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字詞解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爲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爲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着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翻譯: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閱讀答案

試題:

(1)這首詞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這樣寫有何表達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2)“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於景,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答案:

(1)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兩句構成“新”與“舊”的對比,下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構成“來”與“去”對比。表達作用:舊的亭臺和新的詞的對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悵情懷;“去”的是落花,“來”的是燕子,兩者對比,增加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發了詞人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嘆惜年華將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創作背景:無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爲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啓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啓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悅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 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 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爲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個人資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朝代:宋代

作者:張孝祥

同是瀛洲冊府仙。只今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

喚起封姨清晚景,更將荔子薦新圓。從今三夜看嬋娟。

鑑賞

首句故事源自唐太宗設文學館。唐太宗爲網羅人才,設置文學館,任命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名文官爲學士,輪流宿於館中,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典籍。又命閻立本畫像,褚亮 作贊,題名字爵裏,號“十八學士”。時人慕之,謂“登瀛洲”。詩文中常用“登瀛洲”或“瀛洲”比喻士人獲得殊榮,如入仙境。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之一,另二仙山名蓬萊、方丈。“冊”,冊封,特指皇帝的詔書。該詞起句便見不俗,將此日參加中秋宴會的十八人比作仙境之人。張孝祥《鷓鴣天·送陳倅正字攝峽州》亦有句:“人物流冊府仙。”

“結社”,組織團體。“結社多高客,登壇盡小詩。”(唐·許渾《送太昱禪師》詩)次句巧妙地將“結社”二字拆開,一作“聊結”,一作“社中蓮”,由此又將今朝宴會比之於晉慧遠集高僧名儒結白蓮社於廬山東林寺。廬山白蓮社數百人中,其間譽望尤着,爲當世推重者,號社中十八賢。晁補之於《白蓮社圖記》亦有記載。

第三句作爲上片結語,是說當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興,坐上十八客酒興更高。“胡笳”,國古代北方民族一種管樂器,傳說由漢張騫從西域傳入,漢魏鼓吹樂中常用之。蔡琰歸漢後,悲嘆自己命運多舛,寫下《胡笳十八拍》流傳於今。“按拍”,擊節,打拍子。今宵按拍賞音,不禁撫今思夕,感慨萬端,自是豪飲痛醉一場。

換頭用“封姨”對應時節,切合“十八”。“封姨”,古時神話傳說中的風神,亦稱“封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穀神子《博異志·崔玄微》)詩文中常作爲風的代稱。由於中秋季節猶有餘熱,詞人便在此時召喚風神送來涼爽,清滌晚暑,以助酒興。

接下一句說酒後更有品嚐,以切“十八”,並扣題中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鞏《荔枝錄》:“十八娘荔枝,色深紅而細長,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蘇轍《幹荔支》曰:“紅消白瘦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中秋不能不賞月,賞月當有瓜果供奉,該詞故有“荔子薦新圓”句。“新圓”,指中秋圓月。

荔子自然圓,中秋月更圓,新朋老友中秋團圓更是大快人心,於是全詞最後一句即景生情作結,說今宵賞月尚可再延長三夜至十八。“嬋娟”,。這是詞人的美好願望,亦可見詞人填詞用事的高強本領。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原文:

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

賞析:

此爲詠物詞。詞中借詠和風細雨中盛極一時、風情萬種的柳枝,塑造了雖青春年少、紅極一時而終歸要紅顏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達了詞人對於被侮辱、被損害的風塵女子的同情和關注,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藉助形象上的比擬與聯想,將物與人的命運渾然一體地交織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風流蘊藉、溫馨旖旎的春風楊柳象徵歌妓舞女年輕時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點明時令。“碧城”是叢叢柳樹的形象化比喻。此句從容自而又明快輕靈,給人以和煦的春風飄然而至的感覺,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疊碧的視覺印象,故雖平直敘起,卻有鮮明的形象感。次句“綠相迎”應上“到碧城”,不僅畫出了柳枝迎風飄拂、如有情相迎的動人意態,突出了和風的化煦作用,也傳出詞人面對春風楊柳萬千條的景象時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煙眠雨過清明”以概括之筆收結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煙輕靄中飄舞,暮春的霏霏絲雨中安眠,夢一般溫馨的環境中度過了清明三月天。過片巧妙地以眉和柳葉將物與人聯繫起來。美人對鏡梳妝,愛把雙眉畫成柳葉的形狀,歌樓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爲曲名。詞人巧妙地借柳葉眉、《柳枝》曲的流行來渲染柳枝的聲名。結句點明主題,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楊柳,實際上是說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黃時備受摧殘,寄託了詞人對她們的同情。總之,此詞借柳喻人,寄託了作者對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

