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風故事徵文「精選」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廉家風故事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清廉家風故事徵文「精選」

【清廉家風故事徵文1】

提筆寫這篇文章,心情有些沉重,這和兩件全國皆知的事情有關。一件是2月17日,齊齊哈爾市一名高三學生因爲覺得醫生手術時弄疼了自己,便從家中拿來鐵棍當場將門診醫生打死。而另外一件事情則是2月18日,上海研究生投毒案一審宣判。這天,上海大雨如注,我在自己的微薄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上天在爲這兩個曾經年輕閃亮的生命淚流滿面。

這兩個例子當然只是個案。但如果反思當下很多家庭的家風,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一些需要正視的問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之下,孩子在大人的眼裏從來都不算人,只是一個能移動的物體,他的言行舉止、生活喜怒,基本都由父母做主。相對開明的父母,會給孩子一點自由平等的空間,而內心弱小的父母,則更是習慣於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樂於享受絕對的支配權。面對生活的重壓,父母往往會將自己內心的壓力傾瀉到柔弱稚嫩的孩子身上,而孩子除了無助的哭泣,對於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毫無辦法。時間久了,孩子的內心就會承受太多的陰鬱與扭曲,而往往,這種童年時期的暴虐遭遇,從外表上看,幾乎看不到任何的不正常,只有到了特定的環境之下,心靈的殺戮戾氣就會瞬間被點燃,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種種衝破倫理底線的事情。

我出身大山深處,但因爲父母的堅持,自身的努力以及周圍親戚朋友的幫助,最終來到了大城市裏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特殊的因緣,還讓我對於這座城市充滿了感激之情。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當基本擺脫了物質貧瘠的泥潭之後,我學會並且努力堅持用平等的理念與自己的孩子相處。而且,我和愛人不約而同,心願相通。

無論多小的孩子,他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權。比如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他既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他既可以選擇和男孩玩,也可以選擇和女孩玩,既可以選擇年長的孩子玩,也可以選擇年幼的孩子玩,既可以選擇玩很長時間,也可以選擇玩很短的時間。除非孩子的某些行爲有可能對自己或者周圍人帶來傷害,一般我都不會去幹涉孩子玩耍的方式和工具。這樣類似的對於孩子選擇權的尊重其實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必須耐心學會。

堅持這種平等的理念幾年之後,我們就看到了良好的效果。

孩子在平等的氛圍裏成長,思想上沒有太多的負能量,所以很少生病。而健康的身體又保證了她有足夠的運動能力和生活喜好。所有這些,也讓孩子獲得了良好的想象力和學習力。

回到開頭,如果這研究生和高中生,從小都真真切切地生活在平等的環境氛圍裏,平等的意識刻進其腦海,烙進其骨髓,那麼他們一定不會一有衝動就要剝奪他人的生命。

在我看來,播種平等,收穫自由;播種自由,收穫活力;播種活力,收穫快樂與幸福。家庭成員之間的真正平等,就是最好的家風。

【清廉家風故事徵文2】

代表秋天的楓葉之美不在那經霜的豔紅,而在那臨風的颯爽。同樣是一抹白雲,因一個秋字便多了一份飄逸。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成熟的季節,也是澹泊的季節,高遠的季節。

在這秋風送爽的季節,我有幸讀到了高鎖柱先生的《我們的父親母親》一書,這是一篇用心寫成的父母傳記,它讓我體味到一種久違的感動,書中一種樸實的情懷貫穿始終,那就是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感恩父母。書的封面第一問振聾發聵:“沒有父母的養育,我們何以成人?”

父母是書中濃墨重彩的篇章。父親爲生計所迫主動要求下井,拆東牆補西牆靠借貸度日的光景;我爲父親打着燈在炕磚縫隙裏捉臭蟲的細節描述;父親管借錢,母親管借糧的默契分工,無不有着深刻的時代烙印,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會感同身受。然而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父母依然孝敬老人,對苛待自己的老人沒有怨恨,始終一心一意善待祖父。爲照顧奶奶,讓大姐、二姐留在老家陪伴老人,堅持每月給奶奶郵寄10元生活費,從不中斷。父親常常是一路騎行130裏回老家探望老人,爲的是給奶奶做頓飯,陪老人聊聊天。父親以身作則爲兒女詮釋了什麼叫孝與感恩。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人要把父母當成最大的恩人來回報,對親人的弱點能夠寬容理解,凡事多從自身找原因。

母親共生育9個孩子,伺候兩個婆婆。一個“熬”字就是她的歲月寫照。作者以大愛無疆作爲謳歌母親的題目,感恩之心溢於言表。母親爲每天8毛錢的補助多次下井挖煤,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家裏有限的資源分配得極爲合理,用心節省下每一分錢。對父親的收藏和寫作愛好非常支持,常對父親說:“你是家裏一面旗,全家人都照顧你。”日子雖然艱難,但母親依然喜歡戲曲和唱歌。曾用擠出的幾毛錢帶孩子去看戲,平時也總是哼個歌曲小調啥的,面對別人的嘲諷白眼始終以善對人,以德報怨,絲毫不記仇。母親的堅強樂觀,勤勞善良,像不息的河流永遠滋潤着後代。作者深情地寫道:“母親吃糠咽菜,擠出的是奶和血,她用生命哺育我們,一點一點拉扯我們長大成人。”用平實的語言唱響了一曲母親的深情頌歌,那發自肺腑的感受不斷叩擊讀者的心靈,引起普天下兒女的深切共鳴。有母親的歲月,讓我們一起珍重,再珍重!

