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菜與小品文散文

或許生來命賤,一直以來總對鹹菜情有獨鍾。一日餐桌可以不見魚肉,不見湯油,但鹹菜卻不能缺少。尤其是早晚兩餐,最是鹹菜大顯身手的時候。一個饅頭中間掰開,夾入雪裏蕻、榨菜、醬豆、豆腐滷之類,一碗雜糧赤豆粥,有時再加上一枚雞蛋,清而不淡,素而不簡,一天的生活就在這有滋有味中開始,又在這其樂無窮中結束。

鹹菜與小品文散文

鹹菜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而且種類繁多。困難時期,我們靠它活命;現在生活好了,它又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調味品。這麼說吧,只要你是中國人(外國人喜不喜歡鹹菜咱不知道),生活中就少不了鹹菜。問問我們的父輩,哪家哪戶沒醃製過鹹菜?牆角旮旯裏沒有幾個鹹菜缸或鹹菜罈子?只要是能吃的,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成爲鹹菜的原料。中國人對鹹菜還是有感情的,反正我一直認爲自己愛鹹菜勝過愛各種酒席、正宴。誰說狗肉上不了席,現在的一些酒宴中不是也開始上鹹菜了嗎?

遇到小品文時,我突然就有了一種感覺:它就是我的鹹菜。

不恢宏,也不太講究,但我需要它,也離不開它。

嚴格地說,小品文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文體,它只是一種行文的流派。散文隨筆、小說雜文、遊記傳記、日記書信、跋序尺牘等都可以成爲小品文的內容。與精美的小說散文比,它可能略顯粗糙;與雜文比,它又少了些許的鋒芒;比隨筆遊記精練,又比日記書信要理智。它的特點是:隨性、短小、活潑、啓迪。這正符合了我們快節奏的生活和對信息攝取的快節奏。有感就發,一事一議,有點像網絡中的微博,但它又比微博正規。其實,在我國古代像《菜根譚》、《格言聯璧》、《小窗幽記》,再早一點的《論語》、《孟子》等都可以看作是文言的小品文,因爲它們都符合了小品文的上述特點。

看過不少現代人的小品文,如魏明倫的鬼話、柏楊的怪談、劉墉的螢窗、林清玄的菩提、羅蘭的小語,這些小品文都很獨到,談自然、談社會、談理想、談事業、談生活、談愛情、談修養、談人生……娓娓道來,總能讓你產生共鳴,並找尋到自己的影子。在新加坡專欄作家尤今的筆下,文體就分爲四種:小說、散文、遊記、小品。尤今將她隨意而爲、短小不拘的文章全都歸集在小品名下,內容家常裏短、包羅萬象,簡直就是一個大雜貨店。

因爲隨意、因爲家常、因爲無話不談,所以我喜歡小品文就勝過了許多的名著和長篇,正如喜歡鹹菜勝過酒席、正宴一樣。喜歡小品文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起點低,能讓我照葫蘆畫瓢學着比劃,而且還不要推三敲四地考慮邏輯是否嚴密。

噢,小品文,你就是我的鹹菜,一天不見還真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