作者: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4

原文:

浣溪沙·春情

宋代: 蘇軾

道字嬌訛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譯文:

道字嬌訛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

睡夢中柔聲細語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來到她的夢中? 假如不是跟他夢中歡會呀, 爲何見她早起時髮髻斜傾?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鞦韆上她象燕子身體輕盈, 紅窗內她睡得甜不聞鶯聲。那使人睏意濃濃的天氣呀, 已不知不覺地快要到清明。

註釋:

道字嬌訛(é)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huán)傾。

“道字”二句:意謂少女說話時咬字不準,還不應在閨房中做多情的春夢。 朝來句:謂低頭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yīng)。困人天氣近清明。

趁燕:追上飛燕。這句寫盪鞦韆。 睡重不聞鶯:睡得很濃連鶯啼聲也聽不見。因人天氣:指使人睏倦的暮春天氣。

賞析:

這首詞體現了作者對婉約詞的一個極好的開拓與創新。詞中以含蓄蘊藉、輕鬆幽默的語言,描寫一位富裕家庭懷春少女的天真活潑形象。整首詞新穎工巧,清綺細緻,雅麗自然,表現人物形象不僅能曲盡其形,且能曲盡其神,曲盡其理,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

上片寫少女朝慵初起的嬌態。首句寫少女夢囈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現少女懷春時特有的羞澀心理。接下來二句語含諧趣,故設疑雲:如此嬌小憨稚的姑娘是不會被那些兒女情事牽扯的吧,那爲什麼早晨遲遲不起雲鬟半偏呢?以上幾句將少女的春情寫得若有若無,巧妙地表現了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理特點。

詞的下片通過少女盪鞦韆和晝眠這兩個生活側面的描寫,寫她貪玩好睡的憨態。姑娘白天鞦韆上飛來蕩去,輕捷靈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來以後,她就一覺睡到紅日當窗,鶯啼戶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晝酣眠,是爲排遣煩憂,作者卻說是因爲快要到清明瞭,正是困人的季節。

這首詞傳神地描寫了少女春天的慵睏意態,寫出了少女懷春時玫瑰色的夢境。寫作上,它撮筆生新,不落陳套,始終圍繞少女春日貪睡這一側面,用饒有情致的筆調加以渲染,使一位懷春少女的神思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詞以上下問答的形式寫出,這種結構造成了一種意深筆曲的效果,而無一眼見底的單調淺薄之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浣溪沙閨情

繡面芙蓉一笑開。

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譯文:

1. 繡面:唐宋以前婦女面額及頰上均貼紋飾花樣。

2. 芙蓉:荷花,此處指很好看。

3. 飛:《歷代詩餘》作“偎” 寶鴨:指兩頰所貼鴉形圖案,可參敦煌壁畫供養人之婦女繪畫,或以爲指釵頭形狀爲鴨形的寶釵,釵,古代婦女頭上的飾物。

4. 香腮:美麗芳香的面頰。

5. 一面:整個臉上。

6. 風情:男女愛慕之情。

7. 韻:標緻。

8. 箋:紙,指信箋、詩箋。

註釋:

