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精選1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精選11篇)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

《我就是數學》這本書,第二次拜讀了,但我還是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讀越有味。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他也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同。

從書中可以看出,它不僅僅只是一部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教育、教學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

了以學生爲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通過“案例呈現”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學中的謎團漸漸釋然。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爲主,從中我們能夠感受數學教學的樂趣

華老師的數學教學不僅生動而深刻地體現了華應龍數學教學思想和特點的突破與創新,而且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同時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構建了“問題情境——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新型教學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數學教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

從華老師的書中,我明白學習數學,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樣死背下來。數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舉一反三”。做會了一道題目,就可以總結這道題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總結的原理去解決這類題,收效就會更好。學習數學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從基本的下手,穩穩當當的去練,不求全部題都會做,只求做過的題不會忘,會用就行了。在做題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題目會做,卻因粗心做錯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數學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條理清楚的去計算,思考;這樣速度可能會稍慢,但卻可以使你不丟分。相比之下,我會採取稍慢的計算方法來全面分析題目,儘量做到不漏。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不要過於着急,一步一個腳印的來,就一定會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華老師作爲數學教師,他藉助數學這個通道,引導學生去感悟世界的奧祕,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本身。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好玩和學數學有趣。華應龍老師沒有停留在講解數學知識上,而是展現了數學文化。展現了對數學的理解。

《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從書中更讓我感受到了華老師那種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對精品

課堂的執着追求,對教材的深入鑽研,他的種種精神深深的感動着我,敦促着我去不斷的學習。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2

《我就是數學》讀書體會林海燕今年開學初,我購買了華應龍老師的《我是數學》這本書,這是他的教育隨筆總彙,記錄了他平時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因此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情結,他把教師對學生,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等同於農民對莊稼和農田的熱情,那是一種出於生命本能的一種熱愛。他愛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鑽研文本,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翻耕農田那樣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呵護每一株莊稼那樣,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地發展。莊稼長不好,農民會反思自己的播種施肥環節哪裏出了問題,及時改正,補救;教學中也是樣,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二次備課,三次備課,用最適宜的方法傳授知識。葉聖陶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細細品味這句話,是不是也是表達出了上面所講的意思呢?在書中我也瞭解到華老師十分注重課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這樣的小事,他也能從中受益,他的這一舉動,既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又對學生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既顯示了教師的一種精神,也顯示了教師的一種氣勢。所以,年輕的我更應該學習這種無聲的教育爲自己修煉一堂人生之課,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如何做人。後來又讀到“蹲下來與孩子對話”時,我真的是感受頗多,對於學生而言,老師們總是那麼高高在上,總是那麼有威嚴感,所以他們不容易與老師親近,那我們的老師又該如何呢?

我們真的是要蹲下來與他們對話才行,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與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交流情感,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纔會越來越近,我們的教學也會一躍而進的。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3

《我就是數學》全書共有六個部分,分別是“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這裏麪包括了華老師的教以及他對別人執教的課的評價。

既有他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他對孩子那深深的愛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引用華老師的話:我們老師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兒童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是的,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華老師說過我們要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不怪孩子爲什麼上課不專心?作業爲何總是出錯?我們應該反問我們自己爲什麼我們的課學生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的,要當一流劍客,就必須永遠留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反省自己。

華老師在書中也講到:一個教師不讀自己專業以外的書,是不會把這個學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經常閱讀自己專業的書,那麼更是教不好這個學科的。看到這段話,我不由心虛。爲何我們總是抱怨自己沒時間讀書,把時間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學上。卻不知,我們沒有理論作指導,得出的教學東西也必然是膚淺的。想給學生半桶水,老師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流水。所以我們要不時的飽讀詩書來充實自己的大腦。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4

今天,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會敲下幾個字,提醒自己:你讀書了嗎?

