灘坑大壩,從這裏開始,峽谷河流一下子成了高峽平湖,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裏複雜的千峽地貌形成了湖中一座座獨立的島嶼,而四周依舊羣峯聳峙,連綿不絕。站在北山鎮的觀景平臺上,眺望島湖羣山,竟然蹦出“玉盤珍饈”四個字。

從北山鎮往上,逐漸深入,高山峽谷氣息迎面撲來。正值梅雨時節,山中氣候更是多變,淅淅瀝瀝的小雨時斷時續。千山帶着潮溼的清新,夾着淡淡的花香,緊緊地包圍着我們。漫長的公路上幾乎不見人煙,車輛罕至,寂寂空山,靜靜湖水,別樣的深邃寂寥!

也許正是她的原始與靜謐,吸引了一衆驢友。在千峽中,以爐西峽最爲有名,備受驢友推崇。我們一路穿行於峽谷中,看壁立千仞,峯巒疊翠,也以爐西峽一帶最爲獨特,很有一種深山峽谷的幽閉與俊秀。

這一路千峽風光在山中霧氣的縈繞下更添夢幻色彩。我們在這兒的兩天陰雨綿綿,雖不利於工作,卻着實讓我們大飽眼福。薄霧如紗,輕盈飛昇,點綴着倉綠羣山有如祕境;白霧如鏈,或環繞山腰,露出點點峯巒,玲瓏如盆景,或籠于山尖,與天空匯成一色,山如覆白雪。我貪戀着這些變幻無窮的美景,不由感嘆“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池月下逢”。

因爲連下了兩天的雨,山泉彙集成瀑,從高高的山頭跌落,或粗或細,如鏈如匹,萬壑千山,飛流爭出,又是難得一見的美景!衆壑飛流,讓空山少了幾分沉靜,卻難掩遺世的孤寂。

儘管此處羣峯環峙,荒無人煙,但環山公路實在修得不錯,路邊見到不少統一的站牌和渡口,我們在山間省道上盤旋,偶爾還能遇見一兩輛中巴車。只是當我們有意去尋時,竟未見半戶人家,也沒有想象中的“野渡無人舟自橫”,因爲連船都看不見。可就在我以爲人們雨天不出門時,順利溪渡口居然出現了一艘渡船,不知從哪個峽灣中拐了出來!果然是大山深處有人家!

景寧縣就是座落在這片大山腳下的一個畲鄉小縣城。我們先到景寧的大均,那裏的河流又恢復了自由,流淌成各種深潭淺灘。河面上水汽氤氳,淡淡的乳白色水霧懸浮,連空氣都彷彿被潤溼了。我們採樣的河邊有棵千年古樟,因爲植於唐代,被稱爲唐樟。粗狀的樹幹一分爲五,張揚成巨大的樹冠,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蔚爲壯觀!隨後才發現,這裏也算景寧縣的一個景點,樟樹旁就是大均古街,仿古的明清建築,前店後院,將生活與商貿連爲一體。樟樹斜對面有座戲臺,是觀看畲族風情表演的地方,大概三月三這裏會比較熱鬧吧。

從大均返回縣城,景寧那規劃有序的整潔街道,山環水繞的秀麗景觀,還有那些獨具民族特色的橋樑,再次讓人眼前一亮。一條小溪流將縣城分成兩部分,溪水經過層層陡坎,跳躍而下,匯入甌江支流小溪。縣城中每隔數十米就有一座橋連接南北兩岸。最爲難得的是這些橋並不雷同,除了一般的平橋,還煞費苦心地設計了風雨廊橋,城門橋。就衝着這些精心的規劃與設計,這個縣城也值得細細品味。

此行毫無預期,卻穿越了千峽,到了畲鄉,一路收穫頗豐。人生在世,是否也當如此,少些奢望,便多幾分驚喜。

遊記美文散文六

《北戴河之旅》

一直夢想着可以漫步在柔軟的沙灘上,享受這海風輕輕的吹拂,沐浴着慵懶的陽光,自由而灑脫的欣賞着廣闊無垠的大海,感受驚濤拍岸的氣勢與浩瀚的大海給人的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累了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地躺在金沙灘上,靜靜地聆聽來自大海內心深處的聲音,這是何等的享受。

