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係學之危機公關論文

關於公共關係學的論文 大家瞭解過多少呢?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 公共關係學之危機公關論文範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公共關係學之危機公關論文

公共關係學之危機公關

危機公關是指應對危機的有關機制,它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壞性和緊迫性。根據愛德華·伯尼斯(Edward Bernays)定義,公共關係是一項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來獲得公衆的諒解和接納。危機公關具體是指機構或企業爲避免或者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嚴重損害和威脅,從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應對策略,包括危機的規避、控制、解決以及危機解決後的復興等不斷學習和適應的動態過程。危機公關對於國家、企業、個人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從整體而言,企業公關危機的產生,是有其歷史性應該存在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原因在企業方,即企業自身的問題,即誠信問題、管理和自律問題。這就如同一棵樹,如果從根上產生問題、腐爛了,你從外觀上再怎麼修飾都沒有用,遲早會暴露出來。同樣道理,如果企業沒有一個自律的機制、沒有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而是企圖以假冒僞劣、有潛在威脅、非安全、非健康的產品賺取利潤,這樣的企業是不會長久的。企業應該以百年基業的戰略經營企業,應時刻加強自我監督和管理,要懂得產品質量是企業立足的根本。

其次,消費者消費意識、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提高,推動了企業潛在危機的爆發。長期以來,中國消費者有一個特點,在消費過程中能忍就忍,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跟生產廠商較真,這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供應商非法或者違規生產經營氣焰。尤其對於部分跨國公司,以前消費者更多的是以仰慕的心態對待的。那麼,現在隨着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消費過程中的維權意識的增強,就隨時會把廠家不光彩的一面通過媒體、消協、工商等系統進行投訴和曝光。

第三,國家宏觀政策面的收緊和執法監督力度的加大,會使違規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付出的代價則可能越來越大。隨着中國法制化、制度化的進程的加速,很多方面都有了剛性的約束和量刑的依據和制度。尤其最近對直接牽涉到老百姓安全和健康的食品行業的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的加強,使得不少企業的問題被暴露出來,就是很好的說明。

最後,是廣大媒體的監督的力量。我們看到,隨着媒體自由度的增強、獨立性的增加,其社會輿論監督的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大,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並與其它力量對違規企業形成了合圍之勢。最近不少企業爆發危機,都是首先由媒體披露出來的。由於媒體的深挖,加之互聯網等傳播工具的快捷和暢通性,從而使企業存在的問題一步步被揭露和放大,危機就爆發了。 當然,也有一些外圍因素會引起的危機,甚至是不可抗的。

下面,我們由幾個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企業公關危機的產生以及應對策略。 在光明牛奶在河南鄭州被當地電視臺曝光“回爐奶”事件的前一天,卓躍諮詢與國內另一奶業巨頭企業的公關公司老總探討雀巢奶粉事件及其對行業可能造成的影響。該老總強調,現在包括其所服務的企業在內,整個行業都很緊張,一方面作爲競爭對手,要搶佔雀巢危機而產生的潛在商機,搶奪雀巢所擁有市場

份額,另一方面更要加強防範,決不允許企業本身出現任何問題,否則在目前公衆高關注度的狀態下,一旦產生問題,勢必將是毀滅性的!

然而,光明還是步了雀巢的後塵,由河南“回爐奶事件”開始,然後是浙江杭州乃至上海光明大本營“早產奶”危機爆發!

綜觀光明系列危機事件以及光明乳業所做出的表現,從危機管理的角度分析,光明乳業只能算是一個危機管理的新手,其公關行爲漏洞百出,敗筆不斷。而光明乳業危機管理的失誤在國內企業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的失誤之處往往又是企業危機管理必須要掌握和靈活運用的一些策略。

首先,光明乳業危機意識淡薄,沒有建立一套危機預警和避免機制。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危機的預防和避免是最爲中要的環節,只有把這個環節做好了,才能夠從源頭上避免危機的發生,減少企業因危機而造成的損失,可謂防患於未然。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發生以後,光明乳業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警醒,也沒有及時導入危機的預警和避免機制,使雀巢的危機故事在光明身上再度上演。 作爲像光明這樣的大公司,理應有一套比較系統而完善的危機預警和避免機制,而且以公關經理爲主導的所有員工都應該具有危機意識和嫺熟的應對技巧。尤其當雀巢奶粉危機甫一發生,作爲競爭對手,上海光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謀劃如何搶佔雀巢奶粉市場的同時,更應該引起警覺,並在整個集團系統內部進行自查,使整個系統對雀巢危機事件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和危機隱患加以消除。