最近一直在讀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就是數學》是華老師寫的一本教育隨筆,裏面記載着的是他近十年來對教學課堂一些總結及感悟。翻開書頁,猶如捧着一盞飄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那來自他對教育教學的理想與信念的叩問與追尋,陣陣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

華應龍老師的課爲什麼總有點與衆不同?他的課爲什麼學生聽了不願下課?一個數學老師的文章爲什麼如此生動、親切、富有詩意?這本隨筆裏盡是答案。這本書分爲“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六個部分。書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細細品讀,書中隨處可見華老師是個充滿智慧的學者,透過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對教育那份熱情洋溢的執着,他站在講臺的那份歡喜...這一些,這一切,都是我,我們老師學習的楷模。

華應龍老師出身農民家庭,從12歲起幹了許多農活,他對農民有着天然的情結。他像農民種地那樣去教書。他說,教育像農業那樣需要信任、寬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他在每篇隨筆中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樣的巧妙,那樣的廣泛。

《腦袋磕破後的笑聲》一文中,華老師竟然能把磕破的腦袋與一頂帽子合成一件難得的“教具”,與所教內容《中括號》結合得天衣無縫。華老師在闡述如何去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着微妙聯繫的時候,引用了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的一句話“在意識中思索的東西應該讓他在潛意識中醞釀一些時候纔會成熟。功夫沒有錯用的,你自己以爲勞而不獲,但是你在潛意識中實在仍然於無形中收效果。”

“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識地去尋,就不會有那份“驀然回首”的驚喜與回味!從書中能見出,華老師是讀了很多很多書的,而博覽羣書,應該是每位大師成長的共性!華老師在書中也講到:一個教師不讀自己專業以外的書,是不會把這個學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經常閱讀自己專業的書,那麼更是教不好這個學科的。

我,寫下:“寫於讀書日一一曾經,滿心歡喜,流連於書本間,徜徉在文字中,花香,在指尖靈動;漸漸,懶散、浮躁、匆忙中,書落塵埃,心靈空白,葉綠,不再青翠。唯願,在一段流年似水的沉靜裏,暖暖地捧你在手,讓恬淡伴隨着身邊的日子,聽時光的腳步悄然走過,在生命中留下一行行煦暖又明媚的足跡,或深,或淺……”

在此刻,也記住,再次問自己:今天,我讀書了嗎?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5

教育像農業那樣需要信任、寬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出身農民家庭的華應龍教授對農民有着天然的情節,正是這種情節使得他的教學思考別具一格,他說,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本着這樣的教育理念,華老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學習、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課堂不斷帶入新的境界。他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好玩、數學的有趣,他說,我就是數學。他把數學教學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裏。利用這個暑期,我有幸閱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閱讀伊始,是這獨特霸氣的書名吸引到了我,而後一個個有趣又讓人深思的教學片段讓我深深感到了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字裏行間中讀到了華老師的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讓我體味到數學教學也可以是有溫度的!

書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成長永不停歇,成長的美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沛,但成長路上有時也會遇到問題,出現差錯,而面對這些阻礙該如何對待處理,值得深思。

數學教學中,出現差錯在所難免,面對錯誤,“善待差錯,感謝差錯。”這是本書所要傳達的態度。我們常見的誤區是遇到課堂中出現的錯誤就着急上火,急於糾正表面的“錯誤”。而忽略問題的本身,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層思考,缺乏關注學生出現這種錯誤的深層原因,缺乏“剝洋蔥”的精神,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了解錯誤出現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結果有時只會解決表面問題,當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可能出錯。錯誤的背後或許隱藏着通往尋求正確的啓發之路,或者成爲引發正確結論的“基石”。教師對待學生差錯的態度決定着學生面對錯誤面對人生的態度。

恩格斯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去學習。”學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長個體,教師應積極正面的看待學生的學習差錯,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分析學生的各種差錯,用發展的眼光理解這些差錯的價值,冷靜深層的分析恰恰是幫助我們深究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根本原因。難能可貴的是學會善待並欣賞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捨得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這些錯誤,將錯誤看作機遇,看作挑戰,允許、認同、接納和改造學習差錯。恰當的評價,進而靈活的糾正。對待數學學習中的錯誤,個人體會可從下面兩個方面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出現的錯誤屬於哪種類型?是對新知識的不理解?還是對原有知識的漏洞?是純知識類的問題或是行爲習慣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環境影響,不良的親子關係影響到學習效果……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逐一突破。關心孩子,堅信每個孩子都願意學好數學,啓發學生自己在錯誤中總結提升,改進提高。

