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讀後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廉故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廉故事讀後感(精選5篇)

清廉故事讀後感 篇1

今天語文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那就是寫一篇關於觀看“清廉”書籍的讀後感,但是“清廉”是什麼意思?我還不知道呢?所以,這個疑問已經在我的心裏已經待了一天。我帶着疑問回到了家,到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問媽媽,“清廉”是什麼意思?媽媽說:“清廉是清正廉潔的意思。”但我還沒有明白,只好上網查找資料。網上對清廉的解釋指的是:“清白廉潔”。

流傳至今的許多清正廉潔的故事,不禁會令人肅然起敬,由衷地稱讚這些清正廉潔之士。在清朝初的時候,陳居官至閩浙總督。他爲官清廉,生活儉樸,臨終時仍身穿着粗袍布履。他在臺灣任職期間,把自己應得的三萬兩銀子全部用於修復炮臺等公務之上。他常說:“貪取一錢,即與百千萬金無異。人之所以貪污妄取,都是因爲奢侈揮霍,取用無度,不能節制。我初任知縣時,一錢不取也不至缺衣少食,就是因爲重視節儉。”康熙皇帝便稱讚他爲“清廉中之卓絕者”。

還有一個故事是:有一位清朝人姓李,做了三年的知縣,因爲上司向他索取錢財,他抵制了上司的要求與做法,爲了可以清清白白在人世間活下去,也爲了上司不再貪污,便辭去了現任官職。臨行時,他的廉潔正氣把老百姓感動了,於是,老百姓戀戀不捨,哭泣相送。

看了這兩個故事,我深有感觸,我們在生活中是否有像這樣的清廉的人呢?有,當然有。就像我們的老師,他們就像園丁一樣,用知識來餵養、哺育我們這一些祖國新生的花朵,他們辛勤付出,不求回報,只願我們長大之後,能爲祖國做出貢獻。老師們雖然沒有那麼的出名,那麼的偉大,但是,老師確實是離我們身邊最近的清正廉明的人。

而作爲我們學生應該從小學做人,學做堂堂正正的人,學做清清白白的人。我們的道德品質決定着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都應該永遠記住我們的共同目標:做一個廉潔自律、正直誠信的人,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清廉故事讀後感 篇2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我正在電腦上搜索廉政小故事。突然,一個標題在我眼前閃過:陳毅的“補品”。這個標題吸引了我,我決定要看一看陳毅的補品到底是什麼。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擔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的陳毅,到二十八團傳達會議精神。二十八團黨代表何工長請陳毅吃飯。有些戰士說,陳主任來了,就要特別對待。可是有些戰士不相信,便打算親自去看個究竟。何工長拿出了一個小紙包,說這是最好的補品。戰士們急忙用手戳破窗戶紙。沒想到他們吃得也是南瓜湯、紅米飯,小紙包裏是一些辣椒粉。

這個故事講了陳毅雖然是紅四軍政治部主任,但是他從不自大。也和戰士們一樣吃些粗糧拌飯。不會吃一些比戰士更好的東西。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個實例:王雅南曾經擔任過我們班的班長。她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當好老師的小助手,同學們有困難的時候她也會竭盡全力地去幫助他們,人緣也不錯。每次老師佈置給她的“作業”,她都能及時完成,從來不拖拖拉拉。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雖然她很被老師器重,受到同學們的喜愛,但是她從來不會有“我是班長,我說了算”這種做法,從來不會驕傲。這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因此,她在我們同學眼中,是一個模範學生,三好學生,老師也很喜歡她。

就拿班長這件事說吧。當上了班長,要全心全意爲班級服務,爲老師同學服務,要更加熱愛集體。不能過於驕傲、自滿。要是你這樣的話,就會讓同學們後悔讓你來做班長,你的威信也就低了許多。

所以,無論你當了多大的官兒,有了多大的成就,你也不能自大,一定要記住一個詞:人人平等。

爲豐富自己的廉政知識,近日我閱讀了廉政書籍《中國廉政史話》一書,通過閱讀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論意義和中國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我覺得該書對於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有着借鑑和參考作用。

追根溯源,“廉政”的概念古今有之。其本來的含義與“廉正”相同——“廉”爲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隨着社會的發展與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們對於廉政的理性認識也日益深化。儘管“廉政”迄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其基本含義大致有:造就一個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圍、建立廉潔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制訂並嚴格實施確保政治清明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級官吏樹立廉潔奉公的官德與不貪不淫的私德。簡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結合與辯證統一。

