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體育服務論文

我國的基礎公共體育設施主要都是由國家投入資金,各級學校建設並使用。隨着羣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系統的完善,勞動、生活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隊伍中,致使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凸顯出來。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公共體育服務論文,希望爲您排憂解難。

公共體育服務論文

公共體育服務論文

一、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現實

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是公共體育服務事業重要內容。關於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的報道已經多次見於報端,其結論是“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呈下降趨勢,要求學校與社會從各方面進行基礎性建設、教育工作”。學校體育作爲學校教育基本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也制約着社會的和諧發展。在1995年,國家頒佈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面向全體公民,重點是青少年與兒童。儘管這樣,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現狀仍是很不樂觀,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楊貴仁在2006年指出:“從1985年至今,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普查,普查顯示:近20年中國青少年的體質持續下降。”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導致普通青少年的體力勞動、活動減少[2];二是目前教育體制、就業觀念、就業壓力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缺少體育活動時間。同時,各大、中、小學爲了防範安全事故,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內的體育鍛煉時間、空間、強度等,這些過度的保護與限制行爲直接造成了廣大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下降。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已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公共體育服務改革的進展,應更加重視學生的體育權利。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發展應將課內、校外、假期、家庭、社區、社會體育活動連接起來的交點,構建符合國情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這樣才能保障青少年成爲公共體育服務制度的受益者。學校體育的發展與公共體育服務構建是,滿足民生需求的表現,是國家綜實力提高到一定階段的具體表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項基礎性工程。

二、公共體育服務與學校體育互動的必然性

在現階段,我國的基礎公共體育設施主要都是由國家投入資金,各級學校建設並使用。隨着羣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系統的完善,勞動、生活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隊伍中,致使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凸顯出來。

(一)除學校以外的公共體育資源相對匱乏,嚴重製約着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學校體育設施資源相對豐富,但是,學校相關管理人員擔心因羣衆在校內進行體育活動,而發生意外情況,所以大都回避此類校園開放。學校設施作爲國有資產,應在完善各項管理制度,保證學校正常教學、訓練等活動前提下,充分發揮其體育設施資源的`優勢,向社會開放體育資源,既滿足羣衆的基本體育需求,又避免因資源閒置產生的資源浪費,通過實實在在的公共體育服務基礎工作,爲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做出貢獻。

(二)通過學校體育資源把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整合

以學校體育資源爲基礎、家庭爲單位、社會爲組織,把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體育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區體育依託學校體育資源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可以爲促進全民體育健身起到重要意義[3]。第一,學校與社區相互協調、整合、發展,形成了公共體育服務最基礎和廣泛的發展模型。第二,豐富公共體育服務內容、形式、渠道。學校體育是通過課堂教學、課外興趣活動等進行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社區主要是通過社區文體活動,小型競賽等進行公共體育服務活動,如果將學校的體育場館等硬件資源,體育教師等軟件資源與社區的羣衆資源、社會體育指導員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勢必可以增加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形式、渠道。只要學校與社區之間相互支持、互動發展,必將構成公共體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一元化供給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體育服務的蓬勃發展,因此,應豐富供給多元化格局,挖掘培養可承擔公共體育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如學校中的學校體育,學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健全的管理結構,在此基礎上發展有償或低償服務,開拓公共體育服務新渠道、模式。學校還可配合體育俱樂部、企事業單位承辦多種健身活動和體育賽事。所以,各級各類學校具有穩定、龐大的教學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是支持公共體育服務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三)學校體育與公共體育服務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學生作爲學校體育工作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交集,所以,兩者應該進行有效的合作、互動,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纔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學校體育對公共體育服務的依賴性

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學校體育工作者忽視了社區、家庭體育教育,特別是學生在校外體育活動,這嚴重影響了體育教育的延續性,也影響了“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貫徹、實施。學校體育教育作爲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學生的體育教育工作不是僅憑學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時”,幾節體育課就可以滿足的,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體育的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完善。

(一)公共體育服務便於學生校外體育活動得到延續

公共體育服務將學生帶入真實的社會體育中,這與學校的體育活動有着明顯的差異,學校體育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更加註意過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則性等,公共體育在這些方面是相比遜色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各個時間,接納各種社會人羣,進行各項體育活動,所以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會具有一定的靈活應變,同時在競賽的過程中由於競技水平參差不齊,激烈程度、安全風險有時會超出管理者的預想,不如學校體育教育執行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整體競技水平的瞭解,便於管控[4]。公共體育服務是在依據《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前提下,豐富學生的體育學習內容、活動空間,充分利用各方面體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社會性、開放性、實戰性的體育教育、教學。

(二)將公共體育服務引入監督機制,構建合理的育人環境

在公共體育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家長委員會對其進行相關培訓,深入瞭解體育教育的本質,瞭解學生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的生活、學習、參與等情況,把體育教育落實到每個家庭中,同時家長對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教育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並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家庭是社會的單元,家庭教育對學生體育習慣的培養有着重要作用,通過公共體育,形成家庭與學校間的互動,將構成學校體育教育工作和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學校體育與公共體育服務互動構建

