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1

《家》是巴金在1931年作爲激流三部曲之一寫成的。巴金在這部小說中刻畫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中國封建地主家庭中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行爲、心理特點、遭遇等,反映了“五四運動後”中國封建宗族社會和封建地主家庭崩潰的局面,暴露和批判了封建主義的罪惡,也讓我們看到當時中國社會新文化與舊道德矛盾對人們的影響和衝擊。高老太爺是高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唯我獨尊,獨斷專行,掌握着家庭的財產權,支配着晚輩們生死存亡的命運。在高家,他以所謂的“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的封建倫理道德作爲統治家庭的精神支柱,妄圖用這些封建訓條把家族中每個人都禁錮起來,殘酷地剝奪青年男女的自由幸福。當高老太爺死去時,也意味着這個家族宗法制的大廈快倒了。因此,《家》中的高老太爺及其封建地主家庭的沒落是當時中國整個封建宗法制度崩潰的縮影。

覺新,是新舊矛盾下的悲劇人物。在讀《家》時,最讓我痛惜和同情的就是覺新。他年輕也受過好的教育,夢想出國深造。但是,封建宗法家庭制度卻扼殺了他的夢想。他作爲長房長孫,在父親去世後,不得不支撐起門戶的重擔,他的命運就這樣被規劃好了,而且他無力反抗也無力改變。他奉行着托爾斯泰式的“不抵抗主義”和“作揖哲學”。爲了避免家庭衝突,他常常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爲了換取長輩們的歡心,他也學會隨波逐流;迫於祖父的命令,他勸說覺慧不要參加學生運動,勸說覺民接受包辦婚姻;當與他從小就青梅竹馬的表妹梅回來時,他又沒勇氣幫助她;當長輩們封建迷信要求妻子出城分娩時,他一點也不反抗,以致妻子斷送了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覺新在封建倫理綱常和家族宗法制所構成的十字架下,艱難地行走,無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位置。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覺新是一個心地善良,不自私自利的人,這使他不會墮落到克安、克定一類的紈絝弟子圈中去。覺新這一人物形象正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中一些有接觸新知識,曾有自己夢想的但在封建家長壓迫下無可奈何、不抵抗也無法抵抗的青年。鳴鳳、梅、瑞珏是封建禮教下的女子。在中國封建家庭中,地位最低的是婦女,她們經受封建禮教最嚴格的約束,承受着生活最深重的苦難。鳴鳳因不願嫁給一個封建老頭子而投湖自盡,寧死不屈。梅被包辦婚姻而與表哥覺新分離嫁到外地,不久又守寡了,最後因哀傷過度生病而死。瑞珏,一個心地善良的賢妻良母型女子,最後被所謂的封建迷信信條所殺害。

覺慧,新青年的代表。覺慧是第一個在高家擺脫冷氣,敢愛敢恨敢於反抗專制家長的青年。他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薰染,積極參加進步的學生運動。他崇尚自由、民主、科學、進步,積極參加《黎明週報》宣傳新思想,抨擊就思想。鳴鳳投湖、梅表姐、瑞珏嫂嫂被封建禮教殺害的事實更激發了他對封建勢力的憎恨,他決定要衝破這個“狹的籠”,去尋找“新天地”。另外,覺慧的反抗不是孤立的,覺民和琴、《黎明週報》的夥伴們都和覺慧一起反抗封建舊思想,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進步。因此,以覺慧爲代表的新青年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一代覺醒青年的文化心理。他們是社會新的力量,他們的思想與行動,體現了“五四”反封建的時代精神。

《家》是巴金“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中沒落封建家族的歷史現實。今天,當我們翻讀《家》時,可以從中瞭解到當時中國社會變化發展的一些情況,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青年對於新生活及美好未來的渴望和追求。正如巴金於1953年3月4日在新版後記中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是的,青春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主題,在歷史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向上進步的青年,不管是古代的青年,還是《家》中的青年,還是今天的我們,我們都一樣,爲了理想,爲了未來,不斷地奮鬥,不斷地探索,其中也許有過迷茫和彷徨,但是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始終懷着一顆熾熱的心勇敢地追求着幸福。所以,青春是美好的,就讓我們一起譜寫屬於我們的青春樂章吧!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2

假期裏,我拜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家長》一書。剛開始時是帶着任務去讀的,因爲學校有要求(假期學習),孩子開家長會的時候也推薦家長看這本書,後來卻是拿起書,卻放不下了,帶着激情去體會的,細細品讀。

我和很多家長一樣,有着共同的疑惑:“我的孩子很普通,很一般,怎麼教?”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認爲: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才!李鎮西的教育具有魔力,長期擔任班主任,對孩子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十分熟悉,他對青少年教育的難點和重點有了長期的思考、探索和智慧,這都體現在作者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中。這是一本別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專著。作者以教育自己的女兒爲個案,闡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兒時期的啓蒙教育階段好習慣的培養、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學習方法的指導、堅強意志的磨練習、“代溝”的超越、讀書習慣的養成、傳統文化的薰陶、寬廣胸襟的拓展、高三衝刺階段的關照……爲各階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具體的操作模式。作者的女兒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父女間的許多苦惱、挫折都有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兒共同克服成長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形成一套良好的家教模式值得學習,而其中的許多做法,與我的思想產生了碰撞,發生了共鳴。

第一家長也是終身教育者。

我們的身份雙重的,即是家長,又是教師,而我體會最深的,絕大多數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便萬事大吉,教育孩子的事便完全推給了老師,成也老師,敗也老師。還美其名曰交給老師我們放心,只要是爲了孩子好,要打要罵隨便,決不袒護,絕對支持。見過多的是這樣的家長,想想自己從孩子入學起也加入了這些家長的行列中,自己卻渾然不覺。還常常感嘆:能教育好別人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讀此書後愧疚:自己在推卸責任。家長要養育孩子,不僅養孩子,而且還要育孩子。不僅管衣食住行,而且管怎樣成長。養育從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我們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啓蒙老師,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着孩子。怎樣穿衣,怎樣更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的事,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表示痛苦和憤怒……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的成長,不知不覺中擔任着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半途而廢,孩子上學就把教育任務完全交到了老師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塊尚需雕琢的石頭,需要工匠(家長)的辛勤勞動,需要大師(老師)的支點、挖掘,才能成就一件驚世作品。家長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第二養成好習慣。

