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讀書筆記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1

第一次在那厚實的書架上抽出《童年》,就被那封面上的插圖吸引了。一幢豪華的紅瓦房子前,有一位男孩,他那沾了泥土的稚嫩的臉上,有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堅定力量。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

《童年》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它以“小市民”們庸俗自私、空虛無聊,揭示了沙俄專制的黑暗和罪惡。

小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寄養在外公家。而外公的殘暴、黑暗、虛僞讓他不解,只有慈愛的外婆像天使一般,籠罩着他一次次搬家,讓他結識了人生裏的許多匆匆過客。儘管他的生活充滿了壓抑,但總有那麼多令人愉快的事。隨着外公家的愈加落魄,他那苦樂交織的生活也一點點逝去。

最初的那些日子,阿廖沙的生活是一片陰暗,三歲的他在這陌生而又緊張的大家庭中,顯得綽綽有餘,而這個大家庭對於這位不速之客,並沒有太多的熱情款待,而老頑固外公卻時不時的找藉口讓阿廖沙捱打。面對大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拳腳相加,讓幼小的他很不理解。現實與幻想的差距,讓小小的他變得堅強、正義。外公的不幸遭遇與逐漸成功讓他同情感慨。喪父的讓他大爲吃驚。在他的世界裏,上帝已不再是上帝,而是一位心靈的傾聽者,他總是站在最上方,俯視這個世界。當然,上帝也不只是一位上帝,他更是人的靈魂,有至高無上的,也有罪惡的。在歲月的磨礪下,阿廖沙學會了很多很多,生活的墮落讓他體會到了下層人民的艱辛,更讓看清了是非面目。我至今還記得那句話:我要先殺死他,然後再殺死我自己。這是一位年僅十歲的小男孩所講出的。同伴們的嘲笑,教父的嫌棄,並沒有讓他放棄自己的生活,而繼父對母親的殘暴卻讓他忍無可忍。漸漸的,他懂了,由原本的無知變得懂事。有幸他遇到了無數的上帝,使他的心中開始萌芽。

小阿廖沙的遭遇時無數俄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或許那個年代已不被人所記憶,但阿廖沙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去學習。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需要他有一個艱苦的童年,但擁有一個艱苦童年的人,必定會有一段不一樣的感悟。

上帝賜予了我們不一樣的命運,他砸開水晶球,拋向人間,有的人見到了幸福,有的人只撿到了痛苦。然而這些都是我們珍貴的財富,不一樣的人生感悟,體驗,就會有不一樣光彩。幸福是靠自己用雙手創造的。在那個時代,不幸就是節日,鬧火災就是娛樂,在空洞的面孔上,連傷痕也成了一種裝飾。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想要創造出幸福,也並非易事,書中的阿廖沙,卻擔起了這份厚重的責任。

還記得春天時,野花上那繽紛的蝴蝶嗎?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它不惜自掘墳墓,在繭中掙扎,才蛻變成如今的蝴蝶。事情總是有那麼不完美的一面,這個世界也沒那麼多公平。給你一條路,你別無選擇,命運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儘可能的改善命運。我想,每一條路的盡頭,都是滿滿的收穫,只是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走下去。

成功的花,它的芽是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2

讀後感:很多人對卡夫卡的意識流尤其不理解,甚至覺得《變形記》裏的甲殼蟲有點噁心,我曾經也是這些人中的一個,後來參考他人的理解,慢慢便有所懂得。儘管理解作者是用看似荒誕、奇怪的變形來表現人類生存可能遇到的一種狀態,有時候又消極地想作家或讀者真須這麼“自虐”麼?須要耗盡神力去直面和探究那樣一些還沒遇到卻可能存在的可能麼?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稱小說家爲“存在的勘探者”,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爲“通過想象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不爲人知的方面”,他也從“可能性”的角度來理解卡夫卡,可見昆德拉對作家的探索精神是極其讚許的。莊子說:“生有涯

