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2020字(精選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後感2020字(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後感2020字(精選3篇)

目送讀後感字1

合上這本書時,窗外的雨又開始淅淅瀝瀝的下了,比白天的勢頭要更猛。大雨把世界沖刷的乾乾淨淨,帶給人久違的寧靜和放鬆。隔着時空,我彷彿也聽見了書中那位母親深情的呼喚——雨兒。

這是一次關於親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的一句話。每每看到這段文字,我的心都不由得一顫,總想多讀幾遍。回首過去,好像真的是這樣。每次都是自己走在前面,而父母卻總是默默地跟在身後,不語,靜靜地把我們的成長映入眼中,把他們的喜悅和欣慰不露聲色地埋藏在心底。

我家有個小妹妹,她是個貪玩的小傢伙,活潑好動,半個月前剛滿一週歲。週末我回家時,小傢伙已經開始學會走路了,明明是個小不點,卻很要強。這天,我牽着她在地上走,她稚嫩的小臉上難得流露出了認真的表情。她嘟着嘴,低着頭,看着自己的腳,深一步淺一步地牽着我,朝對面走過去。到了對面,一定要拍一下椅子,隨即哈哈大笑,臉上浮現出勝利般的笑容。然後起身,主動拉起我的手,又開始新一輪的練習。漸漸地,她已經可以不用人牽着走了。

週六,我像昨天一樣牽着她走路。大伯默默地站在一旁,笑眯眯道:“放手吧,她已經可以自己走了,讓她試試吧。”於是,我試探性地緩緩放下了那雙溫熱的小手。小傢伙好像覺察到了什麼,回頭茫然地看了看我,向我伸出了那雙稚嫩的小手,並對我“啊……啊……”的叫了幾聲。我努力剋制住自己,裝作沒反應。見我沒理她,小傢伙也並沒有灰心,一個人邁開了步子。我則像護小雞的雞媽媽一樣,悄悄地跟在她身後。慢慢地,小傢伙有些步伐蹣跚地往前晃了,但卻沒有回頭,更沒向我求助。只是,她每晃兩步就微微頓一頓,在原地停留幾秒,然後又重整旗鼓,繼續向前走去。有時,她也會突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嚇得我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但我表面卻還是裝作不動聲色,默默地看着她。最終,小傢伙都沒有向我求助。倔強的小傢伙!

終於,她到達了終點。還是像從前那樣,用力的拍一拍椅子,然後咧開嘴,哈哈大笑,露出嘴裏兩顆剛長出來的大門牙。這一抹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燦爛!

人啊,終究要學會成長,而成長的前提就是大膽。就像放風箏,線拉得越短、越緊,風箏反而不聽話。所以,適當放放手,讓其自由。

這是一個關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爲那個默默凝望背影的人時,我們才能體會到父母當時的心痛與沉默。在這種沉默下,往往更多的是苦楚。小時候,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長大後,父母是我們的孩子。作爲孩子,當初的我們根本就不懂自己的所作所爲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我們只知道一味的索取,無休止的索取。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又會很後悔,後悔當初我們的無知,後悔曾經的所作所爲。可當我們後悔時,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已失去了後悔的資格。也許未來的某天,當我們想要感謝他們的時候,卻已經沒有機會了。時間可以改變事物,也可以讓我們成長,它讓我們懂得了很多,但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有時候真的是這樣。有的淚,只能一個人流;有的委屈,只能一個人說;有的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的事,只能一個人做;有的關,只能一個人過。而有的路啊,則只能一個人走!

這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許多,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該經歷的終會經歷,該擁有的終會擁有,該忘記的終會忘記,該丟失的終會丟失。而我們只能按生命的軌跡去執行,經歷人世間的大起大落,看盡庭前的花開花落,雲捲雲舒。雖然《目送》這本光陰故事是別人的,但訴說的人間真情卻是永恆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生活就像一場場電影,也並非每一場都是美好的,但我們卻總能從中提煉出最美的一幕,由此獲得新生的動力。

目送,這個詞眼略帶一絲無奈,略帶一些傷感,略帶一點成長。這個詞看似殘忍,可有時又會帶給人奮發的力量。如果有一天,我們站在落日的餘暉下,望着遠處那個被夕陽拉長了的背影,那一刻,你又會作何感想?或許,也只有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目送的真諦吧!

