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紅樓覓己夢散文

最開始接觸《紅樓夢》是從三大家那臺黑白電視機播放的連續劇開始,那時因爲年齡的原因,對這些被前幾年稱作爲才子佳人的畫面,還不甚懂得,但卻很喜歡。而且喜歡的不可收拾而迷戀上癮,每天吃罷了晚飯,就早早的奔到三大的家裏,要不就只能站到院子裏聽聲音。因爲對傳媒知之甚少和讀物不多的緣故,所以就極喜歡論年不論月的看一次“天仙配”“牛郎織女”之類的神話電影。當間斷看過“紅樓夢”電視劇之後。真不敢相信,人間也有這種只有神仙才能享受得到的那種紙醉金迷的戀愛生活。曾一度中毒的心想:自己如果是能得到像這樣的願望,就一定生生死死不離開,相伴偕老到白頭。甚至決心相愛到死也要留下一些能夠流傳於世的感人痕跡和美麗見證。後來用挖葛根、桔梗賣的錢,買了二斤菸葉,從一位教過私塾的老先生那裏,借來了一本石印小楷的“石頭記”多部頭小說,便愛不釋手的經常在煤油燈下,一熬就是一個通宵。

窺視紅樓覓己夢散文

從看“紅樓”到生拽硬拉的讀“紅樓”開始,我對戲裏、書裏介紹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種說不出的羨慕和愛戴的感覺,時真時幻,亦近亦遠。這種印象中的深了,晚上常發生失眠。每逢出現這種情況,白天上學或者是放學以後去挖野菜,就都會產生出時而覺得自己成了戲中人物,時而又覺別人表現的比自己更像、更真。這種感覺產生到頂峯的時候,就會一度的揣摩觀察世間的衆人,誰有若即若離,或聚或消來去自如奇妙能耐。總之一句話:《紅樓夢》裏面的人物給我的印象是活的。甚至就在我們社會的某個角落,是時至今日、時至明日,或者將來的某一天,我就會發現遇到,或者成爲至交。這種感覺一直延續到畢業走入社會以後,才真正感覺發現:這是因爲“紅樓”的作者,曾念舊境,書蘊文道。令我感覺或體悟所產生的虛幻,只不過是編劇和作者若谷的冰山一角。

我那時讀的“紅樓”是多部本像毛筆抄寫的小楷石印。連續的六部。每逢捧起書本剛進入角色,就有一種虛無飄渺的存在吸引我,這也是當時我真正喜歡“紅樓”愛不失手的緣由。這種虛無飄渺之感首先來自於紅樓當中,各種人物與瑣事的活靈表現。首先從虛懸峯補天石採露浴珠草開始,他們每一個人在每一種場合的出現,都給我一種耐尋味和覓基源的感覺和願望。在每一次的品讀過程當中,很自然的被其中的人物吸引而忘卻其他,時而虛幻擴展。不論是呆、傻、瘋、顛,哭、笑、癡、戀,總是被鬼斧神筆的輕輕一語出現的忽然一夢,儘管虛無縹緲,卻好像實實在在的按理存在。同時這種存就在我們身邊不遠的地方。成了我終生追尋的和諧之美的意境,即覓己夢。

記得在上高二時再讀“紅樓”曾寫過一段筆記。現在再翻書箱只尋到隻言片語:讀感其形聚時色彩斑斕,勢衰時色茫煙雲。不管聚、衰,都表現出他們爲情爲戀至極,卻得到空諧失真失形的終了。色顯異起突凸,色消混沌茫茫。要麼清白虛無,形動突顯現,形無型茫幻糊。每當在這一知半解的通和之際:相對中的虛幻魔影,與對立之間的協同切合。便認爲是真、便認爲是美,而且是一種融動恬靜之美。那種恬靜,那種妙動。虛幻真實的虛假之際,各領風騷動態,吸引的遐思令我動容,讓我垂憐。特別是寶釵和黛玉的碰面,不論是情感脈絡浮現的“草石前盟”還是給入“後望”的“金玉良緣”反映出的兩個極具貌合神離的代表形象,都在我的心中很自然而然地形成極具鮮明的天壤對比。不管是捧起或者放下,都感到他倆的出現和存在,讓人深羨、令人敬慕。是每次讀着“紅樓”,對寶釵的`感覺,似“貴”而不羨。而黛玉的表現,雖令我感其表現魔幻卻有“覺貴”的敬羨。這一點從她的“喜散不喜聚”的性格和“我爲的是我的心”的堅守,爲寄人環境守心活着的一種美德。這就是釵黛兩人絕對不同的分明所在,一個是貼切現實讓人敬而遠之,一個卻是心心相印,以淚還情讓人深感其大徹執着的道義。

這種表現在大荒開始之後的衆美相聚大觀中。繼而演繹出“悲金悼玉”情糾緣結的許多過場,最終卻落了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的緣終,從空處來又落到空處去的結果。把虛幻情緣發揮的難醒難捨,有情無緣的世間真相。

記得西方一位現實主義的代表薩特曾經說過:“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卻不知道人生是可以改變的,方向是可以選擇的,儘管“紅樓”當中那些“悲金悼玉”最終沒有花開蒂落。經過看讀之後,我便以“紅樓”爲鏡,逆行自我,每逢締造一個個的情感故事的時候,都以盡善而終,給人、也給自己更好地展現出一副和諧情愛的美好畫面。

當然如果你認爲“紅樓”表現的僅僅如此的話,也就不會激發後人去研究探討了。因爲,整部“紅樓”通前徹後都表現出對人與人生,人性與人情高度詮釋概括的大作,這就是我們讀研探討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