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學生享受生活 激發學生享受習作的論文

引領學生享受生活 激發學生享受習作

引領學生享受生活 激發學生享受習作的論文

天津市南開區中營小學 王振剛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我們閱讀到了題目中的“生活”一詞的意義是:爲生存發展而進行各種活動。由此看來,“生活”,已經含蓋了每天經歷的有意義的一切活動。我們感受到了到生活的豐富多采,包羅萬象。難怪生活是習作的泉源。要想讓學生擁有一溪源源不斷的泉源,就要引領學生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一、引領學生享受生活

翻開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生活”一詞出現了31次。可見,語文的學習要與生活緊緊地契合在一起。新版《課標》兩次提到“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纔會主動地拿起筆來書寫自己的繽紛的生活。

1.體驗生活

引領學生體驗生活,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有觀察,有對話,有凝思,有感悟。這樣的完整的體驗過程,學生正可以遵照這樣的過程去記敘,去表達。鼓勵學生品嚐美食;種植花草;飼養動物;參與學校、社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學生經歷了體驗過程,定能激發出內心表達的慾望。因爲學生的心中有發現。

顏浩辰同學參與了家庭“捕鼠”,寫了一篇習作──《捕鼠記》。

“……一株我心愛的小花被老鼠咬傷了。我非常生氣,把家裏的半袋鼠藥灑在了陽臺的各個角落,並充分發揮了我的聰明才智,在老鼠藥中“天才”地滴入了一些香油。那個香啊,連我自己都不由自主地嗅了嗅,自言自語道:“香!香!真香!死老鼠,你豈能不上當?”我心裏美美地想着,彷彿看到了一隻肥大的老鼠被毒死的慘相,不禁笑出聲來。

又過了一天,早晨起牀後,我迫不及待地衝到陽臺,又讓我失望了,依然沒有見到那隻死老鼠。誰知,姥姥的大箱子被它咬了。我怒不可遏地拿起鐵棍,把家裏所有有洞的地方打了一遍。可這樣能捉住它嗎?我心裏也沒底。不管了!不能轟出這隻大老鼠,至少也嚇唬嚇唬它。接下來,我們只有耐心等待。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終於在第四天早晨,我驚喜地發現,那香噴噴的老鼠藥被吃了一大半。姥姥說:“它一定死了,我們一起把陽臺翻個遍,把它找出來。”……”

讀完這篇習作,不禁讓人會心一笑。這完全緣自小作者對內心的真實刻畫,多處採用了通過刻畫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因爲有生活,所以真實;因爲真實,所以精彩。

2.記錄生活

記錄生活,就是引領學生記錄下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地堅持每天記錄下自己的生活,那足以證明他們熱愛生活,而且正在享受生活。

記錄生活,不單單要寫日記。俄國作家果戈理邀請一位朋友到飯店吃飯。他看到飯店的菜單很有趣,立刻拿出隨身帶着的筆和筆記本,專心致志地抄起菜單。果戈裏養成了一個習慣,下管什麼時候,去什麼地方,總是隨身帶着筆和筆記本。如果聽到什麼傳聞趣事、諺語警句,或者什麼突然的想法或靈感,他會立刻記錄下來。這些筆記本,就成了果戈理寫作的“材料倉庫”。寫文章時,在這些“倉庫”裏翻翻看看,就可能找出有用的材料。後來,果戈理在創作一篇小說時,就把那份菜單用上了。

由此看來,我們要引領學生記菜單,記傳聞趣事、諺語警句等等,還可以引領學生記錄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有意思的、感興趣的對話,因爲它是真實的,是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符合人物身份,而且更生動,富有感染力。正如新版《課標》中提到:積累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3.認識生活

走進生活,更要去認識生活,生活中包蘊裏“理”,閱讀生活,認識生活,讀懂生活中蘊含的樸素的道理,學生的內心中生出了深刻的感悟。因爲有感悟,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

初春,帶領學生到校園裏觀察白玉蘭和海棠,他們會發現白玉蘭的花骨朵在隆冬時節已經開始生長,一直生長到初春,足有三、四個月;而海棠的花骨朵從生長到綻放也就一星期多些。再看它們的花朵,白玉蘭芳香碩大,美如吊鐘;海棠雖豔麗,但有些嬌小。難怪白玉蘭的花苞要生長如此長的時間,它在積蓄力量,它在努力生長。白玉蘭以自己的生長過程向我們詮釋着一個樸素的哲理──厚積而薄發。

