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1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世界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看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它能讓我們開拓視野,讓我們豐富感情,讓我們增長知識等等。在我看過的書中,《三國演義》印象最深,它裏面的故事《火燒連營》更是讓我深有感觸,得到人生的啓示。《火燒連營》主要講了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爲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於是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攻東吳。但由於紮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用攻,導致蜀國的軍隊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 讀了《火燒連營》,我深有感觸,不禁爲劉備感到惋惜。七十五萬大軍,爲了一口沒爭到的氣而命喪黃泉,多悲慘啊!本來,蜀國糧食充足、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猛將,完全有能力統一天下。但由於劉皇叔的衝動,讓怒氣衝昏了頭,不聽手下的勸告,氣沖沖地去攻打東吳,結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賠了上去。

征戰沙場多年的劉皇叔居然被一介書生打敗,而且輸得那麼慘,這對劉皇叔來說是多大的恥辱啊!自從那一仗後,蜀國便因小失大,不但沒能報到仇,而且開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多可惜啊!劉皇叔的衝動導致了他的蜀國敗北! 讀了《火燒連營》,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過因小失大的事情嗎? 記得小時候,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課後,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製作的小木船來玩。在玩的時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飛了出去,裂開兩半。我頓時火冒三丈,不聽李力的解釋,一把奪過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變成兩半。李力看後,憤怒地對我說:“我以後沒你這個朋友!”說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氣衝衝地走了。打那以後,我們便沒有再說過話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十分後悔,後悔自己當初衝動用事,因小失大;後悔自己因爲一個小木船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後悔自己因爲一次吵鬧而失去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讀了《火燒連營》,我懂得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衝動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則,你將失去更多更多。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2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三國演義》這部書,經歷了不同的人和事,明白了做人與處事的道理。

這部書講的是東漢末年,漢帝無能,導致朝庭潰敗,天下大亂,諸侯紛起,各佔一方,自封爲主。經過無數次的戰鬥後,司馬炎統一“三國”,自立國號爲“晉國”。在這當中,有許多英雄偉人,他們盡忠、盡職,爲人正直,有骨氣,值得我們學習。也有陰險狡詐、爭名奪利,讓我們感得恥、恨。

東漢末年,黃巾造反。大將軍何進一邊派人鎮壓,一邊張榜招賢,共滅黃巾的起義軍。各路諸侯接到榜文後,紛紛起兵,共滅黃巾,保護朝庭。這讓我明白了做人要盡忠報國,爲了國家寧可犧牲一切的道理。

何進死後,董卓造反,要廢少帝,把握朝政。丁原挺起,與董卓公開對抗,以保少帝,保住漢王朝。這說明做人要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勇敢的與惡勢力鬥爭。

吉平與董承等合謀共誅國賊曹操。後被曹操抓住,嚴刑烤打吉平,逼他說出同黨,吉平被折磨、拷打,死也不供出同黨。教育了我們對於一些重大的機密,要守口如瓶,無論如何也不能告訴敵人與外人。

曹操圍攻徐州,關羽被俘,曹操要關羽投降。關羽爲了不出賣劉備,不害兄弟,寧死不降。讓我明白:手足之情重於一切,無論怎樣,也不能加害親人,出賣友誼。

劉備心地善良,待人寬厚,得到各路諸侯的喜愛、敬佩,後來有了一份偉大的基業。告訴我們:要待人寬厚,只有你對別人熱情,給予幫助,你就有同樣的回報。

曹操在三國中評論甚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梟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認爲他是一個“賊“,一個實實在在的賊。他把曾經給他出謀劃策的人通通殺死,或迫害。他逼死荀或,囚禁毛階,殺死崔琰,斬死楊修。這種人遭厭惡。

而諸葛亮是一個智慧的化身。他幫劉備出謀劃策,忙前顧後。在先主死後,一心一意輔佐阿斗,鞠躬盡瘁,受到後人的敬仰,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一心輔國,爲國家盡力的優秀品質。