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習慣是人生的基礎,是美德的源泉。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就給了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行爲習慣,不僅僅是學習方面的,也包括人的行爲習慣。李老師對孩子的行爲習慣的培養近似完美,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學習、生活常規,希望養成的好習慣也包含其中,和孩子一起努力將常規變成行動,並堅持下去。和李老師相比,我這個家長慚愧,無地自容。孩子許多行爲習慣需要加以提升。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特別是時間寬裕的時候,總是等等。表現最突出的假日的作業,不到最後時刻決不着急,用我們的調侃是心理素質好。讀了此書,豁然開朗,對症下招。讓孩子樹立時間緊迫的觀念,明確任務,減少猶豫,制定每天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表,經常在固定的時間內作同一件事,久而久之,形成條件反射。學習時專心致志,盡心有效勞動。即規定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總是計算題出現錯誤,基礎和拔高題都可以應答。原先我總是以爲孩子是馬虎,給予原諒,讀罷此書,我不再這樣想,我也要借鑑李老師的做法:做錯題再重作5遍這種類型題,將粗心錯題歸類分析,然後強化訓練;訓練快速一次對的習慣,不許沒完沒了地檢查,力求一次對;再準備一個錯題本,把平時錯題記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3

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的go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到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過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這是傅雷在給他兒子傅聰的信裏說的一句話,當時讀到這,還有些看不懂,就順手做了下標記。當我看完全書是,再回到這裏,我覺得這段話寫得特別好,他要兒子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我想,這是任何一個父親想對自己孩子的期望!

記得看到這個書名時,覺得這無非是一個叫傅雷的父親寫信給他的兒子,信裏說些家常話,然後嘮叨幾句話。但當我開始閱讀時,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他同兒子一起探究音樂,將自己所經歷的東西全部用信的方式傳到孩子的心中。他設身處地地去預想孩子在道路上可能會遇見的困難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景,然後爲他鋪好路,向他說明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切。讓孩子在真正遇見這些時,能夠冷靜、沉穩、遊刃有餘地去解決它們。

這是什麼?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書;這也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苦心教導。傅雷是一位嚴格、嚴肅的父親,而我的父親也是如此。他不苟言笑,對我的教育更是嚴格。所以我一直認爲他根本不愛我,但是這個暑假通過一件事,通過這本書,我好像看到了另一些東西。

暑假開始,爸爸媽媽因爲一些事情要回老家,而我因爲補課只能待在杭州不能和他們一起走。那時,我正在看這本書,當時我還在想,我老爸會不會也這樣做?但這個想法馬上被我否決了。現在這個社會,打個電話不就好了,寫什麼信,再說,像老爸那樣的人怎麼可能這樣做,早把我忘了吧!這是我第一次和爸爸媽媽分開,一個人好孤單,好無聊,很不習慣。當天晚上,我洗好澡趴在牀上看《傅雷家書》,突然手機響了一下,那是信息鈴聲。我拿來一看,驚訝地發現是爸爸發來的。他在短信裏詢問了我的補課情況、作業情況、生活情況,然後還囑咐了我一些生活細節,並且和我分享了他們在老家發生的事情。看完短信我好感動,然後立刻回了過去。但是卻沒有再次收到,我剛打算放下手機,手機來電了,是老媽打來的,我還確定了一下是不是老爸本人發的短信,老媽說,老爸一直很擔心我,說我一個女生……

然後,每天晚上,老爸都會發短信來,老媽也會在短信後打電話來。而我也一直堅持着看這本書,邊體會書中的愛,也體會着爸媽對我的愛。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愛、母愛。當然我也回憶着和老爸的點點滴滴。我發現並不是老爸不愛我,而是我從來沒意識到。爸爸的愛被我的潛意識裏的嚴格遮住了,所以我只看見了表面,從未認真地去體會這其中所蘊含的濃濃愛意。

記得三年級剛開始學英語時,這門課我一點也不懂。當時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能完整背出,更別說默寫了。所以第一次默寫我之對了10幾個。回到家,老爸非常生氣,讓我抄十遍,然後讓我背,他在旁邊看着我,然後再到他那背,我背了一邊又一遍,默了一遍又一遍,終於到第五遍時,完整、無錯誤地全部默出,用了兩個多小時。從那個時候我就會覺得老爸根本不在乎我,只在乎學習,看重學習。而現在想來,那晚後的第二天又進行了一次默寫,我全部默出,還被老師再全班表揚。從那次後,我的英語成績也慢慢提升,也有了現在的成績。而這一切不是因爲那晚麼?因爲老爸對我的嚴格,讓我有了讓別人羨慕的成績。難道不是因爲爸爸麼?

我想,以後我會學着去體會爸爸媽媽對我的愛、同學對我的愛、老師對我的愛;我想,以後我不僅只會看表面,更會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我想,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會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我想,我會繼續努力的!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4

巴金在《家》的代序《文學生活五十年》中寫到:“《家》是我自己喜歡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樣的家庭里長大的,我如實地描寫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個“我說了算”的專制家長和一個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還有一些鉤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長輩們,還有那些橫遭摧殘的年輕生命,還有受苦、受壓迫的“奴隸”們。我寫這小說,彷彿挖開了我們家的墳墓。”正如巴金所說,《家》寫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輕人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寫出了在高府的底層,人們正在或先或後的覺醒。如果說大哥高覺新並未覺悟新生的話,那麼二哥高覺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覺悟。三弟高覺慧更如一團火,爲高府後院帶入了光明。覺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他對高家舊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於宣傳新思想,抨擊舊道學、舊秩序。

在我看來,《家》是一部現代版的《紅樓夢》。其思想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①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悲劇,控訴封建制度、禮教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揭露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②歌頌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沒落、崩潰。