閱讀生活,對話生活,讓學生心中有話,心中有悟,這纔會真正激發起學生表達的慾望。

二、引領學生享受閱讀

閱讀,會讓學生開闊思路,會讓學生學習言語形式,會讓學生感悟文字傳達出的情與理。閱讀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敏銳捕捉生活的能力,積累文本中的言語形式,感悟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提升學生深層次對話生活、感悟生活之理的能力。

1.品讀生活

閱讀一篇文章,實際上是在閱讀作者的生活,在學生的.生活中,也曾發生過類似的生活,只不過很多時候沒有捕捉到罷了。我們常常感到學生的習作內容不新穎,沒有鮮味。諸如父母給女孩親手做了一碗肉餅湯,對於這樣的一件事情,再普通不過了,也許會覺得它無半點新意。

可是,2004年第1期《意林》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六點十分的愛》。

六點十分的愛

幾年前,一位剛畢業的女孩打電話給父母,說她要去深圳一家外企應聘,並無意中提及中途或許會經過父母所在城市的一個小站。那個小站在鄰縣,距離父母所在城市有兩個小時車程。

女孩打過電話的幾天後便踏上了列車。列車停靠在那個小站時是早晨六點十分,停靠時間大約十分鐘。車剛停穩,女孩正倚着窗口,忽然聽見有人呼喚她的名字,她探身窗外──在朦朧的曙色中是父母的身影。

她母親急急忙忙用毛巾包着一個大瓷缸遞給她,揭開蓋子,是熱氣騰騰的肉餅湯。短暫的十分鐘裏,她父母幾乎不容她說什麼,只是那樣滿足地、幸福地催促她一口口喝湯。

列車開動時,女孩的父母握着一個空瓷缸站在站臺上向女孩揮手。女孩的喉頭堵着,父母身影漸遠時,她淚水流了一臉。

她不知道父母是幾點起身的,或許他們根本一夜沒睡。蒸肉餅湯,趕早班車──在濃黑而冷的夜色裏,他們已爲了一缸湯上路了。

……

是啊,有什麼愛比得上夜半廚房爲她而起的那縷溫暖蒸汽?比得上夜色中爲她而趕路的匆匆腳步?在完全陌生的城市中,女孩覺得非常踏實。

當讀完這篇文章,同樣的一碗肉餅湯,卻深深地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心感到了無限的溫暖。這是因爲在這碗肉餅湯的背後,有着一個特定的背景。由於特定的背景,由於時間和空間的不尋常,讓這碗再尋常不過的肉餅湯變成不尋常了。通過閱讀,我們引領學生像一位位作者那樣,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常但足以震撼我們心靈的內容,成爲筆下的內容。

2.品讀語言

閱讀一篇文章,要引領學生積累文章中的詞語,積累詞組,積累句子,積累段落……更重要的是,是積累言語的形式。因爲作者的情感往往是通過言語的形式傳達出來的。

作家樑曉聲在其作品《慈母情深》中,有這樣一段話: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

學習這段話時,引導學生對話重複了的分句──我的母親,體會其妙處,感悟作者心中之情。而連續出現三次“我的母親”,這就構成了言語上的形式。閱讀,引領學生學習言語形式;練筆,引領學生運用積累的言語形式。

班上有學生起水痘了,衛生室老師在樓道進行了消毒,聽到了動靜。出於好奇,打開門,和學生一起在閱讀,這是引領學生閱讀生活。當做操回來,在教室門口就聞到刺鼻的氣味。推開教室門後,看到了這一幕,學生運用自己積累的言語形式寫了這樣一段話──

教室裏好似下了一場雪,到處佈滿了白色的斑點。椅子上佈滿了白色斑點;桌子上佈滿了白色的斑點;黑板上佈滿了白色的斑點……同學打開了窗戶,教室裏難聞的氣味漸漸被稀釋。同學們用抹布把桌上、椅子上的白色斑點擦拭掉了,我也如此。有些熱心的同學正在幫助老師把講桌擦乾淨。我們一邊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邊默默地享受着師愛的情意。

