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教學資料補充

引導語:《長恨歌》這首名作中還被融合進了漢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這是因爲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盩至縣,漢武帝是死於盩至縣的五(木乍)宮,而這個宮就在仙遊寺的附近,所以白居易在構思《長恨歌》時,就很容易把這兩個皇帝的故事聯繫起來。下面是有關《長恨歌》教學資料補充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長恨歌》教學資料補充

  

這首《長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07年1月,白居易35歲,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現在的陝西盩至縣和盩至人陳鴻、王質夫,同遊盩至時所作,當時白居易和陳鴻都是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爲題材創作的文學作品,因爲是悲劇結局,所以以“長恨”爲題。這首詩據近現代學者考證,其中有白居易自己愛情悲劇的影子。

大約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0),白居易自越中北歸徐州符離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職)。此後幾年間,他除了與當地一些青年文士詩酒高會,登山臨水,仍在繼續讀書,爲應進士科做準備。不過,其間發生的最重要的事,還要數他與鄰居少女產生的戀情。姑娘名叫湘靈,比他小四歲鄰居,長得活潑可愛,粗通音律,於是兩人就成爲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當時白居易十九歲、湘靈十五歲,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題爲《鄰女》的詩,追敘了這件事:“娉婷十五勝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牀前。”讚美了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

這是年少時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縱然此後白居易雖輾轉洛陽、襄陽、浮樑等地,心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符離的湘靈姑娘,依然記得湘靈的一顰一笑。 到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白居易二十七歲,爲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第一首題爲《寄湘靈》:“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每次到了高處,他就禁不住回頭遠望湘靈,雖然看不見,但他知道,在遠處的西樓之上,湘靈應該憑欄在獨自思念着自己。 在第二首詩《寒閨夜》中他也說:“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爲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從這首詩中他想象着湘靈獨自之人在寒冷的閨房之中獨自就寢,難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滅的燈火,與之形影相伴。 第三首題爲《長相思》:“九月西風興。月冷霜華凝。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二月東風來,草拆花心開。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蘿草,生在鬆之側。蔓短枝苦高,縈迴上不得。

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前兩首都抒寫了自己的思念之苦,以及湘靈對自己的思念。“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爲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最後一首則述寫了這段戀情的苦衷:“有如女蘿草,生在鬆之側。蔓短枝苦高,縈迴上不得”。是說,兩個人難以相伴,看來這種愛情很難有結果。同時,在這首《長相思》中,也能夠看出他日後所作《長恨歌》的影子:“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從這三首詩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經過十七年的相處和八年的相戀,感情已經很深了。離別之後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慮過結婚問題。湘靈擔心她家門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後表示了“願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懇切願望。 貞元十六年(810)初,白居易二十九歲考上進士,回符離住了近十個月,他在這段時間多次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門閥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白居易懷着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寫了題爲《生離別》的詩:“食櫱不易食梅難,櫱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爲難,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櫱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年未三十生自發!” 人生最痛苦之別莫過於生離別。若是死離別,時間還可以逐步把痛苦減輕,然而生離別會讓人一輩子掛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髮,可見相思之苦了。其中“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人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四句,則反映了他和湘靈對婚姻的絕望情緒。 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歲,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在兒女婚姻上權威至高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畢,臨走前才悄悄去和湘靈姑娘告別。因爲怕驚動別人,見面的時候二人既不敢說話,也不敢大哭。極度壓抑的痛苦和愁悶於是盡數體現在了這首《潛別離》詩中,白居易寫道:“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口,鳥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千百年後,依然讓人不忍卒讀。 他們的婚姻無望了,但他們深摯的愛情並沒從此結束。

白居易以不與他人結婚來懲罰母親的錯誤,並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冬和元和一年(807)秋,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他在一首題爲《冬至夜懷湘靈》中說:“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在一首題爲《感秋寄遠》:“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另一首題爲《寄遠》:“欲忘忘不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坐看新葉落,引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在盩至任縣尉,這時他已三十六歲,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獨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於花草,把花當作情人。他在《戲題新栽薔薇》詩直呼出了他的心聲:“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作夫人。” 元和三年(808)末,白居易已作了左拾遺,這時的他已三十七歲了,纔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白居易婚後和楊氏夫人關係並不壞,但白居易仍然時時想起初戀情人湘靈姑娘,直到元和七年(812)和八年(813)還寫詩思念湘靈。一首題爲《夜雨》中寫道:“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不學頭陀法,此心安可忘!”另一首題爲《感鏡》:“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自從花須去,秋水無芙蓉。經年不開匣,紅塵覆青銅。

今朝一拂試,自照瞧悴容。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在貶謫途中,大概是天意憐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靈。經年分隔,年少時九曲柔腸的癡戀和多年的別恨頓時歷歷在目、涌上心頭。白居易禁不住與湘靈抱頭痛哭了一場,並寫下了題爲《逢舊》的詩:“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娥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白居易此時已經四十四歲,湘靈當時也已四十歲了,依然遵諾守身未嫁。在此詩中白居易敘說的口吻已經平和很多,遠不如《潛別離》沉重,但不經意間的一個“恨”字,還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愛,偏偏天各一方。少年離別之後,終生鬱結成“恨”! 當年湘靈姑娘曾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來,不論在朝在野,走到哪裏就帶到哪裏。元和十一年(816)夏天,白居易在翻曬衣物時,再次見到了他已保存了十八年的湘靈在和他私訂終身時給他做的一雙鞋子,情不自禁,又寫了《感情》一詩:“中庭曬服玩,忽見故鄉履。苦贈我者誰?東鄰蟬娟子。因思贈時語,特用結終始。永願如履綦,雙行復雙止。自吾謫江郡,漂盪三千里。

爲感長情人,提攜同到此。今朝一惆悵,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可嗟復可惜,色暗花草死。” 長慶四年(824)白居易五十三歲,在杭州刺史任滿回洛京途中,他還特意繞道符離,看到“變換舊村鄰”,原來的鄰居,湘靈一家已經搬走了,再也不知去向,這時他才最終爲這段長達三十五年之久的戀愛悲劇劃上了句號。 關於白詩描述的女子,世人大多記住的是“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家中歌妓樊素和小蠻的聲名隨着白居易的詩句一直流傳,但很少有人知道,樊素與小蠻終究都不是他心靈最深處至愛的女子。而他最真摯的眷戀,從始至終只給過一個人,這就是剛纔我們講到的,他初戀的情人——湘靈。而那首傳唱千古的《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其中也分明有着白居易自己和湘靈之間的愛情悲劇的影子在。 白居易等人去仙遊寺遊玩爲《長恨歌》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仙遊寺爲佛教重地,距離仙遊寺約三十華里老子講經、煉丹的樓觀一帶是道家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