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走訪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必須要跳出紙上談兵的怪圈,不但要記,更要去做,對羣衆所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下面是下鄉走訪民情日記,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下鄉走訪民情日記一:

今天我到三組入戶走訪,感覺三組大部分都是新搬遷戶,一統計,僅去年就搬遷了18戶。原來三組的村民主要分佈在山上和山下,大約各佔一半,山上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村民們強烈要求搬遷。經村委會協調,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條件好的都遷下來住進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約還有七、八戶,我決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約二十多分鐘纔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裏三口人,低矮的三間土坯房,家裏很亂,滿院都是剛孵出的小雞。徐光朝的兒子徐斌對我們說,他們家三口本來都在外打工,因爲他母親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醫院住了幾個月,醫生說沒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纔回來。他母親現在病情雖然沒有惡化,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父親身體也不好,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棄打工回家照顧父母。爲了掙點錢,他到省農科院學習了蜈蚣養殖技術,在家裏養蜈蚣,但才起步,還沒有見收;同時又買回了一批雞苗,準備搞規模養殖。徐斌是我入戶走訪來在農戶家裏遇到的第一個年輕人,今年25歲,也是全村唯一一個搞特色養殖的,我很有感觸,年輕人就是不一樣,有文化,有思路,建設新農村就需要年輕人。我對他說,養蜈蚣風險很大,關鍵是技術,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及時請人解決,千萬不能讓蜈蚣生病。

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那麼農村發展的趨勢應該是集鎮化和村莊化,如何探討一種土地流轉機制和搬遷幫扶機制,把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集中遷移到公路沿線、集鎮周圍,讓他們遷得下、住得穩、能發展,應該是政府認真研究並切實解決的問題。

  下鄉走訪民情日記二:

10月11日星期五 天晴

今天是抽調我們工作組下鄉的第一天。因爲從今天起自己要到xx縣xx莊鄉的xx村,開展爲期兩年的蹲點下鄉。爲此,昨夜輾轉反側,到大半夜才強行入睡。

早晨起牀,探頭望望窗外灰濛濛的天空,心中有種難以名狀的感覺。爲什麼會這樣呢?我捫心自問。前兩天還爲自己有幸抽調下鄉,欣喜不已。因爲自從離開鄉鎮調入市縣機關整整十年來,每次抽調幹部下鄉駐村,自己從未選中。不是因爲個人工作能力不行,也不是自己不熟悉農村工作,而是自己承擔的工作職責相對重要,也算是單位的骨幹,所以自己總是在領導們的眼中“落選”。那時候,自己真的太羨慕那些能抽調下鄉的同事們了!說句心裏話,許多同志不喜歡下鄉駐村或害怕下鄉,而我偏偏喜歡,其原因不是害怕單位佈置安排的工作,而是自己從小出身農村,對農村有着太深太深的感情。參加工作後,自己分配到化隆縣最爲偏遠的卡力崗山區的阿什努鄉,工作了整整三年。三年來較爲艱苦的基層工作和生活,使我學到了許許多多在機關單位難以學到的東西,也和當地的村社幹部、羣衆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所有這些,也是我直到今天深愛農村、喜歡農村羣衆的緣由了。自從調到機關工作後,除節假日回老家農村住上三兩天,或跟隨單位領導下鄉到農村匆匆忙忙轉轉外,靜下心來深入農村學習、工作、生活的機會很少了。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愈加懷念對農村童年時的生活、少年時的上學、青年時的工作。這次,機會終於來了,單位選派我和四名領導及同事參加省、市統一組織開展的機關幹部入鄉駐村活動,常委會秦主任前兩日還親自囑託我們要在村內認真鍛鍊,紮實工作。昨夜,想起主任交待的話語,我在欣喜之餘暗自擔心不能完全勝任這項工作。因爲,我清楚地知道這次選派幹部入鄉駐村是貫徹中央八項規定、轉變工作作風的具體體現,絕不同於以往。如果自己在這次活動中不能做出點應有的成績,特別是不辦成一兩件羣衆看得見的實事,恐怕難以向組織、單位領導和當地羣衆交待。這也許就是今天早晨莫名憂心的原因吧!