1. 繡面:唐宋以前婦女面額及頰上均貼紋飾花樣。

2. 芙蓉:荷花,此處指很好看。

3. 飛:《歷代詩餘》作“偎” 寶鴨:指兩頰所貼鴉形圖案,可參敦煌壁畫供養人之婦女繪畫,或以爲指釵頭形狀爲鴨形的寶釵,釵,古代婦女頭上的飾物。

4. 香腮:美麗芳香的面頰。

5. 一面:整個臉上。

6. 風情:男女愛慕之情。

7. 韻:標緻。

8. 箋:紙,指信箋、詩箋。

賞析:

這首言情小調通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的幾個側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蘊藏在心底的細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豔明麗;“斜飛寶鴨”是說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妝點;正如古人所說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於淑質”,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裏用得尤爲精巧。詩詞之妙,在於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爲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內心的喜悅與怕人發現自己祕密的悸慄。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爲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悅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爲風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於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隻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繫戀着的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着的`畫面:月光裏,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着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現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麼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麼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歎這首詞多麼質樸深刻、生氣盎然。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6

原文: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汛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着細雨,過着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註釋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山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汛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汛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汛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爲“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汛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7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着細雨,過着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爲“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爲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着“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採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於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並茂,富有音樂感。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爲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賞析】

古代高級士大夫的優雅的生活情趣跟現代人的生活相隔很遠,要十分真切地理解它恐怕是很困難的。不過,在古詩詞中我們對此尚能有所感受,雖然不必視之爲效仿的對象,卻可以從中體味到一種特殊的人生經驗。晏殊的《浣溪沙》詞便是一個恰好的例子。

晏殊的一生可以算是特別順達。他自幼就是有名的神童,14歲中進士,在仕途上不斷升遷,歷任要職,53歲時官居宰相(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晏殊不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而北宋前期政局也較爲平穩,於是他就成爲一位典型的“太平宰相”。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什麼突出的建樹,但在選賢任能方面很受人稱道,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宋祁等名臣均曾受到他的賞識。同時晏殊又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和富於才華的詞人,他的府第一度成爲高雅之士匯聚的文藝沙龍。對古代讀書人來說,這樣的人生經歷應該說是可以感到滿足了吧。

由於這種特殊的經歷和溫文爾雅的個性,晏殊的詩詞形成一種明顯的風格,就是在清淡雅緻的面貌下蘊涵着富麗之氣,溫潤圓融,雍容華貴。據記載,晏殊曾經譏刺有些人喜歡堆砌金玉錦繡字面以誇耀富貴,說那其實是“乞兒相”。他覺得自己所寫的像“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之類,才真正是富貴氣象(吳處厚《青箱雜記》)。這裏面的道理是可以體會的。

《浣溪沙》詞描寫的就是那種高級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形。“一曲新詞酒一杯”,是說在家中宴飲,聽歌女演唱。宋代高級士大夫家中多蓄養歌伎以供娛樂,晏殊也不例外。與常人不同之處,是他喜歡讓歌女唱他自己寫作的歌詞,自我欣賞。“去年天氣舊亭臺”,說這個春暮時分,天氣與去年相似,園中樓臺亭閣,也是往年景象。生活是如此安閒平靜,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然而,真的一切都沒有變化嗎?“夕陽西下幾時回?”又是一日將盡,太陽在黃昏中落下,儘管明天它還會從東方升起,但那不再是今天的太陽。時光不斷流逝,生命也隨着不斷流逝。

你如果明白“夕陽西下幾時回”是一個什麼樣的提問,也許會突然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晏殊要說的正是這樣一個古老的話題,只是曹操的詩句短促有力,所表達的情緒慷慨激昂,而晏殊的詞卻寫得委婉而平靜,他不願意顯示出激動和不安的心情。在這裏“去年天氣舊亭臺”一句意味深長,它並不像有些人解釋的那樣是對往昔的緬懷,而是借不變的景象寫出世界永不停息的變化,以永恆的尺度量出人生的有限。你想,一切猶如往日,可是往日到哪裏去了?

