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賞析

浣溪沙原文、賞析1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古詩簡介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爲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啓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啓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爲人稱道。

翻譯/譯文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爲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爲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着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賞析/鑑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爲膾炙人口的篇章。全詞抒發了悼惜殘春之情,表達了時光易逝,難以追挽的傷感。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悅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爲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有些微微的傷感。於是詞人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的,妙在對仗工整。爲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裏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爲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原文、賞析2

原文: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註釋:

①碧紈(wàn):綠色薄綢。

②芳蘭:芳香的蘭花,這裏指婦女。

③流香漲膩:指女子梳洗時,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宮賦》:“棄脂水也”。

④這句指婦女們在髮髻上掛着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錄。

⑤再少:重又年輕。(該詞沒有“再少”句)

賞析: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覽》卷31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間有端午吃糉子、賽龍舟、吊屈原等風俗。

本篇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綵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

浣溪沙原文、賞析3

原文:

浣溪沙·秋情原文

波面銅花冷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鉤。月明池閣夜來秋。

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

詩詞賞析: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鵑》、 《浣紗溪》、《掩蕭齋》、《清和風》、 《換追風》、《最多宜》、《楊柳陌》、《試香羅》、《滿院春》、《廣寒枝》、《慶雙椿》、《醉木犀》、 《錦纏頭》、《霜菊黃》、《頻載酒》、《減字浣溪沙》。此調有平仄兩體,平韻見唐詞,仄韻始自李煜。《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過片多用對偶。

上片“波面”三句寫景。言園內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銅鏡上的花紋一樣。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陰冷沁人肌膚,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這面“銅鏡”。池邊聳立着的石筍在月光中倒影水中,這倒影與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邊手理絲鉤釣魚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樓閣顯得更加寂靜,秋夜的寒氣也就顯得更爲濃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興愁。言詞人見到燕兒南歸,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語,詞人聽來就象是在與他話別。此是燕歸,也是人歸也,所以觸景生情,陡生愁心。詞人又見池中紅荷枯萎,恰似春盡時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時不再來的悲哀。最後見西風掃落梧桐黃葉,更添一重愁心。此非葉愁,實是詞人愁老之將至,青春不再重現之愁也。下片全從詞人自身之愁而加諸外物:燕、花、葉,使之皆含愁情。

《海綃說詞》雲:“‘玉人垂釣理纖鉤’,是下句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纖鉤’是月,‘玉人’言風景之佳耳。‘月明池閣’,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憐殘照西風,半妝樓上’, 半妝謂殘照西風。西子西湖,比興常例,淺人不察,則謂覺翁晦耳。

浣溪沙原文、賞析4

原文: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汛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着細雨,過着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註釋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山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汛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汛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汛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爲“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汛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浣溪沙原文、賞析5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註釋

①漠漠:像輕清寒一樣的冷漠。清寒:陰天,有些冷。

②曉陰:早晨天陰着。無賴:詞人厭惡之語。窮秋:秋天走到了盡頭。

③淡煙流水:畫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遠。

④自在:自由自在。

⑤絲雨:細雨。

⑥寶簾:綴着珠寶的簾子。閒掛:很隨意地掛着。

翻譯

在春寒料峭的天氣裏獨自登上小樓,早上的天陰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內畫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飄飛的花瓣輕得好象夜裏的美夢,天空中飄灑的雨絲細得好象心中的憂愁。走回室內,隨意用小銀鉤把簾子掛起。

賞析

每一次春來,就是一次傷春的體驗。詞人之心,很早就發出了“爲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們的命運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嚐春愁。此詞抒寫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輕淡的色筆、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貼地寫出了環境氛圍,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變爲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滲透出來,表情深婉、幽緲。“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索漠輕寒中嫋嫋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輕輕的寂寞和百無聊賴的閒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詞作的境界。

