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1000字三篇

作爲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讀後感1000字三篇

邊城讀後感1000字(一)

沈從文先生用清麗之語編繪出一座桃源之城。萬分細膩的感情似水流入心田,時悲時喜,有美又醉,如夢如幻。即使早已掩卷,《邊城》里人心之樸和民風之樸卻如何也不能忘懷。

《邊城》裏,城景不醉人人自醉,民姿不動人人卻動。這裏“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吊腳樓四處,白塔聳立,鳥語花香,山清水秀,遠離喧囂。這裏是一羣“沒有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兒,有堅守二十年爲人渡船的老船伕,有錢而不吝財的船總順順,有真摯的手足天保儺送。這裏春風沉醉,這裏綠草如茵。

城裏的主人公翠翠一生,由悽美開場,又以悽美落幕。她的父母雙雙殉情,從小同爺爺相依爲命。她大概是自然的女兒:一雙被茶峒山水滌淨了的碧玉眸子,一顆伴着白塔碧溪成長的如水赤心。她“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宛若“小獸物”般,帶着人性至美灑遍邊城。

她的靈魂質樸無華,不爭強好勝,又不自怨自艾。純潔而美麗,真誠而無華。與爺爺渡船的歲月匆匆,那艘舊船承載着翠翠無父無母的辛酸;承載着翠翠端午初識儺送的心事;承載着翠翠失親之心痛,失愛之心苦;承載着暖陽、喜風,悲雨和驚雷。而這自然之女承載着邊城人性之美……

這樸素的城中啊,沒有爾虞我詐的交易,也沒有鉤心鬥角的爭奪,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關愛和淳樸的民風。翠翠的爺爺,那任勞任怨的老船伕進村時,賣肉的送肉,賣菜送糉子,賣酒的送酒,好不淳樸熱情!那船總順順有錢而不吝財,儘管心愁雙子受翠苦,仍是願意接失去爺爺的翠翠注入自己的家中。那天保儺送,儘管身出富門,卻“不驕奢,不浮華,不倚勢凌人”,遇事共理,情且至深,願爲了那份心中的感情放棄碾坊之誘。怎能不叫人嚮往這樣的風氣,這樣的城市,這樣的關係呢?

人心質樸,一城心至樸共築民風質樸;如是,人心至上,一國心至上共圓強國之夢。“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只要人人懷一顆真誠之心,必將身處邊城而無心牆!

兩千多年前的孔孟之說——仁愛孝道,兩千多年後的大衆潮流——手機網絡。當那個“長大後想做什麼”的答案從做一名教師變成擁有一棟別墅,從成爲一名發明家變成一名“任性土豪”;當父子閒談的話題從名言名著變成股市漲跌,當母女飯後傾心從十萬個爲什麼變成商業盈虧,試問,又怎麼會在物慾橫流的當代存正己之心呢?當圖財勝情的商業交易,鉤心鬥角的明爭暗鬥的.“優良傳統”被繼承,又是該喜該憂呢?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無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衛心底之赤誠,守一方之淨土。明有夏言,盡見人心之叵測,官場之險惡。他深知無權難以興國,便選擇默修養性,決心以惡制惡,以暴制暴。終身居內閣首輔,率領大明朝步入盛世,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舉世混濁,唯我獨清。夏言真正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富貴可求,取之以道,不也是君子嗎?

也許邊城只是山中桃源,也許邊城只是理想一隅。世事難料,選擇在己。願以心之質樸真誠,風之淳樸真摯共編世內桃源,共築邊城。

邊城讀後感1000字(二)

讀罷《邊城》,腦海裏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於油畫家筆下沉穩厚重的墨綠,也不同於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亮,翠得瑩潤,翠得彷彿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彷彿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想必是沈老先生難以忘懷故鄉的蔥翠,所以他賦予女主角同樣秀麗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條靈巧繡絲,烏黑油亮的髮辮透露出青春的氣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現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她一笑,白絹上就現出了一座玲瓏的吊腳樓;她走得越遠,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當她拿起那支古舊的船槳時,一座湘西邊城的全景便躍然展示在讀者眼前。

發乎情,止乎禮。翠翠的愛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復一年的渡船上何時纔會重現當年那個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築起一道看不見的橋樑,被橋樑生生分開的愛人可還能重聚?年復一年執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終允准這段姻緣的順順也不知道。若是回來,便是愛情戰勝了死亡;若是沒有,那麼倫理終究高於情感;無論結局如何,茶峒裏的人們都真誠地活着,他們不愧於天地,無悔於自己,淳樸而高貴。

這本書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兵荒馬亂的時代之殤仍然在中華大地延續,古老的中國在外來侵略下被迫經歷着一場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形態的變革,傳統的倫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潰的邊緣。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繼承的部分也在分崩離析,正義與邪惡的界限開始模糊。在這樣動盪的時代,個人的存在幾乎沒有意義,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無情的碾壓。沈從文歲出身在民風剽悍的湘西,性格卻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識到在革命狂熱背後的隱憂,並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難以適應的情緒。