轉入下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晏殊深感自得而千古傳誦的名句。其美妙之處可以從好幾個層次來解析:從對偶技巧來說,兩個單句本身都是淺顯而接近口語的,並無特別雕琢之處,而形成對仗卻工整而精巧;從所表現的內涵來說,它既寫出了眼前的實景,又蘊含了耐人尋味的哲理。花總是要落去,時光的流逝無從阻止,生命必然走向衰殘,這是無可奈何的;但儘管美景不再,“繁華有憔悴”,也並不意味着這之後只剩下虛空和荒蕪,燕子依舊翩翩歸來,呢喃作語,給人以另一番欣慰。理性的作用使詞人不致一味沉溺在人世無常的空幻感中,而是同時也看到萬物常新,爲之欣然有喜。這種兼天然與工麗、寫實與暗喻於一體的對句,最能顯示漢語的魅力,十分難能可貴。

終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是一個沒有結束的動作,它把詞人愛惜歲華、流連光景的情愫以緩慢的節奏延展開來,形成悠長的餘韻。

在這首詞中,沒有描述任何特殊的事件,也沒有抒發任何令人激動的情感,它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閒愁”。這種“閒愁”和強烈的哀愁不同,它不是由實在的原因所引發,無關生理的痛苦,也不牽連重大的現實利害關係,而只是一種無端而來的惆悵的傷感,帶着輕柔而縹緲的氣質。但它往往升起於心靈的深處,和生命的根本缺憾相關聯,所以它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古典詩詞中的“閒愁”常常是很優美的,因爲它在述說生命的缺憾時,更多地關注着世界的美好,令人對他們在世間所得到的有限時光有更多的憐惜。

當然,“閒愁”也是優越的生活境遇和敏感的心靈的產物。性情粗莽的人只有大喜大悲,不能從美麗的事物中品味人生的憂鬱,而憂念飢寒的人首先要解脫現實的愁苦,哪裏“閒”得起來?

【晏殊的其他作品】

玉描喜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了亍縷。

天壓地角有時窮,只有相思無盡處。

清平樂

紅蔓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藏。

踏莎行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採桑子

紅英一樹春來早,獨佔菁時。

我有心期。把酒攀條惜絳蕤。

無端一夜狂風雨,暗落繁枝。

蝶怨鶯悲。滿眼春愁說向誰。

浣溪沙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氈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索禁菸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永遠山長處處同。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9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註釋 ①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

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爲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③夕陽: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

⑤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⑥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⑦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⑨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着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聽着一曲詩詞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

天邊西下的夕陽什麼時候才又轉回這裏?

花兒總要凋落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舊時的相識。

在瀰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爲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爲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啓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啓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悅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爲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爲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裏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爲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鷓鴣天

宋代:楊無咎

蕙性柔情忒可憐。盈盈真是女中仙。披圖一見春風面,攜手疑同玳瑁筵。

揮象管,擘蠻箋。等閒寫就碧雲篇。風流意態猶難畫,瀟灑襟懷怎許傳。

水調歌頭(壽樑多竹八十)

宋代:趙必{王象}

百歲人能幾,七十世間稀。何況先生八十,蔗境美如飴。好與七鬆處士,更與梅花君子,永結歲寒知。菊節先五日,滿酌紫霞卮。

美成詞,山谷字,老坡詩。三逕田園如昨,久矣賦歸辭。不是商山四皓,便是香山九老,紅頰白鬚眉。九十尚入相,綠竹頌猗猗。

南鄉子

宋代:呂勝己

斗笠棹扁舟。碧水灣頭放自流。盡日垂絲魚不上,優遊。更覺心鬆奈得愁。

行客語滄洲。笑道漁翁太拙休。萬事要求須有道,何由。教與敲針換曲鉤。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宋代 蘇軾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譯文

風壓着柳絮貼着水面紛飛,雨後初晴燕子在池沼邊銜泥築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沒有收到鴻雁傳來的書信,竹林間時時聽到鷓鴣悲啼。我的深情怕是隻有那落花知曉了。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分平仄兩體,雙調,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輕雲:本指輕薄飄浮的白雲。這裏比喻柳絮。貼水:緊挨近水面。

