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韻》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清塘荷韻》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1

從古至今,人們一說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純潔。是的,荷花出於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於在泥沙中那不見天日的生活,它會不斷地爲着光明,爲着美麗,爲了給人類那豐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絢麗而無暇的爲之奮鬥。荷花也深受我的喜愛,我不僅只是因爲它的外表,更是因爲他的精神所給予了我無限的力量,敢於面對困難和險境……今天有幸讀到了季羨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韻》,更令我感觸頗多。

文章中大量筆墨,作者都着重描寫了荷花生長的過程。起初,作者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說明了養荷花的原因,爲後文荷花的誕生作了鋪墊。下文中作者又記敘了自己播種荷花、盼望荷花出現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這些語句生動的勾畫出作者對荷花的盼望和喜愛,語言幽默淳樸。後文中描寫了荷花的生長之盛與不同尋常的特點: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我想這幾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與煎熬中,早已超凡脫俗,不與那些受幫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過磨難的人或物,他們的身上都閃耀着純潔而無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愛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愛的小波斯貓會見到水中的“白玉盤”,心生趣意,竟縱身一躍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發笑,感到憐愛,同時這也側面寫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無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令人沉醉其中……我們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這塘美麗的“季荷”即將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麼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多麼豁達的作者,我想此時,作者已被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瀾不驚,寧靜高雅,充滿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寫荷花的婀娜,寥寥無幾,甚至少得可憐,爲何我們讀來卻被深深打動?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駐在每個人的心間,揮之不去,因而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荷花,一種堅強毅力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傲美麗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尚純潔的生靈。荷花它具備了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質,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異彩!

最近我還讀過一篇有關荷花的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則把荷花的種種姿態和美麗,毫無保留的“傾瀉”在紙上,令人讀後心神皆靜。其中最令我感受到美好和寧靜的一段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一個“瀉”字,生動的展現了月光溫柔嫺靜的性格,給人以無限的感觸。後文中“薄薄的青霧”“ 籠着輕紗的夢”,塑造出一種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可觸而不可及的朦朧意境,給人一種迷迷糊糊的美。文中還描寫了“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更給荷塘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寥寥數筆,竟將荷花的種種美質刻畫得淋漓盡致,真不愧於是文學鉅著。

總之,荷花給人們帶來的美感,是無窮無盡的,是感嘆不完的。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美的存在,關鍵是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清塘荷韻》讀後感2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蘊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悅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癡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希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情況爲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現在全無,再寫我種蓮子,接着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內容以作者所感爲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內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爲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爲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敘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接着,《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爲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爲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寫的景物衆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寫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爲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嘆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說它色白,爲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說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說兩文結果不同,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脫而不得,心情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爲“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衆多方面是近似的。這裏便不消細說。

《清塘荷韻》讀後感3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蘊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期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悅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期望之心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癡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期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狀況爲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此刻全無,再寫我種蓮子,之後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期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之後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期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一樣。其次,《荷塘月色》的資料以作者所感爲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資料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爲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爲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敘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之後,《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爲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爲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述的景物衆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述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爲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嘆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說它色白,爲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說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說兩文結果不一樣,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脫而不得,情緒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爲“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衆多方面是近似的。那裏便不消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