生命的無言,時間的目送。

目送過去,回憶中沉澱着晶瑩的淚花……

目送讀後感字2

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隻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向來以文風尖銳、犀利著稱的女作家龍應臺以一本《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享譽文壇,時至今日已過不惑之年的她逐漸開始由關注社會公衆領域轉爲關注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龍應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又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麼,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

前面所述《目送》中扉頁上的那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裏找到你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大清晰,多爲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後者談親情則着實感人,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爲軸,以親情角色爲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爲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啓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着。是因爲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是的,我們都太忙了,忙着學業,忙着談戀愛,忙着結婚生子,忙着事業。

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爲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纔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後感字3

《目送》這本書的扉頁上寫着一句話: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這一句話讓我想到了很多,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父親母親,在以後或許還會有自己的孩子。親情是有溫暖、充滿溫度的感情,同時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的情感書寫了友情愛情,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和日常瑣事。跟隨着作者的文字,她所表達的情感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書中寫道:“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是啊!我們都會長大父母也是一天一天地老去。小時候的你父母還可以經常圍着你遊戲,隨着他們的蒼老年邁,我們留給他們的只剩下身後的影子。而終將我們也會目送父母的背影,回憶他們的背影。

想起面對父母對自己嘮叨時的不耐煩,心中時常會產生愧疚,過後也會後悔,可還是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展現出來。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角色說過這樣一句話:“兒子,這是我第一次當父親。”但是我們做子女的何嘗不是第一次呢?現在這些年還可以利用假期回家陪陪自己的父親母親,可一想到再過幾年就要工作,夜深時躺在牀上總會翻來覆去,心情焦慮。父母是真的會目送我的背影漸行漸遠。

每次離家去車站,父母都會爭着送我,最後時常是兩位一起把我送到車站。接過他們手中的行李,道別。上車後透過車窗還能看到他們——他們一直確認我安全的走了才放下心來。後來跟我母親聊天中得知,她有時還會騎着電動車再跟着公交車行駛一段距離。

這些都是自己最深的情感體會,怎麼不對《目送》產生共鳴?

印象中外婆是個性格剛硬的人,在身患癌症的那段時間依舊積極的面對生活。她和別人的聊天經常會談到我,記得每個人的好。後來,老屋裏站滿了人,堆滿了花,天氣也是陰蒙的,我竟沒有見到外婆最後一面了,只有那冰冷的黑色棺木。記得那天,我和母親跟了靈車一路,最後母親的嗓子都哭啞的說不出話來。這一目送,一轉身,已是經年。

曾經日子很長,回想卻又很短,畢竟生命是短暫又漫長的。有位作家說:“小說講故事,散文見人心。”《目送》前半部分主要是在寫龍應臺女士自身的經歷,或在不同的環境中,或與朋友,或是日常的瑣事,而後半部分更多的是在寫她的父親。在這本書中,她所描寫的不管是失敗,或是放手,都包含了作者的真情。她想告訴我們的是愛,是親情,是生活。爲了不留下遺憾,讓我們記住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且行且珍惜。

在文章的開頭,作者是先寫自己目送孩子第一天上學時,走進校門,直到看不見。書中孩子第一天上學的情景是“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裏,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文章的最後,又寫了送父親去火葬場的一幕,“我掠開雨溼了的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住這最後一次的目送”。這是一種令人心痛的告別:“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人的一生中,或許我們都會感悟很多,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沖刷,都會慢慢的變淡,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當下的陪伴。

在《目送》這本書中,作者有顆慈愛的心,在父親面前,雖然父親留着口涎,甚至有排泄物,但她從來沒有嫌棄過;在兒子面前,作者又有一顆敏感的心。每一本書讀完都會給我內心一次震撼,合上書本那一刻,心裏總會有一種沉重感。看完作者身上的悲歡離合,我心中便決定一定要讓自己與父母之間聚多離少。

現在回想起來高一走讀那年,經常在晚上十點放學後回家還要跑到父母屋裏,跟他們聊白天學校裏面發生的事情。雖然有時候我母親會很不耐煩,嫌棄我打擾了她睡覺,但是現在想起來確是甜蜜,值得珍惜的。畢竟住校後,隨着與父母的距離漸漸拉遠,有時回家後會忘記自己平時在學校所發生的各種事。坐在一起聊天,也總會出現冷場,我心裏想,這或許是我自己長大了,不是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嘛?現在經歷的許多事情都大多自己消化了,而長期不溝通,便會造成雙方的不熟悉。但仔細想一想,慶幸父母有我們姊妹三個小孩,年齡差距也不小。對於他們來說,小孩子可以當作生活的調味品,用來充實每一天,這還算是一件好事吧。

但是於父母來說,一個個孩子的長大何嘗不是要目送他們一個個的離開。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感受生命,換位思考一下,站在父母的角度,就像作者龍應臺女士一樣,他們的經歷相較於我們肯定更加豐富,那麼關於人生的感悟他們可能深刻更多。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而家家不同的經可能印着同一份內容,那就是親情。書中還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纔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在外讀書一年差不多隻有寒暑假可以回家陪伴父母。雖然平常可以通過視頻電話緩解對父母的思念之情,但是還會每次期盼回家的時光。趁着現在爲時不晚,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同時每個人都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還有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敬畏親情的心。而讀《目送》,感悟到歲月如歌,感恩父母無言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