《三國演義》寫的真好看,我從中瞭解到了許多的歷史故事,也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3

讀完厚厚的《三國演義》,心潮澎湃、意猶未盡。《三國演義》爲我們生動地再現了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書中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也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勢確實如此。而在分合和合分之際,大多數情況下會發生戰爭。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就是徹徹底底的亂世,因而英雄輩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孫策、孫權、周瑜……等等,這些人都稱得上蓋世英雄。書中最突出的英雄就是諸葛亮,他不僅足智多謀、處事果斷,而且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諸葛亮的事蹟不勝枚舉,耳熟能詳的有:隆中對、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無不體現諸葛亮過人的智慧。更爲難得的是他的忠義,他忠心耿耿輔佐後主劉禪,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真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一代賢相。一篇《出師表》,讀之令人涕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個完美的人。事實上,他也有缺點,譬如他過於謹小慎微。“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句詩就是對他的優點和缺點的概括。我認爲英雄是需要一顆“野心”來支配的,《三國演義》中真正的英雄非曹操莫屬。曹操擁有無與倫比的領袖氣質,他的謀略不比諸葛亮差,甚至隱隱有超越之勢。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扮演反面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奸詐多疑”便成了他的標籤。而《三國志》中則說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我更偏向於後者。

曹操作爲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實施了一系列措施恢復經濟,穩定局面。他尚禮重法,唯纔是舉。同時又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官渡之戰”中,以超常的作戰手法,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從而逆轉了整個局勢,爲以後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曹操還是一位文學家,從他的文字中我們也可窺見他的雄心壯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但人無完人,生性多疑,是他的缺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雖然三國英雄都早已隨着滾滾浪花遠去,但歷史的長河淹沒不了英雄的風采。這些英雄人物讓人心馳神往,也引發我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4

放下沉甸甸的《三國演義》,那淋漓盡致的情節、拍案叫絕的計謀,還有的餘音繞樑,豐富的句子、富有表達性的好詞佳句,都深深在我腦子裏紮了根。 回想起關羽、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劉備參軍時,遇到一位威風凜凜、個子一尺七左右,於是便擺酒設宴,酒興發了一半,一名個子一尺八長的好漢推着車過來了,三鳳眼,於是,他們便坐下談天說地。那“把酒問青天”的豪邁氣概、爽快的性格,真可謂是英雄啊!

放下沉甸甸的《三國演義》,那淋漓盡致的情節、拍案叫絕地計謀,還是餘音繞樑,豐富的句子、富有表達性的好詞佳句,都深深在我腦子裏紮了根。

回想起關羽、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劉備參軍時,遇到一位威風凜凜、個子一尺七左右,於是便擺酒設宴,酒興發了一半,一名個子一尺八長的好漢推着車過來了,三鳳眼,於是,他們便坐下談天說地。那“把酒問青天”地豪邁氣質、爽快的性格,真可謂是英雄啊。他們三個原本都是些粗魯地農民,但是倉促的招兵起義,志同道合的三位好漢在此相遇。

想起三人戰呂布,那才喝爲精彩,關羽甩了甩青龍偃,拍馬迎戰,刀光劍影,雁氣長吼的蒼穹下,兩道閃電在殊死搏鬥,呂布來了個橫劈,關羽往後一躺,說時遲,那時快,立刻向呂布腋下刺去,好個呂布,來了個半腰擋,把刀彈了回去。張飛見久戰不宜,也拽着長槍,拍馬飛去。又鬥了幾十回,劉備也出馬,三人揮起手中的兵器,向呂布砍去,呂布見不妙,虛刺一槍,逃離戰場,那精彩刺激的情節、豐富的語句,讓我越看越入迷,陶醉其中。回到應內,便舉杯慶祝,也讓我有了勝利感。後來,兄弟三人經過南征北戰,建立起了兵力厚實的軍隊。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終於請出了山,開始輔助大業。絕世奇才諸葛亮略出計謀,讓久經沙場的軍隊百戰百勝。

