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歌》陶淵明

陶淵明的《輓歌》詩人假設自己死後親友的情況,既表達自己對生死的看法,也安慰親友不必過於悲傷。

《輓歌》陶淵明

輓歌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爲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其二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荒草無人眠,極視正茫茫。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爲仰天鳴,風爲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註釋】

(1)嶕嶢:很高的樣子。

(2)幽室:指墳穴。

(3)向來:剛纔。

(4)或餘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麼可說的呢?山阿:山陵。

【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典型的亂世文學。作家們既要適應戰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一人前後屬於兩個朝代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很多見。敏感的作家們在戰亂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爲力,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爲悲劇性基調之補償的放達,後者往往表現爲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

這種悲劇性的基調又因文人的政治處境而帶上了政治的色彩。許多文人莫名其妙地捲入政治鬥爭而遭到殺戮,如孔融、楊修、禰衡、丁儀、丁廙、嵇康、陸機、陸雲、張華、潘岳、石崇、歐陽建、孫拯、嵇紹、牽秀、郭璞、謝混、謝靈運、范曄、袁淑、鮑照、吳邁遠、袁粲、王融、謝朓等。還有一些死於西晉末年的戰亂之中,如杜育、摯虞、棗嵩、王浚、劉琨、盧諶等。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這就是生死主題、遊仙主題、隱逸主題。這些主題往往以藥和酒爲酵母引發開來,藥和酒遂與這個時期的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