(一)基本原則

1.公益性原則。學校體育與公共體育服務都屬於公益事業,在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完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業的目標。這是滿足、提高國民生活需求,滿足國民基本體育權利的表現。公共體育服務是以提高國民生活質量、促進身體健康、共同享有國家發展成果爲目的,和學校體育同屬於非營利性行爲,在服務收費上保證免費或是低廉的費用。

2.公平性原則。公共體育服務的目的是要將基礎體育資源平均分配,是國民都能夠享受到同樣服務,公平性原則應包括三方面因素:一是公共體育服務受益者的機會均等、利益均等;二是享有基礎性公共體育服務大致相當;三是提供公共體育的服務標準大致相同,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支出相對平衡。

3.以人爲本原則。國家發展、進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國民生活,滿足國民需求爲根本目的,在現代社會以民主、法制、人文等價值爲基礎,通過社會監督有效地解決社會公共問題,提供優質、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務爲目標的公共服務。以人爲本的原則是公共體育服務與學校體育的要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文明程度的體現,還是國民健康水平的體現。

4.功能對接原則。公共體育服務的優勢在於組織活動、提供體育設施、檢測體質健康等功能;學校體育的優勢在於參與人力資源豐富,具有一定數量師資。將兩者的優勢項目對接,可以促進兩者的良好發展,更好地滿足羣衆的基本需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二)互動模式構建

通過以下兩種模式分析,公共體育服務可以將具體性的公共管理交與學校體育完成,這樣既減輕了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壓力,也使學校獲得發展空間,不斷增強自身實力,更好地實現學校體育與公共體育的良性互促發展。

1.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過公共體育與學校體育協商,將部分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由學校體育來承擔。這樣既可以使學校體育與公共體育各自發揮優勢,又通過密切的合作,提高兩者的管理和服務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協作能力。例如:政府向學校提供資金及相關支持;然後,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檢查、監督、評估;最後,根據學校與社會的反饋信息進行相關工作調整。兩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以法規、條文的形式規劃出兩者在合作過程中的權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責任等現象的發生。

2.授權模式。授權是指公共體育管理機構以授權的形式,將部分具體職能轉交於學校體育負責。例如:首先,學校參與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項法規、制度開展相關活動;其次,學校接受政府的財政補貼及相關支持,也可向社會募集贊助,補充資金不足;再次,學校接受政府管理,相關機構、社會的監督;最後,學校要與政府、社會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監督,改進具體工作。

(三)互動協作中存在的問題

1.場館設施開放有限。首先,部分體育場館的管理者以經濟效益爲中心,將國家投入財力興建,爲羣衆進行體育鍛煉的場館,進行其他的商業運營,這與國家的初衷明顯背道而馳;其次,部分體育場館的管理者由於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體育場館僅僅作爲其主要業務的配套設施,主管領導爲了避免因羣衆在體育館進行活動過程中,發生管理問題、意外傷害等,嚴格控制外部人員進入鍛鍊,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

2.專業人員不足。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是國民進行體育鍛煉,享用公共體育場館設施服務、指導服務、科普宣傳服務的前提。專業指導組織學生進行校外體育活動的組織機構較少,青少年遠比成人更加需要專業匹配的服務指導人員。現在,主要承擔青少年體育鍛煉指導任務的是社區有鍛鍊經驗的居民、離退休人員,其次纔是聘請專業院校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各級學校的體育教師,其中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與體育教師比例不足10%,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求[5]。

3.互動環境受限。公共體育服務的管理機構是各級體育局,學校體育的主管是各級教育局。所以兩者在合作過程中缺少共同的協調、監督、管理機構,出現了權力分散、管理混亂的現象。主要表現爲:一是利用主管權力,追求利潤最大化,致使部分體育服務錯位;二是缺少監督制度,滋生Fu敗現象;三是公共體育服務與學校體育在互動過程中權責不清,容易產生推諉或矛盾。

五、結論與建議

(一)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體育決策執行體系

政府作爲維護公共利益的最高權力機關,必須通過公共決策體系制定關於公共體育服務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確保在決定過程中,保證社會各階層充分發表意見,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部人羣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國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還需要依靠公共體育服務的個人或組織,與公共體育服務提供者進行協調和溝通來保證消費者利益的公共體育服務政策[6]。

(二)加強培養公共服務專業人才

對基層公共體育需要的專業公共體育人才,可採取多種形式,培養、吸收滿足青少年校外體育鍛煉需要[7],同時要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管理、使用,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評價機制、獎勵機制,加強上崗後針對實際工作要求的專業技能培訓。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宣傳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會體育指導員行列[8]。

(三)體育場館的佈局、開發、建設、改建

首先,體育場館是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政府在設計規劃階段要着重考慮學生體育鍛煉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學校、社區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其次,開放所有體育場館,以免費或低廉費用供給學生或學生社團的體育活動,增加學生的活動空間;最後,充分利用現有設施改建、擴建體育場館,爲學生提高便捷、滿意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四)提高家長參與意識

建立家長委員會,培養和提高家長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鍛鍊方法。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依託家長委員會發揮家長的各自優勢,保證爲學生提供體育活動支持、體育資源支持。

參考文獻

[1]衛生部規劃財務司組織編寫.醫院財務與會計實務[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