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會計案例教學的認識論文

會計專業是研究企業在一定的營業週期內如何確認收入和資產的學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對會計案例教學的認識論文,歡迎閱讀。

對會計案例教學的認識論文

【摘要】案例教學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學生對案例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本文主要討論了案例教學的特徵、理念與優勢以及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樹立的學習態度,以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會計、案例教學、

會計 本科專業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案例教學因符合會計本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因而在會計本科教學中受到歡迎。但是,如何加深對案例教學特點、理念和優勢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確地樹立案例教學的態度,則是近年來本科案例教學方面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案例教學的特徵、理念與優勢

(一)案例教學的特徵

案例是對一個真實情況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個組織中一個人或一些人(決策者)面臨的一項決策、挑戰、機會或問題。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習者設身處地地站在決策者的角度考慮他所面臨的決策問題。因此,案例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的特徵:

第一,案例必須是真實性。通過真實的故事描述,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現實與開放的環境中思考問題。好的教學案例能夠成功地把現實中的場景移入課堂,給學生和教師提供生動的研究對象。目前很多的案例並不是遵循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評 論文 章。經過簡化與抽象的練習(exercise)、問題(problem)、文章(article)、模擬(simulation)等這些材料不能被稱作案例,最多隻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 case)。

第二,案例中必須要有一個或一些決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選擇的,代表着決策問題的思考角度與切入點。通過對主人公面臨問題的思考,將學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讓學生實現角色的轉換,進入決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須解決一個綜合操作、綜合分析和綜合決策問題。培養學生應對機會和挑戰做出分析判斷和綜合選擇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學能夠在會計本科教學中得到認可,源自於人們對應用類本科專業的特性和案例教學基本理念的認同。會計本科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給學生一些基本理論、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級階段培養學生會計綜合操作、財務分析以及管理決策的綜合技能。這些技能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培養出來的,決不是通過概念推演和知識演繹所能解決的,必須通過實踐的操練親身體會出來。對教師與在校學生來說,案例教學顯然是最爲可行、最具效率的“社會實踐”。因爲與親自參加社會調查研究和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教學”相比,案例教學是最節約時間、成本最低的“社會實踐”。

(三)案例教學的優勢

案例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從“教”的方面來看,案例教學代表着一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爲,人的認知過程要經過兩次飛躍,即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教育 的功能在於將從實踐中 總結 出來的理論傳授給學員,再由學生將這些理論運用到具體的實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項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要經過“理論傳授——學員接受——運用實踐”三個過程。在理論傳播環節存在着教師個人對實踐與理論問題的認識侷限;在學生接受這個過程存在着語義理解和學生內省的偏差;在運用實踐環節,存在學生領會實踐、搜尋理論的時間成本與失誤成本。案例教學則不同,它強調的是從實踐到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理論和技能,在將來的工作實踐過程中,直接運用這些案例中掌握的綜合技能和專業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概念,大大提高了會計專業知識傳播與綜合技能培養的效率。

從“學”的角度來看,案例教學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傳統的學習模式強調將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記錄和記憶這些知識,在缺乏現實情景的情況下,很難將這些知識體會成爲一種技能,因而是一種授人以“魚”的教學模式。而案例教學則不同。首先,它是一種自主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爲主動的、參與式的學習;其次,它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通過情景開放,讓學生處在一個開放的、現實的 經濟 環境中進行學習,而不是建立在種種課堂假設與限制條件下的學習方式;再次它是一種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通過溝通、討論、交流,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啓發、相互學習;最後,它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方式,案例教學總是帶着某個決策問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探索這個決策問題的解決思路。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識與技能。通過案例學習,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與技能,而且學會了如何學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案例教學都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模式。在今天變化的管理時代,學會學習其實更加重要。

二、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樹立的學習態度與認識

爲了保證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取得有效的學習與討論效果,案例學習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組織實施。首先是個人準備(60-120min)。案例材料必須事前發給學員,學生收到材料後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認真閱讀材料。除了閱讀案例材料本身的內容之外,還要花一定的時間閱讀老師推薦的背景材料與文章,學生自己也應根據自己的理解查閱有關背景資料。其次是小組討論(15-30min)。小組討論的必要性在於保證幫助學員首先在小範圍內進行有效的交流,彼此瞭解對案例問題可能存在的共識與分歧,爲大組討論奠定基礎。最後是大組討論(60-120min)。在大組討論上,通過毛遂自薦、教師指定或同學推薦的方式,由一名同學在10-20分鐘的時間內說明案例,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指出實現公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接下來就進入大組討論的“狂轟爛炸”階段。其他學生可以就發言同學的觀點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對現實決策過程的模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認識,否則會影響到案例教學的最終效果。

第一,參與,而不是旁觀。案例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決策,培養學生的決策技能。學生接觸案例之後,必須自主充當案例中“ 會計 師”、“審計師”、“ 企業 家”、“銀行家”、“董事長”等的角色,設身處地地從自己扮演的角色出發,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而不能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來對待案例,這是案例教學所不容許的。唯有提出建設性意見,纔是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只有真正參與到 經濟 決策過程中,纔會把決策中每一分錢的利潤和損失都當作是自己的,這個時候才能調動真正的熱情去運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

第二,別指望“正確”答案。案例教學注重的是分析和決策技能的培養,而不是獲得案例本身的正確答案。正如管理實踐一樣,現實的分析和決策工作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案例同樣也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有時案例寫作者甚至有意識地在案例製作時把一些重要的資料或數據漏掉。對同樣一個財務指標和財務數據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判斷。重要的不是這些判斷的結果是否一致,而是這些判斷所基於的分析過程是否具有理論基礎和獨創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學習重視的是決策的思考過程。

第三,學會“思想共享”。現實的決策過程是在決策團隊之間思想共享、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達成的。案例教學的決策過程同樣也是遵循這一現實過程。善意與尊重是職業行爲的標誌。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在遵守各自的職業道德的過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應當公開而有禮貌地承認分歧、表達意見。即使彼此之間的意見大相徑庭,也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這至少意味着對同一問題會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會計數據往往都是綜合性的數據來源,一項收入的增加不僅是銷售部門的業績,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術、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業績。唯有學會思想共享,才能保證認識和判斷是建立在比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並非“拋棄”理論。會計教學案例來自於會計實踐素材,探討的是如何解決會計實踐的問題,但並不意味着案例學習可以拋棄基本的會計理論。案例學習之前,教師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講授或指定學生學習相關的會計理論知識。在案例學習過程中,通過提問檢查使學生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解決紛繁複雜的現實情況的能力。有時教師甚至會對一些基本原理性的東西提問,而這類問題又是最難的,要回答好它需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才行。

當然,案例教學也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在會計本科教學階段,如果能夠爲會計本科生量體裁衣地編寫適合於他們知識結構和能力需求的案例素材,其中不僅牽涉到案例編制的人力資源與財物資源的投入問題,還涉及到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案例編寫的技巧方面的問題,那麼,案例教學在會計本科教學中的運用,就既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是一項艱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