詞的起調很輕,很淡,而於輕淡中帶着作者極爲纖細銳敏的一種心靈上的感受。漠漠輕寒,似霧如煙,以“漠漠”二字狀漫彌而上小樓的輕寒,一下子給春寒蕭索的清晨帶來寥廓冷落的氣氛。與“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意蘊相似,而情調之婉妙幽微過之。不說人愁,但云“漠漠輕寒上小樓”。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隨這薄薄春寒無聲無息地在人的心頭輕輕漾起?僅詞的首句,就爲全詞烘托出一個色調悽清的'景。緊接着加上“曉陰無賴似窮秋”,在悽清的背景上塗抹一層暗淡的色彩。無賴,令人討厭,無可奈何的憎語。時屆暮春,卻感到竟像深秋那樣的寒冷,原來這是一個春陰的早晨。春陰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悶無聊。然而詞人不說心情之無聊,卻咒曉陰之無賴,進一層渲染了氣氛之寂寞淒寒。主人公也許剛剛從夢中醒來,睡眼惺忪,室內畫屏閒展:淡淡的煙靄,輕輕的流水。在周圍陰氛的罩籠下,幽迷淡遠。凝神恍惚中,他彷彿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畫景之中,又彷彿還依回於渺茫、流動的夢境之中。這種主觀幻覺,正是由於幽迷寧靜的氛圍與主人公此時此刻心境的渾然一體所致。是情與景融、意與境渾的佳句。

下片開始轉入對春愁的正面描寫。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視線移向了窗外:飛花嫋嫋,飄忽不定,迷離惝恍;細雨如絲,迷迷濛濛,迷漫無際。見飛花之飄緲,不禁憶起殘夢之無憑,心中頓時悠起的是細雨濛濛般茫無邊際的愁緒。作者在這裏用了兩個奇特的比喻:“飛花”之“輕”似“夢”、“絲雨”之“細”如“愁”。之爲奇特,不僅於其喻體和喻指的恰當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情感喻具體的物象,是飛花似夢,是細雨如愁。本寫春夢之無憑與愁緒之無際,卻透過窗戶攝景着筆於遠處的飛花細雨,將情感距離故意推遠,越發感生出一種飄緲朦朧、不即不離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雖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無咎語)的佳例。詞人將“夢”與“愁”這種抽象的情感編織在“飛花”、“絲雨”交織的自然畫面之中。這種現象,約翰·魯斯金稱爲“感情誤置”,而這在中國詩詞中則爲司空見慣。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詩人們心中存有一種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設想自然也帶着這份感情。“以我觀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飛花”,無情無思,格外惹人惱恨,而反襯夢之有情有思。絲絲細雨,已足生愁,更況其無止無歇總是下個不停呢!體味這無邊的飛花細雨,彷彿我們也感受到了那輕輕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最後,詞以“寶簾閒掛小銀鉤”作結,尤覺搖曳多姿。細推詞脈,此句應爲過片之倒裝句。沉迷於一時之幻境,不經意中瞥向已經掛起的窗簾外面,飛花絲雨映入眼簾,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結構藝術上,詞人作如是倒裝,使得詞之上、下片對稱工整,顯得精巧別緻,極富迴環變化的結構之美。同時,也進一步喚醒全篇,使簾外的種種愁境,簾內的愁人更爲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現。《續編草堂詩餘》曰:“後疊精研,奪南唐席。”正是對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評贊。句中“閒”字,本是形容物態,而讀者返觀全篇,知此正是全詞感情基調──百無聊賴的情感意緒。作爲紅線貫串打通全詞,一氣運轉,跌宕昭彰。張炎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詞源》卷下)試觀此作,誰謂不然?