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殆矣。”我們會不會因爲存在潛意識裏的憂患和孤獨感的潛滋暗長而終於讓自己的生活受影響呢?卡夫卡對人生、人性思考得深刻,這點已毋庸置疑,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在卡夫卡的骨子裏或潛意識裏或許就經常存有孤獨、矛盾、焦慮之類的陰暗因子。臨終時他想把自己的作品付之一炬,我想可能是孤寂的他擔心被人誤讀吧,傾向悲觀或看得透徹的人很容易就相信人與人之間是難以溝通的。可是作品還是得以保存了下來,對於作者寫作的每個真正的意圖我們不得而知,誤讀或許總會存在,但對於文學作品,有多種解讀的可能,能引發不同人的不同思考,這不也正是它的可貴之處嗎?

現在,我承認我還無法對卡夫卡的作品進行深刻、系統的理解,隨着閱歷的加深,以後讀起相同的文字,或許與此時的感受會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的幾篇短篇小說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判決》和《鄉村醫生》,這兩篇小說帶給我一絲觸動,《判決》裏的用刑被描寫得觸目驚心,極其殘忍,揭露了執行官們對國家法律的盲目支持及國家機器對人的殘酷迫害,作者以冷峻的筆調寫出人至於殘忍、麻木、無奈的可怕。《鄉村醫生》則似乎以一個簡潔、精煉而精緻的故事揭示人的自私性及不被理解的孤寂感。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爲醫生就必須有救死扶傷的義務,被需要時,不管自身願不願意,最好還是得服從需要,否則招來非議。治療後結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醫生的醫術水平的高低,好則名傳千里,壞則“遺臭萬年”。其實,醫生也只不過是一項職業,只是工作內容的特殊和重要性使得他們肩負着似乎不可違背而又超重的責任和使命。也如有些人往往理所當然地認爲作家就應肩負社會責任,寫出有質量,愛國、愛人民的“好作品”,支起精神的脊樑。想想這也是對作家不公平的待遇。放大到更廣闊的領域,也許我們見到人還是同樣的自私,許多人還是處在不被公平對待的境遇中。卡夫卡揭示着人類的種種困境,可對於揭示困境的理解成了我新的困境。人的困境總是在不斷地重複着、不斷被訴說着、不斷被發現着??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3

讀後感:書的封面上說:“這是一本恬靜的、充滿智慧的書。”簡單而又恰當的一句概括。我儘量平靜着自己的內心,讀這些一百多年前寫下的文字。我很想回到家鄉的某個山中,坐下來,靜靜體味這本書,然後也寫下一些感思的文字。這樣,我的心會更加靜,我會獲益更多。我完全有這個條件,可從來未去嘗試。小時候在山頭、田間、水邊不知跑過多少回,留下過多少足跡,只是孩童有的全是單純娛樂的心態。當我漸漸有了思想,走進大自然的機會便越來越少了,偶爾重走故地,有的只是陌生的感覺。記憶飛快地逝去,山、田、水變化了一季又一季,風雨吹洗的這片土地屬於我的時候是在幾世紀?遠,很遠,越來越遠了??我怕雜草掃身,怕飛蟲,怕走磕磣的鄉間小道,便捷的城市生活竟然讓我如此脆弱了,鄉間的大自然是不是越來越被像我這樣的人遺棄了?不再深究,最起碼因爲梭羅的《瓦爾登湖》讓我在今天意識到並提醒自己注意這個問題,我的記憶猛然復甦,現在作爲成年人的我如果有了可行的想法,該不會拖拉着不行動了。我會不會像梭羅一樣去享受大自然,在自然中思考,誰說得定呢?梭羅說:“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是啊,只要有想法了,我還怕什麼呢?!

