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精選5篇)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 篇1

與其說是講故事的人,不如說是編故事的人。看完了這篇講演稿,除了山東高密東北鄉和青島,不知道是什麼年代,什麼社會,;也不清楚是什麼人。就好像演戲一樣:臺上的是瘋子,臺下的是傻瓜。諾貝爾怎麼也不會想到文學獎給了這樣的人。我不相信國人看了這篇演講會有什麼自豪感!

倒是像伯顏說的那樣:一個醜陋的人!2012年世界末日到來,廟塌了,只有他登上了諾亞方舟——被扔出廟外!江上春樹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被扔到廟外的他倖存下來——禍兮福所伏——諾貝爾獎的桂冠竟然幸運的落到他的頭上!繼續編吧!我反正是一本也不買,一本也不看!原因就是他不真實,讓我感到我們不是同一時代,同一社會的人;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諾貝爾獎才頒給了他。

演講廳中講故事,不知故事在何時。

高粱紅了酒紅了,小麥發青女發癡。

集市說書能領悟,江山易改性難移。

耳朵嘴巴換成筆,中國也出高爾基。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 篇2

莫言坦稱“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爲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講故事的人》裏說的故事,有的是親身經歷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有的是民間傳說的虛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故事巧妙地組合到一起,就是故事的大串連,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現實生活“大雜燴”。

我與作者莫言有老鄉關係的地域鄰近感,有當兵經歷的戎馬生涯親近感,有可算作同時代人經歷生活感。所以,我讀《講故事的人》,有着感同身受,讀之感到特別有味,有一種不一樣的情感,不一樣的收穫,使我受益匪淺,爲之動情。

《講故事的人》有獨特的個性,有鮮活的人物,有動人的細節,有令人深思的故事,有謙卑和深刻的語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講故事的人》裏彰顯出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創作實力。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較大篇幅講了他母親的故事:莫言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他提開水因飢餓無力,失手打碎了熱水瓶,本以爲會受到母親打罵,但母親並沒有打罵他,只是撫摸着他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莫言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跟着母親去集體的地裏撿麥穗時,母親被看守人搧了耳光,多年以後,在集市上看到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不讓兒子報復,並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莫言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經濟困難時期,他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莫言就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求乞老人憤憤不平,卻遭到了莫言的喝斥,母親阻止了他,把自己碗裏的餃子倒進了求乞老人的碗裏;莫言最後悔的一件事,他跟着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賣白菜的老人的一毛錢,母親難過的淚流滿面,對他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這四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真實地刻畫了一位寬容的母親、悲憫的母親、正直的母親,充分展示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讀了這幾段故事,使我聯想到了我已故的母親,與莫言的母親有許多相似之處,我一邊讀着《講故事的人》,一邊想象着類似的生活經歷,內心深處受到了無比的撼動,難以名狀的情愫在涌動,《講故事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講了他童年輟學,因爲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飽受飢餓,放牛時感到離開羣體痛苦的故事;他躺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望着藍天上的白雲,學着鳥叫,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裏空空蕩蕩,便模仿着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會對樹傾訴心聲,但鳥兒不理他,樹也不理他。後來,莫言把當年的許多幻想都寫進了小說,很多人誇他想象力豐富,讀了《講故事的人》後,我仔細揣摩,那是他生活的真實體驗。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講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經歷,他沒有上過大學,小學都沒畢業,上的是民間大學,莫言輟學以後,混跡於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經歷,他聽着民間故事、說書人的故事長大,後來,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的牛棚馬廄,在熱炕頭上,在馬車上,聆聽了二百年前,故鄉曾出現的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的講的神鬼故事,成爲他寫作豐富的資源,“高密東北鄉”一直成爲他創造的不竭源泉。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講述從農村到部隊的經歷,與我的成長經歷非常相似,有些故事情節,確實耐人尋味。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 篇3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的光榮,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我拜讀的不多。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裏,滿含着人生智慧,映見着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於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

《講故事的人》也許由於環境所迫,藝術加工的成分幾乎沒有,可文章中那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的強烈情感早已溢於言表。也是我見到的大人物說普通人話的楷模。