還清楚的記得第一次去海邊的時候,那是去年酷熱的夏季,我和幾個哥們來到了塘沽外灘,當我第一次走近大海的時候,內心是無比的興奮與激動,腦海中第一個想法就是將自己投入到大海的懷抱之中,想淋漓盡致的感受一下大海無比寬廣的胸懷。

由於時間短暫,上次的感受就草草的結束了,當我緩緩地遠離大海的時候,我心中就告誡自己,等以後有空的時候,肯定要再一次更長時間的接觸大海,好好享受一下大海帶給我的快樂。

我的夢想終於又一次實現了,這次我來到了北戴河,雖然它們都屬於渤海的一部分,或許是由於它們處在渤海的不同位置,兩地的氣候不同,它們給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是去的時節的不同,今年比去年去的稍微早點,這也或許是它們給我不同感覺的原因之一吧。

北戴河給我的第一感覺宛如一個溫文爾雅的女子,端莊大方,偶爾也會發嗲,卻又不失女子的那種矯情,給人一種很想和她在一起,白頭偕老的感覺。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樣“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着搖椅,慢慢聊……”

就是這種感覺促使着我多次徘徊在金沙灘之上,久久不想離去。

今年的這個時節去北戴河,人流量還不是很多,少了些嘈雜的聲響和擁擠的人羣,感覺還是很清淨的。

我這個人本來就不怎麼喜歡熱鬧,特別喜歡靜靜的一個人佇立在喜歡的美景之前,任思緒可以任意飄揚。也可以徜徉在自己思想的海洋裏,可以隨處翱翔。瞬間有種感覺,自己好像也長上了天使那雙潔白翅膀,可以褪去人世的煩躁與浮華,欣賞這個原本美麗的世界。

整個上午和中午的時間都給了大海,此刻,卻沒有平時那種浪費時間的感覺,反而感覺今天的時間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回憶與收藏。

下午就去了傳奇溫泉小魚泡溫泉。北戴河傳奇溫泉小魚座落在北戴河新區洋河大橋西三公里處,所謂大樹參天,鳥聲啾啾,閒適夢裏桃園,修竹叢林,田野浪漫,絕色成人間天堂,幾十個戶外泡池分佈於此,這都是旅遊景點的誇誇奇談而已。

真正的面貌和誇誇奇談的介紹相差千里,一個還沒有標準足球場地大的地方,有十幾個泡池,其中還有幾個是空的,有鮮花池、牛奶池、中藥池、親親魚池、鹽池等。衆多的人都是奔着親親魚池而來,結果傳奇溫泉小魚中只有兩個親親魚池,那個大的還沒有開放,只有一個可以容納七八個人的親親魚池,人們都不約而同地等着期待着泡親親魚池。我就先感受了其他的幾個池子,就是各種池子中略微有幾分特色的味道,再也感受不到其他的不同。

泡了一個來小時,親親魚池中的人終於走了,我便箭一般地飛到親親魚池。何謂親親魚池?想必看過趙本山“鄉村愛情”的人大概都有所瞭解。這種魚可以在42度的高溫泉水中生存,可以與你共遊嬉戲,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可以親吻你的肌膚,可以啃噬你身上的死皮,給人一種癢癢、美不勝收的感覺。

當我剛泡在親親魚池中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魚兒親吻我的肌膚,一種宛如中電的感覺,麻麻的、癢癢的,剛開始還不適應,稍微移動一下,嚇得魚兒都遊走了,只能靜靜的等待它再次蒞臨。我便閉上眼睛,靜放如仙自泰然般的感受這一美妙的時刻,享受着癢癢,卻又很舒服的感覺。

雖然它沒有介紹的那樣奢華與漂亮,在這裏,卻是一次跟自然親近的真實體驗,平日的身心疲憊在那一刻得到了無比的放鬆。

在這裏,你可以洗掉塵垢,盪滌心靈,雖然聽不到鳥聲啾啾,身畔蟬鳴,看不到夢裏桃園,修竹叢林,卻也是一次心靈的體驗,甚是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