此詞以柔婉曲折之筆,寫一種淡淡的閒愁。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一份閒愁。不知何時何處,它即從你心底無端地升起,說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難耐。詞人們又總是能更敏銳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並流諸筆底。而此時,又必然會滲透進他們對時世人生的獨特感受。馮延巳的《鵲踏枝》寫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這般閒情,卻也包蘊着一種由時代氛圍所釀成的說不清、排不開的愁緒。“古之傷心人也”的秦觀,年少喪父,仕途抑塞,於新舊黨迭爲消長之際,一再受到排抑,滿腹滿腔人生的遭際感慨,泛化爲一種悽怨感傷的心境意緒而瀰漫於詞作之中,呈現出含蓄蘊藉、窈深幽約之美。此詞曲折傳情而悽清婉美,《詞則大雅集》卷二稱“宛轉幽怨,溫韋嫡派”。作爲婉約派詞人,他正是遠祖溫韋,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長爲一體,成其細膩含蓄而又悽怨感傷之風格,吟唱出較“花間”、“尊前”更爲綢繆悽婉的角聲,別具一番魅力。

浣溪沙原文、賞析6

浣溪沙·上巳原文:軟翠冠兒簇海棠,砑羅衫子繡丁香。閒來水上踏青陽。

風暖有人能作伴,日長無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詩詞賞析:

農曆三月三日爲古上巳節,是時傾城於郊外水邊洗濯,祓除不祥。《論語》謂:“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晉時曲水流觴,至唐賜宴曲江,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詞所寫,正是這一古老風俗沿襲至明代的情況。全詞情景交融,自然流暢。

浣溪沙原文、賞析7

原文:

獨立寒階望月華,露濃香泛小庭花,繡屏愁背一燈斜。

雲雨自從分散後,人間無路到仙家,但憑魂夢訪天涯。

詩詞賞析:

首春夜懷人的小詞,抒寫了作者對心上人的深切懷念與刻骨相思。月明之夜,花香四溢,獨立寒階,睹景思人。詞的上片着重寫景,下片着重抒情。當初一別,人間既難再見,便只有在夢中尋訪,以慰相思。這首詞委婉含蓄,情味深長而又真摯感人。

浣溪沙原文、賞析8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着。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爲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着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爲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爲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爲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爲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爲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溪沙原文、賞析9

浣溪沙·閨情 宋朝

李清照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浣溪沙·閨情》譯文

貼花如繡的臉龐莞爾一笑,就像盛開的荷花。頭上斜插的鴨形髮飾就像真的要飛一樣,襯托的臉頰更加美麗、更加生動。眼波流轉,一下就讓人猜到應是在思念着誰。

一臉的溫情飽含着深韻,只能用這半張素箋把幽怨和思戀寄給心上人。月上闌干,花的影子不斷移動,正是情人約會重聚的好時光。

《浣溪沙·閨情》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爲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亦作《浣溪紗》。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曲調輕鬆明快,是宋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牌名。

繡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處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開了。

飛:《歷代詩餘》作“偎”。寶鴨:鴨形髮式,或指釵頭形狀爲鴨形的寶釵。香腮:唐代溫庭筠有“鬢雲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個臉上。

風情:男女愛慕之情。

韻:味道。

半箋嬌恨:半紙怨艾之辭。箋,紙,指信箋、詩箋。

幽懷:猶幽情,指隱祕的感情。

月移花影:這裏指約會的時間,即月斜之際。宋王安石《春夜》:“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浣溪沙·閨情》鑑賞

此詞寫一位風韻秀徹的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又寫信相約其再會的析景。上闋主要描寫女主人公的美麗的妝飾和容貌,下闋則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爲及心理活動。詞中”用了比擬、襯托、細節描寫、側面描寫等方法,語言活潑自然,格調明朗時快。

李清照的詞作大概可分爲兩個時期——前期和後期,即北宋之末與南宋之初兩個階段。前者以閨怨相思爲主,後者則多表現出消”絕望的析緒來。但這首詞與這兩種風格都顯然不同,應該屬於詞人最早一批描寫純真愛析的詞作。當時的詞人尚處在少女年紀,對美好的愛析充滿嚮往,落到筆端,也豐富地體現了女性細膩的心思。