曾經我只知道有一個似乎專屬於一個叫梭羅的人的湖叫瓦爾登湖,一切只知其名,如今通過真正的源頭之書,而知其實——梭羅和“他的自然”的故事。全書由“我”來發言,讓我感受到作者體驗之真實,我也贊成作者的這種“不謙遜”。寫“我”之所見所聞所感,寫得並不俗氣,而是精緻、優美;外人看來是單調的生活,在“我”的筆下豐富而多彩、有趣而迷人;同樣是寫生活,“我”寫出的卻是哲思。梭羅的確是智慧的,從行文中感覺他是個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地質學家、旅行家、又是思想家、詩人、農夫。從我標榜的這種種頭銜,就知他的故事會多麼獨特。他真正是去享受生活,全面調動了聽覺、觸覺、味覺、視覺等各種感覺。他觀察草、木、魚、蟲、鳥、獸、天、地、山、川這些大自然最富有的東西,因爲用心,所以觀察得細緻、精妙、別緻。當他以平等的、友好的眼光看待這一切的時候,他已與它們融爲一體,領會了這一點,便不用問梭羅寂不寂寞。不知是景色使得梭羅的文筆美了,還是梭羅的文筆使景色美了,或許是相得益彰吧!瓦爾登湖在作者的描述下似乎能在我們面前現出原形,從形狀、水的顏色、周邊的景緻到四季的變化甚至深度,我們都能一一得知。總之,藉助梭羅的想象、渲染、刻畫,瓦爾登湖變得神祕而迷人。透過許多描述,我們都不得不說作者的觀察力是驚人的。同時,作者在敘述每一個主題時,無不加入自己的人生哲學,他有自己的推崇的生活哲理,頗有主見。他的想法可能一般超出世俗的常人的理解範圍,更加深刻。會思考、勤思考的人一定不是懶惰的人,不能使自己的精神富足的大有人在,現在的人的確走的太快了,在不停地、貪婪地追逐外在的東西,忘記了停下來,靜一靜,想一想。體會着身心疲憊了而找不到原因的悲哀。

梭羅是特殊的,我們也許沒有機會去體驗那同樣的生活,但我們似乎不應該拒絕如此的智慧。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4

讀後感:不得不說意識流小說是神祕而難以捉摸的,總覺得接觸這一類的作品需要足夠成熟的心智,要不然便讀不懂。意識這種無形的存在容易讓人混淆真假,因爲思維方式的不同,一個人更難以完全追尋到另一個人的意識流動,覺得每讀完一篇,便留下一個或幾個我的理解無法企及的深刻問題,最後堆積起來是“一頭霧水”,多看幾遍,才得以抓住點頭緒。對於流動變幻的意識,用再多的文字去表現似乎都顯得有點蒼白和不足,且以有限追無限,是人類始終面臨的困境,追求的過程極有可能伴隨身心的煎熬。我不能確定這種探索是否真的有意義,也知個人的叫囂是無用的或許也是幼稚的,現在的人類還不允許就停止對思想的探索和前進的腳步。

雖然我個人不喜歡現代派一貫呈現的深刻、陰暗、悲觀、虛無感,有時卻也感受到這特殊的另一種存在的魅力,且知要有足夠的才力才能成就好的現代派作品。安德森一直被認爲是現代美國文學的`先驅者之一,他的《小城畸人》是我除《變形記》外接觸的第二部意識流之作,看完倒生髮對小說人物隱隱的感動和同情,也許是因爲《小城畸人》的關注定位於普通、平凡的小人物,讓讀者容易有切身之感。它像其他意識流小說一樣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忽略故事情節,着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微妙的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也正如譯本序裏說作者“憑藉敏感的想象力和透視力,抓住一種氣氛或是一種情調,一個地方或一個人物,一股狂熱或是一種夢幻,加以描繪或點染”。作者更是把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進行了發揮,使得小說更神祕、更具吸引力。