十點多鐘到單位告別領導後,單位統一派車送我們去xx下鄉駐村、駐社區的三名幹部。兩名同事基本上沒在鄉村工作過,所以我們在路上商議今天大家統一行動,先到我下鄉的地方報道,然後我陪她們去報到。我們的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駛,進入了xx莊鄉政府。下車進入鄉政辦公樓,鄉黨委馬書記和鄉人大吳主席熱情地迎了出來。進入馬書記辦公室剛倒上茶水,xx村的馬書記也到了。鄉黨委、政府領導提前聽說市裏要選派幹部進駐xx村,但不知道詳情,所以我向他們簡單的說明了來意。黨委馬書記也向我介紹了村裏的基本情況。讓人感動的是,他們聽說我要從今天起帶行李住到xx村,他們說村上沒有村級活動室,非要我住鄉政府,而且要安排宿舍。經我幾番解釋,他們只好同意我的請求,決定讓我住在村委會馬主任家。熱心的馬書記還交代鄉駐村幹部謝永強和村支部馬書記安排好我的食宿,儘量照顧好我。

  下鄉走訪民情日記三:

10月16日星期三 天晴

入鄉駐村已到第三天了。今天我們按照鄉上的安排,去xx村下邊的陶家村觀摩學習秋季雙壟全膜覆蓋技術。因爲那裏有個種植老闆承包了千畝撂荒土地,準備在明年開春時種植馬鈴薯。正好這些天他在組織勞力開展秋季覆膜。和我們一同前往的還有鄉政府梅鄉長和縣新聞中心的小鐘記者。

走出鄉政府大門往縣城方向走了一公里多,車輛拐彎跨過米拉溝走上了一段崎嶇的山路。路面不寬,斜跨在陡峭的山坡上,坑坑窪窪十分難行,從車窗望右望去,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隨行的鐘記者嚇得的眼睛都不敢睜。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行駛,我們到達了洋芋老闆的“大本營”。其實那是個窯洞,因爲那是在土崖上挖出一個深坑,然後在上面搭些木棒,上面蓋些草和土,就成了簡易的房屋洞。我們下車時,窯洞門前支着一口大鍋,聽洋芋老闆說鍋裏是在煮洋芋。車輛無法繼續前行,我們稍稍休息後,跟隨洋芋劉老闆徒步向山上行走。山路曲曲彎彎,比較難走。不過政府梅鄉長似乎走慣了山路,走得很輕鬆。對於這點山路,我也很輕鬆,一直快步走在大家的前面。約莫走了40來分鐘,我們終於走到了山頂。向下望去,劉老闆所承包的大部分耕地已翻耕並進行了秋季覆膜,白茫茫的一片連一片,好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池塘。從山樑繼續前行一公里左右時,一大幫農民羣衆正在田裏用機械覆膜。我們來到田邊,和農民們一陣寒暄後,一個個都拿起鐵杴,和田裏的老農們一齊跟隨覆膜機開展覆膜。以前沒見過覆膜機,開展覆膜一直是用起壟機起壟,用手工覆膜。現在的覆膜機十分靈活,除在地頭需要對地膜壓土外,起壟、撒肥都是自動化。梅鄉長和我們駐村幫扶組工作人員一齊從老農門手中接過鐵杴,一前一後地跟在覆膜機後邊往鋪好的地膜上壓土。壓土的技術不難,每隔一米左右壓上一道土,害怕颳風後地膜被捲走。在和老鄉們說說笑笑的幹了20來分鐘後,沒有勞作習慣的我們似乎有點累了,一個個氣喘吁吁。隨行的記者不斷地抓拍我們勞作的照片,但是大家都似乎有點難爲情,也許是認爲有點做作吧。對於我個人而言,這點勞動真的算不了什麼。因爲我從小在家幫助家人下田勞動,這麼一點勞動真是小菜一碟。

道別田裏勞作的鄉親們後,我們下山。比起上山,下山較爲輕鬆。可是對我們隨行的小鐘記者來講,這一上一下的徒步行走已夠受了。到山下劉老闆的大本營時,門前大鍋裏的洋芋已香氣撲鼻。揭開鍋蓋,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洋芋綻的開了花。大家樂呵呵地大吃起來。味道真的很香,以前不怎麼愛吃煮洋芋的我,今天卻一連吃了三個。吃過洋芋,我們開始坐車返回。可能是累了,大家都不怎麼說話。望着窗外的大山,我在想近年來幹羣關係疏遠甚至惡化,與我們的廣大幹部不能很好地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有很大的關係。這次選派幹部開展的入鄉駐村活動如果能深入紮實地開展下去,將對改善幹羣關係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