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教學現狀反思與論文

篇一:小說教學現狀反思與論文

小說教學現狀反思與論文

關於小說教學現狀的反思與探究

【摘要】:小說是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在語文教學中,小說的教學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過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而出現的教學誤區,來尋求一條適合的小說教學之路。

【關鍵詞】:小說 小說教學 閱讀

引言

小說,它是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它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中心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主要特點是:用藝術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對環境做具體的描寫。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小說的教學又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往往在小說教學這一板塊上,卻容易出現誤區。

一、傳統小說教學反思

在中國,傳統的教學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受到一種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不少教師把自己理解爲傳授的一方,把學生理解爲接受的一方。按照這樣的思想,在整個的教學活動中,就是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的灌輸。這一點,在小說教學中就體現爲採用最爲原始,最爲簡單的四步驟教學法來進行教授,即: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這樣固化的四步驟教學就把豐富的小說教學搞得簡單化,模式化。

小說由人物,情節和環境而構成。小說中的人物多是虛構的,但是對於人物的刻畫卻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有肖像,行動,語言,心理描寫,也有通過其他人物的應和態度進行側面描寫的。人物形象

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鑑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想一想鬥覺得這是多麼豐富的一個畫面,可是傳統小說教學課堂依據那簡單的四步驟教學法就把人物的分析進行的千篇一律,極其的忽略了人物的豐富性。比如,在教授《故鄉》時,許多老師把閏土分析爲農民的正面典型,他勤勞,純樸,受盡剝削階級的壓迫。但是我認爲,他還有另一面,那就是他自身的麻木愚昧,而這種麻木愚昧纔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可是,在進行講解的時候,老師往往將其忽略掉。再如另一個人物楊二嫂,因爲她的尖酸刻薄,很多老師將其作爲反面人物來進行批判,我覺得這樣的教授顯得過於的片面,因爲這樣的講解忽略了楊二嫂她曾經也是美麗勤勞的這一點。我認爲這樣的教學思路多是在現在這個教育環境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而造成的,正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老師過分的參照教參,這樣就把語文教學變爲了一種很機械性的教學過程,只是去探求考試內容和出題方向,考什麼,講什麼,不考什麼,不講什麼。而這種教學方法就忽略了學生的理解力和鑑賞力。在對於小說教學的影響是巨大的,本來一篇很美的小說,照這樣的教學思想進行教授,學生哪裏還有樂趣,哪裏還有自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

二、正確的教學之路探求

那我們應該去尋求一條怎樣的教學道路來進行小說教學呢?

首先,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思考,爲學生創新潛能提供和創造各種

機會。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那麼在講課的時候,我們應該要鼓勵學生思考。就拿莫泊桑小說來說,莫泊桑的《項鍊》是一篇大家很熟悉的文章,我覺得這篇文章就可以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可以想象出一個不同的結局。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主人公瑪蒂爾德進行人物形象分析,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尋求不一樣的答案。這樣,課堂氛圍會很好,各抒己見,形成不同觀點。在查找資料的`過程我看到有一位教師在講授這課時,就進行了人物分析。“有些學生會認爲瑪蒂爾德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另一些學生會認爲瑪蒂爾德是一個善良勤勞,敢於面對現實,嚮往美好生活的堅強的婦女。”這樣開闊的教授思路,學生之間就會討論不休,學生的思路很好,課堂氛圍也就進入了一個較佳的狀態。教師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對於學生的觀點給予肯定,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思路是有價值的,這樣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把握好大的方向,不能一味的點頭,一味的肯定。

其次,教師應該在學生的話語表達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我們知道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基本工具,語言的學習很大程度上要通過語文的學習。那麼小說中豐富的語言就提供了絕佳的場所。從小說的文體特點出發考慮,小說是敘事的藝術,是形象塑造的藝術,但是首先它是語言的藝術。但是很多時候,小說課成爲了老師人物形象的圖解演說課。我認爲小說教學要紮根於語言教學就是應該把“說”

的機會,“說”的權利交還給學生。小說的美是學生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老師能做的就是再課堂上引導學生反覆揣摩和品析語言,讓學生自己看到小說情節的波瀾。例如上面說到的《項鍊》,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不同的結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瑪蒂爾德早知道那個項鍊是假的,她會怎麼做,會怎麼想。”這樣讓學生把自己想的說出來,然後再在課下寫出來,這就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語言的表達,交流中去構想鮮明的形象,體驗小說中獨特的情感。