作者在前言中特別說明自己的收藏愛好來源於父親,辦博物館的重要原因是爲了圓父親的文化夢,並把父親生前收藏及書作《東西南北》設專門展廳一併陳列。“多次徜徉其中,想着終可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了,但展廳留住的僅是物質和歷史,對二位老人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如何繼承和發揚,就有了這本《我們的父親母親》。作者飽含深情地寫道:“我們感謝父母,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教會了我們堅持和堅強,教會了我們如何經受坎坷和挫折,教會了我們如何一步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感恩妻子。“正因爲有了王淑文這樣一生的伴侶,給了我成功的追求和動力,給我們全家帶來了福音,在她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得以成就了今天的事業。---在父母相繼得病住院時,她總是跑前跑後,支付住院費從來沒有猶豫過。對我給父母的錢也非常大度。---王淑文很理解我的父母,文化人是相通的,她非常尊重父親學習和收藏的愛好。母親在病逝前昏倒時,父親第一個電話就是打給她,是她跟120的醫生說,無論花多少錢,也要搶救到底。----父親患病手術時,我正在國外,是她跑前跑後定下了手術時間,找來了醫院最好的大夫,因爲手術徹底,父親的壽命又延長了9年。”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賢惠的妻子,高總對妻子這份感恩在當今社會顯得猶爲可貴。

--------感恩社會。高鎖柱先生事業有成,卻熱心公益,不忘回饋社會、幫助他人。公司向社會和個人累計捐助已達數百萬元,充分體現了企業家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無私奉獻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家風孝道徵文啓動儀式上,由高遠集團提供的米、面、油、被褥等總價值10萬餘元的物資及現金,當場捐助給生活貧困的河北道德模範及高齡慈愛母親。“我們現在可做的,就是要懂得感恩,時刻銘記並言傳身教,以上率下,以期讓父輩流傳下來的良好家風更好地傳承下去。像他們那樣熱愛生活,逆境中從不屈服;像他們那樣做人,平凡中見偉大,最終就是記住歷史,不忘本,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後記中,作者把父母艱苦創業,一生勤儉,重視孝道,關愛子女,不怕困難,堅強樂觀的品德視爲家風,並傳承發揚。他告誡後輩,百善孝爲先,要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偉大的時代;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參與社會公益,回報社會,才能不枉一生。衷心祝願高遠集團在“文化興業,產業報國”之路上高歌猛進。

掩卷而思,如果一個人常懷感恩之心,就會少一些抱怨,多一分寬容,生活就會更加美好。如果一個企業常懷感恩之心,就會勇擔社會責任,傳遞正能量,充滿活力。

常懷感恩之心,是一種處世之道,更是一種道德修養。你不妨也試試。

【清廉家風故事徵文3】

發現女兒喜歡閱讀,應該是剛剛上幼兒園。那個時候的閱讀,是少數的文字,與大量的插圖,又或者根本沒有文字,只是根據畫面展開想像,然後講出一個故事來。看着孩子還小,實話說沒有太早的將教育這件事情看的很重。但是看到小傢伙每天看到圖書興奮的樣子,自己也就感覺特來精神。於是,睡前講故事、打撲克認數字、騎肚子算數學題……就成了我們父女間最常見的活動。那個階段裏,給我印像最深的是孩子的記憶力,那個時候沒有書,單憑記憶,孩子可以基本背完三字經的一半。問她爲什麼下一半沒有背呢?她告訴我老師沒有教完。