《家》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爲執行批判的代理人。在書中,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義覺悟的年輕一代代表,是“五四”進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義覺醒有一個發展過程。他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全書用他的視角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品評,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因而,這個人物成爲全書中著墨最多的人物,儼然是小說的中心。作者希望通過覺慧的思考給讀者指出一條新生活的道路。《家》的另一個第三代代表覺新並不是作者要褒揚的人物,但他的命運悲劇卻是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有力罪證,因此作者用在這個人物身上的筆墨僅次於覺慧。而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個人物則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由於覺新是以巴金當時剛剛辭世的大哥李堯枚爲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對自己最親愛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劃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長房長孫的覺新雖然令人有“怒其不爭”的痛感,但卻受到絕大多數讀者及評論者的關注,成爲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至於《家》中第三個重要人物高老太爺,則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這一人物開篇便處於不容爭辯的被否定的地位。爲此,在作品中作者極力將之塑造成一個可憎的、專制獨裁的家庭暴君,一個封建制度行將崩潰時期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人物,整個封建階級的罪惡典型。爲了突出這一形象的“惡”,達到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目的,作者有意無意地迴避對這一人物性格複雜性的揭示,使之成爲一個近乎於“類”的存在。在作品中,高老太爺出場的次數並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紹他簡單的行動,或以覺慧的眼光去評判他,潦潦幾句的概括卻從細微處刻劃出高老太爺的形象。如年關敬神一節,幾次提到“老太爺”,但只是這樣一些句子:“老太爺一出現,全個堂屋立刻肅靜了。”、“依舊是由老太爺開始向祖宗叩頭。老太爺叩了頭就進房去了。”“克明又進去請了老太爺出來……他笑容滿面地受了禮,便走進自己的屋裏去了。”再如作品寫到老太爺爲了覺民逃婚而大發雷霆時,有一段議論:“他只知道他的命令應該遵守,他的面子應該顧全。至於別人的幸福,他是不會顧到的。他只知道向覺新要人。他時常發脾氣,罵了覺新,罵了克明;連周氏也捱了他的罵”。這段評論顯然是把高老太爺作爲一個批判的靶子在進行抨擊了,在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覺慧式的憤慨,但更應該把它當作是作者對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統治者的抨擊。於是在這樣的描寫中,“高老太爺”成爲一個“類”的符號;並且,在小說的大部分時候,他是處在這樣的地位的。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類型的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澆灌、照射下生長。他們不象現在的我們,有着一層溫室的護罩,他們直接面對着變幻莫測的風雨。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們彎延伸展的努力與永不妥協的精神。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5

在《家》出版的那個年代,它的任務就是向整個舊社會揚起反抗的劍。而今天,按巴金的話:“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任務,讓讀者忘記它們,可能會更好一些。”我現在重新拜讀這部作品,爲的是瞭解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畢竟它就是一部描寫:“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有時候死並不可怕,也許思想沒死身體已死更可怕。兩個弟弟認爲大哥覺新這種人是沒有一點希望了,是無可挽救的了,給他帶來新的希望,使他掙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真面目,只不過是增加他的痛苦罷了。這正像使死屍站起來看見自己腐爛一樣。覺新是這個家裏的長子,在這個家庭裏又是長房的長孫。就是這個緣故,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被決定了。儘管他想去德國留學,儘管他是爲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那又如何?他的“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可悲地使他被人玩弄着,像一個傀儡;又被人珍愛着,像一個寶貝。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當他犧牲掉許多美麗的幻想的時候,當他按祖父意願去公司當職員的時候,當他第一次領到三十元薪水的時候,他心裏充滿着歡喜和悲哀。一方面因爲這是他第一次掙來的錢,另一方面而卻因爲這是他賣掉自己前程所得到的代價!

梅表姐,那個能夠了解、安慰覺新的錢家表妹。她的一生何其不幸啊!一段大好姻緣,僅僅因爲兩家母親麻雀桌上一點口角而告吹。另嫁他人後受盡委屈,丈夫早逝,回孃家終日以淚洗面,最終鬱鬱而終。整本書,梅徹頭徹尾就是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說着一段悽哀的故事。

其實整個封建社會,這種悲情女子又何止梅呢?

面臨着大哥與梅表姐相同命運的覺民和琴,他們都是中國的新青年。他們清楚地知道如果誤於苟安的思想,一步輕微的退讓,就被逼着步步退讓,等退到懸崖的邊緣,回頭一看,後路就變成了茫茫的一片白色。這時候即使頓悟了自己的錯誤,也只得縱身跳進無底的深淵。於是他們反抗,爲他們將來的自由與這個封建家庭拉開戰幕。他們向這個大家庭發出了怒吼,要讓它知道他們是“人”,他們並不是任人宰割的豬羊,更不是它手中的傀儡!這兩個人被愛情和信賴支持着,在那裏面找到了希望和安慰,讓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個家庭所發出的各種威脅與手段,一切的阻礙都不能分離他們。在這兩代人中間妥協是不可能的。他們堅定這種信念,如果現在有犧牲的必要,那麼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琴決不做第二個梅表姐。

反抗最終以祖父同意取消與馮家的訂親爲結局。新一代青年的力量決不是那個腐敗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各種罪惡的舊家庭所能抵抗的。勝利是確定的,無論什麼力量都不能夠把勝利奪走。梅和覺新的時代快要完全消滅了,而讓位給另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琴和覺民的時代。

相對於都是犧牲品的梅和覺新與同是勝利者的琴和覺民,那麼有着新思想的覺慧和處於舊社會的鳴鳳又如何呢?

鳴鳳那張美麗的臉上總是帶着那樣的表情:順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訴苦的。像大海一樣,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連一點吼聲也沒有。“命啊,一切都是命裏註定的。”她常拿這樣的話安慰自己,甚至在被打罵的時候。最後她要被送到馮太老爺家做小妾時,也只能向覺慧求救。當得不到援助時,她不得不在後花園的湖裏斷送自己年輕的生命。她死了,對這個世界,對這個公館並不是什麼損失,人們很快就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過一樣。

梅表姐鬱鬱而終,大嫂因“血光之災”之說而難產而死,心愛的少女被逼投湖自殺,家中長輩勾心鬥角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逼得滿腦革命思想的覺慧覺得,在這個家裏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與朋友的協助下,他遠遠地逃離了這個公館,在重慶向這個公館、向整個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彈。

時間沖走浮華與喧噪,沉澱下來的纔是時代的精華。我從時間長河的沉沙中撈起這本《家》細細嘗味。也許在當今充斥著名利,競爭激烈的社會,《家》的意義與幫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這裏才找到那個年代純純的革命情懷。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6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因此傅雷夫婦成爲中國父母的典範。

一、 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這些語句摘自《傅雷家書》,是傅雷老師寫給他兒子傅聰的。從上面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後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爲的就是希望子女纔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爲父母,既爲他們而高興,也爲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

二、 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纔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峯頂。”

這是傅雷老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這裏麪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讚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拼搏的決心,更讓其有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瞭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

三、 傅雷的囑咐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總放不下。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爲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爲人父母的都是這樣吧。

四、 母親的關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對於你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參加任何意見,覺得你各方面都在進步,你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你媽媽,我們是體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要說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着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着重點是那裏。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把握住方向的分寸。這樣有助於我們成功。

五、傅雷愛子心切

“孩子,我謔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聽來笑話,哪裏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平時,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實行“暴力”,這也是恨鐵不成鋼啊。畢竟父母們都抱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啊!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7

開始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看巴金先生的《家》,但看完之後不由得佩服巴金先生在字裏行間中體現出的強大的感染力,讀此書時,我彷彿回到了20世紀初期的中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盡了高牆門第裏的悲歡離合。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滿眼黑暗,社會中充斥着違心和奉承,家不再是每個異鄉子女心心念唸的避風港,相反的,家已經成了一個空殼,一個虛有其表的外殼,填塞着封建制度的,還有那代人數不盡的悲哀。