再次,我認爲小說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閱讀小說。小說是文學作品,它反映着人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審美關係,我們必須以審美的態度來鑑賞小說中所寫的人和事,而不是把小說中的人和事作“傳記”和“新聞報道”式的分析。同時,我們交給學生讀小說的方法正是體現了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爲了不教”的思想。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發現。老師應該以欣賞的眼光有區別的去肯定學生的每一個發現。真正體現對學生主體性及個性的充分而真摯的尊重和關懷。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小說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來,讀出自己的思考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入精神享受的王國裏面。我認爲小說閱讀的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讀着別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淚”。

三、結語

小說是一種人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審美關係,我們應該做得是交給

學生以審美的態度來鑑賞一篇小說,而不是以老師的講解來強硬的灌輸給學生。每個人對於同一篇小說的見解應該是不同的,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體驗小說獨特的情感。去思考自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二十世紀語文特級教師風格流派

[2]二十世紀語文大師教育思想

[3]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二:小說教學現狀反思與論文

精教多學下的小說閱讀教學淺議

欽州一中語文組 張敬華

【內容摘要】生本教育觀摩學習回來之後,我萌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讓我的語文課堂“活”起來。把教堂改變爲學堂,以學生的實力情況爲基礎,設置階段性學習目標,開展各種活動,鼓勵探究、合作,讓他們看到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輔以老師的精教,他們的語文素養和能力獲得拔節式提高,從而爲他們的人生之路鋪下堅硬的基石。

【關鍵詞】精教激趣 主動性 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一小說單元的課文包括:《祝福》、《邊城》、《荷花澱》、《裝在套子裏的人》。本單元的小說都是出自大師的文質兼美的文章,但是,考慮到,我們的學生處於當今這個娛樂文化盛行的時代,他們對於一些涉及社會時代的嚴肅話題的小說不太上心,他們對動感畫面的興趣遠超出文字的興趣,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講解這些小說,以下是我的成敗和我的困惑的總結。

外出學習的五天裏,我讓他們寫了一篇讀後感。就是說,任選小說單元中的一篇,寫讀後感,內容包括情節概要和感想。回來後的第二天我佈置的學習任務是交換批改作文,讓他們找出對方作文的5個優點,多多益善,還要找4個缺點,點到爲止。他們可以跟自己周圍的同學討論文章的得失之處。我感到欣慰的是:通過這種讀後感的教學方式,他們不僅都能寫出自己的一些獨到的想法;還很能發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他們對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了很正確的理解,往後也能按照這個要求去規範自己的作文,還能夠從語言是否準確、簡潔明白,思路是否清晰,主題是否鮮明,字跡是否清晰端正等方面來評價一篇習作的好壞。通過這種精教的方式,比上一百次作文課的效果更好。當然,我看到了理科班和文科班存在的差距,文科班的語言功底顯然較強,他們發現的文章的漏洞會更多,他們陳述對方問題的語言會更生動清晰,爲了解決差距問題,我在理科班採取了培養“小老師”的方式。選出理科班的作文強手,讓他們自組團隊,由“小老師”去指導隊員,一方面,“小老師”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因爲面對的是自己的同學兼朋友,隊員們更沒有拘束感,可隨意談自己的難題,隊員們也就更易得到提升。

我感覺到生本教育的持續進行的難度在於克服學生的倦怠心理。那麼如何讓他們發現其實“三點一線”的校園生活也別有意趣?我考慮到的是開展活動。我計劃用兩個課時上完《祝福》,課前我佈置了一個作業:以宿舍爲單位,對該小說提至少

