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唐詩原文及鑑賞

彭蠡湖中望廬山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唐詩原文及鑑賞

孟浩然

太虛生月暈,

舟子知天風。

掛席候明發,

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

勢壓九江雄。

黕黤凝黛色,

崢嶸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

瀑布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

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於役,

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將半,

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

畢趣當來同。

孟浩然詩鑑賞

這首詩是詩人出襄陽、過夏口,準備東遊吳越、淮海途經鄱陽湖時寫的。彭蠡湖,即鄱陽湖,在今江西省境。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鄱陽湖口以西,亦名匡山,又稱廬阜。

開頭四句寫夜泊湖中,船家預知風訊而張帆待發。

廣闊的天空懸掛着一輪明月,在月亮的周圍有一個渾茫的光圈,“月暈而風”,船家預知天將起風,於是就掛上了帆席,等候天明時開船。這裏由天上的月暈寫起,雖然沒有直接點出彭蠡湖,但“渺漫平湖中”,已使煙波浩淼的湖面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從而暗示了“望”的地點,緊扣了題目。

接着,寫望中所見。這時,天已將曉,船已掛帆在湖中行進,廬山在晨霧的朦朧中出現在詩人的眼前。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廬山突兀而起,矗立在九江之上。它的氣勢壓住了波濤滾滾的江流。這個壓字,不僅勾勒出了廬山巍峨高峻的雄姿,也傳達出了廬山雄鎮江濱的神韻。“黕黤凝黛色,崢嶸當曙空。”從色彩上描繪廬山的形象。在微茫的曦色中遠望廬山,看到的是一片青黑的山色,然而高聳的峯巒,在曉空的映襯之下,顯得格外分明,嫵媚動人

這裏“黛”字既點染了蒼翠濃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昏暗的天色。隨着時間的推移,太陽漸漸升起來了。

這時,廬山又展現出另一番景象:“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在旭日的'照耀下,香爐峯更加絢麗多彩;峯下的瀑布,透過陽光的照射,像一條美麗的彩虹懸掛在天空。

在這秀麗的景色之中,詩人在想些什麼呢?“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他想起了“尚子”和“遠公”。這暗示詩人早就有高蹈出世的思想。尚子,就是尚子平,東漢高士,隱居不仕,等到把兒女婚事辦完後,就與友人漫遊五嶽名山;遠公,指慧遠,他是東晉的高僧,居廬山東林寺。“追”、“懷”二字表達了詩人對這兩位超凡脫俗的隱士高僧的敬仰。

“我來限於役”四句,說明自己不能“息微躬”的原因。詩人從故鄉出發,經湘贛,還要到長江下游江浙等地漫遊。現在整個行程才走了一半,而一年的時間卻又快過去了。因此,詩人感嘆自己限於行役,來到這裏而無暇停歇。“淮海”、“星霜”這個對偶句,用時間與地域相對,極爲工穩而自然,這就更突出了時間與空間的矛盾,從而顯示出作者急迫漫遊的心情。

這對“久欲追尚子”兩句說來是一個轉折,表現了隱逸與漫遊的心理矛盾。

最後兩句“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承“久欲”兩句的意思,是說等到將來自己事畢之後,要來與“巖棲者”共同歸隱,表現出對廬山的神往之情。

這首詩由湖中遠望廬山,由望廬山而思歸隱,然而因爲“限於役”未能實現“息微躬”的願望。最後歸結到“畢趣當來同”。全詩自然渾成,景象壯闊,誠如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說的:“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