我也從中學到了許多計謀,課外知識也增加了許多,《三國演義》,讓我的性格從開始孤僻走向開朗,從心胸狹窄變成體面大方。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5

諸葛亮,字孔明,又被稱爲臥龍。實際上,在這裏天地中間,他並並不是最厲害的,可論纔可以,論智謀,自古以來,也許僅有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和漢朝初年的張良能夠與之一概而論。

遙想當年,諸葛亮舌戰羣儒的風彩,草船借箭的聰明智慧和七擒孟獲的攻心之計,早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子裏。”把周瑜氣得昏倒在船裏。“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歷史典故由此而來。第二氣,周瑜設計方案諸葛亮,看諸葛亮同意了,他就認爲諸葛亮中計了,卻想不到諸葛亮早就揭穿了他的謀略,就等待他自投羅網呢!周瑜眼見白跑了一趟,氣得老傷發作,從立刻一頭栽到了地面上。第三氣,周瑜醒來時後,確實要咬着牙去進攻西川,諸葛亮卻派人提示他不必盲目跟風進攻西川,那般東吳的後才就苦悶了,曹操便會趁虛而入。眼見自身沒有前行的路,諸葛亮又耍心眼的那麼氣人,周瑜現場氣昏過去。醒來時後,他長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說完就去世了。

自打當上軍師,他爲劉備獻計獻策,使劉備擊敗了很多勁敵,攻佔了成千上萬封地,最後變成一方主宰,稱帝漢中,新中國成立蜀漢。劉備死後,他的孩子劉禪繼位。全部事諸葛亮都親身盡職盡責地做,可他那麼勤快,卻吃的非常少,內心僅有義務,最後,諸葛亮還是生病了,持續命之法也被魏延毀壞。在大限將至之時,諸葛亮仍在爲國家憂慮,他把自己全部的工作經驗專業知識都教授給了姜維,又喊來馬岱和楊儀,交到她們一個錦囊,告知她們怎樣在他死後殺掉謀反的魏延,他強撐着給劉禪寫了最終一篇表書,叮囑他要惦記着統一天下的義務,管束自身,愛惜老百姓。最終還交待了他死後的一些事兒,及其他死後由誰來出任丞相,說完就與世長辭了。遺憾那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蜀國河山就那麼敗在了他的手底下。

諸葛亮爲蜀國這般殫精竭慮,僅僅爲了更好地回報劉備當初對他的知遇之恩。不論是他的神機妙算也罷,鞠躬盡瘁也好,都值得大家去學習。我欽佩諸葛亮,因此 我會努力變成一個像他一樣的國之棟樑!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6

《三國演義》用楊慎的一首詩開頭,意境深遠,我細細的品來,讚不絕口。“成敗轉頭空”“都付笑談中”告訴我們,名利對於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喜相逢,珍惜相聚的時光,享受那青山和夕陽、秋月與春風。

我大概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讀完了小時候應該讀完而沒讀完的三國演義。大三時候看過新版《三國》電視劇,每一集都像大片,看過之後直呼過癮。讀完原著之後,發現是一部瑰寶,一部英雄的史詩,讀來受益匪淺。

我發現,毛澤東的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策略來源於三國,聲東擊西、虛實結合的戰術也都來自三國,天時、地利、人和都有考慮。可以說,讀懂了三國,打仗打輸都不容易。

古往今來,能成就帝王之業的,識人很重要。保持開明的心態也很重要,不然袁紹、呂布也不會失敗,他們都是剛愎自用、不聽諫言、自以爲是的結果。

三國後期,人才凋敝,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蜀中無大將,寥化爲先鋒,說明蜀國的人才培養出了問題。諸如魏國和吳國也是,能人慢慢減少。多年的戰亂,百姓無暇學習,造成三國後期人才整體匱乏。