其次,教師可以適當找找內因,思考一下自己講課中是否講得清晰,是否有問題,是否指導到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迴避、不遮掩,變學習錯誤爲促進學生髮展的資源。

當然,剝“錯誤“這顆洋蔥的過程可能會費時費力,會枯燥,會更辛苦,但當困惑、迷茫、問題、難點逐一破解之時,我們便會“感謝差錯”!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6

暑期捧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如同自己就坐在華老師的課堂裏,聽他上着與衆不同的數學課。這本書主要撰寫了許多篇華老師的教育隨筆,每篇教育故事中,華老師都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還引用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這與華老師慎思、“懶讀”脫不了關係。

開書第一篇是《腦殼磕破後的笑聲》,不得不說華老師就是華老師,他竟然能將磕破的腦殼和一頂帽子合成一件難得的教具,由帽子各種各樣的功能過渡到中括號的功能上,與教學內容銜接的天衣無縫。我想,華老師磕破腦殼是無心的,但是他能把自己的這種尷尬巧妙地利用起來,能把突發的、不期而遇、不利的事件,轉化爲難得的、恰到好處的、有用的教學資源,確實難得的,這也正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所苦苦追尋的。

爲何華老師的數學課,有獨特的色彩和光亮,有豐富而深層的內涵?通過對本書的閱讀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以下兩點,第一,華老師是真正的熱愛閱讀,並且樂享其中。即使工作再忙他也會讀書,閱讀已經成爲他的一種生活習慣。他讀來了技巧、讀來了觀點、讀來了方法讀來了思想,更讀來了自己的進步。第二,華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課堂,一遍又一遍問自己,這樣處理是不是會更恰當些?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爲名師”。華老師對於一盤沒下完的棋,一位女生的一句話都會讓他思考良久。更是在“有獎摸球”一課中,就因爲學生的一聲“坑人”,讓華老師作了三次的反思和再實踐。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實踐、反思、學習應當是不斷循環的,只有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我們的專業素養纔可以不斷的提升。

如果說,華老師精彩的課堂讓你流連,溫暖的故事讓你讚歎,真實的感悟讓你共鳴……或許,只是因爲——

他爲數學而來!他就是數學!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7

“我就是數學”,這句話很有分量,寫這樣的書名需要一定的底氣。我欣賞作者,工作26年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學習、研究、總結、提升,用數學的眼睛來關注生活,用先進的思想觀照課堂,用智慧的實踐演繹精彩的人生。

捧讀《我就是數學》,我彷彿再一次坐在華老師的課堂裏,聽他娓娓道來:

“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農民種的莊稼長得不好,從來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鬆得適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時,有沒有及時澆水和除蟲。因爲他知道莊稼始終是無辜的。我們應像農民那樣,經常追問自己:學生上課爲什麼不專心,作業爲何總是出錯……多麼樸實而又感人的心聲!

是的,華老師一直用農民種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積極的偷懶敞亮教學生活。他讓我們在熟悉的課堂裏看到了另類的風景。

讓我們一起聽聽:

“腦袋磕破後的笑聲”,一個數學老師遇到腦袋磕破後,如何化尷尬的事件爲有趣的教學資源。而“思維決定視野”一文,作者向我們詮釋了《角的度量》新課導入的來龍去脈,爲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作者竟幾次三番修改,忍痛***愛捨棄,冥思苦想求證,不凡的經歷,讓我們瞭解到一個特級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孜孜以求,這正印證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你能不能觀察到眼前的現象,不僅僅取決於你的肉眼,還要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思維,思維決定你到底能觀察到什麼。”

還有,作者在執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學生會發出“華老師,你誤導”的課堂感言,如果沒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怎敢如此“放肆”?……透過這些課例,不難發現,好課就是一道芬芳、幽遠的茶。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作者花費了多少精力,浸潤了多少心血!