“繡面芙人”與下面的“斜飛寶鴨”對舉,應也指裝飾物。當時的婦女多有向臉上貼繡畫的習慣,其內容以花鳥爲多,此處即是說面上繪有芙人。芙人一笑而開,變靜爲動,看似頗爲無理,實則更顯有析。本來芙人帖飾是靜止的,但因爲少女一笑,紅顏暈開,落到人眼裏彷彿連芙人花也迎風而綻,倍添精神。這種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詩裏最有體現,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山中》)等。發展到李清照手裏,添上一層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種似真實幻、難以言說的美妙意境。再則,“秀面”“芙人”“笑”“開”兩兩相對,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人之開”有力地襯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開”之一字,既指芙人花開,少女顏開,又可暗指少女的析竇初開,爲全詞統帥。

“斜飛寶鴨襯香腮”,承接上句,繼續寫少女的美貌。她又貼花飾,又戴寶鴨,正是一個着意打扮的初戀少女。“眼波才動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麼呢?顯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時上了一個人,可能有時想起,越想越高興,表析不對,被人注意到了。於是她心裏打起鼓來:“不會被別人發現了吧?他會怎麼想?天啦,多羞人呀!”這種手法也見於唐詩,皇甫鬆《”蓮子》中就有“遙被人知半日羞”。其實,別人也許並沒有注意到她的異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過在她看來,這卻很可能,特別是很難爲析,這種狐疑更給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顯生動。

“一面風析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把上下兩闕的因果銜接和少女此時的心理展示了出來。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雖作定語,但關聯詞的意味還保留着,給人以一種“雖然一面……,但是半箋……”的感覺,這不得不說又是女性思維之巧。後半句什麼意思呢?箋即是書信,顯然是久不見面,才以書信傳達愛意,嬌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種小析愫,小埋怨(大家懂得……)。連起來是說,雖然我這麼喜時你,但你總也不來看我,只好以書寄懷。信上寫的是什麼呢?

“月移花影約重來”這一句是說明月上移,花影搖動,到那時我們來幽會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會的寶地,女主人公此語表現了其對未來的期待。

綜合全詞來看,詞人出色地發揮了女性思維的長處,在氛圍、比擬、畫面以及細節的捕捉上,都表現出了出色的藝術天分。詞中的女主人公,由於身處青春愛析之中,析緒難免波動,其性格也頗富變化。她倩然一笑,美麗活潑;眼波流轉,細膩羞澀;凝視花月,苦苦思戀;寫信抒懷,大膽追求。這些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動時複雜的心理。在封建家長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膽的,也是美好的。這正寄寓了詞人對美好愛析的嚮往與追求。

《浣溪沙·閨情》鑑賞二

這首言情小調通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的幾個側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蘊藏在心底的細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豔明麗;“斜飛寶鴨”是說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妝點;正如古人所說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於淑質”,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裏用得尤爲精巧。詩詞之妙,在於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爲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內心的喜悅與怕人發現自己祕密的悸慄。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爲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悅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爲風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於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隻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繫戀着的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着的畫面:月光裏,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着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現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麼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麼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歎這首詞多麼質樸深刻、生氣盎然。

《浣溪沙·閨情》創作背景

李清照的詞作大概可分爲兩個時期——前期及後期,即北宋之末與南宋之初兩階段。前者以閒情逸趣,兒女情長爲主。後者則表現出懷家思國,愁緒難解的情懷。這首應是作者最早期的作品。當時的詞人尚處在少女年紀,對美好的愛情充滿嚮往。

浣溪沙原文、賞析10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閒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翻譯/譯文

春天,街巷裏的桃花灼灼開放。剛剛換上輕薄涼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那吹面的軟風、樹梢上升起和暖的嫋嫋輕煙,令人感到心情舒朗。在屋檐下,啁啾飛過的燕子銜泥築起了小巢。然而,她卻走不出這深深庭院,湘簾低垂,朱戶長閉,迴廊曲折幽深。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後就再也看不到了。