不分國籍、年齡與性別,每個人提到母親都會引起共鳴。莫言巧妙地通過“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回憶了他兒時淘氣、甚至做錯了事情時母親對他的愛和包容;也表現了中國勞動婦女文化不高可品行端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不愧是文學大師,不用華麗的詞藻,卻是字字珠璣

《講故事的人》中提到,在母親爲莫言兒時偷偷跑去聽書的行爲給予支持後,作爲回報,莫言將聽到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母親聽,這令人很自然地想到卓別林也曾爲了讓母親開心而發掘自己幽默本領的經歷。正是對母親的"敬",成就了他從聽書,複述故事,添油加醋編進情節;到他後來入伍,入學,創建自己的文學領地;乃至今天獲獎的仕途。

《講故事的人》的成功還在於作者對聽衆(或讀者)心理的把握。當我讀到有些人因爲重名而找莫言的親戚發泄不滿時,感覺有點贅述了,再往下看,作者馬上筆鋒一轉,“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請各位原諒。”我心裏暗自好笑,這文學的穿透力也太強了,他怎麼知道我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呢?

我最欣賞的是莫言的淡定,毫無功名利祿之心,能把自己這個被爭議的對象,當作與之毫不相干的局外人,難得!我還認爲莫言在文章中講的衆多故事中,最後一個故事最精彩!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 篇4

莫言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如我們最熟悉的《蛙》等等,都很有名,而我今天讀的作品,是莫言於二零一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講故事的人》,是我的媽媽推薦我看的,我讀後發現,真的是很好的文章,讀完後感悟是很多的。

莫言這篇演說稿講了許許多多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媽媽的故事、姑姑的故事……,最後一個給我的感觸最多,使我思潮騰涌,思潮起伏。這是莫言的爺爺給莫言講的故事:八個泥瓦工人在一個廟裏躲避暴風雨,一個又一個雷在耳邊炸響,大家都嚇壞了。經過商議和實踐,衆人一致認爲是一個帽子被吹來的工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把他扔出去接受上帝的懲罰,就可以逃過一劫;就在那個工人剛走離廟子三米時,一道閃電從天而降,劈倒了廟子,那七個人都被壓成了肉醬。隨即天氣也轉晴了。

儘管這個故事只是故事,而且帶有迷信的部分,但我卻寧願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從這篇文章中所以傳遞的能量,是正能量,所傳遞的價值觀,是正確的。讀完後,我感悟很多:人性的弱點是致命的。我個人認爲,好人必定有好報,如果那七個工人把好人留在廟子裏,那麼我相信這場血光之災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就算那個工人真的有罪,那麼那七個狠心把活人推出去遭雷劈的人,肯定也不是好人,如果他們對朋友都如此狠心,何況對別人呢?

莫言的這篇《講故事的人》,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 篇5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關鍵詞,他用這種方式與世界性普世價值對接,能夠寬容彼此價值差異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在不違揹人性的前提下,人們應彼此寬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別人扔石頭。那個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學扔過石頭的老單幹戶,在他不斷反思中,成爲他小說中的人物。

莫言說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他說到他母親的那些細節,很真摯。他是講故事的人,所以他沒有用一種說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觀念,來講他的文學創作。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用故事說話,讓人從中看到他的善惡觀,道德觀,讓人看到他內心非常柔軟的部分,這是他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印象裏,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書很少涉及思想、理論,而是一直用經驗說話。講話中,能看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回顧,我想這主要是出於西方世界可能還對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國內或華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對他的爭議。他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實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裏,我覺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莫言站在諾貝爾講臺上,向全世界人講述了一個生存的和文學的故事。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自我、人生、社會、歷史的理解,以及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的關係。莫言在演講中呈現了現實經驗轉化爲藝術經驗的過程。他的故事有三個來源:一是現實的殘酷經驗,如童年的苦難記憶。二是超越殘酷經驗的愛和悲憫,如母親的愛、東方哲學的啓示。三是故鄉流傳的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這些要素,通過他個人的奇思異想組合在故事結構中。他的故事,既是對殘酷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超越現實的殘酷性和人的侷限性的通道,更是一個存在和靈魂的避難所。由此,實現了文學的超越性。這正是文學的根本價值和精神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