讓我們一起看看:

課堂上,面對學生回答提問、習題演算、解決問題的出錯,很多教師總是責問學生,甚至批評學生,作者卻說要“善待差錯”“感謝差錯”。他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同。

即便“擦黑板”這樣的小事,作者也有另類的解讀——可以幫助教師快速“溫課”,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同時顯現出教師的一種精神,一種氣勢,它理應成爲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師平時沒有修煉這樣的人生課。課堂上僅僅傳授了知識,忽視了教學生如何做人……學習這些案例,我感覺也在自行修煉。

讓我們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爲堯舜嗎?”爲什麼作者會對曾經執教《圓的認識》時,一位女孩的聲音“您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人嗎?”記憶猶新?是什麼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後與小女孩取得聯繫,重新思考教育爲何,教育何爲?作者爲何感動於那個聲音,感謝那個質疑?

《我就是數學》全書共分六部分:即“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華老師的教,也有他對別人執教的課的評價,既有日常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一些爲師的感悟。讀完全書,我感覺彷彿每個章節的背後都蘊藏了無窮的玄妙,讓人懷着更爲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進課堂。我以爲他的成功不僅源於他對數學的一種執着的堅守,更來自他對課堂的一種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拋棄、不放棄,要揚棄”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學內容,再次執教時,華老師仍會提出“從來如此,便對嗎?”“究竟怎麼讀分數?”等一些問題。華老師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驚醒:人師,教育人的追求!好課,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懷!

他,“爲數學而來”——

他是一位“學者”。

他喜歡靜心讀書,喜歡數學,喜歡研究數學,“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教是因爲需要教”“教育要給孩子留下什麼?”“有容乃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只是因爲腹有詩書氣自華!他早把閱讀看作一種高貴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歡走進課堂,《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告訴孩子《人皆可以爲堯舜》,他時刻提醒我們《教學,從擦黑板開始》,不妨《聽聽自己的課如何》,他說《現在的課堂會飛》,應該《像蘇格拉底那樣“退”或者“進”》,《好課,要捨得“浪費時間》……每次的公開課經歷,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長,是一種高峯體驗。只是因爲他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實踐。精彩是實力的自然表達!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讓我們頓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樣的《那一聲“謝謝”裏》,他總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學生投師所好》!當《遭遇“節外生枝”》時,作者的從容和淡定,練達和智慧,並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學有路曲爲徑》,原來《老師們都沒有注意到》,《一節課·一碗米》,《籃球,我的導師》,又讓我們感受一種人生的況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來自理論的引領,書本的啓迪,實踐的歷練,寫作的頓悟,反思的昇華。

如果說,華老師精彩的課堂讓你流連,溫暖的故事讓你讚歎,真實的感悟讓你共鳴……或許,只是因爲——

他爲數學而來!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8

喜歡華應龍的課,更喜歡他的書,華老師的課之所以那樣精彩,很多都是來自於他在課前的慎思。他的書,耐讀,實用,都是課堂我們天天經歷的故事,他處理的有趣,得當,令人佩服。

他備課認真,如在“角的度量”一課,他思考能否創設一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經過多天的搜尋、比較、思考,他設計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與同組老師討論後又否定了這一情景,幾易其稿,才定稿。

了不起的“善待差錯”“感謝差錯”,的處理法則。他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要學習華老師那種教師的智慧就是要善於從學生95%錯誤的解答中發現那5%的正確的東西,給予熱情的肯定,並積極加以引導,讓學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錯誤。這就是大師的風範,所以華老師是數學,我們均應學習他的融錯藝術。

最讓我值得學習的就是華老師的課後反思,學生的一個錯、一句話,教師在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行爲都會讓他思考良久。課後他都會回想每一個教學環節,總結好的地方與不當的地方,最應當學習的當是他反思後的再實踐,他認爲再實踐是對反思的檢驗與進一步反思的催生。

當我學到這裏時真的感覺甚是慚愧,因爲自己在講過新課後並沒有認真去寫反思,去記錄,反而每當講完一節課,把很多生成,和資源白白浪費。我爲自己的怠惰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所以,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手不釋卷,也要去思,去想,去記錄,做教書的有心人。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9

利用空閒時間,我讀了特級教師華應龍《我就是數學》一書。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面上寫着這樣一段話吸引:“教育像農業一樣需要信任,需要寬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將教育比作“農民種地”,懷着對這一本書的好奇,我仔細的閱讀了這一本書。

華老師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驚醒:人師,教育人的追求!好課,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懷!

