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5篇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1

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器與浮華。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不禁讓人想起沈從文的《邊城》。文章的由始至終都是以翠翠、儺送與天保三人之間的情感寫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坎坎坷坷,最終卻以悲劇告終。

茶桐、小溪、溪邊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戶人家,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家裏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就這樣勾出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正如馬致遠的“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它們沉澱着黃昏照樣的美麗和溫柔。翠綠的山、清澈的水,孕育着茶桐小鎮一般敦實而又樸素的人。

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爲人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得癡心;當儺送駕船遠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歸來,卻不知那人也許再也不會回來了。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卻給人一種無人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延續性。爺爺在一場暴風雨中去世了,就只剩下她孤苦伶仃地生活着,撐渡成爲她生活中意義的生活。

故事寫的這樣淡遠,然而卻是如此的淒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漫長。兩個閃耀的星星,一個在那頭、一個在這頭,無情的海水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任何人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會經歷什麼?還沒有品嚐過愛情的滋味就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而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調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到了冬天,那個蹋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得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很遠,於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也就只有那清澈的湖水,依舊訴說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2

提到湘西,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從文”這個名字。雖然鳳凰古城的鄉風民俗本身極具吸引力,但如果沒有沈從文,又有幾人會流連這湘西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湘西的水滋養着沈從文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反過來回饋湘西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豐收,人傑地靈,莫過於此。

傳統文學理論都把沈從文歸爲京派,但京派是相對於海派來說的,京派作家的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從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態,但老舍對北京的愛與對旗人的複雜情感,與沈從文對湘西的理想化描繪是完全不同的。藝術源於生活,也許這就是長在皇城的老舍與來自湘西的沈從文題材風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無爭議,最能代表沈從文的作品是《邊城》。那小溪邊的人家,鄉間質樸的人民,熱鬧的節日氛圍,無不讓人心動。在這人心險惡的時代,《邊城》流露出的純真與美好顯得彌足珍貴。雖然其中有不少沈從文理想化的成分,但這田園牧歌般的純淨不論是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還是現在,都已成爲絕唱。沈從文之後,再無文學世界裏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讀《邊城》,近日再讀,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時只覺得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如風景畫一般傳神、豐富,對端午節、中秋節的民間活動的敘述熱鬧、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膚淺。如今又見邊城,翠翠還未真正開始就已結束的悲劇愛情、失去爺爺後的痛苦與無助,使我重新意識到,在清新的田園牧歌中,憂傷也是主旋律。《邊城》實際上還是悲劇色彩很濃郁的一部作品,這與沈從文本人敏感的氣質極爲吻合。

《邊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庫的這本書除《邊城》外,還收錄了沈從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們的文風一致,多以女性爲主角,在如詩如畫的風景中,訴說着淡淡的哀愁。我們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過分商業化的寫作,對左翼文學將政治帶入文學的理念也持批判態度,但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關心民族安危。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抗日戰爭時有涉及,對戰爭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靜,他是很痛心的。在《靜》這一短篇中,最後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尾,是對戰爭委婉的控訴。沈從文一度遭遇誤讀,以致他在新中國成立後轉向民俗學領域的研究,沒有多少文學作品面世,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沈從文筆下的女性,無論有着怎樣不同的經歷,似乎都有一種從小溪邊走來的神韻。也許是湘江水賦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這樣的特殊的風格,使得其作品有着獨特的地域印記。

很多遊客慕名前往湘西鳳凰古城,慕的多是沈從文這個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車,就會有好多十幾歲的女孩子圍上來,說:“買束花送給先生吧。”這位先生就是沈從文。從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會對今天熱鬧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當曾經的田園牧歌不再純粹,我們只有從作品中找尋那失落的文明。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3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奉爲經典,必然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實質的創造性、時空的跨越性,以及可讀的無限性這四點共性。創作於一九三三年的小說《邊城》,開創了對湘西地區特有風土人情的描繪先河,連同沈從文一系列以湘西爲描寫對象的作品,一起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中獨一無二的“純美湘西世界”。

沈從文曾經在《湘行散記》中提到過《邊城》的創作,這個故事原本取材於真實事件,經過了作者的加工創作,因而變得如詩如畫般唯美動人。初讀《邊城》是在學生時代,無論是人生閱歷,還是對文學的感悟,都僅僅停留在遣詞造句之優美,筆觸的純淨,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上,自然沒過多久便把情節給遺忘了,徒留一個“美”字印在心間。如今再讀這部作品,依然是美的,但卻看出了更多人性的東西、自然的東西、創作上的東西。

靠撐渡船爲生的老船伕從來不收乘客的報酬,還買來菸葉和茶贈送,與外孫女相依爲命;靠身體交易的娼妓,既重義輕利,又守信自約,在淳樸的民風之中過着和普通人一樣的日子,沒有人輕視或鄙夷;有錢的船總和沒錢的船伕之間沒有門第觀念,只憑年輕男女們的自願來決定是否聯姻……

