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課文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奇葩,如此獨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稱奇。,同時借用了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爲線索展開故事。

《桃花源記》課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嚮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屋舍儼然阡陌交通

黃髮垂髫便要還家

劉子驥詣 太 守

四、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同學齊讀課文。

3、利用工具書及課後註釋,筆譯全文

五、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捨棄便舍船;房子屋舍儼然。

尋:尋找尋向所志;不久尋病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