這段話中,連續三次出現了“佈滿了白色的斑點”,從重複了的詞語中傳達出了小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衛生老師做工作是那樣的細緻入微。當看到小作者寫的最後一句──我們一邊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邊默默地享受着師愛的情意。不禁又聯想到作家馮驥才在《珍珠鳥》一文中的一句話──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着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

如果翻開書本,讓學生去背誦,那麼就讓學生大量背誦詞句、段落,內化於心的不僅僅是內容,還有言語形式,並不斷地引領學生運用。

3.品讀感悟

閱讀文章,是在閱讀作者心中的情感,閱讀作者心中的感悟,閱讀文本中所傳遞出的深刻哲理。閱讀,會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往往一篇文章,一件尋常的事情,會因獨特、深刻的感悟而打動人心,感到它的精彩。

作家畢淑敏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暴雨篩》,記敘的不過是她的一個南方女友,在35歲時,考上了一所夜大學。每天下班後,要穿越五條街道去讀書。一天傍晚,颱風突然來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帶一樣寬,翻卷着抽打天地。當時電話不普及,打探不到是否停課的消息。她穿上雨衣,又撐開一把傘,雙重保險,衝出屋門。風雨中,傘立刻被劈開,成了幾塊碎布。雨衣陰險地背叛了她,漲鼓如帆,拼命要裹挾她去雲中。她扔了雨衣,連滾帶爬。來到學校,看門的老人說,從老師到學生,除了她,沒有一個人來!那一瞬,她非常絕望。老人看她失魂落魄的樣子,讓她進小屋歇口氣。喝着老人沏的熱茶,她心灰意懶。老人緩緩地說,你以後會有大出息。她說,她是一個大傻瓜啊。老人繼續說,所有學生裏,只有你一個人來上學了。看,暴雨是一個篩子。膽小的,思前想後的,都被它篩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膽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那一瞬,她的心被照得雪亮。她覺得,也許她不是三千學生當中最聰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讓她知道了,她是三千學生中最有膽量和毅力的人。從那以後,她就多了自信,一步步地有了今天的成功。

作者在結尾說,那位老人,是她人生最重要的導師之一啊。

這篇文章的內容不一定是最新穎的,但這篇文章所傳達的哲理卻是獨特、深刻、有鮮味、有啓發。而傳達出的哲理,不僅會得到讀者的認同,而且還會震撼讀者的心靈。因爲它貼近事實,是適度地提升,而不是過度提升。

三、享受習作

當學生拿起筆,進行習作時,鼓勵學生自由表達,鼓勵學生參與習作的評價過程,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師生一同完成習作,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享受着語文所賦予他們的人文性、工具性、實踐性的綜合魅力。

1.享受細節

追求習作內容的新奇特,其實首要追求的是真,選擇真實的內容,在真的基礎上,大浪淘沙,細細篩選。觸動心靈的,也許它只是一個細節。即使內容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與衆不同的細節,會震撼着我們的心靈。

趙子偉男同學在《愛的歷程》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四年級時,一向聽話、懂事的我和父母發生了歷史性的衝突,至今難忘。前一晚,因爲寫作業不認真,我和媽媽發生了語言和肢體衝突,我抓住媽媽的手瞪着噴火的雙眼,看到了她驚奇的目光,媽媽流着淚傷心地說:“以後我再也不管你了”。我無所謂,反正已經長大了,是男子漢了。夜裏,我看見父母的臥室裏的燈一直亮着。

每一個讀者讀到這裏,都會因爲“夜裏,小作者父母的臥室裏的燈一直亮着”而感動不已。這是小作者捕捉到的細節,這個細節讓小作者沉思了,也讓讀者沉思了,因爲它表達得含蓄,設有懸念,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沒有一個“愛”字,但這一個“亮”字,流淌出的滿是愛意。

2.享受童真

學生拿筆完成習作,要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其自由表達,漸漸地規範表達過渡。學生筆下的習作,會洋溢着濃濃的童真,那是學生筆下所特有的本真。精彩緣於本真。

另一個同學在《鮮花瘦身記》中有這樣的兩段話:

