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學生讀後感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學生讀後感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桃花源記中學生讀後感筆記

桃花源記中學生讀後感筆記1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爲何呢?經過反覆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歡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裏,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爲。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爲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爲上。躲到那裏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夢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爲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夢想的衝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我的夢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中學生讀後感筆記2

讀了《桃花源記》,我感覺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諧、熱情、幸福。在作者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戰亂頻繁的時代,這樣的桃花源是當時所有人的嚮往。如今,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裏,時代變了,人們心中的桃花源也就變了。

我常常想,有沒有一個清靜安閒的地方,能擁抱自然的地方。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了——

如今,雖然沒有了戰爭的硝煙,但卻有了汽車的尾氣,工廠的黑煙,許多難聞的氣味混在空氣中,城市也就籠罩在其中。我想,深山老林裏應當沒有這些吧!城市中,少不了喧鬧,汽車聲、早市叫賣聲,混亂地板結在一齊。

我想啊——躲在一座山上,有河水,有瀑布,上有藍天白雲,下有芳草鮮花的'山,有千百棵樹,有千百隻鳥。早上起牀能聽到一羣鳥兒的叫聲,河水淌過的聲音。雖然這些聲音有點雜,但比起城市機械的喧鬧聲好聽多了,天然的聲音,天籟之音吧?有什麼能勝過自然?

腳下是綠草,有綠色香氣的草,襲向人心。能讓人感到自然的美妙,再好可是。山腰上,雲層繚繞。山尖上看四方,層巒疊嶂。

這般“良辰美景”沒有人能拒絕吧?如果生活能夠無憂無慮的話,我心中的桃花源便是真正的仙境。

幻想啊終究是幻想,天下那有這樣的好事?這樣的世界只能和一顆嚮往“更完美”的心同在,這樣的桃花源——在心中。

桃花源記中學生讀後感筆記3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作者陶淵明用了320個字,就爲人們講述了一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篇文章具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而他不回到而一向走下去。還有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株雜樹,漁人進入裏面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見他十分驚訝。經過一番詢問漁人才明白那裏是一些在秦國時爲了逃避戰亂而隱居在那裏。漁人在桃花源的人們熱情招待後離開時桃花源的人請他保守這個祕密。漁人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回去的路上漁人在每一個地方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他卻違背諾言把這事告訴太守。可是當他們去尋找桃花源的時候卻迷路了。南郡城的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明白這件事後便去尋找桃花源。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尋找桃花源。

陶淵明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辭官隱居農村十餘年。他和劉子驥一樣嚮往着那種與世無爭、和諧和美麗的生活。桃花源同時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淵明應對黑暗的社會,他只能選擇隱居耕作,不問世事,最終在貧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嗎?雖然一個人的本事有限,無法改變事實,但畢竟要努力。魯迅以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着死亡。”陶淵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嗎?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了,我們要勇敢地應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努力的去克服身邊的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