從諸葛亮身上,我學到了他是智慧的化身,但是識人方面與劉備、曹操有差距,所以只能當個謀士,不能當主公。任用馬謖,失掉街亭,可能是諸葛亮一生唯一的敗筆,但是卻對蜀漢命運產生了致命打擊。諸葛亮用人方面也不行,事必親躬造成精力消耗太大,造成“英年早逝”,所以作爲領導要懂得放權抓重點。

從司馬懿身上,我學到要適時隱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低調處事,該放手就放手,韜光養晦,不斷修煉自己。

從周瑜身上,我學到雖然智勇雙全,才智過人,但是也要修心養性,擴大自己的胸懷,多向厲害的人學習而不是嫉妒。

此外,我悟到了一種佛家的思想,曹魏篡漢,司馬篡魏,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所以,做個好人,與人爲善,別人也與你爲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每個朝代的開創者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休養生息,但是繼承家業的子孫們慢慢開始享受,直至朝代滅亡。所以天下的管理者,要能者居之,保護好良好的晉升渠道,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纔是好貓。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7

《三國演義》,再次捧起這本名著,我不再只是去看那些打鬥場面,也不只是爲了自己喜歡的人物而熱血沸騰。

《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這裏面有古板的歷史,但也有三結義的熱血;這裏有令人膽寒的戰爭,但也有關羽千里走單騎的勇猛;這裏有千軍萬馬的浩大場面,也有諸葛亮一人的運籌帷幄。這本《三國演義》不僅是在寫歷史,更有作者的一腔熱血。那一腔熱血凝成了字裏行間英雄們的一片赤誠護主心。

護主,一片忠心,在這些人物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像關羽,他與劉備失散,身陷曹營卻心在漢。他爲什麼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爲什麼不顧一切,不被曹操的厚待所說服?因爲他和劉備是結義兄弟,他更是一位忠誠的臣子。爲了劉備,他當然會不顧一切,他的一片赤誠之心,使他留下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再比如趙雲救阿斗,他獨自一人與曹軍抗戰,這又在歷史上寫下了一段佳話。趙雲的勇猛確實令人佩服。但他的勇猛,是爲了懷中的那個孩子。阿斗,劉備的人在,他拼盡全力去保護,爲什麼?因爲他對劉備的忠心。他對劉備的一片赤誠,所以他會一人穿梭於萬軍之中。還有一個軍師諸葛亮,他爲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三顧茅廬開始,臥龍諸葛亮就竭盡所能,爲劉備處理一切事務,他是劉備身後最得力的幫手。劉備死後,他仍忠心於劉備的兒子阿斗,後主劉禪,最後操勞過度而亡。他本可不必如此,他本可輕鬆一些,可他忠心耿耿,令人佩服,到死他仍爲蜀國操心,這樣的諸葛亮,全是因爲一片忠心。

三國裏有名的臣子,哪一個不是爲主君赴湯蹈火的忠臣呢?

我們沒有戰爭,我們沒有君臣之分,我們忠心的是朋友,是信任我們的人。在現實中,我們做不到赴湯蹈火,做不到像《三國演義》中那般效忠。我們要做的,能做的,只有誠信待人,誠實的對待那些信任我們的人,就是忠心了。雖然並不是君臣之間的忠誠,但意義相同,他們信任我們,我們就要竭盡所能幫助他們,這便是忠。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桃園三結義;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諸葛亮;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不僅是君臣,還是朋友。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8

又是深秋,回到了涼爽的飄逸,風吹散,散了花,飛了羽,我拾起櫃底的一葉羽扇。

不記得何時買的了,紋路依舊清晰,黑白相間,蘊着無限風塵與遐思,輕撫扇面,柔柔的羽化開了心中的三國。

出山之際,豈止玄德拜倒與他的才華,羽扇綸巾,習習風扇出千百級計,每一次大勝而歸的軍隊滿載的都是驚豔於孔明才華的笑顏。

羽扇是溫和的,引來涼爽也蓄起柔情,絲絲絨毛擺起無限風情,而粗壯的經絡又撐起萬般風骨。這是剛柔並濟的扇,不求力道,用暖暖的平和捲起風,風中氤氳開那般深邃……

那是孔明的眸,沉靜而多彩,從容而機警;手中羽扇一指,口吐良言,幾句話便是一座城池,一杯茶未下肚,捷報頻傳,掐死千萬謀略盡在扇葉之中,手一揮,在烽煙中劃過令敵人喪膽的弧,那刀刃劍光便只對着頑固的對手了。世人不解,不解他目中的柔氣何以助蜀地稱王?

