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思政課案例教學的論文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案例教學的實踐意義

高職院校思政課案例教學的論文

關於案例教學的內涵與定義,綜合而言,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運用案例來講解理論。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主動思考分析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調學生主體性,培養其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案例教學法對於思政課這種理論性、抽象性與晦澀性比較強的學科其意義與作用不言而喻。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強調教學的實踐性,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思政課是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擔負着向大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立場及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特性決定課程內容更注重於政治性、理論性、嚴肅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論課,其基本原理和理論帶有相當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內容的枯燥晦澀,文字的條理化、系統化及可讀性不強勢會必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何更好地將教材跟社會實踐結合,是講好這門課程,讓學生感興趣並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就強調理論來源於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品質與生命所在。思政課的知識和理論都來源於活生生的社會實踐。教師授課其魅力就在於將理論跟今天的社會發展實踐聯繫起來,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去思考分析並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作爲實踐教學的一種方法,是溝通教材理論與社會實踐的中介與橋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狀況,採用來自於真實社會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爲教學載體,師生、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各抒己見,形成對案例問題的見解或解決方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愉悅性和實效性。

(二)確立以“以生爲本”理念,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長期以來,思政課堂往往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和“一言堂”,過度強調理論的傳授,最終演變成“填鴨式”的`灌輸,其結果是老師講臺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講臺下學生睡倒一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的一線技能型人才。思政課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單向度”灌輸模式,拉開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強迫式的“要我學”讓學生對思政課拒絕甚至反感。現代思政課教學應逐步確立“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而思政課的案例教學其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通過選擇那些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思政案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啓迪思維、開拓視野,形成自我見解。從案例的選擇到分析討論甚至教學效果的評價,整個過程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與積極性。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枯燥沉悶氛圍,讓課堂真正“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激發學生“我要學”的自我意識。

(三)運用啓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傳統的“填鴨式”理論灌輸實際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過程,忽略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傾其所有”,學生卻“聽不懂”、“學不進”,甚至“坐不住”。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運用啓發式教學,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學注重啓發式教學,強調師生平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突破教師權威,尊重學生創新思維。關於啓發式教學,孔子早有論述。孔子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講的是教師要善於引導、積極鼓勵和督促學生,啓發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牽制、強迫學生,簡單地直接灌輸理論。思政課案例教學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教師以“講”爲主,變爲以“聽”爲主,學生則由“接受者”變爲“參與者”。多采取賞識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對學生提出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要進行中肯的引導與評價,對於個別學生錯誤或膚淺的回答,教師絕不能動輒批評甚至挖苦諷刺。案例教學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案例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作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着諸多問題。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爲應該重點關注並着力解決這幾個問題。

(一)切實轉變教師對案例教學的認識態度,提高教學水平

隨着高校擴招,專任教師的增長與學生數量的增長並不協調。思政課教師數量不足、素質參差不齊,必然影響到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質量。案例教學是思政課教學中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有較強的操作性、實踐性和針對性,它要求教師要切實提高授課能力,熟練駕馭案例教學方法,創新案例教學的內容與實踐途徑,讓案例教學充滿新意、充滿激情。遺憾的是,在實踐中,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要麼對案例教學作用與效果認識不足,認爲案例教學可有可無,對傳統教學的路徑有較強的慣性依賴;要麼就是實施案例教學的能力不足,教學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學方法侷限於舉例講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針對以上問題,可採取這樣一些應對措施:其一是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廣納賢才,高起點引進思政課教育人才,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總體素質。其二是對現有的師資力量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轉變思想認識,增強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其三是有計劃地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鼓勵他們深入工廠、企業、農村、社區,深入生活、深入一線,更新知識,瞭解並掌握更多的鮮活生動教學案例,提高教師的案例教學水平。

(二)處理好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係、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主客體關係

首先,要處理好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係,案例教學有着諸多優點,但從根本上來說,案例教學是爲了更好地貫徹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必須服務於理論教學,案例教學畢竟只是現代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種手段與方法,其目的是爲了更好地講解理論。在實施案例教學中,教師必須妥善地處理好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係,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會出問題。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兩者之間應該相互依存、互爲補充、相得益彰。理論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離開了理論的指導,案例教學必將迷失方向。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是理論的具體化與形象化,離開了案例的佐證,空洞的理論說教蒼白無力。其次,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主客體關係,實施案例教學必須確立“以生爲本”的理念,這並不是爲了弱化教師的角色與地位,而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性,走向極端。今天,我們在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分地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同樣是錯誤的。現代思政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關係並非具有絕對性,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主客體關係可以變動,教師與學生是雙主體關係。

(三)必須處理好教學案例本身的問題

教學案例是案例教學的載體,案例教學的效果與案例選擇有着必然聯繫。教師要根據思政課教學目標、教學大綱以及當代高職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選取準確、恰當的課堂教學案例。一般來說,選取教學案例要注意這幾點:其一,案例要有真實性、完整性。所謂真實性指的是案例必須是確實發生過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案例纔有說服力,也才能激發學生關注、思考、討論的熱情。所謂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頭有尾,不能隨意切割,斷章取義。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師選擇的案例應該具有現實性,在某一類社會現象中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夠揭示規律、闡述理論。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爲主,要注意教學目的與教學效果,避免帶來消極影響。大學生正處於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階段,教師要注意正面引導,課堂中切忌過分渲染社會不好的、醜陋或者負面的現象,這樣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其四,案例要與理論吻合,能夠揭示教材理論,不能就事論事、泛泛而談,更不能譁衆取寵。理論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師選擇的教學案例必須爲理論服務,這樣的案例纔是有價值的,具有針對性的。最後,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精心準備,切忌信手拈來,教師必須對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瞭解,同時,還要前瞻性地設想到案例可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思考、會提出什麼疑問以及如何去引導。

總之,案例教學是當今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對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充分的認識。在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只要運用得當、拿捏到位,對於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