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翻譯法在中國的沿革及改進論文

【摘 要】本文首先簡要的回顧了語法翻譯法產生的背景,接着追溯了這種教學法在中國的沿革,最後提出改進的建議,以達到認清這種教學法的合理成分並對我們的實際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語法翻譯法在中國的沿革及改進論文

【關鍵詞】語法翻譯法 沿革 改進

語言學研究、教學實踐及社會需要等共同推動着任一教學法的形成和發展。語法翻譯法的形成和發展遵循了以上客觀規律,它同當時的社會發展、人們學習外語的目的、當時的相關理論的成長有密切聯繫。本文通過分析語法翻譯法產生的背景,研究它在中國的沿革並提出改

進的建議,以達到認清這種教學法的合理成分並對我們的實際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語法翻譯法

1.產生

語法翻譯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用母語翻譯教授外語書面語的一種傳統外語教學法,即用語法講解加翻譯練習的方式來學外語的方法”(魯宗幹,2001)。人們當時學習拉丁語的最基本目的僅僅是學習各種經典作品和官方文書,當時拉丁語的基本形式也僅存於書面語中,於是閱讀成了當時外語教學的首要任務。這樣外語教學的趨勢也開始從中古時代的積極運用拉丁語轉向研究拉丁語的書面形式。而在課堂上利用語法分析和翻譯來學習文學作品被證明是有效的方法。

一般說來,語法翻譯法屬於傳統語言學派。傳統語言學認爲語言的書面形式高於口頭形式。傳統語言學家強調語言的準確性、純語言性及利用拉丁語的教學模式。這一時期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確認了印歐諸種語言的親屬關係,形成了語言的機械原子觀,即一切語言都起源於一種語言,各種語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語言和思維是統一的。該觀念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的體現是,本族語被逐詞譯成外語,或者外語被逐詞譯成本族語,其重點放在了外語書面語的閱讀和理解上,忽略口語教學。而構成語法翻譯法的學習理論則是機能心理學。機能心理學家認爲人的心智有各種機能並可以對其進行分開訓練。當時的古典語言教學的另一目標就是對學習者進行智力和思維訓練。人們認爲理解和記憶複雜的語言語法規則是訓練思維的重要方法。

語法翻譯法在替代了拉丁語的統治地位之後幾乎統治了歐洲外語教學長達數百年之久,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之間“統治了整個歐洲”(Richard & Rogers, 2000);語法翻譯法“創建了在外語教學中利用母語的理論,成爲外語教學史上最早的一個教學法體系。它的出現爲建立外語教學法作爲一門獨立的科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2.語法翻譯法的特點

語法翻譯法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典型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以傳統語法作爲教授外語的基礎。語法被當作語言的核心,是外語學習的主要內容。語法講解採用演繹法,先講解語法規則,再在練習中運用、鞏固規則;語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語法後課文。翻譯是教學的基本手段,母語是主要的媒介語言。外語翻譯成母語,母語譯成外語的逐詞翻譯是教學的基本手段。

從這些典型特點中,可以看出:語法翻譯法—它精細的語法規則和廣泛的詞彙知識使得語言輸入更易於理解。它更易於外語學習者對各種語言現象系統化,並由淺入深地將語言分級處理;幫助外語學習者對目的語做出假設,辨別母語與目的語的異同;幫助學習者將目的語結構內化,從而提高其使用外語表達的能力。

綜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語法翻譯法的教學模式爲:閱讀—分析—翻譯—講解—背誦。一切教學活動以語法爲中心,學生先閱讀文章,教師對文章及句型進行語法分析,然後翻譯解,最後要求學生機械訓練,記憶所學的詞彙和語法規則。

二、語法翻譯法在中國的沿革

語法翻譯法作爲最早的教學法在國外盛行的同時,它也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外語教學上。本文將從以下幾個階段來分析其在中國的沿革:

1.晚清

我國正規的外語教學開始於京師同文館。1872年,京師同文館公佈了8年制西學課程。在這個課程中,低年級的有關課程包括“淺解辭句、練習句法、翻譯句子”,而到了高年級,課程則擴大到“翻譯選編、翻譯公文、練習譯書”,將翻譯作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內容(顧衛星、王國平,2001)。而當時對外國語在教學方法上有明確規定:“當先審發音、習綴字,再進則習簡易文章之讀法、譯解、書法、再進則講普通之文章及文法大要,兼會話、習字、作文”。(朱有,1983)

綜上所述,中英互譯、背書、習字、造句、閱讀、作文等都是翻譯法的重要特徵。

2.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有關英語教學改革體現在1912年的《學校系統令》中。其中中學課程標準對外語教學內容做了如下規定:第一年:發音、拼字、讀法、譯解、文法、習字;第二年:讀法、譯解、造句、會話、習字;第三年:譯解、會話、作文、文法;第四年:譯解、作文、文法、文學,要略。從這可以看出,它主要強調發音、習字、文法、造句、翻譯。而教學方法仍然是語法翻譯法。