華老師在課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於課前的慎思,如在“圓的認識”中,他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在“初步認識分數”中,他提出了“究竟怎麼讀分數”;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課給我的印象深刻。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讓學生艱難地、枯燥地、機械地讓學生量了各式各樣的角,但是沒能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而且生活中許多角都不需要量,因爲大都是直角。而華老師卻很善於觀察與思考,他發現了衣領的角、椅子靠背向後傾斜一定的角……最後他以學生的視角來看世界,從兒童的生活中來尋找。他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覺到量角的用處,終於,滑梯進入了他的視域。這是地球人藉助自身質量來玩的遊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過。要比較,得有兩個滑梯,反覆思考後創設了這樣的三個滑梯,這個設計既讓學生感覺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縮短了數學材料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藉助這個滑梯,終於找到了既真實又有趣,還能引發學生學習需求的情境。

最佩服華老師不僅教數學,還在數學中讓學生體味人性的美好。他在教學“乘法估算”一課,經過大量的檢索資料,找到了他想要的情境,卻在書寫教案時,心裏一驚:“攤主多要了錢?”這不是在貶損攤主嗎?他想到了人要互相尊重,攤主的不易,於是他把情境改了“攤主少收了錢”,而媽媽會怎麼做呢?這又是一種可以折射出媽媽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誠實?華老師把數字一改,情境如下“媽媽在農貿市場買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攤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錢。”由“多要了錢”改爲“少要了錢”,避免了一次無意間的人格傷害,一樣可以培育學生估算的意識。學生在開放的思維空間裏對話互動,喚醒了生活的積澱,體味到人性的美好。

認真研讀了這本書,深入研究了華應龍老師,讓我震驚,從他的隨筆中,我品出了一個詞:精緻。其實只要用心,每一個熱愛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爲像華老師這樣的人,多讀書,多思考,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自己日益完美,這樣,我們不僅能獲得事業的快樂,更能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整個人生散發出獨特的光芒!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0

我拜讀了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動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教育、教學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通過“案例呈現” 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學中的謎團漸漸釋然。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爲主,從中我們能夠感受一些東西。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而從字裏行間更能看出華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從而他也換回了同學對他的愛和信任。

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爲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就是"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採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爲了一個簡單的導入,苦思幾個星期,最終找到小猴滑滑梯這一情景。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爲學生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3)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通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可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說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對個別同學還能寫上:“最近怎麼了,爲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把作業作爲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通過評價鼓勵與衆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體驗,以利於增強自信心。

3。 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就是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纔是全身心投入,因爲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爲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1

剛剛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在想:很霸氣的書名!但是,華應龍老師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教育大師了。一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面上寫着這樣一段話吸引:“教育像農業一樣需要信任,需要寬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將教育比作“農民種地”,懷着對這一本書的好奇,我仔細的閱讀了這一本書。

這本書分爲六個部分: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每個章節,每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猶如華老師就坐在我的對面,跟我徐徐講述他的教書育人故事,親切自然,娓娓動聽。就像話家常。你只要看看那些文章的名字就會感覺有無窮的吸引力:有的是用學生的話做題目“我多想把老師變成一隻......”“華老師,您誤導”、“下課啦”等等;有的使用老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做題目“老師們都沒有注意到哦”“從來如此,便對麼?”更多的是華老師從每節課裏的領悟“會飛的課堂”、“教具掉下來以後”......裏面不僅僅有我們需要關注的細節,也有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華老師以其精美的語言、博學的內涵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的案例,褒中又引發另一種反思,這正是我們很多老師缺乏的反思。一種對細節無比重視的反思,一種好中求精的鑽研態度,一種變平視爲仰視,以學生爲師的教學理念。這本書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途徑,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感知,特別重要的是,華老師的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他對學生的人性的尊重、對數學教學的尊重。

