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主探究充溢課堂教學論文

當今,小學教育面臨着種種困惑:爲什麼學生越學越沒有靈氣與活力?爲什麼學生在課程實施中不能體驗到快樂與成功?根源之一可能就是教學方式的滯後。目前,“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易於操作的接受式學習仍有相當的“市場”,在教師心中揮之不去。這種以教師主宰課堂的教學方式無視學生的感悟和體驗,忽視了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理念,剝奪了學生親身經歷知識探究的自由和權利,造就了“高分低能”的非素質型人才,成爲阻礙學生終身發展的絆腳石和束腰帶。殊不知,一切教育活動,須以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最好的教法也許就是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發展的軌跡告訴我們:“學會學習、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自學”是 21 世紀人的通行證。要想向 21 世紀提供“善於學習”的優質人才,就必須在今天培養學生以人爲本、合作交流互動自主探究的能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春風化雨,給教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課程標準將一改學生的被動地位,倡導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富於創新的教學理念,實現由接受式學習向發現式學習的轉變,喚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點燃學生樂於探究的希望之火。

讓自主探究充溢課堂教學論文

一、自主探究必須着眼於學生學習主動權的迴歸。

《義務教育數學指導意見》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變數學知識的傳授者爲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當前的教學中,“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觀點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同,然而實際的基層教學中,不是言行不一,就是我行我素,以教材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有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安排學生操作、實驗、討論等活動形式,看似氣氛活躍,實則流於形式。因爲是“老師要我們擺、讓我們做、叫我們說的”,思路早已限定在框架裏,就像只讓囚犯在牢籠中活動活動身體一樣,學生的思維處於被壓抑、被控制狀態。作爲教師,我們要放棄教師權威的思想。要知道,學生就是處在學生時代也有某方面值得教師學習和仿效,更別說將來很可能有更多方面比教師強;摒棄“霸佔”課堂的做法,拋棄無形的“指揮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平等、融洽、寬鬆的課堂氛圍,建立“師生互動、情知互動”的數學教學新模式,實現教學活動中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即要當好“導演”,又要當好“演員”,爲學生自主探究開闢一條綠色通道。

二、自主探究必須着手於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目前,有些地方的教育還處在教師言傳口授,學生靜聽、靜觀、靜思爲主的方式中,這種脫離了學生親身體驗,忽視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往往成爲無根基,不牢固的“浮萍”漂泊在“腦海”中,難以形成素質。陶行知先生曾經批評過:“中國教育之通病就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勞心者治人,勞力者受制於人”)這句話切中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實踐體驗的弊端。心理學研究表明: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作爲教師,我們要深悟“實踐出真知”的真諦,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爲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身經歷、感受、體驗和發現知識形成的機會。

留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和足夠活動的時間,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實踐求發展”。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應用”時,教師不應只停留在簡單的機械套用上,因爲解決生活中三角形的面積問題,決非僅僅如此,一是三角形的高是隱含的;二是三角形的底與高需要測量。因此,教學中應設計一些實踐性練習,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物(如三角形玻璃、紙片、木架等),甚至讓學生走出課堂,把學習置於比課堂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中(如測量三角形土地的面積)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對知識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豐滿、鮮活起來。

三、自主探究必須着力於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原動力,在知識經濟化和社會網絡化的今天,創新已成爲教育改革搶佔的制高點。作爲 21 世紀的教師,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素質人才,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面對身心可塑的“未來創新者”,我們要用創新的教育理念,去點燃創新的火花,開發創新的潛能,激活學生創新的思維,播撒創新的種子。在自主探究的課堂中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的數學問題,把課本中的現成結論轉化爲學生探究的例子、素材之一,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探究的思路新穎化,解題的方式獨特化,收到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小學數學第八冊有這樣一道思考題:△、○、□代表 3 個數,並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0 ,△ = ?○ = ?□ = ?一般思路是根據前 2 個等式,可得出△ + △ = ○ + ○ + ○ + ○,就是 2 個△的和等於 4 個○的和,所以△ = ○ + ○,再把第 3 個等式中的○ + ○換成△,可得到△ + □ + △ =400 ,聯繫第 1 個等式,把 2 個△換成 3 個□,可得□× 4=400 ,所以□ =100 ,最後求出△ =150 ,○ =75 。在此解法上,教師再啓發學生觀察、探究,同學們經過激烈的探討,終於找到了更有創意的解法。即根據第 3 個等式得出(△ + □ + ○ + ○) + (△ + □ + ○ + ○) =400 × 2 ,△ + △ + □ + □ + ○ + ○ + ○ + ○ =800 ,再把 2 個△換成 3 個□, 4 個○換成 3 個□,所以□× 8=800 ,得出□ =100 ,依次推出△ =150 ,○ =75 。教學證明,自主探究的課堂既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開啓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之門”。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帶來了希望。作爲教師,我們要以此爲契機,把自主探究引入課堂,教會學生快樂無比地生活、學習,學會發現自我好的方面優點長處、展現自我好的方面優點長處、把社會的需要與自我好的方面優點長處緊密結合起來,做好做大做強,開拓教育創新的藍天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