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3篇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哪一篇讓你感觸最深呢?本文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龍應臺《目送》讀後感,歡迎參考借鑑。

《目送》讀後感3篇

《目送》讀後感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中的一個小片段,這個場景,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孩子告別母親,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因爲他懂得:這條路,只能在別人的目送中,自己走。

讀到這兒,我驀然想起,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衝了個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我逐漸習慣了一個人思考,一個人解決問題。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那樣,而是一個人承受,一個人反擊。而父親,只是看着我,靜靜地看着我……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龍應臺《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責任的世人。有着犀利文筆,被稱爲“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她,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她在這部書中所告訴你的,是愛、親情、生活、世界的本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

以“目送”爲題,因爲這本書裏藏着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全書裏沒有找到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有讓人哽咽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無病呻吟的哀嘆,有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和幽微的吟歎,不事喧譁,也無需喧譁,而你卻能分明傾聽到她的心聲。正如龍應臺所說,她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

你說你的眼裏只有我,我說我的眼裏還有那“廣闊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輪迴,爲了不留遺憾,讓我們開始閱讀,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要記住,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讀後感二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爲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爲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三

原來再美好的故事,最終也不過是悲傷散場。

從來都不喜歡目送的感覺,因爲目送到最後,只空留下孤單和落寞。我們這一生卻總逃不了目送,目送着他人遠去的背影,自己也與起點漸行漸遠,再也回不去了。

一直很懷念小時的無拘無束,可是越長大,卻覺得自己離快樂越來越遠了,我和媽媽,就好像龍應臺和她的兒子一樣,中間隔了一扇緊閉的門,其實鑰匙就在彼此手中,可誰都不願先打開那扇門,不願意先一步服軟,就只能眼看着門關的越來越緊,鑰匙也消失不見,只能目送着彼此距離越來越遠。也許,等我們真正想往回走時,歲月卻推着我們離開原點,註定無法相會。

仍記得那個下午,六月的陽光卻顯得有些蕭瑟,似乎與平日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卻終將告別小學的六年生活,我們背上書包,離開了校園,走向新的生活,班主任金老師斜倚着門,陽光柔柔的灑在她身上,灑在她悄然滋生的皺紋上,不知何時,她光潔的額頭爬上了小小的細紋,咦,又是何時的白髮爬上了她的烏絲,是啊,她已不再年輕,越來越多的同學離開了教室,沒有回頭,我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不經意的回頭一瞥,卻發現她仍在背後望着我,目光中帶着不捨,還有無奈,平日充斥着歡聲笑語的教室,此刻只剩下了她,一向嚴厲的她,上鉤的嘴角在一牆獎狀的映襯下有些落寞,兩道目光卻一直隨着我離開,我才明白,原來我一直在被人目送····

龍應臺一直在目送着自己的兒子華安遠去,她的父親也與她越來越遠,她卻怎麼也追不上,她才明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註定追不上,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謂的緣分,只不過是漸行漸遠罷了——

就算緣分還在,最終卻空留離開的結局,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等到離開才追悔莫及,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