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理想,即便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恐怕也難以實現,反而是在原始如牧歌般的少數民族地域纔有可能存在。沈從文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水墨丹青描繪出的童話世界,單純、美麗、悽婉卻不傷感。人性之美、之善,湘西之自然淳樸、秀麗多姿就如同流淌的溪水般清婉、悠然、綿長。散文般的隨性恣意與小說的含蓄細膩糅合在一起,把一個少女的心思和一個老者的猶豫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來翠翠並非不喜歡儺送,她只是從懵懂到羞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原來爺爺並非不知翠翠的心思,只是有着難以言明的苦楚才促成了不可挽回的遺憾;原來小說的結尾可以這樣令人魂牽夢縈……“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僅僅這一句,已經足以穿越時空成爲永恆的經典。

紀念版《邊城》之中,除了小說《邊城》、《三三》、《蕭蕭》、《紳士的太太》、《如蕤》、《夫婦》、《屠桌邊》、《靜》等中短篇小說之外,還收錄了《槐化鎮》、《集市》兩篇散文。小說均以女性爲描寫對象,把鄉村與城市少女的不同、人妻的各異、風俗人情一一展現於讀者面前,而兩篇散文點綴其間,和小說中的湘西風貌相得益彰,互爲補充,不失爲一種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編排方式。不過,耐不住急迫心情的讀者不妨換個方式,從最後一篇讀起,定會體味到不一樣的閱讀心情與筆下風情,發現時空帶給我們的別樣驚喜。

再讀一次《邊城》,再夢一回湘西。圮坍了的白塔修好了,歌聲、夢裏、溪水蜿蜒的茶峒,翠翠永遠在等着那個將她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就如同我們心中定格的一幅水墨丹青,瞬間便是永恆。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4

《邊城》描寫湘西小城純樸的民風,人與人之間不講等級,不談功利,真誠相待,相互友愛;《邊城》謳歌傳統文化中“愛”的美德,外公對孫女寵溺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作者用細膩的心理刻畫,襯托詩畫般的環境描寫,將淳樸善良人躍然紙上。這些,於我而言,僅僅是對作品的總結概述,沒有感動和共鳴。

衆多讀者、作家、評論家甚至海外著名的學者都叫好的作品,我卻沒有讀出什麼獨特韻味。思來想去,不知道寫些什麼。所以,索性任性一次,就聊聊沒有感想和共鳴的原因吧!

說淳樸的民風,《邊城》儼然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或者說是《桃花源記》的白話擴寫版本,如“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之類的總能在作品中找到影子。別人讀到的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讀到的只有邊城的慢生活。這樣慢節奏的生活確實羨煞很多現代人,特別是那些充滿着快節奏想慢又慢不下來的人。不過,沉下心來想想,這樣的慢生活只在《邊城》裏面麼?其實,很多同時代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不說別的,魯迅的《社戲》通過對童年趣事的描述就映射了鄉村的慢生活,你能體味出來麼?我來自農村,對鄉村氣息,對慢生活總有種說不出來的感情,讀書時,這類的描述也往往更能引起我的共鳴。但讀得多了,感受就淺了,共鳴也淡了!

說愛情,讀了那麼多的小說,也聽到或看到很多不同的愛情論,但誰又能給愛情一個精準的定義,或者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所理解的愛情,應該是轟轟烈烈的“愛”和纏纏綿綿的“情”。所讀小說裏給我印象較深的愛情有路遙《平凡的世界》裏田曉霞與孫少平的愛情、霍達《穆斯林的葬禮》中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這些愛情,我讀的時候眼眶是溼潤的,而《邊城》的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同樣是悲劇性的結局,於我卻沒有那麼多的感動!或許是因爲年齡增長的有點過快吧。

PS:千萬別懟我,已過不惑很久的人還在這兒大談愛情,在我看來愛情應該是未婚年輕人的事兒,已婚的最好不要多談愛情,舍掉轟轟烈烈的棱角,追逐平平淡淡的融合,更多的講親情,有血緣紐帶的親情。

說長輩對晚輩的愛,我只想說史鐵生《我與地壇》裏母親那默默的、偷偷的愛更能打動我;而兄弟之間的手足情,現代版也有很多,不想多說。

沈從文先生說,這本書不是寫給批評家、也不是寫給大衆的。我得承認,我屬於大衆一員,這本書,不符合我的胃口,或者說不適合現在的我的口味。所以,讀的時候,沒有代入進去,也沒有深入體味,如若倒退25年,那個時候讓我品讀《邊城》,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5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爲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

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爲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爲,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爲想到了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