羽扇也是豁達,扇稍不必修飾,不去擺弄,單單利落地一甩,那羽那絨就儲滿絕妙的美奐,只靈巧的一收,扇尾的細穗便靈動地打量衆生,品味含香的微風。

孔明的死不是敗筆,也不是魏延的大意,那是早已料到的安詳。死前,他必是撫過羽扇的,南征北戰,它扇去多少腥風,看罷幾度血雨,可還是不帶殘痕地過了,一切的一切皆成定數明知山崩地裂,也要力挽狂瀾,不論結果,他做了,他信了,信了自己,信了那司馬。他無悔,一頁羽扇已做了它該做的,夫復何求?讓扇葉隨風而去吧,讓孔明含笑仙逝吧。扇扇風,風吹散,散盡繁華,散盡喧囂,散盡萬千忠魂,不問何謂歸宿,不去計較成敗是非,不去問,不去想……

輕搖我手中的扇,吸入扇來的陣陣風,吸盡那三國,在冥思中把扇放回深櫃,品味,從容曠達的笑臉。一羽扇,一三國,一輪迴。輪迴中,醒悟生活,哦——三國!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9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一部,我已經看過很多遍了,每次閱讀它,我就彷彿進入了一個金戈鐵馬的年代裏面有高超的武功,令人叫絕的智謀,俠肝義膽的英雄,太精彩了!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也是書中最經典的一場,曹操佔兵百萬,最後卻中了周瑜的計謀,相信了龐統,把幾百艘戰船用鐵鏈相連。在諸葛亮用神功借來東風的那一天,黃蓋假意投降,點燃了自己的草船,引起曹操兵營的大火,曹軍大敗,幸好張遼捨命相救,曹操才撿了一條命。

讀完這個情節,我思考了曹操失敗的兩個原因:第一,曹操太驕傲自負了,當時的他手握重兵,已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原,武將有夏侯惇、李典等。文臣有程昱、許攸等,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些都讓他太過自信,造成了輕敵。第二點,錯信他人。他先是中了周瑜的計謀,相信了蔣幹,錯殺了最關鍵的兩員大將蔡瑁張允。還有盲目相信了鳳雛先生,把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又信了黃蓋會真的投降。這些都造成了他最後的失敗。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四年級的一次期中考試,我取得了很好成績。我有點得意忘形,走路也搖頭晃腦的,面對同學的祝福,我還告訴他們自己平時是多麼的用功和努力。時間過的很快,又要期末考試了,媽媽叮囑我要好好複習,努力迎接考試。我驕傲地回覆着:“沒事的,我相信自己的`實力!”等成績出來後,我傻眼了,語文沒有考好,我與優秀也擦肩而過!那一刻我才知道後悔,真是驕傲使人落後啊!

我們經常在新聞裏看到這樣的事情,有個女學生被騙子騙走了學費,然後想不開自殺了。還有許多人相信詐騙電話,被騙光了所有的積蓄。這些都是輕易相信別人的後果。我覺得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我特別喜歡《三國演義》,我覺得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智慧。比如和曹操學樂觀,和劉備學寬厚待人,和諸葛亮學管理,和關羽學誠信……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部偉大的著作,讓我獲益良多。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10

自從媽媽給我買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以來,我就像飢餓的人撲到麪包上,如飢似渴地閱讀。它的書我愛看,碟我更是百看不厭,我成了家裏的“三國通”。每天,我的腦海中浮現的都是諸葛亮、劉備、周瑜……對於他們之間發生的精彩故事,我就像着了魔一樣。

