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探討論文

1.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就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探討論文

據研究結果表明,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結果,與學生個人、企業單位的期望值差距甚大。究其原因,可圍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來分開闡述:

1.1主觀因素

一是缺乏對就業形勢的正確判斷。計劃經濟時代的“分配製”就業模式或多或少的仍以其殘餘力量影響着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認知,認爲還能夠“子承父業”,從而怠於學業,也不清楚此前社會的真實就業情況,盲從心態相當嚴重,繼而缺乏對就業形勢的正確、全面的認知與預測。同時,受限於教育資源的差異化,大量資源還是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從而推動發達地區更爲發達,在生活環境、工作待遇、發展前景等各方面都優異於其他地區,導致大量大學生紮根於此,以期加入收入可觀、福利優厚的大型企業,導致偏遠地區或是經濟發展中的地區招工難,而發達地區則千人、甚至萬人競爭同一職位的奇異現象,從而也造成大量畢業生成爲該地區的“就業困難戶”。二是缺乏對自身綜合能力的訓練。素質教育的縱深發展,其效果是顯著的,但也是緩慢的。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較以往已然有所進步,但與當下社會發展腳步相比較,仍然差距明顯,難以與市場需求高度契合。就近年勞動力市場調查所發映出的大學生整體素質而言,主要存在下述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專業知識不牢固,既缺乏深度又少有寬度;其次,基礎技能不熟練,基本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都無法熟練掌握;再者,動手應用能力不強,思維侷限且鮮有創新意識,對個人興趣、追求、目標理想等缺乏正確認知;另外,還有一種兩極現象,一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過於自信,好高騖遠的目標期望,另一部分則是過於緊張自卑,一問三不知。種種現象綜合,反映出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與企業單位招用標準存在顯性矛盾,繼而也證明了當代大學生綜合能力亟待提高。

1.2客觀因素

一是人才培養模式落後。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的詬病在於單一化、片面化的教育模式,專業課程深度不夠、寬度有限,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構建薄弱無力,既不紮實,也不淵博。教育改革推行至今,前後已有數十載,卻鮮有大師級學者出現。大學講堂中,仍沿用着“灌輸式””填鴨式”等陳舊老化的教學形式,過於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卻乏於關注其綜合能力的培養,更別說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如此情景下的學生,長期禁錮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思維一致、行爲一致,實則難以與此前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相匹配。殊不知,但凡古今與中外,集大成者無一不是通才。由此,這也向我們反映出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薄弱環節,即“通才”教育的缺失。二是就業指導服務缺位。縱觀時下高等教育模式,仍未徹底擺脫過去的詬病纏身。具體地說,首先是對學生的教育,仍執着於理論灌輸的基礎上,雖然對學生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及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所關注,相關教學考覈評價能夠持續性的圍繞理論知識的考察與檢驗,但對學生是否具備將理論結合實踐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能否突破舊知而有所創新等問題則鮮有重視。教學模式的停滯,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意識、創新能力也就難以有所突破。社會發展的腳步卻從未停歇,市場經濟下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標準早已突飛猛進,禁錮在傳統培養模式下的大學生顯然難以適應當下變化,就業率逐年下降便是其直接體現之一。雖然各高校爲此專門開設了對口課程,如,《職業生涯教育指導》、《就業指導》、《人生規劃指導》等,但同樣的問題也同樣的加付在這些課程的.開設上——“灌輸式”的理論指導、“口號式”的精神傳達,既未對學生實際需求進行深層、全面的摸底瞭解,也沒有主動記錄學生求職動向,所起到的指導效果微乎其微。三是社會輿論導向干預。傳統社會深受“官本位”思想幹預,即便是立於以科學發展觀爲主導的當下,仍有部分個人、家庭或企業單位偏執的人認爲大學生屬於精英階層,畢業後必須躋身上層社會、投考公務系統,享受好單位、好工作、好資源,偏離正軌的價值取向將這股不正之風吹進了校園、家庭,引致部分畢業生一味追求高待遇、高報酬、高地位,對自身期望過高,逐漸模式就業的靈活性與社會責任感。同時,即便當下社會就業招聘已接近透明公開程度,但仍有部分“歪風”從中作怪,企圖以“走後門拉關係”或是“幕後交易”的形式爲學生謀求職務,使得部分畢業生過分依賴這份“穩定關係”,將就業的希望全權寄託於上,並將“人脈”的建立作爲求學入職的必修功課,逐漸遺忘需要爲維護就業市場公平而恪守本分。

2.就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思路

2.1制定符合本校發展戰略的人才培養目標規劃

現代高校人才培養已逐步覆蓋同一目標——培養複合型人才,由此,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內容也已有所改變,不但需要接受公共學科理論基礎的授學,還要以專業爲對象進行技能拓展訓練。在此期間,教學模式應以學生個體差異性爲根本,瞭解並掌握學生實際水平和潛在能力,堅持素質教育“人本理念”,以高校學情爲輔導,設計具有彈性的人性化培養模式,即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爲素質目標、以學生個人喜好和職業規劃爲標準的人才培養規劃。

2.2根據市場崗位的供需現狀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歷年就業率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已失衡,供過於求的局面導致用人單位的聘用要求逐日提升。在此環境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結合動態市場進行及時調整,將市場意識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使之形成引導力,能夠根據市場變化來變化人才培養目標,繼而使得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編訂設置能夠取得最優化效果。比如,當前應用較爲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爲畢業生提供了大量實踐理論的機會,逃離了“紙上談兵”的困境。企業與高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更接近市場需求,能夠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就業深度與寬度,進一步挖掘其潛能、發揮其作爲社會人才支撐的實質力量。

2.3以“就業勝任力”爲目標落實人才培養策略

實踐證明,以“就業勝任力”爲節點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顯著提高畢業生的顯性和隱性能力,使得畢業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後能夠更快速地適應工作要求,爲其自身競爭力的提升夯實基礎,還能夠幫助人單位實現崗位資源的科學化、合理化配置,促使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更符合社會與市場實際需求。具體地說,以“就業勝任力”爲節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結合不同學生個體的不同能力來進行融合互促,有意識地進行編排,在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的同時,促進彼此學習與分享能力的相互傳導,從而藉助通力合作來實現共同的提高。關於以“就業勝任力”爲節點的人才培養途徑應遵循下述幾點:一是應當以市場需求爲根本,在此基礎上進行渠道的拓展,圍繞就業趨勢和人才質量進行平衡調整。如,在日常教學中要善於觀察學生的興趣點和隱性才能,根據其個體性格特質來進行就業指導和培養引導,儘可能地保持對學生顯性和隱性能力能、綜合實踐能力、個性化追求三方面的均衡培養。二是應當根據高校所在地域和當前社會整體就業趨勢,制定人才培養規格,以培養複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養爲目標,以就業崗位需求標準爲導向,全方位強化畢業生的自我管理、人際管理、任務管理、崗位管理能力和知識水平、專業水平、辦事效率等。

3.結束語

綜上,爲社會輸送集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複合型人才是各高校辦學的根本宗旨,對於就業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結合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市場供需情況,還要合理利用人才培養體系理論的輔助指導,通過全面發展和發揚大學生個性,促其學會並掌握如何將繼承和創新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結合、理論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做事和做人結合,以點燃學生就業激情,充分挖掘自身潛能,進而切實推動創造性的無限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敏.基於就業導向的高校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1).

[2]原成成.“實訓+科研+就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5,(8).

[3]孫雲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6,(2).

[4]李芳.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對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考[J].知識經濟,2015,(11).

[5]蘇文鵬.關於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與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有關問題的研究[J].商情,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