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子,直到看了接近一半的文章,都始終覺得他是一個懦弱的,被封建禮教所摧殘的喪失了自己想法和主見的傀儡之人。他生來就是一個優秀的少年,少時被私塾老師鎖看好,在家又被雙親所寵愛,父母都暗中慶幸有這樣一個“寧馨兒”,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對化學有着濃厚的興趣,曾經的他,也有着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他想到上海北京去研究化學,甚至想去國外留學,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婚姻決策和家庭變故,我可以想象出來他的人生大道將是多麼平坦。

然而命運不可能從頭到尾只眷顧一個人,終於,在失掉母親的重壓之下,他獲得一場荒唐的婚姻——她的新娘竟是抓鬮抓出來的,沒有考量,沒有思慮,只有荒唐,不盡的荒唐。 但他也終於是接受了,大概他懦弱的性格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吧。可能一直到了瑞鈺被命到城外生產的那一刻,他的心還是沒有產生絲毫的想反抗的精神。瑞鈺也終於和他天人永隔,在房門的另一邊,在妻子生命的最後,他和她,還是隔着一道門。

這是一個悲劇的角色,妻子的死給他些許的清醒,他幫助覺慧逃離高家,並給予他鼓勵,看到這時我很欣慰,他終於有了些許自己的想法。

而高家的另外兩兄弟,確是與覺新有着背道而馳的性格,覺慧聰明勇敢,飽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喜歡自己的丫鬟鳴鳳,也勇敢的去說,去做,但再勇敢的人,也難免被頑固的封建禮教侵蝕自己的人生,鳴鳳被嫁給一個在年齡上完全可以當自己爹的“劊子手”馮樂山,僅僅只是爲了讓兩家保持好的關係,鳴鳳作爲一個名門望族之間所固有的社交工具,一個犧牲品,最終選擇以死來躲避這場災難,鳴鳳是可憐的,也是可敬的,她寧死不屈服封建的長鞭,即使已經遍體鱗傷。

覺慧在鳴鳳去世之後,只是難過一段時間之後就讓這件事藏在心裏,他不能爲了感情而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們的雜誌,始終是他努力的目標,他在充實的工作中逐漸找回了原來的自己。

覺民相對於覺慧,顯得更加執着且沉着。當他被要求娶別人家的小姐是,便跑到友人家去躲着 ,直到老太爺說不再談論覺民婚配的事之後纔出來。他對琴的喜歡和對封建禮教的厭惡也充分從這件事體現出來。

覺民和覺慧一樣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傳播者,最終是他們以及他們這一代人,真正的敲響這戶家庭的喪鐘。

高家的其它成員,就如克定和克安還有那討人厭的陳姨太,他們整日裝神弄鬼,先是以爲老太爺驅鬼爲由活活嚇死了高家老太爺,又以避血光爲由令瑞鈺到城外生產,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瑞鈺的死亡。克安陰險狡詐,克定窮奢極欲,不僅吃喝嫖賭樣樣行,甚至騙取妻子的首飾去買。他們夥同陳姨太,在高老太爺剛剛去世就鬧着分家,他們所代表的,是的封建禮教和黑暗的社會制度,即使即將走向毀滅卻仍然要給人最重的一擊。

整個高家看起來井然有序,家庭成員們彬彬有禮,家庭和睦,殊不知平靜背後暗暗涌動的狂潮隨時有可能沖垮這座虛有家的空殼的建築。偌大的高家萬貫的家財,卻沒有人真正快樂過。

巴金所寫的家,不僅是小說裏的高家,更是那一代人的家,處在封建禮教瀕臨湮滅的邊

緣的那一代年輕人,受着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思想免不了與大家庭頑固的舊勢力碰撞出火花,此時,何談家的溫暖,那一代人的家,家已不是避風港,而是每個人唯恐躲避不及的牢籠,高老太爺窮盡一生去維持着高家表面的繁華,到頭來卻都是表面的盛興。

但那一代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他們勇敢的反抗與鬥爭,最終造就了一代中華民族的脊樑!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8

《哲學家死亡錄》是(英)克里切利的著作,由王志超、黃超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據說這是“讓哲學再次被重視起來的一本書”,所以拿來讀了一遍。曾經有一位自殺者被救醒後,茫然地問一旁的護士:“天使,請告訴我,我這是到了天堂還是地獄?”護士很認真地回答:“現在還在三岔路口,也許你應該原路返回了。”理性之光照射到個體生命的盡頭,都清晰地呈現一個不能重新來過的相同結局。“人生有限的事實揭露出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很多真相”,但積極地人生中,“我們的確不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這是我們心中的疑問”,也是哲學始終關注的中心命題。按照黑格爾的說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哲學,就像一座壯觀的神廟沒有神像,徒有其表,空空蕩蕩,因爲沒有可尊敬可信仰的東西。”本書被認爲是:“關於190餘位哲學家之死的精彩而又搞笑的奇聞軼事……”,“有太多好玩的段子”,“調侃地介紹了歷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家,並對人類幸福的意義及可能性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通過學習死亡,我們學會了如何活著”……這些當然都有助於引起人們對於哲學的重視起來。

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比較特別的哲學史,而“歷史的唯一功能是充當了一面鏡子,既照出我們自己,也照射出我們的世界”,可以使人明白某些世界、人生的本質,從而不至於過份“一無反顧地奔向健忘、愚蠢地陶醉於佔有金錢財物所帶來的膚淺享受”,或者那麼容易地被那些似是而非的簡單實用主義好聽口號所誘惑。比如自由平等的前提,必須明白存在環境、知識、體質等諸多差異,有利因素少者追求與人平等必須付出代價,他們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作者希望的是,“當我們觀察這些人的死亡時,所看到的不僅僅是那些符合我們期望的東西,也能看到一些不符合我們期望的遙遠而疏離的東西,更能看到那些我們有所教益的東西”。

