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書筆記(精選4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讀書筆記(精選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讀書筆記(精選4篇)

桃花源記讀書筆記1

《桃花源記》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爲《桃花源詩》寫的一篇序。虛擬了一個和平恬靜,人人勞動,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千百年來,《桃花源記》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位漁人無意中闖入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故事情節完整,構思奇巧,引人入勝。語言樸素簡煉,形象生動。真不愧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是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爲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把漁人的背景交代得十分肯定,世人感覺似乎真有其事。一下子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的心現實世界一步步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反之,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或是用夢境道出作者的心聲。這樣,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

作者用兩大段描繪了漁人在桃源裏的所見所聞。給人咱縣裏一幅理想的畫卷。環境優美,土地肥沃,這讓人們過得富足美滿,這樣也就順理寫出了桃源人的熱情好客,絕非野蠻落後的名族。這本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最後卻來個“不足爲外人道也”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漁人返尋所志,竟迷不得路。這又使讀者心中再起波瀾,末尾用南陽劉子驥規往卻未果來結束,使讀者意猶未盡,使後人對此產生了無限暢想。這就是此文的魅力所在。

有些人認爲作品表現了一定的侷限性。說作者雖發現並提出了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卻沒有也不可能設計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只能描繪出如此的“絕境”來作爲寄託;最後以“不復得路”就表現了作者思想的含糊。試想一下,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讓後人們感概頗深,有多少仁人志士不也是爲這桃源般的社會而努力奮鬥嗎。這是這篇文章道出了人們的心聲,誰不愛和平社會?我們不也是爲了一個和平的大家園而不懈努力嗎?桃源夢,不僅僅是當年陶公的理想追求,在今天,也是我們大家的理想所在。

桃花源記讀書筆記2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資料是作者根據廣大人民的願望與自我的夢想而憑空虛構的。他虛構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夢想社會,那裏生活着一批幾百年前爲避戰亂而躲到那裏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福歡樂,桃花源裏的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夢想世界。作者描述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的,但仍不管進取的思想意義。作者藉此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羣衆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我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同時也表現出自我對夢想社會的憧憬。

這篇文章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非但沒有遵守自我的諾言,還帶領別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終沒有找到桃花源。也許礻是他的報應吧。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遵守諾言,因爲這不可是別人對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對自我的,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別人會怎樣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那裏,我也想對桃花源裏的人說: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此刻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空調……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此刻那裏已經沒有戰爭了,僅有和平與幸福,此刻的科技可發達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我也好像裏面的人一樣,每一天快歡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

桃花源記讀書筆記3

30年後重讀《桃花源記》,真想學學南陽劉子驥也付諸行動前去找尋,尋見以後也希望入住源內。無論魏晉,乃不知有漢,院內不僅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更愜意的是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在世外絕景,不問世事,忘卻人間疾苦。試問這凡塵之中有誰人不慕戀此所,實爲逍遙人士嚮往的美地。

如今又細讀此文,發現一處似乎是不合常規地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譯爲:男女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樣,頓感費解?秦亂至晉之間有多少年的歷史,其中服飾竟毫無變化,實在難以讓人相信。

略查一下歷史,秦至晉約有600多年,自己遐想:大概桃花源中有一洞,有專門的購物者可以自由出入購物來回分發於人,以至男女穿戴並不過時,因爲畢竟此地雖爲隱居,但也是生活之所,其中也有他們自己製造不了的東西,比方說鹽、醋或者一些特殊的工具等等,總也會想着從外面購進來吧?當然,這是我自己推理的解釋,實在牽強!

帶着疑問我從電腦上查找原因,原來早有人發現其中的蹊蹺。第一種是講這種說法是合理的,解釋兩方面,一是古代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種地的農民從秦朝到晉太原中期服飾上竟然一點也沒有變化,變的只是上層階級,其中有古詩證明,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二是此處"外人”是指當年秦時人的服飾,並不是魏晉時期的服飾,此處也有證明是王維的巜桃淵行》有詩句,“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二個是說文中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解釋也有兩種: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第一次變化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第二次變化是胡服被大量的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二是桃花源記是陶淵明虛構的作品,難免有不符合邏輯之處。

古有溫故而知新,今日溫故而解惑,重讀《桃花源記》頗有收穫,喜不自禁,與你分享。

桃花源記讀書筆記4

遠遠的,凌駕於粼粼水波之上,極目望去,那一大片緋紅似乎是天上的一段彩雲,落到了滇池的水邊。幽幽的一脈花香直直泌入了心肺,使人不禁走近一點去玩弄那些綴滿枝頭的春桃,有的含露乍開,有的春深似海。只是幾縷風兒輕輕從頂上吹過,整片林子又是急了起來,那些開得正盛的枝頭桃花忽地飄了旋旋轉了兩圈,靜靜地,妖冶地躺着,這一剎那間好似攪天風雪,一剎那間又似風花雪月。究竟是風在挑逗桃花,還是桃花在挑逗風呢?

瑣瑣碎碎的,重重疊疊的,高山霧林隔絕着,這裏是雲深不知處,這裏是花非花霧非霧,幾滴天層上的白露落得得悠悠然。透過了狹窄的兩峽,洗煉成一根根密密細細的雨針,打彎瞭如茵的.綠草,打落了幾朵桃花。

萋萋芳草上,那搖曳着的絛絲般的碧竹翠葉,那掛在薄葉間點點紅紫的碩碩桑果,飽滿,從遠處踏着阡陌小路走來,冥冥之中把身上積習多年的厭煩和倦念一並帶去了,只留下傳說中的蕭蕭金石之聲。行人皆怡然自樂,一條條清秀的溪縱橫,穿插在了這些散發着泥土淳厚的、香甜的田地之間黑瓦白牆、雨敲石磚。

這裏的人喜好釀酒,這酒也僅僅是用門前門後那溪中的水舀來的,放了若久若久,也自帶淡淡的桃花味,是清香的,也同源外的桃花,是妖冶的。不知可有人曾謂此“餘音繞樑”,三升三起又三落。可真能稱上醉桃花或一笑倚春風。

渺渺之處傳來了一聲嘹亮的雞鳴,近處儼然的屋舍下冒出了高昂的犬吠。可曾,有樹下倚在竹節小涼椅的搖頭老人,嘖嘖地道:“吵躁之物,皆是些雞鳴狗吠;吵躁之物,皆是些畜獸家禽也……”可叫的,還是犬,鳴的,還是雞。山深樹高處,蟬兒樂此不彼,在桃花源的上方,延綿起伏,帶來了微微躁意和涼意。這,應就是被大片桃林所困的夏吧。

只不過是稍作停留,頓時又天花飛雪,新桃舊桃慵懶,在空中飄蕩着,聚散離合……緩緩走過的大片大片勾人的桃花華蓋,又活生生從夢裏揪了出來,也不知何時,才能熙熙攘攘,才能真正怕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