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賞析4篇

《一剪梅》全詞以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展示出一種婉約之美,格調清新,意境幽美,稱得上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佳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4篇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1

這首詞是寫閨情的。這首詞筆調清新,風格細膩,耐人尋味。

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居生活。“紅藕香殘”是以點代面的寫法,因爲荷花既已凋謝,其它草之花就更難見到了,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再深一層說,季節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獨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說天氣變涼,跟她獨守空房關係倒更爲密切,也是表現她的孤獨感的。於是她想到了一個排遣寂寞的方法:“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個“獨”字用的很妙,這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該多麼快樂啊。

正因爲如此,她人在船上,心裏卻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該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會告訴她歸來的日期,這又給予她很大的安慰。這樣一想,她彷彿覺得自己身處西樓上,望着天上的月兒,在計算着丈夫離家的日子。

忽然間,女詞人又回到現實中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是寫她在舟中所見。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爲傷懷,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詞中“自”字也很妙,女詞人移情於物又轉過來借物抒情而煉字,表達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轉入直白:“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是把夫妻雙方合在一起寫,表明女詞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細膩處。

但這不過是一種鋪墊,詞的主旨其實落在最後兩句上:“情”至於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這是女詞人特有的深婉細膩的風格的具體表現。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兩句表現了李清照特有的語言風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現新奇的意境。“眉頭”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別人看得見的,而藏在“心頭“的感情別人卻看不見。按常理來說,愁鎖眉間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發而爲形,纔有愁鎖眉間之態。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2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了全篇。上半句的“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的“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的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了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不但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後世詞評家的極力讚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的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

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雲天,偏起了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舟中所望、所思;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髮。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的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了雁足傳書的遐想。

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

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爲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3

“紅藕香殘玉簟秋”。紅藕即盛開的荷花,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名。其亭亭玉立的仙姿爲人們所鍾情,有荷花仙子之稱。深秋,乘着遊船,在湖中飄蕩,只見荷花抗拒不了秋天的蕭殺,已失去了美姿,但仍殘留香氣。玉簟,即華美的竹蓆,船上華美的竹蓆讓人感到了秋天的涼意,季節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換。秋天是催生離愁別緒、感慨良多的季節,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作者的此句爲全詩開宗明義,概括全詩的時間、景物和情感,隱含濃濃的秋愁和對春意即美好過去的留戀。又隱含一種既往不可追的無奈之情。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輕解羅裳”這句又再一次強調季節的轉換,此句雖沒有點明解羅裳換上秋裝,但我們明白,她這一次泛舟而遊,衣着也隨季節變化了。“獨上蘭舟”重點突出“獨”,即孤獨。註明原來是有伴而遊,如今獨自一人。一種悲秋加上孤獨感,增加了作者對處境和心境的悲愁。

接下來點明愁從何來。“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錦書即書信,鴻雁寄書,即是古代十分遠古的手段,也往往是將無奈之情相寄託的一廂情願,首信無憑的巴望和幻想。作者在西樓居所盼到天黑月亮,悽清的.月光照亮繡樓,等到雁字回時,有否得到書信卻不得而知,作者望空寄情的心情和景況刻劃得如此深刻。一個盼字在這句裏委婉而存。

下闋,作者把對親人的想念和無奈的情懷進一步和盤托出。

“花自飄零水自流。”“自”註明花的飄零和水的流動都是自然規律。所謂“青春易老,時光易逝”。“人與花一樣都遵循自然規律變化。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裏作者進一步道出了他的愁在於“相思”。這首詞是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新婚後離別之情的披露。

“此情無計可消除”別後的相思之情,無法消失排遣,進一步註明李、趙二人愛情的熾熱。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竭力控制感情,努力排遣相思之苦。迫使眉峯舒展,可相思之情又立即涌上心頭。

作者在這首詞中,觸景生情,見物生情,寄情景物,盼雁傳情。自白相思難排遣,無法躲避。一個情字,抒發自己對丈夫的愛,感情一波又一波,由隱而露,由遠而近,由外而內,層層遞進。讓人一讀三嘆,心隨之起伏,深受感染。

在過去的中國封建社會裏,以愛情爲題材的文學作品可謂多矣,李清照《一剪梅》詞,就是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詞不但表達深摯的愛,還表達了她對美好感情的執着追求和忠誠。這種性格和精神與她那“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豪壯詩句同出一爐。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4

這首詞在黃升《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後,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城踏上徵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爲把這首詞理解爲送別之作,與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爲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爲“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爲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麼,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繫的呢?看來,應該以《花菴詞選》題作“別愁”爲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爲仰慕鍾情,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蓆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蓆。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瞭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閒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蓆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後者不如前者那麼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麼,"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蓆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裏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讚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並非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