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精選歸納分享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精選歸納分享,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精選歸納分享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分享 篇1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勻變速直線運動是運動學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簡單的理想化的運動形式,學習本章的有關知識對於運動學將會有更深入地瞭解,難點在於速度、時間以及位移這三者物理量之間的關係。要熟練掌握有關的知識,靈活的加以運用。最後,本章末講學習一種有代表性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形式:自由落體運動。

考試的要求:

Ⅰ、對所學知識要知道其含義,並能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並直接運用,相當於課程標準中的“瞭解”和“認識”。

Ⅱ、能夠理解所學知識的確切含義以及和其他知識的聯繫,能夠解釋,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加以運用,相當於課程標準的“理解”,“應用”。

要求Ⅱ: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係,位移與時間的關係,位移與速度的關係,v-t圖的物理意義以及圖像上的有關信息。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分享 篇2

【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

從靜止出發,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運動模式,叫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是最典型的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初速度爲零,加速度爲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恆定的重力場。如不考慮大氣阻力,在該區域內的自由落體運動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非指向地心),加速度爲重力加速度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兩極上,自由落體運動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纔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這裏的h與x同樣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體中用h表示數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先驅者】

對自由落體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臘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提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物體本身的重量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則下落得越慢。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爲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也是世界物理學家。他於1564年誕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薩市,1642年1月8日去世,終年78歲。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事業,不僅爲我們留下了時鐘、望遠鏡和衆多的科學專著,而且還爲破除宗教迷信、科學偏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伽利略在1638年寫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指出: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論斷,一塊大石頭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塊小石頭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頭的下落速度爲8,小石頭的下落速度爲4,當我們把兩塊石頭拴在一起時,下落快的會被下落慢的拖着而減慢,下落慢的會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結果整個系統的下落速度應該小於8。但是兩塊石頭拴在一起,加起來比大石頭還要重,因此重物體比輕物體的下落速度要小。這樣,就從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假設,推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慢的結論。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斷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伽利略的假設推導法,對物理思維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曾在的比薩斜塔做了的自由落體試驗,讓兩個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球從塔頂同時下落,結果兩球同時落地,以實踐駁倒了亞里士多德的結論。但是後來經過歷史的嚴格考證,伽利略並沒有在比薩斜塔做實驗,人們卻還是把比薩斜塔當作對伽利略的紀念碑。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分享 篇3

認識運動

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中所處位置發生變化,這樣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運動的特性:普遍性,永恆性,多樣性

參考系

1.任何運動都是相對於某個參照物而言的,這個參照物稱爲參考系。

2.參考系的選取是自由的。

1)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必須選用同一參考系。

2)參照物不一定靜止,但被認爲是靜止的。

質點

1.在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如果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可以忽略是,把物體簡化爲一個點,認爲物體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稱爲質點。

2.質點條件:

1)物體中各點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物體做平動)

2)物體的大小(線度)<<它通過的距離

3.質點具有相對性,而不具有絕對性。

4.理想化模型:根據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複雜的問題得到簡化。(爲便於研究而建立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

第二節時間位移

時間與時刻

1.鐘錶指示的一個讀數對應着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爲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

△t=t2 t1

2.時間和時刻的單位都是秒,符號爲s,常見單位還有min,h。

3.通常以問題中的初始時刻爲零點。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體位置的變化,是標量。

2.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爲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學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稱爲標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爲矢量。

4.只有在質點做單向直線運動是,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兩者運算法則不同。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分享 篇4

考點1:從受力確定運動情況

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是F=ma,這個公式搭建起了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

我們可以通過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研究其合外力,在通過牛頓第二定律F=ma,求出物體的加速度,進而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

比如,求解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移大小,速度大小,等等。

考點2:從運動情況確定受力

同樣,我們也可以從運動學角度出發,通過題中的已知條件,結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知識及公式,求解出物體的加速度a,進而再通過受力分析,來求解出某個力的大小。

比如,我們已知斜面上某物體在運動,已知某些運動條件,來求解摩擦力的大小,進而求解滑動摩擦係數μ。

您可以結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目錄,來查看更多物理考點的解析。我們對考點的解析與教材目錄一致,更加的簡潔,也更加註重解題規律的分析與解題技巧的探究。

牛頓運動定律的基本解題步驟

(1)明確研究對象。可以以某一個物體爲對象,也可以以幾個物體組成的質點組爲對象。設每個質點的質量爲mi,對應的加速度爲ai,則有:F合=m1a1+m2a2+m3a3+……+mnan對此結論的證明:分別以質點組中的每個物體爲研究對象用牛頓第二定律:∑F1=m1a1,∑F2=m2a2,……∑Fn=mnan,將以上各式等號左、右分別相加,左邊所有力中,凡屬於系統內力的,總是成對出現並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爲零,所以最後得到的是該質點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合。

(2)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同時還應該分析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包括速度、加速度),並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圖旁邊畫出來。

(3)若研究對象在不共線的兩個力作用下做加速運動,一般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解題;若研究對象在不共線的三個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運動,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題(注意靈活選取座標軸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4)當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受力情況有變化時,必須分階段進行受力分析,分階段列方程求解。另外解題中要注意臨界條件的分析。凡是題目中出現“剛好”、“恰好”等字樣的,往往要利用臨界條件。所謂“臨界”,就是物體處於兩種不同的狀態之間,可以認爲它同時具有兩種狀態下的所有性質。在列方程時,要充分利用這種兩重性。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分享 篇5

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係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於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例如:第3s末、3s時、第4s初……均爲時刻;3s內、第3s、第2s至第3s內……均爲時間間隔。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與位移的關係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運動圖像的含義和應用

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理解圖象的含義:(1)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2)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瞭解圖象斜率的含義:(1)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