過了幾天,一位來拜訪的叔叔也送來一盆花。它和水仙一樣葉片狹長,亭亭玉立,也有一個皮球似的球莖,叔叔說這盆花叫朱頂紅。我望着綠葉中圓溜溜的花苞,想:這花苞用的養分也很多,我纔不讓球莖“白吃百喝”呢!終於,機會來了,趁着爸爸媽媽外出的時候,我也學着爸爸給水仙做手術的樣子,給這盆朱頂紅做個大“整容”。

切下第一刀可不容易,哆哆嗦嗦切下一小片,球莖滲出清澈的汁水,彷彿是晶瑩的淚水。我一邊用紗布輕輕擦去汁水,一邊安慰它:“別哭別哭,做完手術就不疼了,你會美麗大變身的。”“咔嚓咔嚓”我削得越來越起勁,削掉了一少半了,意猶未盡。又削了幾下,一隻小鴨子出現了。比爸爸做的鴨子還小一半兒呢!笨笨的醜小鴨頂着綠葉,這盆花的開花時間一定會長!我美滋滋地把花擺在陽臺正中間,只等着爸爸表揚我“節能減排”做得好呢!

讀完這個片段,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內容充滿了童真,語言上也充滿了濃濃的孩子氣。沒有成人的雕琢,師生一同享受着“天然”的精彩。

3.享受真情

從某種角度上講,“寫作乃是情感的藝術”,“寫作就是情感的表達”。如果一篇習作缺少了真情,那麼它就缺少了生命活力。2011版《課標》中提到: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劉梓楠同學在《難忘的第一次》中是這樣寫的:

上四年級時,我是一個差到極點的學生。上英語課時,什麼也不聽,一直在玩,還給老師搗亂,不能讓老師好好上課,一而再,再而三,我曾經也被老師趕出過教室。我不僅不聽課,而且還不寫作業,老師讓我去外面補,我都敢在外面玩。甚至下樓去玩,然後再趁老師不注意跑回來……有時老師會給家長髮家校通。我便說:“這是羣發,並不是指我。”可是老師總在發,這使我有一點害怕了。每一次聽到那個短信的聲音,我便會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筆,想一想該如何應付,但是,有一次我失敗了。

那個晚上和平時一樣,我照樣不寫英語作業,當時我是要去洗澡的,可是短信又來了,我不假思索地跟爸爸解釋着,可是爸爸臉上寫滿了憤怒,我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只聽爸爸低聲說:“過來,坐到這裏來,講實話,這是你最後的機會了。”我說:“老師是羣發,這不是……”“啪!”的一聲,父親的一巴掌抽到了我的臉上,在一旁的媽媽什麼也沒說,我好像不是她親生的一樣,爸爸說:“這一巴掌有兩個原因,第一爲什麼不寫英語作業?第二爲什麼騙我!”我想怎麼了,爲什們這次不成功?爸爸把手機給我,我看了上面的內容:劉梓楠同學不寫作業……天啊!這次居然點名批評了我,我只好乖乖地承認了錯誤,補寫好了英語作業洗澡去了。

起初,我心中還充滿了怨恨,爸爸是那麼的無情,媽媽也不站出來替我求情。之後,我聽見了父母的吵架,不用說是關於我的,我哭了,我打那以後從不說謊了,並且按時交作業,父親沒有再打過我。晚上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也清清楚楚地記得父親哭了,無聲地落淚了……

讀了他寫的習作,我分明可以觸摸到學生那顆真摯的、細膩的心,學生心中的不屑、驚呆、悔恨、理解……透過每一句話,我們都能感受到它的溫度。作文的要求有種種條,而有真意是最重要的一條。當學生拿筆寫自己經歷過的內容時,因爲內容真實,所以文字間流淌的感情必然是真摯的。

引領學生享受習作,必然要引領學生熱愛生活,因爲熱愛生活,學生筆下才會用源源不斷的素材;引領學生享受習作,必然還要引領學生熱愛閱讀,因爲熱愛閱讀,學生纔會習得寫作的方法。素材與方法,猶如是學生完成習作時所需要的雙翼,只有他們的雙翼豐滿,纔會自由自在地遨遊習作的長空,默默地享受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