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1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胡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沈從文《邊城》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這就是茶峒小鎮,正安靜地伏在那裏。沈從文的《邊城》生活讓我們如身臨其境般的訪尋着邊城裏的故事,品嚐到邊城美食。《邊城》是沈從文心中的聖地,在他的筆下,展現出了茶峒小鎮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爲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之美。除了茶峒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展開了天真可愛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大老“天保”、二老“攤送”的愛情爲主線索,以小鎮人民淳樸的生活爲暗線勾勒起邊城的輪廓,爲濃郁的風土人情小鎮生活增添不少的樂趣。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悲劇色彩的作品。在如詩如畫的環境裏,訴說着憂傷與哀愁。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最初戀愛時少女羞澀與最後愛情離開的恍惚與冷漠。讀《邊城》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向我細細訴說着湘西茶峒小鎮的故事。讓我瞭解到湘西的風土人情與湘西的人文風情。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翠翠與爺爺靠着渡船爲生,爺爺老船伕是倔強的同時也是淳樸厚道的,爲着孫女翠翠美麗而驕傲,爲了翠翠的婚姻而費心安排。被衆舉爲“掌水碼頭”的順順有兩個兒子“大老”天保與二老“攤送”。兄弟二人都是對翠翠一見鍾情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並展開了激烈競爭。“大老”天保爲追翠翠一次又一次的在“馬路與車路”推辭中不放棄。“二老”攤送的熱情在第一次與翠翠和那一隻大黃狗在捉鴨是時表現的淋漓盡致。攤送爲了追求翠翠寧可要老舊的渡船也不願要“新碾房”。在執着兩兄弟敞開心扉互明心事後,毅然決然的在夜深人靜的山崖上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然而,大老“天保”知道翠翠的含蓄推脫且與二老“攤送”有情,就放棄離開了小鎮卻在一次漩渦中溺水身亡。“二老”攤送面對哥哥的愧疚和對翠翠爺爺一直不表明心跡的生氣,也離開了小鎮,離開了翠翠,去了遙遠的地方。故事還沒完,翠翠的爺爺在受到“掌水碼頭”順順的一拳後,在那個雷鳴電閃暴雨的晚上撒手西去,也離開了翠翠。

碧溪岨的白塔坍塌了。

翠翠獨自承受着這一切的變故。那個浪漫的二老,那個曾經爲翠翠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輕人,“這個人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個人還沒有回到茶峒來,還沒有回到翠翠身邊來……筆墨濃重的這一句,定格了翠翠的愛情,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成爲了永恆的經典。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期待與遺憾。

沈先生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心靈純潔的孩子繪畫出的童話世界,美好、單純與悽婉。淋漓盡致展現出來湘西小鎮如山間小溪潺潺流淌般的寧靜、溫暖與悠然。一幅美麗的人物山水畫卷慢慢在我眼前展開……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2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纔是永恆。

——題記

猶記一場鳳凰瀟然夢,一本書,一場偶遇,一段不澀不黏不哭不甜的癡戀。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還記得那划龍舟鳧水捉鴨子的他,矯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爲捉鴨子成績斐然故心中不勝歡喜。而在橋上苦等爺爺的才15歲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卻焦急害怕。她生於30年代,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這是她與儺送的初遇。

或許是夢吧。翠翠那麼美好,像是一個玻璃球,那麼易碎。爺爺的離開讓翠翠明白了責任與堅持。她就那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等待着儺送的回來,撐着她那船在江上飄着一縷夢。故事就此結束了。翠翠等到儺送沒有?那時他們是否仍然相愛?他們該多大了?是否儺送會和翠翠在一起不分開了呢?爲什麼沈從文要讓翠翠這樣苦等下去,不能讓他們有個美好的結局?