伊壁鳩魯是有名的病號,死於腎臟衰竭的極端痛苦,但是他說:“只要想起了我理性和研究成果,想起它們所帶來的靈魂滿足感,就足以抵消所有的病痛”。象克羅齊那樣“我將在我的工作中死去”,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被莎士比亞稱作沒人性的馬基雅維利則分析說:“如果君主仁慈地地對待人民,人民就會支持他,就會大言不慚地說他們會爲他冒生命危險。但是,這僅僅在於危險還比較遙遠的時候。當君主自己遇到危險的時候,人民就會轉而反對他。這就是爲何君主必須利用人對於死亡的恐懼來進行政治控制的原因。”不過盧梭對馬基雅維利的評價卻是:“一位誠實的人,一位好公民。”拉羅什富科的著名言論是:“死亡同太陽一樣,讓人無法正視。”他不迴避說死亡的可怕,他說:“死亡能被接受,要麼是靠死亡建立不朽的聲望和身後名,要麼是其人太蠢。”達爾文則認爲墓地“如地球上最甜蜜的地方”,佛洛依德昏迷後醒來也說“死亡的感覺肯定是非常甜蜜的”,維特根斯坦說“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情,我們不會活著體驗死亡”,所以不必太關心。海德格爾認爲存在就是擁有時間,“隨者我們的死去,時間便結束了”,關鍵是要“從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挖掘出意義來。”

書中也沒有忽視中國的哲人,他認爲孔子重視服喪儀式,是因爲“可以是生命的價值獲得恰如其分的表達”,而墨子的“‘墨’是一些打上奴隸烙印的人的通用名字”,他們與孔子的看法必然大相徑庭。莊子則認爲“存在就是由從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的轉化而限定的”,不過是符合了物質不滅定理,重新開始新的組合而已。生命充滿了偶然性,只不過偶然性有被動和主動之分,偶然來到了世上,是被動的偶然,在特定的偶然中有所選擇便是主動的偶然。

英國哲學家弗雷澤說:“只有不斷地檢驗假說,剔除錯誤,真理才最後明白了。歸根結蒂,我們叫做真理的也不過是最有成效的假說而已。”宇宙有無數的未知,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對立統一,所以哲學也就是無限的探求,重視哲學就是重視不斷校正生命行進的方向。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9

長篇小說《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着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

作品在揭露這個封建家庭罪惡的同時,還側重表現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爲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爲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作品通過塑造高老太爺這樣一位腐朽反動的人物,表現出了封建制度以及舊禮教、舊思想、舊道德必然滅亡的趨勢。

覺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滿了矛盾,是個“有兩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出來的、有較強傳統觀念、且有着“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徵。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於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纔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作者對覺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實於生活的。儘管覺慧身上有着明顯的幼稚,但他卻真實地反映出了“五四”時期我國覺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在藝術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於通過細緻入微地刻畫人物心理,展示人物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從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寫鳴鳳投湖時的心理,就非常細膩,是全書極感人的篇章。它將一位年僅17歲的少女在即將走向生命盡頭時的痛苦、惘然、哀怨、掙扎以及最終絕望,一層層真實細緻地剖示出來,使讀者從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舊制度摧殘人性的罪惡,看到這位弱小者生命的寧折不彎。又如,作品寫覺慧在鳴鳳死後的內心也極細緻,作者還利用夢幻來剖示人物內心的隱祕,筆墨中透露出人物內心極度的悲哀與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覺新等人物時,也非常注重採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如,正是由於作品細緻地寫出了梅的內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覺新是一位有着“兩重人格的人”,作品多處細緻地剖析他的內心,表現了人物內心深處因受新思想的啓發,對現實不滿,又受舊思想的羈絆而最終不能或無力抗爭的苦悶、矛盾,使人物複雜的性格得以凸現。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10

人在有挫敗感,壓抑的時候,發泄並不是好辦法。不妨與先哲交流吧。

他(周揚)說:“我只喜歡富麗的色彩,至於宗教的精神,我也曾從佛教畫中追尋他們的天堂……等等的觀念。”我說:“他們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緒,然後追求那種色彩來表達他們那種思想與情緒的。你現在卻是倒過來。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沒有感情的根源。”

佛教畫不是不可畫,而是要先有強烈、真誠的佛教感情,有佛教人生觀與宇宙觀。

從哲學角度來說,這裏表明的是“意識決定物質”的道理。而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對於繪畫而言,對於所有藝術形式的作品創作,都是具有指導性意義的。學藝術的,固然要學藝術表現技法,但這僅能將你與外行區分開來而已。真正要達到一定高度,就一定要對該藝術形態的文化背景有所瞭解。譬如,學書法的臨蘇東坡的《赤壁賦》,倘若作者對《三國》中的赤壁故事很熟悉,又對東坡詞作特點有所瞭解的話,下筆自然有神。豪放曠達之氣,是在膚淺的技法學習中得不到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這是詩聖杜甫寫出的一句名言,這十個字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古往今來,凡是富有責任感的文人與作家,都將此奉爲座右銘而鐫刻於內心。因爲“文以載道”,寫文章就是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文章是存世千古之事,好文章影響極其深遠。一個好作家應該明白自己在寫作上的得失,把寫文章看成開啓人類智慧的千秋大事。

這不得不讓人想到網絡發達的今天,文章已經成爲人們賺錢、炒作、中傷、惡搞的工具。骯髒的口水往博客上一吐,就算作一篇文章;半裸的照片往論壇裏一曬,就算是一篇文章;隨意發泄的胡言亂語往空間裏一堆,也算是一篇文章!

不管是普通網民,還是那些著名非著名寫手作家,都早已忘記了這句本該是所有文人的座右銘。現在好文章太少,發現的眼睛也太累,如此惡性循環,文章如何再承擔起“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的使命!

最磨折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那種疲乏很容易消除,休息一下就能恢復精力),而是操心(worry)!

倘使練琴時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於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可以減少疲勞。

老子問一個古稀之年的老頭:“你的牙齒還在嗎?”老頭說:“不在了。”老子又問:“那你的舌頭還在嗎?”老頭說:“在。”這個簡單到枯燥的故事給我們闡述了老莊道家思想的“無爲”境界,即“剛強者死亡,柔弱者常存”的道理。

傅雷上述一句話真的很有道理——讓人遭受心理折磨的,讓人提前衰老的,正是操心;真正讓人疲勞的,也不是體力,腦力的,而是精神上的情感氾濫。而這一切,都是因爲這些人把得失成敗面子等看得太重。過於爭強好勝很可能只落個灰飛湮滅的下場。壓力太大的時候,怒氣難消的時候,換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少皺眉,少操心,做根柔弱的舌頭又怎麼樣呢?至少不用像剛強的牙齒一樣粉身碎骨。

練琴一定要節制感情,你既然自知責任重大,就應當竭力愛惜精神。好比一個參加世運的選手,比賽以前的幾個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護得非常好,纔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場競賽。俗語說“養兵千日”,“養”這個字極有道理。

中國哲學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動聽衆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狂,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纔是你最大的成功,纔是到了藝術與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乃血肉之軀,可人的一切行爲都由精神控制。普通人與聖人的區別,或許就在於前者是感情的奴隸,而後者主載着感情。

現在我深信這是一個魔障,凡是一夭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想到一種人,在爲了追逐金錢耍弄權術的沼澤中越陷越深,最終自我毀滅。他們的目的本是爲了更好的生活,這是純潔而高尚的追求。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以賺取金錢作爲手段。那些走火入魔的人,老只注意“賺錢”這一達到“幸福生活”的手段,最終卻忘記了最初的目標,最終在銅臭味中被毀滅。傅雷的話,是在提醒兒子,不要在藝術道路上走火入魔;我們多想一步,警戒自己不要在人生道路上走火入魔。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11

讀完當代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家長》一書,不禁由衷地感嘆:做家長當如李鎮西!

