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1

《我教小學數學》是李烈老師二十多年來教育教學實驗研究的結晶。書中全面論述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時代氣息的、符合現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深刻體現了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書中那一個個源於教學實踐的真實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鋪滿了平凡而又閃爍着智慧之光的創新足跡,更讓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師的敬業精神,佩服她細緻的教學藝術,更佩服她睿智的頭腦與眼光。特別是書中講述的“以愛育愛”和“以會教會”的教育教學觀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貫穿“以愛育愛”的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圍,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朋友般地與學生交流,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各方面得到健康發展。而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我過多的重視了知識目標的落實和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往往忽略了在課堂上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這點,所以我的教學儘管很努力但總覺得缺少了什麼,看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教師的教學應該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作爲主線,伴隨着教學的始終。所以,“以人爲本”“以愛育愛”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真摯、神聖的愛,而且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賞識、接納和寬容上。充分相信學生、信任學生,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學論教,因材施教。真是因爲具有這樣的兒童觀,使得李烈老師的教學能以學生的發展爲核心,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學生成長的寬鬆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等,從而真正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爲學生愉悅的生命體驗過程。讀了這本書,我才更加明白:愛不是空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真誠的行動,愛中融匯着教師的責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師學習,讓自己的學生處於一個充滿愛意的寬鬆和諧的環境中,讓愛滋潤每一個孩子。

“以會教會”是李烈老師從“以愛育愛”和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出發,立足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本身,研究課堂教學活動,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學活動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學觀。以會教會的核心是教師的會,這就是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地自覺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發自內心地想方設法教好每一個學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學生學會。

而我認爲,教師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識水平和教育素養等,都會對每一個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點點滴滴也都會成爲學生的表率,因此,我們的工作便顯得非同小可,來不得半點虛僞與馬虎。什麼樣的老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同樣,學生怎樣也可略知學生的老師如何。正因爲學生的會就像一面明鏡,可以反映出一個教師的全部或者某個方面,爲此,我們都必須先達到“會”。而這個“會”不僅僅是指文化知識和各種學習能力,還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小打好做人的基礎,使他們成爲真正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在這本書中,李烈老師從數學課堂教學的細微處入手,揭示了作爲一名數學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學習、實踐、研究、反思、總結,以自身的“會”引導學生“會”,提出了許多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心理活動特點、以及符合數學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她深厚的課堂教學功底和紮實細緻的實踐作風。

書中的這些教育觀、教學觀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實在的事例來體現的,有血有肉,親切自然。我想:這就是具體,這就是細節,細微處才能看出老師對教育、對學生的情有多深。從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師那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將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正如李烈老師所說:“這是嚴格要求也是愛”。是啊,愛學生就是要對學生負責。因此,我將進一步把自己對教育事業、對孩子的愛,化做具體的行動,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鑽教材、如何以新課程理念設計教學活動的思考中,以人爲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細節,落實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上不斷學習實踐,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行動者。

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2

讀了李烈老師的《我教小學數學》,對於小學數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又又了些想法。

李烈老師在文中指出,我們要把可用時間變爲有效時間。要想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效果,關鍵就是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減少時間浪費,使課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使用恰當的教學措施,利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具體來說,教學的有效性包含三種含義:速度,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少;結果,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或取得的成績要顯著;體驗,所伴隨或生髮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說,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

如何使課堂高效運作具有一定的難度,經過教學實踐,我有這樣的幾點感觸:

1、課堂必須要讓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課堂上都能自主積極的探索。

3、讓數學變得有趣起來。

4、讓孩子在課堂上感到學習的快樂。

當然,這四點是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堅持,去培養,並不是簡單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們能踏踏實實上好每節課,讓每節課都能做到這幾點,那麼是否做到這幾點就是有效了?也不僅僅是,我們每節課必須還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知識體系,讓學生都知道這節課要學什麼,要幹什麼。另外,還要注意課堂環節的優化設計,要充分考慮好每個環節,學生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如何來解決?而這些都是我們在課下要精心準備好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爲每一節課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並準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實施對應的教學措施,同時還要能夠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三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即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都能夠深入的進行思考和小組間的相互交流討論。四要在學生的行爲習慣養成下功夫,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自信心,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五要把預設與生成有機的結合起來,即能產生一個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在動態環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們最終達到知識學習高效進行,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

具體實施起來就是:

一是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探索的場。

所謂的創設情景,就是將課本上枯燥的知識搬到生活實際中來,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應所用,這樣知識不在單調枯燥,而是變得生動鮮活起來,也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實際操作,能夠激發孩子自己探索的場。

二是設置問題,激發主動學習

通過問題的設置,實際上這是在激發孩子去主動探求,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如何設置,就是需要我們的教師能夠滲透到教材中,巧妙設計每個知識點的問題,孩子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了,自然課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通過對孩子的鼓勵,激發,通過只是的從簡到難,一點一滴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發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能變得好學、樂學、願學。

四是要形成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但要注意明確組內人員的分工,這樣,才能調動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共同參與和積極合作,也培養了孩子之間的協作能力。

總之,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引導孩子共同完成,教學是否真正有效起來,是需要堅持和不懈的努力來不斷完善的。

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3

今年暑假我再一次細讀了李烈校長的《我教小學數學》一書,受益匪淺。

作者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觀點對我觸動較大,是我在教學中最需要的或者自己做得不夠的。從文中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師愛,李校長不僅具有愛的情感,更有愛的行爲和愛的能力。在感動之餘,更多的是思考……

以“愛”育“愛”的兒童觀。尊重和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在李烈校長看來,以“愛”育“愛”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摯、神聖無瑕的愛;而且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賞識、接納與寬容上。正是有了這樣的兒童觀,李校長的教學圍繞學生的發展爲核心,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愉悅地學習、生活。