所以他以筆代畫,“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製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爲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邊城》作爲沈從文的代表作,可謂命運坎坷。

沈從文曾飽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證據就是以《邊城》爲代表的“頹廢”作品;然而身後,《邊城》又作爲沈從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世事反覆無常,再對照着《邊城》裏宿命式的愛情悲劇,令人喟嘆。

讀《邊城》,除了主人公的故事,最讓人感懷的,無疑是作者筆下那個安然而純美的湘西小城。妓女與水手間獨特的愛情、渡客和管船人在金錢上的相互禮讓,都帶着釅釅的溫情。人與人之間赤忱相待,沒有金錢和人情的紛擾,互相體恤、互相尊重,與千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遙相呼應。如果說桃花源是薰染着微微桃花色的人間仙境,那麼《邊城》就是暈染着青翠之色的洞天福地。茶峒的地名裏帶着綠色,翠翠的名字裏帶着綠色,還有作者不吝筆墨描寫的青山綠水,以及茶峒人民熱情淳樸的生命之色。

綠色象徵着和平與生命,茶峒裏到處流露的溫厚人情猶如豐肥的土壤,孕畜出健康自然的人性,孕育出一處獨屬於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烏托邦。這座美麗的邊陲小鎮將伴隨着一代代的中國人,成爲永恆的天空之城。

邊城讀後感1000字(三)

午後的陽光暖暖,透過紗窗,靜謐地灑在書桌上。閒來無事,捧起《邊城》,感受湘楚的動人景色,體味淳樸的風土人情。

初見,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的恬靜美麗。湘西的景色被沈從文這樣輕描淡寫,筆筆點綴,更增添了引人的韻味。循着沈從文的筆跡,繼續追尋着湘西的美,那裏有被夕陽烘成桃色的薄雲,有柔和如銀白色綢緞的月光,有浮在溪面上的,也有揉在雜草間的蟲鳴。溫柔、恬靜、遠離塵世,湘西彷彿將世間一切褒義詞都包攬於身。

湘西的美不僅在山水之間,還在於社會之中。原始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竹製的揹簍,苗族女孩的圍裙和銀飾。博大精深的湘西文化在沈從文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湘西的美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湘西文化更引人去探索。

在我所到過的湘西土地上,男子女子都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女子帶着能發出清脆聲音的銀飾,男子的衣服也是五彩斑斕,着實印證了“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邊城》中的民族風味與之極爲相符。神州大地,容納了56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在這秀美的湘西之地,湘西文化是這文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水之美不及人性之美,以自然之明淨狀寫人心之明淨纔是《邊城》的昇華。

憨厚熱情的祖父,活潑靈動的翠翠,他們和大黃狗相依爲命,生活在這美麗的湘西大地。祖父閱盡人事,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持善良,“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在那裏活着”他風裏雨裏爲無數人擺渡,他從不多佔別人半點利,推脫不掉的餘錢他也會慷慨的買些茶葉、菸草贈送給過渡之人。他極度的熱情、善良、助人爲樂,令人動容。他的助人、愛人是對自己職務的堅忠,是對自己的要求。在這裏,祖父的愛人與自愛達到高度的統一,也令人尊敬。祖父的身上,頗有敬業的味道。

翠翠是祖父唯一的親人,是爺爺捧在手心裏怕化了的掌上明珠,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天真善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儺送,可最後儺送離家出走,翠翠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盼着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翠翠的執着等待,是她對儺送的最純淨的愛,最單純的愛。天保愛翠翠,他知道弟弟也愛着翠翠,所以他最先提議“歌戰”,他也最先妥協,他願意成全弟弟而讓婚,最後意外身亡的他,可謂是爲了愛情和親情殉情。淳樸的親情,真摯的愛情,這是天保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

個人之美爲小,團隊之美爲重。端午節時,鎮上的人民一起掌控着龍舟的前進,一起爲勝利吶喊助威,孩童們一起嬉戲打鬧,節日的氛圍在大家的歡愉下變得更加濃厚,空氣中四處瀰漫着湘西人民的團結友愛和純潔善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麗的湘西就孕育出了一個個淳樸的人兒,在湘西這裏,只有傳統文化一直歌頌吟詠的美德——敬業,愛人愛己,友愛兄長,團結和諧……沒有塵世的喧囂與嘈雜,沒有急功近利,沒有金錢腐敗,沒有享樂迷奢。當代社會的人性,無法經揣測和考驗,深究人性本質,也許就暴露了陰險與醜惡。“扶老人被訛”、“爲錢燒死僱主妻子孩子”,諸如此類的時間讓人們膽戰心驚,也讓社會溫暖不再。

《邊城》中那些純淨的感情,那個純淨的社會,都是沈從文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時代要多一些純淨,少一些功利!”倘若我們人人都能真誠,都能忠誠,那和諧的日子的到來哪裏還遠呢?愛與美,需要被融入社會。

“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力,也仗義”願這是多年以後社會的模樣,願愛與美永存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