今天,我又忍不住翻開了《三國演義》,撲在散發着油墨香的書中。慢慢地,我的目光停留在了《大擺空城計》,書中諸葛亮的智慧寫得生動極了,我看着看着,禁不住沉迷在故事中。

由於馬謖大意,失守了街亭,引得司馬懿向西城節節逼來。當時魏軍共有十五萬大軍,而蜀軍只有五千兵馬。諸葛亮得到消息時,急了,可他馬上想出了辦法,他下令: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每個城門二十個士兵都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樣打掃衛生。然後,他叫來兩個小童,一個手捧寶劍,一個手持簏尾,諸葛亮剛坐在其城樓彈起琴來。看着諸葛亮悠閒的樣子,司馬懿頓時疑心大直民,下令退兵。諸葛亮笑了,原來他還讓關興、張苞在司馬懿撤退的“必經之路”埋伏了下來。哈!司馬懿這下輸定啦!

讀完這則故事,我想起了一句歇後語:諸葛亮擺空城計——化險爲夷。化險爲夷?什麼樣的人才能在緊急時刻化險爲夷呢?我想不外乎諸如諸葛亮一樣,冷靜、不驚慌失措,勤於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人。是呀!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生活中面對險境裏,遇到困難時,我們都應該學習諸葛亮,冷靜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我也在一次事例中受過相同的教育。

記得那一天數學晚自習上,老師讓我們做一張數學報紙上的幾道題,由於我做的時候已經下了第二節課,心裏想着回家,於是我心急了,筆越寫越快了。終於,我做完了,老師檢查完以後,我一看,喲,錯了三道題!這下,我更正起來時細心多了。“慢點,慢點,細心點,不要着急”。結果,更正的題目我全對了。對呀,不管做什麼事,冷靜去面對就能獲得成功。

遇到困難不要慌張,要冷靜,多動腦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我讀了《三國演義》後最大的收穫。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11

古今中外,流傳下來並且非常有名的非四大名著莫屬。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其中一部---《三國演義》。

這本書是明朝作家羅貫中寫的,流傳下來的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精彩和好評不會改變。這本書人物個性鮮明,事情貼合實際。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軍師諸葛亮,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關於他的故事有《空城計》、《諸葛亮三氣周瑜》、《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這些故事都說明了諸葛亮心胸寬廣、顧全大局、神機妙算。

一提起《三國演義》,首先躍入我腦海的就是《草船借箭》,這片故事非常經典,百讀不厭,每個人讀完都不禁佩服起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如果仔細讀,還能發現諸葛亮心胸寬廣,《草船借箭》主要寫了周瑜因爲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讓他在短時間(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巧施妙計,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周瑜自嘆不如。

這片故事描述了四個人物諸葛亮、周瑜、魯肅和曹操,很好地刻畫了四個人物的性格特徵,諸葛亮:心胸寬廣,顧全大局,神機妙算;周瑜:心胸狹窄,妒才忌能,公報私仇;魯肅:守信,忠厚老實;曹操:生性多疑。

《三國演義》裏,很多故事都非常有英雄氣概,讓人讀了渾身充滿了正能量,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充滿正能量,像諸葛亮一樣,多讀課外書,顧全大局。在平常的生活中,多餘時間要勞逸得當,應該多看書,來豐富自己的大腦,在學校生活中,不能因爲個人問題拖累全班,該出力,可以出力時,就儘自己最大努力幫助別人。像魯肅一樣,忠厚老實,守信,對別人講好的事情就不能不遵守。像關羽一樣,重情義,守信,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絕對不能背叛他們。但不能像周瑜一樣,心眼小,妒才忌能,對於那些比自己好的人,應該去學習,不應該去妒忌他們······