一個問題。結果文科班提出了很多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比如:爲什麼小說開頭就寫祥林嫂死了,而後來才詳述祥林嫂的生活及其反抗過程,反過來可以嗎?爲什麼祥林嫂再嫁賀老六時,人們還是叫她祥林嫂而不改稱呼呢?殺死祥林嫂的真兇是誰?爲什麼人們對祥林嫂是嘲笑而不是同情?是什麼使他們如此冷漠?爲什麼以“祝福”爲題?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小說的線索是什麼?······我爲他們的質疑能力而讚歎不已。我讓一個宿舍回答另一宿舍提出的問題,其他宿舍的人可以援助自己喜歡的同學,給每個宿舍打分,八十分爲起點,結果兩節課的時間只解決了四個宿舍提出的問題,還很趕,學生流露出不滿意的表情。於是,在理科班那兩節課,我調整了方案,不再打分,而是自由交流,他們自己互相交流,我和他們交流,結果還是比較趕地分析完了重點問題。我的困惑在於我們該如何處理課程進度和學生活動的進度之間的矛盾。

我設計的課堂活動,內容除了把問題設計的權利交給學生,還有讓學生續寫小說,並共同評出續寫佳作,要求是不能脫離作者的創作初衷。上《邊城》時,我留意到有同仁說學生不是太能理解那種淡化了物慾的田園牧歌式的愛情,但他們很喜歡小說的語言風格,詩意而唯美,喜歡活潑機靈的翠翠,於是,我佈置了課堂作業,續寫《邊城》,即續寫翠翠的愛情故事。因爲小說的結尾讓人遐想聯翩——“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

他們大部分都樂意看到翠翠有一個圓滿的結局,覺得孤苦伶仃的翠翠無依無靠太可憐,有的設想儺送忘不了翠翠,衣錦還鄉後,娶了翠翠,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甚至設想倆人婚後生了個男孩,長得極像天保,一家人甜甜蜜蜜。他們的心願是美好的,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希望天保沒有白死,而是轉世爲人,得到翠翠和儺送的愛,兄弟倆再續血緣之親。我爲此而感動。我更爲個別同學的理性分析而驚歎。他們設想儺送即使回來了,也不可能娶翠翠爲妻,因爲儺送的父親不能接受翠翠做媳婦,雖然他曾經有意和翠翠家攀親,但一想到去世的大兒子,他心裏就堵得慌。翠翠和儺送註定有緣無分。到此,我再點撥——在古樸的湘西,骨肉情誼是至上的,儺送愧對黃泉下的哥哥,不敢接受翠翠;他父親失去親骨肉,潛意識總認爲這與翠翠有關,更不能接受翠翠,翠翠成了無辜的犧牲品。通過這種續寫方式,他們對小說主題的把握更深一層了。

上《荷花澱》時,我佈置的任務是通過課本劇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比較閱讀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我給了他們一節晚自習的時間來排練劇幕。因爲事先沒專門指導表演,結果他們把夫妻深情話別的一幕演得像搞笑版的姐弟道別戲。雖然和我預設的目標有差距,但卻激起他們對小說的探究熱情,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我順勢

問他們:《荷花澱》的家園美不美?描寫它的相關句子有哪些?從什麼角度描寫的?這片家園的人民品質如何?這些環境的特點和當時當地的人民的品行構成有什麼內在聯繫?我讓他們將《祝福》、《邊城》和《荷花澱》所描述的環境進行了比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最終他們領悟人物的命運和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上《裝在套子裏的人》時,我佈置的任務的是寫讀書筆記。因爲他們剛開始都把這篇小說當成了幽默笑話,他們無法把握小說的悲劇意味和諷刺意味。我提示他們閱讀最後一個片段——死了一個別里科夫,還有千千萬萬個別里科夫,這是爲什麼?他們茫然。我不再像以往滔滔不絕地分析,而是給了他們這篇小說的賞析評論資料,讓他們將自己的分析整理成文。他們又一次讓我驚歎了。他們把握資料信息要點的能力如此強,形成的結論如此深刻。比如他們提出:穿着打扮上的“套子”容易除掉,思想上的“套子”卻無人關注;別里科夫之所以層出不窮,是因爲有實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作強大後盾;別里科夫成了制度的犧牲品等等。這再次警醒我,我需要做的只是思考如何把課堂還給他們。

既然新課標的三個維度之一是過程與方法,我想,如何開展各種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嘗試。總而言之,他們探索的過程我們不能替代,但可以提供經驗之談,棄舊揚新,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讓學生的成長在不斷嘗試中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三:《小說閱讀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學反思

