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堂教學改革路徑論文

摘要:培養創新能力已成爲我國初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調查發現,學生對課堂教學總體滿意度不高,渴望注重體驗和開啓心智的教學方式。由此,提出大學課堂教學改革基本路徑是提高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主體性、增強課程知識設計的體系性和結構性、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學生學習的體驗性,構建開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空間。

大學課堂教學改革路徑論文

關鍵詞:人才培養目標;課堂教學質量;創新意願;創新能力;體驗式學習

大學課堂是培養學生能力和校園生活的主要場所。大學課堂教學情景和過程是真正影響人才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1],凡是以傳承、理解和發揚學科專業知識體系,以探索和研究爲基礎的教學方式都應視爲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的手段[2]。“課堂生活狀態直接決定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狀況、生活質量、生命價值等”,只有形成教育情境開放和教育空間自由的良好課堂生態纔有可能培養出生命的靈動和人的創造性[3]。關於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結果表明現有大學教學在培養大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存在困境和問題。本項目試圖通過實地調查探討大學生課堂教學滿意度及其期望,探討旨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路徑問題。

一、大學生課堂教學滿意度及其期望調查分析

下面的分析基於課題組在2016年底開展的揚州市本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及其課堂教學評價問卷調查的數據資料庫,這次調查運用兩階段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833名揚州市高校在讀的本科學生進行自填式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759份,有效回收率約91%[4]。與大學課堂教學相關的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總體滿意度不高

對大學課堂教學滿意度的調查主要分爲總體評價和具體評價兩個層面,具體評價從四個維度進行,包括師生互動(①題)、教學熱情與激勵(②③④題)、課堂學習價值感(⑤⑥⑦題)和知識寬度與思維能力(⑧⑨題)四個方面,採用五分制打分,正向題目和負向題目的賦值方向相反以確保計算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注:所有陳述均按5分標準打分,正向題目②③④⑤⑥⑧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別賦值5-1,反向題目①⑦⑨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別賦值1-5。調查顯示,大學課堂教學總體評價均分爲3.04分(相當於及格分),各維度得分最多的不過3.2(具體見表1),這反映了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總體是不太滿意的。具體到各維度,得分最低的是師生互動維度,一方面說明大學課堂教師主導的特徵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大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不足———應試教育的後遺症———學生不會提問、缺乏思考能力,習慣於等待問題和“標準答案”。另外兩個得分很低的項目是“教學內容與生活體驗脫離,學生感悟能力不強”和“課程體系不完善,知識點零散”,這反映了大學課堂教學強調一個個分散的理論和方法,缺少系統的引領和專業整體體系的融合;強調教學內容的經典性和理論價值,忽略現實生活,缺乏對現實機會敏感性和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培養。調查還發現,大學教師及其課堂教育並不是學生心目中培養和提高他們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大學生認爲大學期間最能培養創新能力的因素”調查中,只有近15%的人選擇了課堂聽課,只有不到20%的學生選擇“與老師交流”,這些調查結果很好地證明了大學生課堂滿意度不高的結論。

(二)學生渴望注重體驗和開啓心智的教學方式

在認爲影響他們創新能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中學生選擇最多的三項是參加實驗或實踐教學、科技競賽活動和參加社團活動,均超過50%(具體結果見表2)。大學生渴望主動參與和實踐,對課堂教學充滿期待。在“大學老師用什麼方式教學更能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限選三個)”的.調查中,體驗式教學和啓發式教學這兩個選項選擇人數最多,分別佔63%和62%;有近50%的人選擇了案例教學。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爲傳統以講授爲主的教學方式在當今信息獲取和通信快捷的環境下已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注重學生體驗和參與、注重探索解決問題綜合方案的啓發教育更適應現代教育環境和條件,更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表2認爲大學期間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是?(限選三個)

二、創新人才培養與課堂教學理念的創新

大學人才培養理念需要創新。世界正以超乎人類想象的速率發生變化,今天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就會過時甚至毫無價值。有學者指出大學教育應“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處理複雜資訊的能力,啓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5],大學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努力適應社會的激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大學應該授之以“情”和“漁”。大學課堂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創新值得重視。傳統課堂教學定位於“傳道授業解惑”,而對於興趣與激情、好奇心和想象力等深層次的動機因素和保持終生學習的信念和能力的培養則常常被忽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導致大學生難以應對未來社會發展並保持持續創造力和創新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應該確立大學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及激發其勇於擔當和努力創新的激情和動力爲目標的新理念。

三、大學課堂教學改革路徑探析

大學生創新能力既是教育過程質量的體現,又是教育結果質量的體現,教育教學過程的高質量是實現其結果高質量的前提。學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利益相關人和參與者,他們集教育對象、學校產出和學習主體於一身,因此,對學生學習體驗和課堂教學感受及影響因素的調查應該成爲教學改革的基礎和前提。調查發現,學生普遍渴望具有較強體驗和參與式的課程學習方式。學校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自主學習。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可以實現人的創新思維向社會價值的轉化,通過實踐可以增強學生協調和合作能力,加速實現大學生社會化及創新能力提升的根本目標。綜上分析,大學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路徑是提高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增強教師在課程知識設計的體系性和結構性方面的作用及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學生學習的體驗性,以學生的主動與熱情爲基點,將體系豐滿且具現實感的知識和內容通過開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參與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環境變化的學習能力、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建議如下:第一,提高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阿爾文托夫勒指出:“21世紀的文盲將不再是那些不會讀書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摒棄和再學習的人。”新的條件下,學生學習主體性更顯寶貴和重要,只有那些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熱情的人才能在未來環境裏生存和發展,大學階段重視和強化學生學習主體性將對學生終生學習習慣和願望的形成發揮重要作用,爲學生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第二,增強課程知識設計的體系性和結構性。由於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傳播方式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碎片化信息、快餐式學習已成爲現代人獲得知識的特徵,這些點式學習難以幫助學生獲得系統的專業理論和素養。面對變化,大學課堂在構建學生專業知識體系化和結構化方面應承擔主要責任和擔當,在課程知識設計方面應更側重於將點式的知識串聯和網絡化,幫助學生構建比較完備的專業理論和技術體系。第三,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學生學習的體驗性。大學課堂教育如何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是最基本的要求,王夫之在《周易外傳震》中提出:“才以用而勝,思以引而不竭。”揭示學習中“用”知識和“引”思考的重要性。大學課堂應重視激發學生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願望和動力,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第四,構建和完善開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參與。人類面對的世界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信息爆炸式增長、傳遞速度異乎尋常地快、許多信息未經確認真假難辨、知識更新和技術進步的速度可謂日新月異。這就是大學生未來必須面對的具有混沌特徵的新世界,只有那些主動學習和自覺適應環境的人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因此大學應該爲學生成長爲適應未來新世界的人才構建和完善開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參與。

參考文獻:

[1]宋鑫.“以學生爲中心”視角下的北京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5(11):27-30.

[2]劉學忠.論大學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育的教學環境[J].中國高教研究,2007(8):50-51.

[3]殷世東.讓課堂成爲詩意棲居地[J].教育研究,2016(3):119-125.

[4]呂燕.基礎教育階段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6(6):693-697.

[5]史靜寰.走向質量治理: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