《三國演義》不僅讓我目睹了古代三國各式各樣的風采,還讓我懂得了做好一個人的道理。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12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鍋五味湯,裏面包含着各種人與生俱來的性格:正直、驕傲、詭異等,也包含了人的善與惡。比如說吧,關羽是正義的化身,他勇猛且機智,對任何惡事都進行戰爭,也是最令曹操畏懼的人之一。還有那曹操用奸詐的智慧和快擇使他成爲一國霸主。古話說得好:曹操做事--乾脆利落多疑事,這對曹操來說真是恰到好處。從漢末講到三國末年蜀、魏、吳,三個國家的興起與滅亡。在其中,忠誠義士的殉國,人生的不如意,生與死的交織深深地打動了我。

每一顆“將星”的燦爛與衰敗都給這碗湯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歡的人物,則是那千古盛名的“諸葛亮”。我喜歡諸葛亮,並不是他擁有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泰山般堅強的毅力。“阿斗”這個人物大家都佷熟悉吧?俗話說得好:阿斗的江山--白送。他是蜀國的後主,卻昏庸無道,貪圖享樂,可以說是一個爛泥敷不上牆的人。而諸葛亮呢?他用自己的生命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情意。儘管爛泥敷不上牆,死水成不了活水,他還是用他的生命緊抓着那似乎存在的希望。在他第一次進攻魏國,勝利遙遙在望時,阿斗聽信謠言,對諸葛亮的忠誠產生懷疑,將他召回來,結果使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儘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沒有責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抵抗魏國,但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後,他還是以身殉國了。有些人可能會問:“諸葛亮傻了嗎,明知蜀國命不宜久,卻還進行無畏的反抗,這不是自討苦吃嗎?”但我認爲不是,他可能明白這一點,但他卻一定不會放棄,因爲他至少做到“問心無愧”。他不斷地進行反抗,可能不會成功,但是他盡力了。

讀了這篇小說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貴在嘗試,不重要結果。諸葛亮那永不言敗的精神使我在學習路上鼓起了信心。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13

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個問題“三國”中誰是好人?

當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後,我常在想三國中到底誰是好人?

曹操是好人嗎?曹操是一個英雄?他雄才大略,善於打仗,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平定北方。但是我覺得他是一個奸詐的梟雄。有一次,他去朋友家避難時,忽聽門外傳來“嚓嚓嚓”地磨刀聲,以爲人家要殺他,便一頭撞開了門,一口氣殺了朋友全家十幾口人,殺完後回頭一看,才明白人家是要殺豬來招待他。他常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你們說曹操可夠壞的吧?

周瑜雖然能征善戰,也有雄才大略,但他的心胸太過狹窄,忌妒諸葛亮的才能,幾次三番地想害諸葛亮。結果反受其害英年早逝。而孫權更是出爾反爾,居然將自己的妹妹當誘餌,今天與劉備要好,明天又聯合曹操攻打劉備,“桃園結義”三兄弟都死在他的手下……

劉備雖是個傑出的軍事家,主張仁、義,也深受人們的愛戴。說他是好人,但我反對。呂布武藝高強,號稱天下無敵,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俗話。他曾救過劉備,當時劉備感激不已。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愛惜人才,不想殺他,回頭問劉備時,劉備卻恩將仇報,提醒曹操董卓是怎麼死的。嚇得曹操抱着腦袋連聲大叫“快推出去斬了。”你們看劉備夠壞的吧。

我覺得在《三國演義》中能稱得上好人莫過於是號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和“義薄雲天、智勇雙全”的關羽。諸葛亮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他出山輔助劉備打下江山,受先帝託孤後七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爲了蜀國的統一大業,勵精圖治,殫精竭慮,多麼讓人敬佩!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又看出他是一個有軍事天分,治軍有方的軍事家。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千里走單騎,斬顏良、誅文丑,華容道……他的“義氣深重”無不讓人感動;“義薄雲天,智勇雙全”,恐怕是對他最好的讚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塑造了這麼多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三國演義》中的好人還真不多。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14

普天之下,誰是英雄?我帶着這個疑問讀完了《三國演義》,但那時的我,依舊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只不過是爲《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而感動。我爲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動,我爲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感動,我爲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而感動。可是那時只有感動,卻忘記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三國演義》裏面並沒有英雄》

曹操,他有着說不完的豪情壯志,可惜那劉備孫權的一場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壯志燒成了灰,一點又一點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醫華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楊修。這是一個英雄所能做的嗎?