【磨課反思】

《小說閱讀之人物形象分析》磨課反思

王 強

一、學習目標

1、瞭解小說中人物描寫的常見方法;

2、掌握從小說人物的肖像、語言、 動作、心理等描寫中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運用所學方法概括小說中人物形象,規範答題。

二、教學流程

1、導入

以我們熟悉的小說人物(豬八戒,林沖,關羽,別里科夫,林黛玉,小龍女)爲導入人物,激發學生的興趣。

2、高考題中小說類人物形象分析題展示,並小結常見題型和設問方式。

3、課本探原(即從高中所學的小說形象中總結探究小說人物形象的表現方式)

肖像描寫:祥林嫂

動作描寫:林沖

心理描寫:桑迪亞哥

語言描寫:王熙鳳

側面描寫:別里科夫

小結:人物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通過這些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塑造人物的形象。側面描寫多結合正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好的側面描寫,更利於表現人物的性格,是對正面描寫的有益補充。

4、小試牛刀

通過兩個高考題中的小說人物題來分析小說人物特點。一個是《喂自己影子吃飯的人》中分析主人公馬裏諾的特點,二是分析《峽谷》中騎手的特點。

三、教後反思

本課力求課堂目標明確,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老師落實一個考點,學生就要過關一個考點,不搶進度,做到一步一個腳印,讓學生吃透知識點。

小說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主的敘事性文學體裁。在考綱中,對文學類文本閱讀明確要求:“欣賞作品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落實到小說閱讀中,即要求我們準確把握小說人物的形象特徵,學會賞析刻畫人物的技巧。因此小說教學應圍繞小說的特點而展開,指導學生學會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根據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分析人物性格,判斷人物的身份、地位的能力。根據人物語言、行動、神態變化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點、素質能力、人生態度、人生觀念、修養品質等。

本節課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重點突出,可操作性強。但也有些許問題,我通過反思,尋找其根源所在。

1、發揮學生主體性,不可過高估計學生能力。

平時的教學中,無論篇幅長短,課前預習,只是作一般閱覽要求,學生到底看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課堂上雖然會反映出來,但沒有做過研究。課堂教學時,按照一般的模式套路來,教師設計出一組問題,給學生很短的時間,要求他們結合文本進行思考並回答,一個回答不出,再找一個,三四個學生都回答不出,就由教師代勞,最終,皆大歡喜,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學生原本不會的問題,也從教師那裏得到了答案,教學任務

完滿完成。

所有的文本基本上都是這樣上,爲什麼換到學生起來評點時,卻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了呢?因爲,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始終沒有真正地得到發揮。

學生的主體性不等同於起來回答教師設計好了的幾個問題,而是要求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生的技能形成、能力發展和個性展示”。

課堂學習中學生忙於應付那幾個問題,至於展開質疑和爭鳴,時間根本是不可能有的了。沒有質疑和爭鳴,學生缺乏主動參與,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也就無從培養。

2、鼓勵學生自主研究問題,以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一部優秀小說,“總是以個性鮮明而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給讀者審美的愉悅和啓示,讓讀者認識社會、體驗生活、感悟人生”的。我們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人物形象,一般停留在個性特徵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寫人物的文字,思考運用了什麼方法,表現了人物什麼性格特徵”,對於基本的描寫方法早就已經掌握了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問題難度係數不是很大,學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於作者爲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這個形象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對主題的表達有什麼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麼,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鑑於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小說文本的教學,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來改變舊的課堂教學,以期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第一、精心設計好預習習題。讓學生結合學習資料、各種媒體,對文本進行閱讀、比較,篩選信息,形成自己對問題獨到的思考,然後帶進課堂,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開展爭鳴,通過爭鳴,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對形象的社會性、典型性的理解。 通過這樣不斷的訓練,學生可以慢慢養成藉助資料、各種媒體來收集信息、篩選信息的習慣;培養他們比較、鑑別閱讀的能力;在爭鳴中逐步培養出文學批評、鑑賞的能力。

第二、在進行人物形象分析時,注重引導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比較文學形象。因爲文學來自於生活,人物形象極有可能就是身邊某一個熟悉的或者曾經見過的人,讓學生結合他們對現實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認識的、或曾經見過的人的情感體驗,再回到文本中來解讀,對形象的理解就比較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