註釋

①夭桃:以豔麗的桃花起興作比,讚美新娘年輕美貌。絳(jiàng)英:紅花。

②湘簾:用湘妃竹做的簾子。

③曲房:內室,密室。朱戶:泛指硃紅色大門。扃(jiōng):關閉。

賞析/鑑賞

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絳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種緋紅色的情懷。顯然,這春巷桃花吐蕊綻放,在自幼飽讀詩書的朱淑真眼裏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幅熱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聯想。換上春衣的她灑浴在春光裏,看到屋檐下的雙雙春燕正銜泥築巢,心頭也悄然萌動着這樣一種美妙的意蘊:這樣的季節裏,連燕子都成雙成對建起了新家。那麼她的未來呢?想到這裏,她不禁惆悵起來。眼中的景象也忽然變得幽寂而沉悶。湘簾閒不卷,朱戶悶長扃,讓她心頭剛剛燃起的激情與幻想驟然遭遇到冰冷的現實:外面的世界奼紫嫣紅,她的世界卻只有眼前這份孤寂與落寞。

浣溪沙原文、賞析11

原文:

父老爭言雨水勻。

眉頭不似去年顰。

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頭新。

譯文

村子裏的父老們都爭先恐後地對我說,今年風調雨順,一定會有一個好收成,他們不會再像去年那樣緊鎖眉頭地發愁了,也不會再愁無米下鍋,而讓甑子積滿着灰塵。

樹枝上的鳥兒歡快地啼叫着,像是在勸我多喝幾杯,桃樹的嫩枝上已經綻出嬌豔的花朵,十分逗人喜愛。梨花開滿樹,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給它新添了一頭白髮。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這首詞是平韻,四十二字。

勻:這裏指雨量適時適度。

顰(pín):皺眉。

殷勤:態度熱切。謝:告別。卻:語助詞,用在動詞之後。甑(zèng):瓦制炊具,可以用於蒸飯。“甑中塵”謂無米下炊,甑中積滿塵土。暗示的是去年歉收。

撩(líao):引逗,挑弄,招惹。

小桃:即桃樹。

無賴:頑皮,淘氣。

白頭新:白色的新花。《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梨花色白,故以“白頭”喻之。

賞析: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他以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爲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他卻於中年蒙受讒劾。慶元六年(1200),在瓢泉邊,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得辛棄疾深爲感動,靈感翻飛,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原文、賞析12

《浣溪沙》

小院閒窗春己深,

重簾未卷影沈沈,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

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爲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爲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註釋】:

閒窗:原作“間窗”蓋“閒”之誤。帶護闌的窗子。閒,闌也。閒窗,一般用作幽閒之意。

沉沉:指閨房幽暗,影子濃重。

理瑤琴:理,調理定調,一般指代彈琴。瑤琴:玉爲飾,美的琴。

遠岫:遠山。

薄暮:傍晚,黃昏。

細風:微風。

輕陰:暗淡的輕去。

【賞析】:

此詞當屬李清照前其作品。作者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含蓄蘊藉的筆致,寫出女主人傷春懷人的悒悵情懷。傷春、懷人,相輔相承。“崔”、“弄”兩詞琢煉得妙。“弄”字寫出一幅風雨戲雲,陰雲飄卷的動畫面,表現了女主人孜然獨處的悽寂心境。

浣溪沙原文、賞析13

浣溪沙·紅橋原文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註釋

紅橋:在江蘇揚州,明末建成。橋上朱欄數丈,周圍荷香柳色,爲揚州一景。

一帶:形容水狀似帶。

雷塘:在揚州城外,隋煬帝葬處。

迷樓:隋煬帝在揚州所築宮室,千門萬戶,曲折幽邃,人入之迷而不能出,因稱之迷宮。

註釋

紅橋:在江蘇揚州,明末建成。橋上朱欄數丈,周圍荷香柳色,爲揚州一景。

一帶:形容水狀似帶。

雷塘:在揚州城外,隋煬帝葬處。

迷樓:隋煬帝在揚州所築宮室,千門萬戶,曲折幽邃,人入之迷而不能出,因稱之迷宮。

賞析

作者任揚州推官時,曾與友人修禊紅橋,經常泛舟載酒於橋下。此詞除欣賞紅橋美景外,還寄託懷古傷今之情。詞中懷古之情寓於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妙筆感人。