乍晴:雨後初晴。乍:初,剛。池館:池沼館閣。這裏主要指池沼。燕爭泥:燕子趁着天晴銜泥築巢。

沈郎:即沈約,字休文,南朝梁詩人。他在《與徐勉書》中說:“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意思是說因多病而腰圍消瘦。後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稱。不勝衣:形容消瘦無力,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勝,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灘之上。鴻雁信: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漢書·蘇武傳》: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於北海。昭帝即位,匈奴與漢和親,漢請求匈奴歸還蘇武。匈奴詐言蘇武已死。後漢派使者說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沼澤中。匈奴單于大驚,致歉漢使。

鷓鴣啼:鷓鴣鳥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遊子聽到鷓鴣的叫聲會感到湊涼。鷓鴣,禽名,善啼。

創作背景

這首《浣溪沙》約作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東坡迎春景而春情動,思念妻子,作此詞以懷念之。一說此詞是李璟的作品,見《李璟李煜詞補遺》。因明代所刊《類編草堂詩餘》署爲李璟所作,故《補遺》誤收。應據元刻本定爲東坡詞。

賞析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作者用輕快的筆觸三塗兩抹,就把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描繪出來。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豔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幾樣景物,感染力很強,呈現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氣息。在一個多雲轉晴的春日裏,作者徜徉於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雲(柳絮)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按理說,面對着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應該心情振奮、逸興遄飛了,但緊接着一句卻是“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約,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首句連用三個動詞“壓”、“貼”、“飛”,構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把時、空交互在一起寫:季節是春天(由燕爭泥可推知),天氣是初晴,地點在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於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爲陰鬱;這一喜、一憂、一揚、一抑,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詩意到此出現了巨大轉折,爲過渡到下片做好了準備。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用《漢書·蘇武傳》中典故,詩詞裏常用這個典故。鴻雁不捎個信來,而鷓鴣啼聲,更是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爲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無知;但由於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蘊的“韻外之致”(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就耐人尋味了。唐代皎然《詩式》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這句則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瞭;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於作者與落花的命運相似;三、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全詞僅上片開頭兩句寫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實後虛的手法。下片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在蘇軾筆下,不僅“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而且於情語中也往往見景物。這是一種很高妙的手法。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白雪清詞出坐間。

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

茱萸仔細更重看。

譯文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豔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願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重九:節日名,即重陽。舊韻:指前首《浣溪沙·菊節》詞所用韻字。

白雪:意即陽春白雪。本指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這裏比喻楊繪(元素)詞作的高雅。坐:同“座”。

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才器:才能與器識。

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軾均爲四川人,故稱異鄉。

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子細:仔細。

賞析: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瞭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3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

李清照〔宋代〕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兩鬢已經稀疏病後又添白髮了,臥在牀榻上看着殘月照在窗紗上。將豆蔻煎成沸騰的湯水,不用強打精神分茶而食。靠在枕上讀書是多麼閒適,門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註釋

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在唐五代時即將《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個字的結句,成爲“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攤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詞“菡萏香銷”之下片“細雨夢迴”兩句頗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稱。雙調四十八字,平韻。蕭蕭:這裏形容鬢髮華白稀疏的樣子。豆蔻:藥物名。熟水:當時的一種藥用飲料。陳元靚《事林廣記》別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盞滾湯在瓶器內,然後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白豆蔻殼揀淨,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極妙。每次用七個足矣。不可多用,多則香濁。”《百草正義》則說:“白豆蔻氣味皆極濃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澈冷洌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則先升後降,所以又能下氣分茶: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見,“分茶”是一種巧妙高雅的茶戲。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湯分別注入盞中飲食。書:《歷代詩餘》作“篇”字。醞藉:寬和有涵容。《漢書·薛廣德傳》:“廣德爲人,溫雅有醞藉。 ”木犀花:即桂花。

賞析

這首詞創作於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詞,主多寫她病後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詞中所述多爲尋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卻起扣人心絃之效。

“病起”,去明曾經長期臥牀不起,此刻已能下牀活動了。“蕭蕭”是樂發花白稀疏的樣子。詞中系相對病前而言,因爲大病,樂發白了許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去,樂發已經那樣,何必再去管它,還是料理今後罷。這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態度,行文也更簡潔。