《小城畸人》看是由幾十篇獨立的短篇小說構成,實則又有一個人物將每一篇串聯起來,老師上課提到文學巨匠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也使用這種多維透視的“串篇人物”結構,佈局給人新穎之感,或許安德森有受巴爾扎克的影響。觀其內容,作者在開篇獻辭裏便說“謹以此書紀念我的母親??母親對周圍生活的銳利觀察,首先在我的心中喚起了透視生活表層之下的渴望。”由此我們可知作者寫書的目的和觀察的視角。此後作者便憑藉他的夢、回憶、親身體驗、想象和直覺等給讀者呈現了一批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有教師、醫生、木工匠、農場主、平凡的母親??作者把他們稱爲“畸人”,而對於“畸人”,作者在《畸人志》裏給出了自己全新的解釋,“使人變成畸人的,便是真理”,“一個人一旦爲自己掌握一個真理,稱之爲他的真理,並且努力依此真理過他的生活時,他便變成畸人,他擁抱的真理便變成虛妄”。我的理解是:任何以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得出的觀念可能都是片面的,但大部分人都固執己見,以爲自己掌握的是絕對正確的,有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服務式偏見”,這是心理上的畸形和陰影,容易讓人產生“心病”。就此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畸人”或者很容易就淪爲“畸人”。曾經遭受的某次精神創傷很可能就在不預知的某個時刻迸發出來,突然給一個人的行爲造成重大影響,甚至讓人表現異常。安德森筆下的人物就常有某種“鬱積”,這種難以名說、無形的創傷非常微妙地影響和改變了人物一時的舉止甚至一生的命運。創傷裏有被壓抑的情慾、不愉快的婚姻、不被理解的人際交流、有老者對青春的追悔等等,這都是常人容易遇到的。如《小城畸人》之《手》裏的教師阿道夫·邁耶斯愛撫學生的雙手竟被誤解爲污穢的淫手,因此,他被驅逐出校,被人唾罵,無辜、善良的阿道夫·邁耶斯便不自覺地自感有所過失,改性換名,終苦一生。阿道夫·邁耶斯的境遇也是我們在現實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好人受冤的故事不免引發反思和同情。每個人對人生都有自己的企求和觀感,生活無不在摸索中前進,去找尋人生的真理不一定可得,而找到了又可能使人固守己見,陷入絕對的虛妄。作者有時也難以用文字確切地描述出矛盾的心理、寂寞的幻夢等抽象的存在,更多地以“某種東西”來代替說明,並嘗試通過給出一些背景或當事人做出的行爲讓讀者自己去領會和判斷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潛意識裏的感覺。在作者安德森的暗示和啓示下,我覺得我突然離“意識流”更近了,慢慢地對某些感覺更加領悟了。細膩的文字滑過我的腦海,改變着我的“意識流”。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5

初讀了《悲慘世界》,心裏便有一種強烈的震撼感,就如一陣霹靂,將這種震撼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芳汀爲了讓女兒過得好一些,將她託付給德納第夫婦,爲了讓她在她們那過的好一些,她不惜拿出自己全部的錢支付給德納第夫婦,並答應了她們高額的經費,而她自己,卻是一個隻身一人,窮得叮噹響的窮人。爲了給女兒很好的成長條件,她到了一個工場做工,並且不時得用自己的錢給女兒買衣服穿,並天天寄信問女兒的狀況如何。後來當得知女兒得了重病,她不惜賣掉了自己漂亮的頭髮和牙齒。甚至爲了付清女兒的撫養費賣掉了自己的一切……

噢!母愛!它如一把大雨傘,爲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又如一根支柱,爲自己的孩子撐起一片藍天!它是如此偉大,如此震撼人心啊!而這偉大的母愛,又何時不在我們身邊守護着我們、照顧着我們呢?