在“首因效應”中重塑學生的自信。李校長每接一個新班,首先考慮如何使學生喜歡她、愛上她的數學課。因此她着重做好三個“第一”,即上好第一節啓導課、上好第一節新課、重視第一次個別談話。對照自己的教學,這三個“第一”我也重視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細細琢磨,與李校長的作法相比,我的真情投入不夠,我的語言缺乏藝術,效果當然相差甚遠。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李校長深信“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自信,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她對學生堅持表揚爲主,特別是對“學困生”。她深入學生,看到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真誠賞識孩子,幫助孩子發揚長處,充滿自信,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度。對學生的要求,不做橫向比較,只要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進步就給予表揚,甚至運用“誇張”的手法,及時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讓學生越做越好。想想自己對待學生,我真的太吝嗇表揚了,特別是對“學困生”,看到學生的進步,想好的語言,總覺“誇張”,於是只在脣齒之間徘徊,難於出口。

課下用愛心爲孩子補課。教學水平再高,在一個班中也會出現幾個不令人滿意的“學困生”。輔導這些讓老師焦心和煩心的學生,卻成了老師每天的苦差,於是怨聲載道是司空見慣了。李校長客觀地看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待教學中出現的“學困生”,課下用愛心爲他們補課,着實爲學生的發展着想,她認爲補課是教師的職責,是教師對學生愛心的奉獻。她經常利用課餘飯後的時間爲學生補課,做到既補課又補“心”,把教師的主動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效果顯著。這些我感愛最深,四年級下學期,我們班的學生由來自37間不同學校的學生組合而成,學習成績參差不齊,“雙差生”較多,學校領導也傾注了不少熱情,我們科任老師更是煞費苦心。我每天都擠時間爲學生補課,有針對性的面對面的輔導,學生有了進步,我通過電話或親自登門家訪,給予真誠的鼓勵。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濃了,有幾個學生每天都追着我要數學題做,五年級下學期,她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不少。

李烈校長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我銘刻在心,它已指導着我的教學行爲,以後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踐行它,加深愛的情感,讓自己更具愛的能力,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4

老師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運用於教學過程中,寒假我拜讀了李烈的《我教小學數學》這本書,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它的小學數學的教學體現以愛育愛的兒童觀、以人爲本的教育觀、以會教會的教學觀、及發展性的評價觀。通過"案例呈現”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引導讀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讓讀者心中的謎團漸漸釋然。讀了這本書後,感覺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首先要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愛迪生也曾說過: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爲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轉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變成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內動力。

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爲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採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豔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遊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爲動的電化教學等等,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爲學生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3)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我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說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對個別同學我寫上:“最近怎麼了,爲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我把作業作爲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通過評價鼓勵與衆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了一種成功的喜悅體驗,以利於增強自信心。

3、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教小學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纔會全身心投入,因爲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學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爲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

我教小學數學讀後感5

近期,全市在中小學數學教師中掀起了一次“讀名著、學名師”的熱潮。學習名師,我馬上想到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並認真拜讀了李烈老師所著的《我教小學數學》一書。

其實,我想學習瞭解數學名師李烈,其實最初源於一次遺憾。那是我幾年前赴武漢參加全國數學研討會,會議本來安排有李烈老師的一節教學觀摩課,由於李烈老師有事沒能來,最終我錯過了一次現場聆聽和學習李烈老師課堂教學的機會。但是,會後我認真看了李烈老師觀摩課的教學實錄文稿,一下子被李烈老師課堂實錄中所表現出來的挖掘細節、追求完美的教學風格所吸引,她的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教學演示,而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學而不死,活而不亂,易中求深,情理交融"。

當然,現在的我也很幸運,通過拜讀李烈老師的《我教小學數學》一書,我自感收穫多多,感動多多。這本書是李烈老師二十多年來教育教學實驗研究的結晶,全面論述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時代氣息的、符合現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列舉了生動的教學實例,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理論分析。全書主要分“以愛育愛”、“以會教會”和“課堂實錄及教案”三大部分。作者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兒童觀、教學觀,以及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們的愛。李烈老師認爲,正是在“愛”和“會”的良性循環中,老師和學生纔得到同步的提高。

如果老師沒有對學生、對學科、對事業的愛,是不會努力提高自己,高標準地去教會學生的。學生如果不是處於一個充滿愛意的寬鬆和諧的環境中,也是不能很好的去學會的。同時,老師的愛是通過教學生學會來體現的,而學生是通過學會來回報老師的。兩者也是互動的,老師通過對學生的愛,激起學生對學科的愛;學生對學科的愛,又激起學生學會的積極性,而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更進一步激起學生對學科的愛,對老師的愛。李烈老師還認爲,做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決不能只是研究數學學科,還應該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

這本書的許多小標題,我認爲富有個性,它不同於一般書中的章、節標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具體,如“第一印象不可忽視”、“站到學生中來”、“低起點、高終點”……對每一條經驗,作者不僅論述了其理論依據,而且還非常具體地介紹了她的具體做法和自我感受,操作性很強,因此讀後感到好學、好用。讀了李烈老師的這本書,我體會到:教學中,不僅要研究數學學科知識,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要研究如何真誠地愛數學,爲學生的成長創設寬鬆、健康的氛圍。只有這樣做了,你纔會成爲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數學教師。更加明白教師對學生的“愛”中融會着的教師的責任與技巧,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只有把“愛”與“會”融合在一起時,既有愛的情感,又有愛的行爲時,老師才當得有滋有味,也才能讓自己的學生處於一個充滿愛意的寬鬆、和諧的環境中,讓他們很好地去愛學習、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