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自主探究,促進主動發展的教學論文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引導自主探究,促進主動發展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爲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引導自主探究,促進主動發展《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究學習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發展。在教學中,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引導自主探究,促進主動發展的教學論文

一、 創設問題情境,明確探究目標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於一個充滿疑問的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對於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教師最好不要簡單地直接出示,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發現並提出來。

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師通過多媒體創設了小明到超市購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觀察這張購物圖中有哪些數學問題,有什麼數我們沒有學過,從而引出課題,讓學生初步認識小數。而後趁熱打鐵問學生:看着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紛紛提出想法: 想知道小數是怎樣產生的,什麼叫小數,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麼,小數與整數有什麼區別等。學生由此自然地明確探究學習的目標,進入躍躍欲試的探究狀態。

二、 引導獨立探究,開發個體潛能

獨立探索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發現有關的數學知識,是學生髮展不可缺少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獨立探索的機會,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觀察、操作、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做數學”的活動,才能“再創造”出新的數學知識來。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時,33減8怎樣算,教師大膽地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學生通過操作找到四種不同的擺法:

(1) 3捆小棒全部打開爲30根,與散開的3根合起來是33根,從3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5根。

(2) 從3捆中拿出1捆打開爲10根,從10根中拿走8根剩2根,最後與2捆3根合起來是25根。

(3) 從3捆中拿出1捆打開爲10根,再與3根合起來爲13根,從13根中拿走8根剩5根,最後與2捆合起來是25根。

(4) 將散開的3根先拿走,再從3捆中拿出1捆打開爲10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5根,剩下的2捆5根合起來是25根。

隨後,教師讓學生分別將自己操作小棒的過程在展示臺上展示出來,並將結論有序、完整地口述出來。最後讓學生評價哪種方法比較好。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們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教學重點應該是讓學生通過操作理解算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講思維過程,將知識內化,不能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操作上。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探究,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表不同意見。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

三、 展開合作交流,發揮資源優勢

合作交流是指讓學生在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在小組範圍內共同解決問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討論、分析的機會,使學生髮揮資源互補的優勢,從而達到共同提高、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爲了探索圓的周長到底與什麼有關,有怎樣的關係,可以設計如下的教學過程(課前讓四人小組準備好直徑是1釐米、2釐米、4釐米、6釐米的圓片):

(1) 小組合作測量圓的周長;

(2) 同桌合作測量每個圓的直徑(以上數據分別填寫在事先設計的表格裏);

(3) 觀察思考,你發現每個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有怎樣的關係?

(4) 同桌合作,用計算器計算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

(5) 計算直徑是5釐米的圓,周長是多少。

這樣有計劃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知識技能的互補,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教師通過逐步引導學生合作討論,使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思維得到相互啓發和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嘗試實踐運用,體驗成功快樂

實踐運用,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中。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強調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體驗成功,使學生有探究的信心。首先要給學生以成功的期待,讓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展示。如在教學“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後,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一根繩子長120米,第一次用去了1/3, ?首先要求學生補充問題,再列式解答。有些學生可能會想到: 用去了多少米?還剩下幾分之幾?還有多少米?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多少?剩下的是用去的幾倍?接着讓學生選擇自己能夠解答的問題列式計算,並交流思考方法。這樣設計,學生的思維能夠有效發散,潛能得到了發揮,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其實,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認知水平,爲其創設成功的條件,想方設法使其成功。講完線段這一概念後,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經過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一條。”“那在這條線段上再加一個點就有幾條不同的線段呢?”教師邊問邊畫示意圖,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紛紛舉手要求回答。教師再把問題引申一步:“若在這條線段上再加一點,又有幾條不同的線段呢?”學生不自覺地在自己的練習本上邊畫邊數,力求得出全部正確的答案來。這一過程有助於學生經歷解決挑戰性問題之後獲得高層次的快樂。

創設情境—獨立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四個環節構成探究式學習的基本流程。每個環節中學生的活動是開放的,環節與環節是緊密相連的,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愉快合作的時間和空間,有助於學生獲得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