3.民國時期後

民國以後,即1949—1977年,“這一時期的教學方法上,一般都歸屬爲語法翻譯法。因爲當時的教材是嚴格按照語法的學習順序編寫的,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主要是分析式串講,在中學裏用母語串講,重視精讀,造句、翻譯,聽無專門訓練,靠機械的背誦”。(張正東,2000)

1978年之後,國家大力恢復和發展外語教育。外語教學法總體上採用了聽說法與語法翻譯法相結合的方法,既抓句型操練,又按語法進展順序編寫課文。近年來儘管引進交際法,但“語法翻譯法仍是大多數外語教師首選的教學方法”。(韓紅,2002)

4.現代社會

儘管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指責,但到今天,在很多學校外語課上使用翻譯法仍相當普遍。特別是在教師水平不高,缺乏專業訓練的一些學校更是這樣(《中學英語教學法》)。“語法翻譯法經歷修整,以各種各樣的面貌仍舊在現代的社會裏廣泛流傳着”。(Richards & Rodgers,2000)

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也有這樣的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要求畢業生能借助詞典翻譯文章,譯文通順,表達清楚。能借用詞典將題材熟悉的漢語文章翻譯成英語”等。所以在大綱指導和考試指揮下,國內多數英語教學會自覺或不自覺採用語法翻譯法來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

三、語法翻譯法的改進

作爲一種古老的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沿用至今已暴露出很多缺點。所以,目前,對它有很多這樣的認識:把語法翻譯法完全看作所謂的“舊的教學法”、“過時的教學法”、“落後的教學觀念”等。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世上沒有“萬能”的教學法。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優點和不足,每一種新方法都基於對過去教學方法的反思與修整。即便是主張採取交際法教學的學者們也沒有全盤否定語法翻譯法。這說明了“發展某一理論而排斥其他理論,……是不明智的,最有益的嘗試莫過於把優點結合起來”。(王才仁,1996)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應更客觀地、科學地看待和使用語法翻譯法。

由於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存在侷限性,因此,要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堅持它的長處的基礎上,吸收包括交際法在內的一切符合我國教學情景的教學法的長處,擯棄其不足,使之成爲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

1.加強聽說訓練,培養學習者綜合語言能力。語法翻譯法強調的是讀寫教學,但是,聽說能力提高會影響和制約其他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同時,要把現代科技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以加強聽力、口語教學、如投影儀、多媒體等。 2.保持教師“風格化”的基礎上,經常調整和改變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會對單調的`教法感到厭倦。語法翻譯法過分堅持以教師爲中心,一味灌輸,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容易導致課堂沉悶,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要重視‘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方法,努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在這方面上,教師的性格,教學風格,教學方法以及課題等起着關鍵系的作用。

3.科學認識母語在英語教學和學習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使用母語是必要的,學生感知外語時一般都從母語出發,即使通過直觀教具,學生在思維活動中也可以通過母語的幫助才能準確地將外語詞義與實物、情景聯繫起來。但是,要把握好一個“度”,過多使用母語組織教學,容易產生母語干擾,不利於學生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英語的習慣。

4.教學方法的折中融合。現代外語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教學法,如蘇俄的“自覺實踐法”、美國的“認識法”、我國的“四位一體教學法”等都是在實踐中根據具體情況,在過去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折中與融合。

正如我們所說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四、結束語

語法翻譯法從形成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國內外衆多學者的研究表明,語法翻譯法存在它的優勢與不足。而每一種教學法都是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之中。語法翻譯法也不例外,它也在不斷吸收它法之長,不斷調整、豐富自己。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語法翻譯法已向我們顯示它很強的生命力,這證明了它存在於現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而今天我們對語法翻譯法的討論,並不是要鼓吹徹底使用這種古老的方法來指導今天的外語教學,而是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吸取其精華,結合其他教法的有效成分,綜合運用,使我們的外語教學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man Inc.,2000.

[2] Richards,Jack C., Rodgers,Theodore C..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ridge: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86.

[3]顧衛星.晚清“語法-翻譯”教學法剖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4]韓紅.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J].外語學刊.

[5]冷潔.從社會、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語法翻譯法盛行中國的原因及對我們的啓示[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

[6]魯宗幹.小學英語教師手冊.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7]羅立勝,石曉佳.語法翻譯法的歷史回顧、現狀及展望[J].外語教學,2004,(1)

[8]李良佑,張日,劉犁.中國英語教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9]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10]王建勳.對語法翻譯法的再認識[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7).

[11]張美平.語法翻譯法的存在價值及其創新應用[J].廣西社會科學,2007:10.148.

[12]張正東.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與流派[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3]朱有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M].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

[14]楊曉琴.試論英漢翻譯中詞類轉譯問題[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8,(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