李鎮西何許人?教育博士,當代著名教育家,是成功的教師,更是成功的家長。作者在《做最好的家長》中以教育自己的女兒爲個案,闡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兒時期的啓蒙教育,小學時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善良人格的塑造,初中時期青春困惑的解疑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堅強意志的磨鍊,高中時期面對升學壓力的關照。有如何賞識女兒的解讀,有如何面對挫折的訓練,有學習方法的指導,有代溝的跨越,有讀書習慣的養成,有傳統文化的薰陶,有寬廣胸襟的拓展,有理性愛國的訓導。無高深理論,更多的是如敘家常。這種平民視角,淺層切入,讓人無疏離感覺,倍感親切。

隨着孩子的降生,爲人父母的責任便發生了。然而,做家長你準備好了嗎?你會做家長嗎?僅僅做衣食父母和其他生物何異?

“家長也是教育者!”李鎮西在自序中先挑明這一觀點。我們知道,學校、家庭、社會這三方面構成了孩子成長的立交橋。但是,從現實來看,很多孩子家庭教育缺位,家長卻在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壞習慣不少,不反省自身職責和能力的缺失。有些家長賺了倆錢兒後,就把才五六歲的孩子送到所謂的好學校去全方面託管,美其名曰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殊不知,把孩子接受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學校,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這條道走得好還罷,如果走不好,孩子在失去了家長的監護後,甚至可能走上進網吧玩遊戲、打羣架等邪道。

事實證明,孩子很多人生的知識要在家庭中接受學習。比如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傳統倫理教育,洗衣做飯等勞動意識的養成,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的親情滋養,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帶來的天倫之樂,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是第一任教師和伴隨終生的教師,監護的責任、啓蒙教育的責任不但不能缺位,而且意義重大,作爲家長義不容辭,不可懈怠。從某種意義說,家長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教育的意義更大,從岳母刺字、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古代故事,到現代版本的鄭淵潔自編教材親自教子的真實事例,我們都應該窺得端倪。

李鎮西結合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在書中明確指出民主意識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長期以來,大多數國人都是在傳統且偏於家長制的家教中長大的。在這個新的時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應該成爲民主教育的搖籃。因爲民主,所以和孩子是平等的。因爲民主,所以對孩子是尊重的。因爲民主,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是科學的。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做人第一”成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義,智力開發倒退居其次了。

對待孩子的錯誤,寬容的心態比斥責更重要;孩子考試失敗,呵護孩子的學習信心比批評更重要;關注孩子的分數,不若關注孩子的幸福指數更重要;面對學習壓力,讓孩子感知求知的快樂更重要;面對物慾浮躁,培養孩子的書香氣更重要。學而無疑,遠不如在學習中質疑問題越來越重要。面對孩子的缺點,有時需要輕描淡寫。面對孩子的優點,需要用放大鏡來觀照。要鼓勵孩子勇敢地拋頭露面,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學會合作。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的人最快樂,善良的人最美麗。

面對當下教育的難點或者禁區,作爲家長不能迴避。對網絡的問題,家長應該教會孩子辯證地對待。面對早戀和性的問題,家長要用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和孩子一起感知愛情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孩子追星,要幫助孩子找到人生中的真正精神榜樣。面對擇校擇班的潮流,家長應該明確適合孩子的纔是最好的。面對孩子的精神指向,要放眼世界,更要胸懷祖國;要有世界胸襟,更要有中國底色。

家長先進的理念,先進的言行,必然會帶給孩子一個陽光燦爛的幸福人生。作者的女兒很平凡,但是一路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最終成爲一所名牌大學的學生。

也許我們的孩子也很平凡,但是隻要家長有着李鎮西式的良好的家教良方,讓家長和孩子一同牽手,共同成長,孩子就會幸福一生。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爲人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是責任,是幸福,也是一門藝術。讓我們一起來讀李鎮西的這本書,和作者一樣做一個稱職的家長,擔起這份責任,研究這門藝術,幸福着孩子成長的幸福!(山東省青州市譚坊中心校李良智)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12

這是一本很接地氣的哲學讀物,書中內容主要聚焦在斯多葛哲學的實踐方面,通過運用各種心理技巧,比如消極想象、控制三分法、過去現在的宿命論等,讓我們能在生活中注意觀察並反思自己,更好的找到焦慮的根源,避免各種消極情感,真正體驗生命的安寧。

作者威廉·B.歐文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斯多葛主義的起源發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他們的主張,斯多葛派對待生活的態度和行爲方式,以及作者本人踐行的體會和故事,屬於比較“好讀”的哲學書籍。

作者認爲哲學應該指導人們過上一種幸福、充實的生活,而不是作爲一門高深的學問使人望而生畏。

作者在書中強調踐行斯多葛主義目的是爲了自身的幸福和安寧,讓我們在健康情緒的引導下在生活中不會顯得焦慮、痛苦、憤怒、貪婪和我們活着的社會義務(熱愛我們的同類並積極予以協助)。

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詮釋了斯多葛主義實際應用,比如採用消極想象法,把那些有可能發生的不利事情通過消極想象而達到對現存狀態的滿足,享受那些我們習以爲常的事物。把精力和時間放在那些能夠控制的事情;對於可控制部分的事情要合理內化策略;沒有必要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那樣只會徒增煩惱、焦慮、痛苦。

所謂人生哲學,就是告訴你生命中什麼事情是值得擁有的,什麼事情是不值得擁有的,以及如何去獲得那些值得擁有的。採納一種人生哲學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可以指引並修正你的行爲,爲你提供選擇的標準,讓生活簡單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學,我們就會有錯誤生活的危險——浪費生命去實現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標,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實現的目標但是卻無法實現它。

活着的最好狀態,不是快樂,而是心靈的平靜。沒有內在的平靜,就沒有外在的安寧。按照斯多葛主義的建議,我們可以確定哪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然後利用理性能力來消除自身對於這些事情的擔憂,增加獲得安寧的機會。