清廉故事讀後感 篇3

“廉”這個字素來是形容清官的,它可以組很多詞,就說:廉潔吧!與這個字相對應的,則是“貪官”、“奸臣”、“貪婪”、“奸詐”。是呀,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因貪圖短暫的利益而丟了飯碗性命;又有多少人,因爲維護百姓的利益,反抗那些貪污官員收刮民膏,留得千古英名,永世垂青。在我腦海中,就有這麼一個清官——董必武。

他是一位共產主義者,他的生活也很樸素。我曾閱讀過他的一篇清廉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董必武的一個侄子去看望他,其實,他是想見見世面,然後並且通關係找一份滿意的工作。可是,董老卻對他施以嚴格的要求:不準用小車,不準暴露他和董老的關係。侄孫子回家時,董老特地交代他:“雖然我的地位很高,可是不能亂開支。即使你家困難,也得自己克服。”他的侄子趕忙說:“你沒錢給我不要緊,只要寫個‘條子’給我,我去找縣政府,很見效。”董老語重心長地教育了他:“不能受特殊照顧。”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觸很深:董必武老人爲了保持清廉,公正,不讓侄子受一點恩惠。

在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如果,有人帶了一樣禮品給你,想託關係辦一件事情,你不能接受,因爲你等於是在包庇別人。

可是,看看我們身邊,就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的同學對“廉潔”是不值一提的,他們就缺少一顆廉潔之心。個別同學爲了在別人面前炫耀,裝大方,擺闊氣,生日時請別人去家裏開生日宴會,買東西大手大腳,不比學習比穿着……這些行爲如一個個不和諧的音符,令人難受!我們要讓董必武“廉潔正直”的品格如絲絲春雨般滲入我們的心田,永遠在我們心中紮根。

清廉故事讀後感 篇4

清正廉潔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它使人威嚴,更使人崇高。有這樣品格的人都十分偉大,他們從不貪圖利益,一心爲民,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敬仰。

近日,我有幸拜讀了《廉潔教育讀本》。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許多清正廉潔的人,他們的故事讓我無比佩服。其中最令我崇拜的就是明朝官員——徐恪,下面讓我來講一講他的故事吧!

徐恪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爲官一向體察民情,爲民着想;執法嚴明,鐵面無私;忠心效上,清貧一生。清官海瑞曾誇讚徐恪:“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恐怕很難超過他。”

在徐恪任工科給事中的時候,有一名宦官想出任掌權明朝負責徵收商稅,乘機從中撈取油手。徐恪等人知道後,上書給皇帝,極力反對。這名宦官得到消息後惱羞成怒,心想:你徐恪不讓我當上這肥差,我也不會讓你有好日子過!於是,他向皇上“獻計”,說徐恪等人心懷不軌,朝廷千萬不能重用。他私下來收集徐恪所謂的過失罪狀,想加以陷害,但一無所獲。徐恪當河南巡撫時,曾管轄衆多王府。由於執法嚴明,致使河南的皇親國戚對他極爲不滿,有一次,平樂、永寧決定拔去這個眼中釘,就誣陷他,結果沒有成功。終於有一天,徐恪進王府誤走了端禮門,被二王告到皇上那,皇上降了徐恪的職。徐恪離任那天,不少官吏和無數百姓揮淚相送,一位屬下知道徐恪積蓄甚少,想贈兩三千以作盤纏,徐恪拒絕了,徐恪爲此而感到慚愧,感嘆道:“竟然還有人不瞭解我徐恪的爲人之道!”

