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課堂,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四策略的相關論文

論文摘要:科學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進學生髮展,筆者試圖運用心理學的理論,通過以課堂爲平臺,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學生將來能夠順應時代的要求,適應社會的發展。

立足課堂,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四策略的相關論文

論文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夠順應時代的要求,能夠運用一定的科學思維和探究方法解決自身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決策中遇到的問題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同時教育又必須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所以,教師應該以課堂爲平臺,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筆者認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包括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實驗設計與探究、具體應用和知識系統化、合作、交流和創新等能力。

如何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筆者進行如下的探究

一、通過羣組資料分析和歸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當今的時代又稱爲信息時代,各種信息多如牛毛,它們通過報紙、電視和電腦等媒體充塞我們的視聽世界。不同的人由於生活經驗的不同,對同一信息有不同的分析和多元的理解,概括出不同的結論。科學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力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使學生能夠對信息作出合理的科學的結論。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下《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一節時,學生已經接觸到不少的環保信息,擁有相當多的環境和環保知識,大體知道全球的環境問題,所以,我就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資料等的能力爲重點展開教學。我設置了三組資料和圖片供學生進行分析、綜合和概括。一組是關於資源短缺的資料,一組是自然環境退化的圖片。另一組是自然災害發生的數據資料和圖片。學生通過自身的經驗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分別對三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和概括。得出了我們人類在發展中遇到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有三類:自然資源短缺,環境退化和自然災害頻繁。並且,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猜出造成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劇增和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平衡。

二、通過探究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和探究能力

由於科技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的需求不斷增多,我們的社會也在快速前進,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和新的事物,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假設和探究,解決問題,瞭解新事物,順應時代的要求。科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驗活動,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和探究能力。筆者在講授九年級上《機械能》一節時,有意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用日常材料進行探究實驗。先是通過觀看臺風和微風拂柳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進行假設“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可能有哪些?”然後,指導學生根據手頭有的書本、礦泉水瓶和鉛筆盒等材料進行“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實驗設計和實驗探究,並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得出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是:質量和速度大小。然後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探究“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得出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質量和高度的大小。

三、通過解決情景問題,培養學生將知識進行具體化和系統化的能力

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科學知識必須與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纔能有助於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發展,而具體化是在頭腦中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概念與理論,與具體事物聯繫起來的思維。它有助於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使認識不斷深化,有助於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是否正確。筆者在學生學習《機械能》之後設計爲什麼騎自行車不能夠載人?爲什麼不要在機動車道騎車追逐?神州“六號”在落地前要打開降落傘減速?《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設計活動“我來設計環保廣告語”通過這一系列的情景問題培養學生知識進行具體化的能力,學以致用,使認識不斷深化。

同時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科學知識也應當形成系統知識,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知識系統化就是將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次分明的整體系統的思維過程。它有利於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真正理解。有利於學生將知識在不同條件下靈活運用。筆者爲了培養學生知識系統化的能力在《電流的熱效應》一節讓學生來總結他們探究的知識體系,並指導學生用綱目式來系統知識。如果是整章知識的系統化可以採用棋盤式。

四、通過專題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和創新能力

社會發展使得工作分工越來越細,合作的範圍越來越廣。任何人已經難以獨立完成一項工作。如何與人合作。如何與人進行交流討論,如何從別人的建議中獲得創新的意識都是學生將來在社會生存的能力基礎。筆者在《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和學生一道設計瞭如下問題:⑴觀察教學樓周圍的樹,它們靠近教學樓一側長的更茂盛,還是遠離教學樓一側長的更茂盛?學校小花園中間的桂花樹是哪側長的更茂盛?⑵爲什麼植物向着陽光生長?誰在起調節作用?⑶生長素是什麼物質?它有什麼功能?生長素是怎樣發現的?⑷向光性對植物生命活動有什麼益處?假如給你一棵五針鬆,你怎樣使它形成“迎客鬆”的造型?⑸現在,校園中有哪些植物在開花?哪些植物沒有開花?校園中的金桂何時能開花?⑹誰在調節植物在開花時間?你能使金桂在夏季開花嗎?⑺光變化對植物生命活動調節起什麼作用?⑻你們知道每一個月份開什麼花嗎?你們能爲學校設計植物的一個季節鍾嗎?⑼觀察校園中的植物的根向哪裏生長?植物的莖向哪裏生長?⑽爲什麼植物的根向下長,而莖向上生長?誰在調節植物根向下長,而莖向上生長?⑾如果在國際空間站,植物的根和莖會向什麼方向生長?⑿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植物的向重力性?植物的向重力性對植物生命活動有什麼益處?⒀觀察河堤上的樹,它們靠近河的一側長的更茂盛,還是遠離河的一側長的更茂盛?爲什麼呢?⒁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植物的向水性?植物的向水性對植物生命活動有什麼益處?⒂你在缺水的環境中如何來找水源?⒃你們在校園中能否找到一種“怕癢”的植物?爲什麼它會“怕癢”⒄刺激含羞草,爲什麼它的葉柄會垂?⒅植物的感震性對植物生命活動有什麼益處?由於我們提出的問題比較多,爲了便於學生探究,我和學生一起將上述問題分爲若干個專題分別探究:⑴⑵⑶⑷爲專題一,⑸⑹⑺⑻爲專題二,專題三包括⑼⑽⑾⑿,專題四包括⒀⒁⒂,專題五包括⒃⒄⒅。然後根據學生的興趣、經驗、實驗操作能力及其關心的問題將學生分爲五組,每組研究一個專題。由於每一小組只研究一個專題,知識不夠全面,所以小組之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小組之間的交流應該重效果而不是形式。首先,我讓每一小組派出代表到其他組介紹自己小組的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並他們進行適當的交流與討論,然後,將其他組的建議回到本組共同研究,完善探究的結論。這樣,既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和創新能力,還有利於學生了解其他組的成果,形成系統知識,獲得共同進步。

總之。科學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進學生髮展,科學教師要讓每位學生有機會參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探索與創新能力;通過小組互助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髮表自己的探究心得,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從而促進學生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於順應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