每當吃飯之時,媽媽總是從冰箱中拿出前天的冷凍菜,默默得嚼,而那些美味可口,有營養的食物總會擺在我面前,當我不吃時,總會有那麼一雙母愛之筷,夾着菜,將它送入我的碗中,有母親的地方,就有母愛,雖然,也許只是那麼小小的一點。

夏天,當我入睡時,總會有那麼一雙手,怕我在空調房裏着涼,而每夜每夜的將我的被子輕輕蓋在我身上。冬天,總有那麼一雙手與一雙眼睛晚上不辭辛勞地來我房間查看被子有不有被我踢開,如果被子被我踢開了,那雙溫暖的大手便會將被子重新蓋到我身上。

母愛有時只是那麼細小的一瞬間,有時,卻是偉大的犧牲。

汶川大地震時,房屋倒塌,一位母親帶着孩子衝出樓房,當樓房要倒下來的那一刻,這位母親蜷起身子,將孩子緊緊護在身下……救援隊發現這位母親時,她已經死了,是被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她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着,雙手撐地。救援隊用磚敲敲石頭,對她身下喊了幾聲,沒人應答,他們正準備離去時,隊長又將他們招呼過來,只見那位母親身下有一個三四個月的嬰兒!他們將嬰兒抱出來,只見裹着嬰兒的被子中還塞着一隻手機,醫生下意識打開來,只見手機上有一條寫好的信:孩子,如果你能倖存,你要記住,媽媽是愛你的!

爲了自己的孩子,寧願犧牲自己,這便是母愛,母愛不求回報,母愛默默獻出!

母愛!多麼震撼人心!母愛,又是多麼得無微不至,又是多麼偉大!

《悲慘世界》中的芳汀,她擁有偉大的母愛,自己過得那麼苦,爲了女兒,她寧願放棄一切,就爲了讓女兒過得快活些,幸福些。偉大的母親啊!使人心頭一震的母愛啊!多麼偉大!

可當我們沉浸在母愛的幸福之中,當我躲在母愛的庇護之下,我們是否想過它的意義?也許,許多孩子都會說:“這是應該的!”但是,你看看芳汀這位母親吧!再看看自己的母親吧!不要再認爲母愛是自然、是應該的,大聲讚美那永遠愛你的母親與那母愛吧!仔細去體會生活中母愛的點點滴滴,細細捉摸母愛的真理,你會發現,這平凡的母愛,竟是如此震撼人心,竟是如此偉大!它會給予你許多啓發!

《悲慘世界》——愛的交響曲,母愛使人震撼,母愛使人驚歎,母愛使人讚美。母愛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母愛能創造奇蹟。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6

你聽過安妮這樣公主般的名字嗎?你見過莉娜這麼美麗的女孩嗎?你去過彩虹谷這麼夢幻的地方嗎?

沒有?

那就來看一看安妮的世界系列吧。

這幾天我就看見了一本安妮的世界系列的第十本《安妮與莉娜》。這本書的作者是享譽世界的加拿大女作家,擅長小說創作的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她寫出了一系列的安妮世界,她的小說《綠山牆的安妮》被人譽爲“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長故事”。

這本書帶我們走入純真世界的感動名作,一部具有高度智慧與風趣幽默的驚喜作品。我們熟悉的馬克·吐溫稱其爲最能掌握永恆生命且令人極度愉悅、永駐人心的偉大作品。

《安妮與莉娜》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背景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憤怒,以及對和平的愛好之熱情!

莉娜是安妮的小女兒,就是爲了紀念如同母親的瑪莉娜而取得名字,因此也包含着傳承過去,放眼未來的期許!十七歲的莉娜,和過去青春時代的安妮有很大的差別。

莉娜有一隻小貓,如雪一般白,莉娜爲它取名爲傑克·佛羅斯特(霜精之意)。沒多久傑克先生的太太生了一窩小貓。莉娜只留了下了其中最可愛的一隻小貓。小貓全身金黃,非常光亮,有對金黃色的大耳朵,莉娜爲它取名爲高弟(金色之物)。可是過了一年,“高弟”的名字和它的橘色毛不太相合,正好那時華特看了一本故事書,於是爲它改名爲“吉奇爾博士與哈特”。“博士”很標緻,舉止很優雅,態度也顯得很威嚴。“博士”的另一面是“哈特”。“哈特”脾氣突然變暴躁時,一定是起風下雨的前兆。