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爲還沒有全好,又夜裏,作者做不了什麼事,只好休息,臥着看月。“臥看”,是因爲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時也去明作者心情閒散,漫不經心,兩字極爲傳神。“上”字去明此乃初升之月,則此殘月當爲下弦月,此時入夜還淺。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寫得極爲逼真。上句寫的是衰象,此句卻是樂事,表明作者確實不太以發白爲念了。“豆蔻”爲植物名,種子有香氣,可入藥,性辛溫,能去寒溼。“熟水”是宋人常用飲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沖茶而飲的一種方法,頗爲講究。“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涼,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爲飲,即含有以藥代茶之意。這又與首句呼應。人兒斜臥,缺月初上,消中飄散縷縷清香,一派閒靜氣氛。

下片寫白日消閒情事。觀書、散詩、賞景,確實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時光的最好辦法。“閒處好”一是去這樣看書只能閒暇無事才能如此;一是去閒時也只能看點閒書,看時也很隨便,消遣而已。對一個成天閒散家的人去來,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緻,卻也較平時別有一種情趣。俞平伯去這兩句“寫病後光景恰好。去月又去雨,總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詞選釋》)所見極是。末句將木犀擬人化,常得雋永有致。“木犀”即桂花,點出時間。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去花終日“向人”,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見出她終日都把它觀賞。“醞藉”,寫桂花溫雅清淡的風度。“醞藉”一詞,常用來形容學問淵深、胸懷寬博、待人寬厚的人中表率,如《舊唐書·權德輿傳》稱他“風流醞藉,爲縉紳羽儀”。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樣只以濃豔媚人,用“醞藉”形容,亦極得神。“醞藉”又可指含蓄香氣而言。

此詞格調輕快,心境怡然自得,與同時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情味深長。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一曲鸞簫別彩雲。

燕釵塵澀鏡華昏。

灞橋舞色褪藍裙。

湖上醉迷西子夢,江頭春斷倩離魂。

旋緘紅淚寄行人。

賞析:

“一曲”三句,上片述一位女子與郎君分別時的哀傷。“彩雲”,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詞有:“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句。這裏據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註》說:“彩雲,指小萍,系歌女也。”女主人公說:“自從郎君用悽哀的鸞簫聲吹了一曲離別曲與我告別。在柳絮飄舞的分別處,我對郎君說:‘當你走了之後,我將不再打扮自己,從此鈿釵上會因沾了灰塵而失去光澤;那銅鏡也會因爲不去拭拂而逐漸昏暗。’終於郎君離我而去,我久久地凝望着送郎遠去,以致身上飄滿了一身柳絮,將穿着的藍裙蓋得消褪了顏色,也還不忍離開這與郎君的分別處。”

“湖上”三句,下片寫女主人公盼郎忠於愛情,不生異心。此言“彩雲”姑娘,去信告誡郎君:“希望郎君在西子湖畔不要沉湎在酒色之中,以致使我這個在‘江頭’天天望郎歸的‘倩娘’因相思而‘離魂’(即逝世),從而折斷了你我倆的相思紅線。”“倩離魂”,用《太平廣記》中“倩女離魂”典故,並與上句“西子”映襯。又說:“隨信我將把思君的胭脂淚封上,希望羈旅在外的郎君見信後能更加鞏固我倆的愛情。”

此詞或是作者追憶杭妾之作。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溼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鬚。

古詩簡介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三日。該詞描繪了黃州冬日雨雪交加的風光,此詞爲該組詞其四,當時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着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翻譯/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裏雨雪交加,昔日大江裏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瀰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飢餓的肚子裏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溼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裏捻着鬍鬚吟詠詩句?

註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爲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於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爲其四。

半夜:夜裏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祕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後,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着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爲民解憂。《後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鬚:捻(niǎn),同“捻”。捻弄髭鬚。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鑑賞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此詞爲其四,作於元豐四年十二月三日,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着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