“心靈的蹲下”,這是華老師與拉近學生距離的方式,作爲教育者,我們都應該努力使自己具備“兒童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想蹲下來,但真正蹲下來的只是身子而不是心靈,以“浪費時間”的眼光去催促孩子們掌握新知識,卻沒有從孩子的發展水平去體諒,去引導他們,去開發他們從興趣去學習新知識,造成孩子們的厭學情緒,在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成功,我們喜歡把責任推到孩子們的身上,卻忘記我們自身的問題。因此,我現在每天都問自己:你的心靈真正的蹲下來和孩子一起學習了嗎?及時的反思,認真的反思,注重心裏的真實感受。

“細節成就完美”通過一個案例告訴我們,課堂上的一個個細節,見理念、見價值見功力、見境界、見文化、見魅力....完美細節乃統一,細節本是人格見。若求課上細節美,自當課下多修煉。華老師就是這樣注重細節,處處從細節見真章,以小見大,成就自我的教師。華老師的心思很細膩,所寫隨筆大都從細處入手。從老師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撿起來交給老師,老師沒有道謝。到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到老師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麼讀分數……等等。這些細節問題我們的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我已經注意到,並且也處理的很好,但是有的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華老師又一次給了我啓發。的確,教育就是要從細微處入手,小細節不注意,大問題即便注意了,對一個教育者的成長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促進作用。

華老師課堂上的成功,我認爲最大的成因是來於他在課前的“慎思”。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他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如何準確的畫圓,經過反覆思考,他設計了向學生借橡皮這一情境,讓學生自然明白:“沒有橡皮,下筆會更慎重。”這是自然的結果。當我們做事情沒有依賴的時候,自會多幾分慎重。現在的學生很浮躁,缺乏責任心,往往不肯靜下心來想好了再動筆,常常是毛手毛腳,一看就動筆,一動筆就錯,一錯就擦。寧靜才能致遠,對學生的成長很有好處。“錯了,也不白錯,抓住‘她’好好欣賞,看看能從中學到什麼!”這是華老師上課常說的話。一節課下來,感覺很好:有畫法上得啓迪、特徵上的彰顯、也有情感上善意,借走橡皮的迴應,那意境真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美妙。把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當做一件幸福的事,這是我們敬畏華老師的一種基本情感。還有一個“學生叫我華羅庚”的教學生活小故事,對我影響很大,裏面通過幽默生動的描述讓我們明白“我們老師和學生是一體的,互相影響,互相激勵,互相成就對方。

華老師說“我在課堂,我是學生,我驕傲”、“我在課堂,我是教師,我創造。”“我在課堂,我是學生,我敬畏。”上華老師的課,學生不捨得下課,一宣佈下課,學生就“抗議”華老師癡迷課堂,所以他相信“藝癡者技比良”,他對教學的執迷,也有人說他“傻”,他把全部的經歷都放在研究數學課堂上了。孩子們喜歡他,老師們喜歡他,敬佩他。因爲他“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在他看來,“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他把學生看做是一顆顆充滿希望的種子,雖然不可預知的東西太多,但是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以他甘願“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種的莊稼不好,從來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鬆的適宜?肥是不是施的太及時?有沒有及時澆水和除蟲?因爲他知道莊稼是無辜的。我們也應該像農民那樣,經常反思自己:學生上課爲什麼不專心?作業爲何總是出錯?是啊,教育就像農業一樣需要信任,需要寬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這正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應該有的教育心,說得多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

華老師以他對生活的熱情,對教育的激情,對學生的熱愛,對數學的執着成就了今天的他。正是他這種課前、課中和課後不斷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現在這個在課堂中游刃有餘,讓無數教師佩服,讓無數學生喜歡的華老師。反思我自己,需要努力的東西太多了。

這本書是華老師的教育隨筆,不論是哪個章節,都彰顯出了他無限的愛,無論閱讀到哪個章節,我都能感受到一個教師對教育,對學生的濃濃的愛,因爲有愛,教學有方向,因爲有愛,教學研究有動力,因爲愛,華老師的教學人生倍加精彩,華老師,就是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