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1.從教學內容入手,實行可持續發展教育

強化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地理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區域地理,其學習的目的就在於在具體的區域內,對經濟、環保、社會發展進行綜合的考慮、協調、解決。因此,要求我們能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應該以區域基本條件、區域發展的方向爲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地理課本中涉及了資源、環境等各種事實,也明確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這有利於現實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例如:在學習“區域可持續發展”時,在學生已經瞭解這方面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就進一步分析關於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實例,來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讓學生學會把學到的地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了相關的基本知識,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爲例,要懂得區域可持續發展,就要學會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瞭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狀況與基本條件,以及怎樣促進這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等。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是開發與整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成功典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此爲例,不斷引導學生探究與規劃河流開發整治的過程與方法。

2.運用鄉土地理,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地理教學要結合學生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突出本地方的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係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種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類在長期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僅讓學生從書本中的理論知識中是很難實現的。但是,通過對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結合一定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分析當地的.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繫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觀念必須要在實踐中獲得。而學習鄉土地理知識能較好地體現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例如:在學習“自然資源”這一內容時,就從淮安地區的資源特點與發展現狀出發,使學生認識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如淮安地區的鹽化資源與凹吐資源蘊藏量都是有限的。

只有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才能讓這些有限的資源能夠滿足淮安地區經濟健康的發展。這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開發與資源保護要與當地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正確觀點。總之,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中包含着很多可持續發展觀方面的教育內容,爲有效地實施地理教學中可持續發展觀教育奠定了基礎。我們通過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這種嶄新的理念,促使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爲其將來走向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