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貌實習報告三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地貌實習報告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三篇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爲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爲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類型,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牀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牀、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通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2

一. 實習目的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基本特徵、物質組成、發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瞭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律,小流域地貌的發育,空間組合規律。

3、培養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實習地區地貌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於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爲構造剝蝕地貌,遊客費爲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峯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岩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發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岩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佈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爲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杭州市城區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包括市區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後,地層發育齊全,岩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岩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岩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三.實習內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岩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岩,岩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岩層層面裂隙及節理髮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爲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於水的彙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於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於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細小的水流都彙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彙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由於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佈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於療養院門口,爲基岩、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岩爲基座,基岩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於構造擡升,河流下切,並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岩爲康山羣的石英砂岩。礫石層約有80釐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釐米厚,上面爲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並不位於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爲雛形心灘當上遊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常交替地衝刷河道,而不直接衝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爲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爲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牀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於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遊加長,逐漸發展爲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迴二元結構。由於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爲阻止洲頭後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於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後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後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

分水江爲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於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幹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上爲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爲主,河牀相對穩定。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3

一 、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爲了配合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並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遊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進行了爲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途經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到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衝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爲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二 、實習內容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所經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闢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岩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爲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類型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稱爲滑坡。滑坡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於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於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性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脫。據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纔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範圍在130m—140m內,滑動後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鬆散的堆積物,容易產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後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於採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階地。這裏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 ,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岩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

階地的類型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後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階地分佈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鑑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佈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爲第一級半埋藏階地。

(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佈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擡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擡升,形成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擡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