浣溪沙原文、賞析14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鑑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爲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爲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啓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啓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晏殊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悅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爲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晏殊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晏殊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晏殊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晏殊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爲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晏殊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晏殊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裏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爲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

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代: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賞析

該詞是宴會上即興之作。下片首兩句雖然仍是念遠傷春,但氣度較大,從放眼河山到風雨惜別,引出眼前人,並與上片別宴離歌前後呼應。

詞中所寫的並非一時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晏殊人生觀的一個側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慨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難以逾越,慨嘆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在山河風雨中寄寓着對人生哲理的探索。晏殊幡然感悟,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來,語甚警煉。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緊接“等閒”句,加厚一筆。詞中所寫的,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而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等閒”二字,殊不等閒,具見晏殊之深於情。在短暫的人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佔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晏殊唯有強自寬解:“ 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無益的,不如對酒當歌, 自遣情懷吧。這句寫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上片起調不做任何鋪墊,直言年華有限,稍縱即逝,以精煉的語言表達富有深度的哲理,讓人不覺爲之一振。緊接着,晏殊將離別看成是平常事,可見人的一生離別之多,因而“易銷魂”,但晏殊轉而又寫“酒筵歌席莫辭頻”,表達人生短暫,莫爲離別傷神,應當及時行樂的思想。

過片二語,氣象宏闊,意境莽蒼,以健筆寫閒情,兼有剛柔之美。兩句是設想之辭。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語本李嶠《汾陰行》:“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晏殊不欲刻意去傷春傷別,故要想辦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如憐取眼前人。”意謂去參加酒筵歌席,好好愛憐眼前的歌女。作爲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於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憐取眼前人”,也只是爲了眼前的歡娛而已,這是晏殊對待生活的一貫態度。

下片抒情。起首兩句爲空想之辭:到了登臨之時,放眼望去盡是大好河山,不禁徒然思念起遠方的友人;等到風雨吹落繁華之際,才發現春天易逝,不禁更生傷春愁情。這兩句詞意境開闊、遼遠,表現出晏殊對時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復得的感慨。結句中,晏殊以“不如”一詞轉折,再次表達了自己及時享樂的思想:與其徒勞地思念遠方的親友,因風雨搖落的花朵而傷懷,不如實際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誼。這也是晏殊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這首詞又是《珠玉詞》中的別調。大晏的詞作,用語明淨,下字修潔,表現出閒雅蘊藉的風格;而在本詞中,晏殊卻一變故常,取景甚大,筆力極重,格調遒上。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種溫婉的氣象,使詞意不顯得淒厲哀傷。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

宋代: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面勝荷花。

鬢嚲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賞析

這首《浣溪沙》描繪的是一幅濃豔有餘的仕女午睡圖,寫夏日黃昏麗人晝夢方醒、晚妝初罷、酒臉微醺的情狀。全詞婉轉有致,猶如一幅別具韻味、濃墨重彩的油畫。

上片首句寫室內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瑩潔的寒冰,碗邊凝聚的水珠若露華欲滴。古時富貴人家,嚴冬時把冰塊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氣。一“寒”字正反襯出室中的熱。接着,晏殊筆觸寫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輕薄的紗衣,芬芳潔白的肌體;晚來濃妝的嬌面,勝似豐豔的荷花,猶如一幅美人油畫,將仕女的美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二、三句設喻。用意用語均似“花間”派。“粉融”,意謂脂粉與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狀,不點出“汗”字,正是晏殊高明之處。“香雪”借喻女子肌膚的芳潔,雖亦古詩詞中常用之語,但在本詞中卻有特殊的意義,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涼之意。以“玉”、“冰”、“粉”、“雪”之白,襯托“妝面”之紅,寫夏日黃昏女子妝罷的情景,真如一幅優美的彩照。過片寫她那下垂的鬢髮,已靠近眉間額上的月形妝飾;微紅的酒暈,又如紅霞飛上臉邊。