劉備,禮賢下士,重情重義。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個英雄。徐州城破了,呂布向他求情,可是劉備卻向曹操講起了呂布的三個死去的義父,還反問曹操願不願意當呂布的第四個義父。呂布的下場不用說了,可劉備呢?他在攻打孫權時,不聽諸葛亮的勸阻,結果,換來了火燒夷陵七百里,最終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話,任用馬謖爲將。張飛性格暴躁,常常隨意打罵士兵……他們都稱不上英雄。可是他們爲什麼稱不上英雄?因爲他們只是爲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持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那麼他們又怎麼能算上是英雄呢?

對於《三國演義》,我最討厭一個地方,那就是尊劉貶曹的傾向太多了。歷史是公正的,不會偏袒劉備,也不會與曹操做對。不像《三國演義》裏面寫的那樣。羅貫中也許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合百姓們的口味吧!可是司馬遷明知《史記》不合漢武帝胃口,又爲何要繼續寫下去呢?說到這裏,也許是羅貫中的錯了,我覺得他不應該在《三國演義》加入過多的感情色彩。可是他加了,名將周瑜成了一個氣量狹小的人,而這只是用來襯托諸葛孔明的智慧!多麼荒唐!

當然,羅貫中能夠把三百多場大小戰鬥,井井有條,絲毫不亂的排列在一起,令我十分佩服。而且,與《水滸》相比,《三國演義》的悲劇色彩更濃、更扣人心絃。

其實,英雄還是有的: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英勇就義的關天培、收復新疆的左中棠、臨危不懼的鄧世昌……他們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覺得在比過去更加強大的新中國,也會涌現許多真英雄!

論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依舊,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直以來,《三國演義》是我最鍾愛的一本小說。它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相互博弈,相互利用,最終魏國滅掉蜀、吳,統一三國。書中不僅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還有一段段令人拍手叫絕的計謀,如“空城計”、“草船借箭”……每當讀到書中的精彩篇章,令我完全沉浸到其中,思緒良久,感受頗多。

論才華無人能及諸葛孔明,劉皇叔三顧茅廬請其出山,足見此人才能!更有“既生瑜,何生亮”這樣對上蒼無奈地哭訴。“空城計”、“舌戰羣儒”、“七擒孟獲”……一道道空前絕後的計謀,一次次脣槍舌劍地辯論。孔明先生無疑是最才華橫溢,最出類拔萃的。

論情義無人能及關羽,“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關羽實乃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仁者。

論武功無人能及呂布,“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三英戰呂布”……足見其是最頂尖的高手。

然而上述的這些英雄,最終都無法完成統一大業,雖瑕不掩玉,但他們都有一些致命的弱點:諸葛亮礙於情面,最終落下“失街亭”、“斬馬謖”的笑柄;礙於情面,最終落下“扶不起阿斗”的笑談。呂布雖斬董卓,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但只能是一介武夫,最終逃不出被曹操亂箭射死的命運。

其實,三國當中,我最佩服的是司馬懿。雖才華不及諸葛亮,情義不及關羽,武功遠低於呂布。爲什麼只有司馬懿笑到最後?爲什麼只有魏統一了三國?成者爲王,敗者爲寇。關鍵在於司馬懿能夠忍辱負重,即使受到奇恥大辱,也無動聲色。他果敢,睿智;他善於把握機會,在危難時候,他亦委曲求全。我認爲他纔是三國當中最優秀,最具有綜合實力的一位英雄,所以也只有他完成了霸業。

“白髮魚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論英雄,古今中外,都付笑談中”。這就是我讀《三國演義》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