後來,女兒讀小學了,班主任在一個月之後舉行了首次家長會,向家長們推薦了幾本關於幼兒學習培養及科普如《神奇的校車》之類的圖書。其中最感興趣的就是薛瑞萍老師所著《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正是這本書,將我重新帶回了閱讀的世界。薛瑞萍老師在她的教學著作中有一點引起了我足夠的注意:願意讀,喜歡讀,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朦朧而整體的喜歡,一切啓發和指導都是外在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在後來的女兒讀書記錄中,我引此條爲銘。基於此,我試着帶女兒讀了一些電子繪本。同時發現,女兒對於這些繪本有非常大的興趣。然後試着購入一些以圖爲主的書目,之後迅速轉入短篇小說的閱讀。短篇小說以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國際獲獎小說兒童文學類爲主。完全令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女兒基本上讀的懂,我試着問了她幾個應該沒有學過的生字詞,她說不認識,我說不認識你讀起來不累嗎?也不見你查字典?女兒說幾個詞不認識應該不會影響整體的閱讀的。從上下文有時候可以想出這個詞的意思。我記得清楚當時指着一本圖書裏的“憧憬”兩個字問她,那你說說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女兒回答我,是美好的想像。看着不到六歲半的女兒,心裏那種興奮,真的有點誇張。於是,開始增大了購書的頻率,於是,女兒眼中的“貪婪”之光也越來越亮。後來有一天,我問她是不是看完了一本書《浪漫鼠佩德羅》?她說看完了。可是沒過一會兒,女兒又告訴我她沒有讀完。我問她,爲什麼剛纔說讀完了。女兒講,那個故事讓她太傷心了,她想到了故事的結局會是怎麼樣的,她不敢看下去,於是,她自己編了一個結尾……女兒最初期的閱讀裏,這兩件事情對於我印象最爲深刻。

讀書讓女兒更有愛心。第一個學期很快結束了,放假前一天進行期末考試。傍晚我去接孩子,看到不少小朋友都手裏拿了一兩張獎狀,我的女兒手裏卻是空空。怕刺激到孩子的`心情,我拉了她走了一段才問她:寶貝兒,是不是這次考試考壞了?女兒驚異地說:沒有呀,你怎麼說這樣的話呢?我說,你看別的小朋友手裏都帶了獎狀,你怎麼一張也沒有嘛!丫兒說:我發的是全班裏最多的!我都裝書包裏了。我說:爲什麼不拿在手裏呢?也讓我高興一下嘛,是不是怕手冷呀!丫兒說:我們班裏一半的小朋友都發了獎狀的,可還是有一半的同學沒有發的嘛。我又發的最多,恐怕讓他們看見了心裏更不好受,我就裝在書包裏了。老爸,你看一下嘛……(6歲半)

讀書讓女兒也更加理智。轉眼就是三年級了,國慶節前一天下午丫兒打電話給我,電話那頭的聲音非常興奮:爸爸,爸爸,我當上大隊委了,我還是我們班裏的最高票呢!我回答她道:寶貝兒,你真棒!而後略帶誇張而又嚴肅地問道:寶貝兒,作爲一名大隊委,可不可以發表一下你的當選宣言?丫兒說,我們班裏有46名同學,我得了33票,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爲什麼那13名同學沒有選我!不得了,小東西。(8歲)

受易學與流沙河先生的著作影響,沒事的時候,喜歡把玩文字。閱,我理解爲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兌,在易學中稱爲少女)依門而立而高興不已(兌,在易學中還通悅,高興欣喜之意)。爲何會高興呢?因爲退回屋中有千卷百帙可以閱讀,走出屋外有大千世界可以閱歷。人生之成長,閱讀與閱歷缺一不可。我曾把這個觀點帶給了女兒的班級。

我個人喜歡上閱讀,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但是閱讀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文學類的,譬如小說與期刊。女兒開始讀書了,我似乎有指導其讀書的義務。所以,這讓我的閱讀方向開始有所改變。另外,隨着年紀的增長,哲學慢慢的成爲新的閱讀領域。所以,讀古經就成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讀經,可以使人心靜。

以《論語》與《道德經》爲例,讀此兩本書,便如同與兩個鬚眉皆白的長者當面交流,下面的文字成一小戲。我:小子愚魯,敢問爲學之道?李老子閉目:爲學日益。孔夫子微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我:再問學習之法,如何精進?李老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孔聖人:學而不思剛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望尊者可否提示,學問之道,態度應該如何?孔聖人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李老子微啓雙目:此一點彼與夫子頗有不同,道可道非常道,後生,爲學之道,不可過於執著,切莫苛求完美。我:小子愚魯,敢問學習之目的?李老子: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學習就是爲的忘記。孔夫子伸指贊曰:老子者,真龍也。吾言學問之本,在於從心所欲而莫逾矩也!我:小子拜謝。李老子騎上青牛,漸行漸遠。孔聖人白髮飄飄,御風而去……

用於現代的教育,兩位聖人的觀點亦不過時。學問之道,在學、在思、在益。學、思、益三者就是高度概括了的學習的抽象要義。只是大衆之中,更以分數這個來衡量學生的成績與教師的能力。分數,是一個衡量指標,我不否認。但是我從來不認爲分數有多麼重要。喜讀書而分數不高,這種情況不常見。平時不讀書,考試前用功的卻不再少數。這種來的快去的也快的學習方式,違反了真正的學習之道。絕不可取。學習的本真在於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非常欣賞臺灣龍應臺的那本書,名字就叫: 《孩子,讓我們慢慢來》。

讀經,對於人生的指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天時而耕種,借地勢而破土,同人和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