戰爭開始了並且開始招兵,莉娜的哥哥傑姆想去報名,布萊恩醫生和布萊恩夫人安妮在痛苦中決定讓傑姆去。莉娜在日記中寫道——要是我是男孩子,一定隨哥哥出征。而這時候,莉娜反而不希望華特的腸炎好起來,因爲要是華特也去了,莉娜就完了。之後的每一天幾乎莉娜都會寫日記。

本來布萊恩一家和蘇珊還有歐莉芭小姐都以爲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就會停止,可是過了很長時間戰爭還是沒有結束,隨之華特的腸炎也好了,過了一段時間,莉娜在起一次音樂會時知道了華特也已經入伍,本來華特想在音樂會結束後再告訴莉娜的,可是在莉娜馬上要上場的時候,艾琳就告訴了莉娜。痛苦的莉娜本來想逃回家,但是莉娜還是忍着痛苦演完了。

華特走了……

在華特走之前莉娜發現了一個戰爭之子,並領養了他,爲他取名爲詹姆士,他的媽媽生下他後就死了,他的爸爸正在戰場上奮鬥,莉娜給他寫了一封信,可是詹姆士的爸爸遲遲沒有回信。

華特不定期的給莉娜寄信,但不說戰場上的事情,只是回想過去的往事。

不久傳來了華特的死訊,還有他的最後一封信,在信中他寫道他看到了吹笛者,他了解他看到吹笛者所代表的意義——他也將成爲吹笛者後面的跟隨者。

每個人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可是沒想到,在這時候沙利——莉娜的哥哥也要入伍,不過他是要去做飛行員。

每個人都像死了一次又死了一次似的,可是沒有人攔他。

一年又一年,終於,勝利了。

莉娜的哥哥們都回來了,可是,華特沒回來……

勝利了,這就是最好的結局!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7

看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我禁不住沉思起來。對於小女孩的悲慘生活,我深感同情,她擁有的只能是幻想,而我擁有的,一切都是現實。聖誕節的晚上,小女孩被爸爸趕出家門賣火柴。小女孩赤着腳在街上走着,身上只穿着薄薄的衣服……但始終沒有人理踩她。小女孩又冷又餓,只好點燃一根火柴,幻想自己坐在一個暖烘烘的火爐面前……正當她準備想靠過去時,火柴滅了,溫暖的感覺不見了,消失了。而我,還從未嘗到過挨凍的滋味兒。我冬天都穿着棉襖,而小女孩呢?只穿着一兩件衣服,而且那時還下着鵝毛大雪。

女孩餓極了,此時,她多想吃點兒東西呀,可是哪兒有哇?她又點燃一根火柴。這次她幻想到的是一間美麗的屋子,而且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可口的食物。小女孩急忙伸手去抓,火柴又滅了,那些東西突然消失了。而我,從來沒有被餓的感覺困擾過,每頓飯都是豐盛的!而且最少還要二菜一湯!

於是,她又劃了一根火柴。這回她看到一棵掛滿小蠟燭及聖誕禮物的聖誕樹……但是火柴又滅了,聖誕樹也消失了。她沒有快樂,只有痛苦。而我,生長在甜水中,哪一個節日,不是家長陪在身邊盡情地快樂呢!看到小女孩的父親,再想一想我的父母,他們每天都在辛苦地操勞着,他們早出晚歸的工作,掙錢來養家,供我讀書,培養我成爲祖國的棟樑。父母依舊任勞任怨,有時甚至不讓我做家務,對我百依百順,從不批評,更別說不讓我回家了。相反,晚點回家還會讓他們感到擔心。最後,小女孩在火柴強烈的光亮中,幻想見到了她唯一疼愛自己的奶奶,才感到有一絲絲的溫暖。她雖然有爸爸、媽媽,但他們卻無法給她關懷,小女孩多麼可憐哪!而我呢,全家人對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