太多太多的疑問我想知道,爲什麼便草草收尾了呢?或許人生是真實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儺送的大哥天保遇難了,作爲親兄弟怎能不爲之悲傷難過?我想沈從文用無言的筆觸告訴我們,愛要留在最美好的時候,真愛是永恆的,儺送一定會回來。而翠翠,始終也要長大,在面對生活時更加堅強,也懂得了自己對儺送的一份愛,一份永恆的真愛。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復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儺送,也是一個無法回去的,曾經的美好,像一個夢境。

我始終相信我能遇見翠翠,翠翠活在我們這個世界。我想看她淺顰輕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會擺渡我走向過去,穿越歷史的厚度,看時光過隙間那斑駁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歲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顏。那條渡船撐了十幾年,人來人往,天地人生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撐到我們白了頭,掉了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歸離恨天云云。也許只爲了一個執念,一段往昔,一片雲霞,一往情深。

可是,時間這塊布,裹挾着翠翠和儺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頭。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那濃麗色彩的鳳凰古城,清清淺淺的江水,溼潤的草木氣息,都被歲月掩埋了。他們的愛情像是我們路過的風景,一直在逡巡,卻沒有人爲他們而聽。

我,找不到了。

雨在下,視野裏有濃有淡。濃的是水邊的青石,綠色的青苔佈滿全身;淡的是若有若無的遠山,以及山腳下的江水。生活或許回不到過去,湘西人民的生活已被現代化這隻大手攪亂了,成了一鍋粥。面對新奇事物的誘惑,他們還能回到過去嗎?還會有翠翠和儺送這般向來緣淺,奈何情深的感情嗎?

可是,江水還在。只要江水還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時光中,儺送或許正乘着船渡過千山萬水,只爲與夢中惦念的那個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纔是永恆。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3

說實話,我在這《邊城》中找不到任何亮點,卻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了相當樸素的文字,寫出了一個相當普通的故事,但我卻總是莫名的爲這些筆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傷。當然,就是這樸素的文字纔會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平凡,這種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這邊城之中,心靈也被淨化了似得。

《邊城》講述的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悲劇,它的結局或許很不好,但我們卻能感受到整篇小說體現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保留這麼一份質樸與寧靜談何容易!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爲她而產生羈絆,糾纏在一起,而作爲中心的連接點,翠翠的的親情、愛情、友情,時刻都在表現這一種質樸與和平。

沈老先生從軍5年,卻嚮往一種充滿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他的故居於鳳凰古城,這古城給了他創作的熱情以及後續的靈感,也難怪沈老先生可以將這種質樸、和平如此真切的表達出來。

清末的動盪,並沒有影響這邊城小鎮的安寧,在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與天保、儺送兩兄弟展開了一段美麗但不完整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這一段悽美的邊城愛情,繪出了帶有濃厚湘西風情的農村畫卷。這種和平,這種樸素,真的值得去細細品味。

《邊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麗,它的魅力貫穿着整部小說;渡船人“爺爺”對翠翠的關愛與擔憂體現出了老人的淳樸和善良,其行爲經常令我默然發笑,固執卻理智,粗中有細;順順則是一名誠信仗義的紳士,他的兩個兒子都受到他的影響,成爲一方纔俊,兄弟倆也都同時對翠翠產生了愛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伕爺爺的次次刁難也決不放棄,二老儺送放棄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後一起在夜晚中的懸崖之上爲翠翠送出表達愛意的歌聲。

這篇小說並沒有明確的對任何角色表示出貶義諷刺,但在部分內容卻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滿,其結局給了讀者們無盡的悲痛,甚至可以說沒有結局,只是留給人們一個悲傷的想象空間。翠翠對感情的含蓄導致的後悔與悲傷,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儺送的猶豫不決致使他逃離了生活長大的地方,老船伕在一場雷雨之後撒手人寰,給翠翠的心靈又一次的創傷,彷彿邊城的一切都隨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與絕望。

《邊城》是一個愛情悲劇,在結局我的心彷彿被揪起了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許”往下想,只怕會真切的哭出來。作者用單純、質樸的文字帶來的卻是擁有比華麗辭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對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這種作品值得我再去閱讀,細細品味其中那淳厚質樸的語言。

雨的紛紛,景的清淺,人的深情,歲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和營造氛圍的能力。而這樣的文風恰恰和沈從文的《邊城》裏蘊含的清亮而惆悵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堅守一份真愛已屬紅塵中的稀事,你珍惜了嗎?

《邊城》讀後感範文1000字4

雨後,我坐在陽臺,讀着《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似乎自我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後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來。翠翠的感情之路似乎愈發崎嶇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說裏,最幸福的人就應是爺爺吧,這位帶着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船伕,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齊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溼起來,不知是因爲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或許,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爲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杯具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期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此刻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先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讓我品出許多對此刻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