其次,態度怠慢,對公衆及媒體的質疑不予理睬,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當危機發生的時候,作爲企業方,最應該做的就是及時、積極、主動、坦誠地與政府、消費者、媒體、公衆、供貨商、投資者等各“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以溝通增強事件的透明度,還事件一個本來面目並告知企業爲危機作了什麼樣的'工作和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只有這樣也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輿論導向的同情和原諒。然而當光明“回奶事件”發生後,董事長兼總經理王佳芬一口否決了光明存在“回爐奶問題”,而且肯定地說上海光明儘可以放心飲用,不存在任何問題。然而事態並沒有朝着王佳芬的理想狀態發展,隨着浙江和上海光明“早產奶”被揭露和查處,王佳芬及其公關部經理一干人等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通訊設備要麼無人接聽,要麼索性關機,整個光明斷然拒絕與外界進行任何的溝通。正因爲缺乏企業方面的聲音及引導,這無疑促成了光明危機的進一步擴散。

根據卓躍諮詢的經驗,在危機管理過程中,危機控制與否跟兩樣東西最爲相關,一是揣測,二是事實。企業要儘可能地告知公衆事實,最大範圍內避免揣測的發生,而不是選擇逃避。當公衆或媒體不瞭解事實真相,也沒有正常的渠道獲取信息的時候,他們會緊張,會揣測各種可能事件,從而把企業推向危機的深淵。 第三,危機應對及後續處理手段單一。從危機管理的角度來說,當危機事件發生後,企業與其逃避不如主動應戰!企業應該與公衆作坦誠的溝通和交流,要告知公衆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危機發展到哪個階段,企業爲防止危機及其可能對消費者產生的危害都做了什麼樣的工作,相關責任人是不是受到追查,企業對整個危機事件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如何巧妙地制定危機管理的傳播策略,如何從危機事件中尋找到有利於企業的因素並從中獲得商機等等。尤其企業要積極與媒體和公衆保持必要和及時的溝通,並有策略性地引導媒體的報道方向。

可是我們看到的光明的危機管理之道則以拖延、躲避、聲明等構成其主要手段,從而我們幾乎聽不到作爲企業危機當事方應該有的正面的聲音和主張,這顯然與

光明乳業這樣的大企業和大品牌的地位不相稱,更反襯了危機管理的薄弱性。 第四,發言人選擇失策。上海光明是在第一時間,不自覺地把該公司董事長王佳芬推向了“最前線”,由其代表上海光明乳業直接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但是我們卻看到,王的答辯存在着諸多被事實證明是矛盾的地方。從危機管理的策略層面來講,王佳芬的這種回答其實代表了上海光明最終的回答,沒有可以迴旋和調整的餘地。

當企業危機爆發以後,光明應該在第一時間設立一個臨時的“戰時最高領導機構”——危機管理小組,來全權負責危機的應對和處理。這個危機小組的成員應該由企業副總掛帥,公關、市場、生產、財務、行政等相關部門直接負責人共同組成,必要時也可以邀請1-2名危機管理專家作爲顧問共同參與。而在對外接受採訪或者發言時,企業應該設立一位“新聞發言人”,此人應該由公共關係部經理或者有一定演說和應變能力的相關副總裁擔任,一般不主張代表最高層CEO或者董事長直接兼任。這樣做是爲了給企業留有迴旋和調整觀點的餘地,只有在危機來龍去脈已經非常清楚並得到妥善處理,或者到了危機非常糟糕的時候,否則企業最高層不適合出面。

從以上光明乳業的公關危機案例中可以折射出,當前我國本土企業整體的危機意識還比較淡薄,更缺乏一個系統和良好的危機管理機制和能力。這就爲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即任何一個企業欲想在透明度越來越增強的信息化社會中長期立足下去,必須注重企業危機意識的培養,並通過專業的機構的培訓、指導,從而建立起一整套的危機應對策略,只有這樣當危機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做到“臨危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