想着想着,我彷彿看到了小女孩和她的家人們坐在暖和的家裏,吃着可口的晚餐。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8

讀後感:對於這樣一部享譽世界的兒童小說,很多人應該早在兒童時期就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了閱讀。我的童年太缺乏文學的薰陶,所以以至於在大學的殿堂裏,才得以用幾個小時的時間,陪湯姆·索亞歷險了一番。現在的我再也不能以孩童的心態仿效湯姆如何去尋求刺激及玩的樂趣,而是帶着回憶的、感慨世事已惘然的心態,更理性地想,對於作品,我應發揮自己已有的文學素養進行條條在道的專業鑑賞,或者,最好我能夠學習偉大作家的寫作精髓然後進行自我創作??這些的確都是我想做的,只是在進一步的努力中。兒童小說看似簡單,但要創作出真正好的作品並不簡單,大部分能寫很高深的文章的作家不一定能寫出優秀的兒童作品,或者他們根本對此不屑一顧。我始終覺得中國的兒童文學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沒得到足夠的發展。

馬克·吐溫的兒童小說能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進行一次精神之旅,頑皮、聰明的湯姆·索亞被人喜愛,或許因爲在他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很多人可能曾經都是一個“湯姆”。湯姆的那點小幸運也會讓很多人羨慕加嫉妒。馬克·吐溫流暢、活潑的文筆把兒童小說把握得遊刃有餘,但我也冒犯地覺得小說帶有“大人”的口吻,有些描述近似大人的理解,過於深刻,例如在第31頁,作者對人物“買弄”的觀察和點讀,感覺是成人看事纔有的理性,且“那位偉大的人物在那裏坐着,臉上掛着堂皇的笑容,法官的莊嚴陽光般照耀着整個大廳,他自己也沐浴其中。其實,他自己也是在‘買弄’”一段帶有一點諷刺意味。我個人還是更喜歡原汁原味、儘可能貼近兒童思維的兒童小說。

這部小說的語言並不艱深,我想我更應該讀讀英文原著,可惜沒找到英文本。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9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故事內容主要講了海倫·凱勒,也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經歷一生以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所做的一切事情。在海倫·凱勒小時候,一場殘酷的大病,無情地剝奪了她的光明和聲音。從此,海倫·凱勒的心裏一直都被“可惡”的黑暗籠罩着,在那時,海倫的脾氣很不好,常常發脾氣。一直到海倫·凱勒6歲9個月的時候,一個人走進了她的生活裏,這個人讓海倫·凱勒明白了什麼是愛。就是她——安妮·莎莉文。

莎莉文老師就像是一把明亮的燈火,點亮了海倫·凱勒心中的那盞暗乎乎的燈,讓海浪·凱勒成功的從黑暗走出了光明。終於,海倫·凱勒在莎莉文老師的細心教導下,和父母的引導下,並且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順利地考上了著名大學——哈佛大學。雖然繁重的功課使她非常地吃力,但是在老師的幫助下以及她的努力下,海倫·凱勒最終還是以優異的大學成績畢業。還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文字。

海倫·凱勒一直渴望得到她的三天光明。第一天,海倫·凱勒要看幫助她的莎莉文老師,和其他人還有她的同學和小夥伴們。第二天,海倫·凱勒先要看日出,接着她還要去參觀有名的藝術館。直到最後一天——第三天,海倫·凱勒還要再一次看那美麗無比的日出,而且,她還要和平常人一樣平平凡凡、快快樂樂的生活,就像一隻歡快的小鳥。

我深深的被海倫·凱勒這種堅持、堅定和樂觀、積極的信念給感動了。海倫·凱勒之所以能創造出這一切一切奇蹟,全都是靠那一顆不屈不饒的心。她經歷了生活的坎坷,用愛擁抱全世界。

外國文學讀書筆記10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小說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結局,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當時美麗的圖景,共描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

《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着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

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裏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爲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着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爲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裏,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爲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爲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僞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裏,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爲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裏還保持着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着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着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