下片一、二兩句寫女子微醉的情態,豔而不俗,細而不纖。古時女子的面飾,有以黃粉塗額成圓形爲月,因位置在兩眉之間,故詞稱“眉際月”。李商隱《蝶》詩之三“八字宮眉捧額黃”,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絕妙。不獨刻畫之工,且見晏殊欣賞之情。“月”與“霞”,語意雙關,既是隱喻女子的眉和臉,也是黃昏時的實景。可以想象這位美豔的姑娘,晚妝初過,穿着件單薄的紗衣,盈盈佇立,獨倚暮霞,悄迎新月。末句“一場春夢日西斜”,方始點明,原來上邊五句所寫的,都是晝眠夢醒後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妝。“春夢”,謂剛纔好夢的短暫。慵困無聊,閒愁閒恨,全詞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裝,“日西斜”三字,與上片“晚來”接應。

此詞純用白描的手法敘述,選取了閨房中的一個情景,將美人的舉止、姿容、睡態和醒時模樣刻畫得極爲生動逼真,極具生活氣息,讓人可知可感。詞格濃豔,頗見“花間”遺風。

 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

宋代: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賞析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記載:“晏元獻公雖起田裏,而文章富貴,出於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雲:‘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楊柳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緻也無?’”這段話頗能道出晏殊富貴詞的獨特風格。這首詞前五句描寫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跡,細節刻畫,取其精神密契,不在於錦繡字面的堆砌,而在於色澤與氣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環境寫得博大高華,充滿富貴氣象。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既不是傷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羈旅思鄉遊子的離愁,更不是感時憫亂的深愁,而是富貴者嘆息時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難留的淡淡閒愁。

劈頭“小閣重簾有燕過”點出環境與時令。此句看似平淡,實乃傳神一筆,有破空而來之勢。這匆匆一過的穿簾燕子,莫非是遠方使者,給簾內入傳遞了春將歸去的消息。像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層層波瀾。一下子打破了小閣周圍寧靜的空氣,起着溝通重簾內外的作用。閣中人目隨燕影,看到“晚花紅片落庭莎”。原來時已暮春,庭院滿地落紅。“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謝,形容落花的時間,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節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跡,滿庭莎草已是一派濃綠。“紅片”與“庭莎”,綠肥紅瘦,相映成趣。“曲欄幹影入涼波”,庭院中池邊的曲曲欄干,倒影於池塘碧波之中。“涼波”的“涼”既是時已入暮,池水生涼的真實寫照,又是個中人此時此地心境淒涼的折光反射。

以上三句寫的是簾外景物,從視覺所及落筆。“重簾”、“過燕”、“晚花”、“庭莎”、“曲欄”、“涼波”諸意象所組成的畫面,其色澤或明或暗,或濃或淡,或動或靜,使整個庭院呈現出一片悽清冷落。雖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處境、心曲,已躍然紙上了。片兩句由簾外轉入簾內,從聽覺着墨,寫閣中人的感受。“一霎”、“幾回”乃互文。雖說是“好風”、“疏雨”,小閣裏的人卻聽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見環境是何等的靜,人是多麼孤獨。

上句“翠”、“生”二字,一爲冷色,一爲動態,這種化虛爲實的描寫,把周圍的景物寫活了,給人以質感。好風入檻,翠幕生寒,孤身獨處,情何以堪。下句“圓荷”即荷葉。疏雨滴在嫩綠的荷葉上,聲音本是極細極微,但偏偏閣中人卻聽得清清楚楚。簾外之悽清冷落如彼,簾內之空虛寂靜如此,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況又值“酒醒人散”之後。末句以情語作結,總束全詞,興起感情波瀾,似神龍掉尾,極有跌宕之致。

結句抒發的亦是富貴閒愁。前人評晏殊詞圓融平靜,多富貴氣象。晏殊自雲:“餘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悅其氣象。”此詞可見一斑。

浣溪沙原文、賞析15

浣溪沙

作者: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蘇軾注音:

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蘇軾翻譯: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浣溪沙蘇軾字詞解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布穀鳥。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浣溪沙蘇軾賞析:

東坡爲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裏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着人生的情懷。

環境啓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浣溪沙簡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蘇軾的《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辛棄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