關於如何獲得安寧,作者提出了幾個建議:

1.要有自我意識,觀察日常生活,定期反思自己在處理日常事務中的方式;

2.運用理性來克服消極情感(焦慮、憤怒、悲傷……)和控制慾望(名聲、權力、財富……);

3.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獲得了名聲、權力和財富,可以享受它們(這一點與犬儒主義的“禁慾”不同),但要隨時做好失去的準備;

4.人是社會動物,必須與其他人保持聯繫,但要避免受到價值觀腐壞的人的影響,並且要運用斯多葛學派的技巧來避免讓其他人破壞自己的安寧(比如應對侮辱,採用幽默或不迴應的方式,應多憤怒,採用幽默或退後一步思考等方式);

5.不幸福的根源在於貪得無厭和杞人憂天;

6.應對貪得無厭,運用消極想象的方式,想象自己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刻意給自己製造小的苦難從而對苦難產生免疫等;

7.應對杞人憂天,即焦慮超出自己控制的事物,則應該學會將事物分類:完全可控、完全不可控、部分可控;

8.對於部分可控的事物,採用目標內在化的策略(比如,把贏得一場比賽的目標改成享受一場比賽)

9.對於外部世界持有宿命論的觀點,即過去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無法改變,因而不需要焦慮。

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用容易掌握的方法和技巧,穿越喧囂浮躁的世界,到達幸福與安寧。

哲學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索,發現自己,更清醒理智地去面對世界。

本書雖是哲學讀物,卻沒有學究氣息,沒有高言大志,沒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簡潔、明晰、流暢。因爲建基於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之上。先賢們所提出的療治之法,簡單明瞭,直要害,代價微而功效巨,如消極想象、控制的兩分法、宿命論等技巧,雖稱爲技巧,其實植根於深厚的人類心理,一見之下,便豁然朗、永難忘懷。讀本書的最大收穫,就是教會讀者如何成爲自己生命的觀察者。在生命的歷程中觀察並反思自己,就能更好地找到焦慮的源頭,避免種種痛苦,真正找回生命的快樂。

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具有實際指導價值的書。從歷史,方法技巧,理論,自身實踐過程等等方面闡述了一種生活的哲學。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13

前不久借到了嚴歌苓的小說選集,收錄了《小顧豔傳》、《角兒》、《青檸檬色的鳥》、《乖乖貝比》、《老囚》、《誰家有女初長成》、《魔旦》、《黑影》、《柳臘姐》、《老人魚》十篇,以“角兒”爲書名。將《誰家有女初長成》放標題,是因爲我想先說這一篇。

《誰家有女初長成》分上下篇。此篇中的拐賣手法並不是“套麻袋裝走”,而是一連串精心的打點、設計。潘富強不可能不知道這條鏈,父母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爲相當於“賣人”啊。人販子強佔巧巧的便宜,不僅要錢,還要更多更多,這是人性中的貪婪。怎麼能說巧巧有錯呢……無數鄉村女孩都認爲自己有不凡的潛質,認爲自己就是那隻“金鳳凰”。難道城市女孩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嗎,都是女孩啊。

巧巧被賣到了窮鄉僻壤,與深圳差了十萬八千里。起初,巧巧幾乎就要在艱苦的環境中摸索到安逸了——因對比得到的安逸感,不免有點可悲。接下來巧巧與二宏發生的事、大宏與二宏的'勾當讓我頭皮發麻,至今回想起來依舊覺得噁心、痛苦。婦女被拐騙、拐賣進窮鄉僻壤的案例並不少,甚至在我的老家就有。有年清明回老家時,無意看到廟前的捐贈榜上有這樣的署名,“媽張三”、“媽李四”,媽加一個人名。當時我還奇怪,真有姓媽啊?家嚴只說她們是“外面來的”。現在回想起來,真的令人膽寒。

我從未想過電視上的案件會發生在身邊,這感覺就像身邊放養着一羣毒蛇啊。我的舍友卻對此表示,真的會有。她的一個親戚的親戚就是被拐賣了,孩子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帶她回過家,也許他認爲孩子大了她跑不掉了吧。時隔多年的返鄉,她的父母會如何看待他呢。我沒往下問,不敢往下想了。她是個“幸運的巧巧”。這樣的案件,是對人權的侵犯,對女性的毀滅打擊。此時此刻,回想起這些依舊很害怕很痛苦。

得知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的巧巧將兄弟倆殺了。啊,殺得好,我覺得這個結束理所當然。巧巧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算不錯了,正要全盤接受一切時,卻被兄弟倆這般對待——不當作“一個人”來看待,不當作家人來對待,而是高價買來的商品,是一個永久的妓。他們無視了倫理,真正做到了親密無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大宏對二宏的愛,被牢牢地捆在親情、父母遺命、愧疚與同情的鏈條裏,它長期來扭曲生長,最終的結果只會噁心人罷了。大宏對巧巧的感情,不過是對一隻上好的白瓷杯、一隻肥母雞那樣的享受感而已,對一器一物的喜愛和享受,怎能和愛等同啊。至少在我看來,愛是保護,是相互佔有,是不可讓他人分享的獨家感覺。我從不覺得二宏是傻子,他精明得還會收好借條。二宏多年來以傻子的名字得到了各種好處,多棒啊;什麼大事小事都由大宏操心,連女人都由大宏備好,美滋滋。大哥和弟弟共享一個,還能省不少錢呢。

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看,巧巧殺人這一段寫得非常美,略去了血腥與悲哀,迴歸平淡與本真。文章非常注重描寫巧巧的心理活動,從黃桷坪到小旅館,從窮鄉僻壤到小兵站,她的轉變完完整整地呈現在紙面,又在我的腦海裏反反覆覆地上演。作者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用得極準極精,每一句話都帶有真實的力量,踏在我的心上。賣女兒、買女工、買媳婦,反映的是男女比例失衡、性別價值觀與法律意識淡漠的現實。兄弟共享一個女人,反映的是被貧窮、封建、貪婪腐蝕殆盡的扭曲人性。兵站裏的衆星捧月,原因是眼界小,沒怎麼接觸過女性。種種原因導致了他們眼中的巧巧是“不一樣的”,是畸形的。

結局是巧巧被判死刑,迴歸了法治與理性。這樣說確實很好笑,那麼之前所遭的罪爲什麼不能由法律來制裁呢?在法庭上的巧巧真的會辯解、會陳述事實嗎?囿於傳統的巧巧爸媽真的願意接納“有過這種經歷”的女兒嗎。大宏與二宏的勾當,將巧巧對大宏的依賴與信任打得粉碎。巧巧打開紙箱看到彩電的那一刻,得知金戒指是假貨的那一刻,賣掉羅馬錶的那一刻,被拷走的那一刻,她一定沒有後悔過殺人的決定。從拿起菜刀的那一刻起,她就放棄了生命,此後多活一天就是賺了。