讀完他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也可以說是徐恪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優良傳統的民族。廉潔、清正不是嘴上說出來的,它是千百年來,那些有志之士、正義之士不惜以生命爲代價而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從小就要知廉明潔,從小處來說就是要養成勤儉節約、自律自強、大公無私等優秀品質。

記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陳可歆、蔣欣瑩到社區的小公園裏玩,三人一起做仰臥起坐時,我發現不遠處的體育器材下有一部嶄新的手機。我跑過去驚訝地撿了起來。這時,身邊的媽媽對我說:“手機丟失了,失主肯定很着急,趕緊翻下通訊錄,打個電話通知她(他)來取吧!”於是,我們翻到了通訊錄中“家”的羣號碼,將寫有“家裏”的電話號碼撥打了過去,電話通了,是位阿姨!幾分鐘後,這位阿姨來到我們身邊認領了手機,她連聲向我們道謝,表揚我們是拾金不昧的好孩子。看着阿姨感激開心的樣子,我心裏樂開了花。是啊,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這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具有的品質,廉潔之花在我們心中開放了。

同學們,廉潔是水,可以洗去人們身上的缺點;廉潔是燈,可以驅散心靈的黑暗。只要人人都能堅守以廉爲本的做人之道,這世界將會少一分黑暗,多一分美好。

清廉故事讀後感 篇5

提到廉潔,大家一定會想到爲官清廉的于成龍、公正嚴明的包青天、以身作則的周恩來......他們都是廉潔的模範,我們學習的榜樣。毛主席的節儉清廉家喻戶曉。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紅軍天天只能吃乾糧和青棵面,有時候,只能吃糙紅米和南瓜煮稀飯。開頭吃幾餐還覺的有點香甜,吃多了就會覺的難吃,可是毛澤東不搞特殊,仍然和戰士們從一個鍋裏盛飯吃。

警衛員小胡看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每餐都和戰士們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飯,非常不忍心,便給毛主席蒸了半斤米飯。毛主席看了很生氣,硬是不肯吃,還說道:“我不能搞特殊。南瓜稀飯又香又甜,很好吃嘛。戰士門能吃,我就不能吃嗎?你要知道,受壓迫受剝削的窮人連野菜都吃不上了啦。快把飯送回去!”小胡還想說什麼,可是毛澤東已經把那碗白米飯塞回到他手裏,小胡沒辦法了,只好把飯拿回廚房去了。

讀了毛主席的廉潔故事,我深受感觸,而我們是祖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特別是他爲了治水而三過家門不入的傳說,更是在中華大地廣爲流傳,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可是禹王曾下過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道戒酒令,而且這一道戒酒令與廉政有關,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道廉政令,這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故事是這樣的,大禹有一個女兒名叫遊春,有一年春天,遊春在路上偶然聞到一股奇香,她尋香便找到了一個叫儀狄的家裏。原來儀狄是釀酒的,他釀出的美酒又香又醉人。遊春一喝,不由得感到渾身舒暢,便把儀狄請到了王宮裏去釀酒,說是等她爹大禹回來好喝。儀狄釀的酒好,王宮裏的人沒一個不想喝的,有些人趁大禹不在,便經常飲酒作樂,自然這樣一來就耽誤了辦事。後來,大禹治理了九條大河回來,遊春就立即將美酒獻給大禹喝,大禹喝後也覺得味道好極了,便連喝了幾碗,於是大醉。一醉就兩天昏昏沉沉什麼都不想幹。酒醒後,大禹猛然悟到酒喝多了要誤事。於是,他把臣子召集起來說:“酒雖好喝,但難免誤事。”還斷言:“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於是下了一道戒酒令,不準人們再釀酒、飲酒。 可是,儀狄還是偷偷釀酒,並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到了商紂王時代,這個暴君爲了飲酒作樂,專門把儀狄的傳人召進王宮大量釀酒,把酒裝到花園的大池裏,把肉掛在樹枝上,“酒池肉林”荒淫無度,最後亡了國。後人通過歷史故事總結出這樣一句帶有真理性質的名言:“禹王戒酒傳天下,紂王酗酒失天下。”

這個歷史故事對我們是很有啓迪意義的。美酒、美味、美色味道好極了但凡是人誰能不喜歡,何罪之有?在這個世界上生來就抗拒美好東西的人恐怕在正常人羣中是找不到的,是人都有七情六慾嘛。但是當美好的東西成爲了一種誘惑的時候,人們面對誘惑就各有不同了。比如,誘惑在大禹這樣的人面前馬上就變成了一座警鐘,立刻讓他聯想到“亡國”的大事上去了;而在荒淫無道者商紂王那裏,誘惑就成了一把利劍,一讓他亡了國,二要了他的命。 歷史之鑑使人警醒,雖歷經上下五千年其教訓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猶在眼前。

所以我們更要從小做堂堂正正的人,每個人都從小敬重有操守,重清廉,崇尚有義氣,重義節、正確對待財物的人,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