巧巧是“嫁給大山的女人”的另一個模樣,她沒有選擇沉默,她掙扎了更久。同樣的是她們的放棄、她們的痛苦。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14

有人說:"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也有人說:"讀書和旅行都能使人擁有不止一個人生"。還有人說:"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一樣重要″……

雖然對於現代人而言,旅行已經變得同吃飯睡覺一樣容易,稍有點經濟基礎的人,只要念頭一起,馬上就可以說走就走。唯一不同的是我們旅行的目的,你是喜歡一羣人熱鬧的放鬆壓力,還是一家人休閒團聚,或者是揹包客式的獨自精神旅行,不同的方式會帶給你不同感受。

一個人揹着幾十斤的揹包在異國他鄉旅行十幾年,每天接觸新鮮的人和事,通過旅行了解世界,認識自己,獨立思考,治癒心靈,這樣有情懷的事雖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卻不是人人都有勇氣去實現的夢想。幸運的我通過閱讀發現了這樣一個已實現夢想的人—小鵬,他去過的地方多的連他自己都數不清,讀他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就像自己身臨其境南美旅行一般。

就像大冰在本書的推薦序言中所說,"或許當下的旅行文學有一千種一萬種,但這一本和其他的皆不相同。"

本書於我之前看過的其它旅行文學確實有所區別,以前在我的印象裏各色遊記中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旅行圖片,而作者的文字只如同小小點綴般在其中穿插。而本書能看到的圖片並不多,幅面也很小,閱讀時我關注的重點是他的文字所表達的意境與圖片的呼應效果。

另一個與衆不同是作者描寫的旅行內容表現出許多精神層面的力量。全書記述了作者小鵬在南美大陸游歷的全過程。他的這次旅行沒有走人們熟知的常規路線,而是選擇了格瓦拉在《摩托日記》中走的從阿根廷到智利再到祕魯的摩托日記之路。這既是他致敬自己的精神領袖格瓦拉,也是爲了學習格瓦拉在旅行中解答一些關於人生信仰的疑惑。

從旅途開始申請簽證的一波三折到遇貴人相助,再到行程意外改變之後的所見所聞和驚喜驚訝。這一路所行作者小鵬帶給我更重要的是他對旅行途中各種挫折與衆不同的積極態度。

"我們的生活都不是童話故事,總會有無風而起的波瀾,現狀雖然不能盡如人意,但也還要繼續,凡事只要不死心就還有希望。"——當他被祕魯大使館拒發籤證時他說。

"我始終相信旅行中的陰差陽錯永遠都未必是壞事,說不定轉個彎兒就邂逅了新的驚喜。″——當他長途車坐過站之後他說。

"看來所謂的平常心往往都是在遭遇了挫折後磨礪出來的,那些聲稱看淡風雲的人不知道吃過了多少苦。″——當他遭遇搶劫未遂事件之後他說。

"所謂貴人並不是給你金銀的人,而是給你機會的人,往往機會的價值永遠超過金銀。″——當他遇到能重新爲他辦理簽證的人時他說。

"眼前的風景永遠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刻,也永遠有比現在更壞的時刻,但那些都不是我們的。跟我們有關的只是當下,是用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看到的,聽到的,呼吸到的,也只有這一刻才留在我們的記憶裏。″——當他被旅行中的惡劣天氣折磨時他說。

"我們用旅行認識自己,這與具體的目的地無關,而與過程有關。在旅行中我們經常要獨自面對一些突發事件,這時我們就能觀察自己在第一時間的本能反應,是勇敢還是懦弱,是善良還是冷漠,是敏感還是麻木,這也是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我非常認同他所說的這些話。

當我們通過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解決問題,我們自身也會不斷的成長,對自己的認識也會日益清晰。

旅行真正的意義在於幫我們和世界建立了一種聯繫,通過我們走的路,遇到的人,感受到的存在,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慢慢發生改變。它既可以讓人們忘卻曾經的煩惱,也可以讓我們和未來的自己無限接近。

馬克吐溫說過,20年後你不會爲你做過的事後悔,會讓你後悔的都是你沒來得及做的事情。

所以有機會就去旅行吧,或者多讀讀好書!

《家》讀書筆記 - 外國名著讀書筆記1500字15

《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着父愛和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經典,是對孩子教育的文字篇本,也是一部藝術修養讀物。 信中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也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也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當我讀這本家書,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着,聆聽着,用心銘記着。感到裏面有老師的教導,有長者的叮囑,更有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有不同於很多父母的關愛,有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使人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平時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後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爲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家長要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拜讀這本《傅雷家書》。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可以從《傅雷家書》的字裏行間中看出來。他身爲一個教育家,文學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爲和他一樣的人。他對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都有研究,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使得他培養的對象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後來終於成長爲國際大師。

傅雷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讀《傅雷家書》你會發現傅雷在每封家書中都不寫白字,這既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是教育遠在萬里之外的兒子做事要認真。你還會發現傅雷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簡要地說明用意就好了。在他的絕筆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單一項一項的,一點也不凌亂,一點也不像出自面臨死亡的人。還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學嚴謹,而且富有責任心和強烈的愛國和愛子之情。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爲激勵兒子時刻保持謙卑,不懼怕孤獨,要勇於攀登藝術的止境,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傅雷勸戒孩子要正確面對情緒上的跌宕。

父親和孩子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兩代人間的感情永遠那麼深厚,永遠是享用不盡的財富。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摯樸。沒有半點虛僞,用不着半點裝腔做勢。《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範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了,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縱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未知能有幾人,因爲這確實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學貫中西,兒子也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 傅雷說他要和他的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係啊,他還說戀人和愛人之間也是一種親密的朋友關係。只有在互相的鼓勵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豐富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

我覺得讀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大腦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還有音樂都會給我們心靈的薰陶。我們在那裏面吸收的養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我現在深知這一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對於文字的理解多於對於那些更加直觀的東西的理解,當他越是需要人的體會的東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這可能也跟天性有關。在我看來,一切內心地感受都可以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而越是心靈相近的人越是能夠深刻理解和體會。如果心情鬱悶了不妨就寫出來,等年老了再回過頭來讀,發現年輕時的心情真的是很難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時的感受了。真的覺得人生在世能夠得到一個心靈相通的朋友成爲心靈的讀者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