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

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1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菸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那裏的人如那裏的風景,純淨完美,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經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明白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衆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述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感情杯具。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天保兄弟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向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裏,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僅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感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能夠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完美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爲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杯具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我的未來終究要靠自我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爲什麼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但這恐怕僅有沈先生自我才明白了。

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2

作爲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異常向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可是沒有結局的感情,可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與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與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期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夢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3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無聊時我也是隨便拿來讀讀,可是當自我靜下心來讀時就被小說中的情節吸引了。當我真正的把《邊城》這部小說讀完後,卻讓我心靈爲之顫動回味無窮,小說展現了那一方山靈水秀天人和諧的邊陲小鎮裏,時時處處洋溢着淳樸,正直的人性美。

《邊城》,一個令人動容傷感的故事。嚮往懷古樸實的小鎮,沒有污染,遠離喧鬧,寧靜得令人可忘記自我的呼吸。小鎮有一條清澈明瞭的溪,養育了一方苗家兒女,這個名叫茶峒的山城裏,在溪邊座落的白塔下住了一戶人家,這家裏有爺爺、翠翠還有一隻黃狗。翠翠是孤雛,父母雙雙殉情而死,在那個並不惜命的年代,死亡能夠只爲情僅爲義。生與死只是一瞬間的決擇,只是苦了爺爺和這個被自然養大、被天然雕琢的女子。《邊城》中的翠翠,若即若離,飄忽不定,憂鬱感傷的美,彷彿是古老神話的女神。想必沈從文先生在寫書時也着實是偏愛她的,“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爺爺很疼愛翠翠。爺爺與孫女相互依存那般無法割捨。老船伕淳厚善良,守信樸實,重義輕利。在極儉的生活中,兩人相互體貼、關照。老船伕有時在大石頭上睡着了,人在對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從不誤事。這樣簡單歡樂的日子,是多麼美麗的啊!

只可惜,凡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

先是順順船總家的天保的意外逝去,導致順順認爲是爺爺的過錯。爺爺因孫女的婚事急得“發了瘋”。雷雨交加的夜晚,這位質樸淳厚的老人,因受了巨大的挫折和打擊,靜靜地離開了他最疼愛的翠翠。又是一場大雨,沖走了渡船,轟倒了白塔,爺爺死了,心上人灘送下了桃源。整個故事轟然落幕,只剩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口,企盼着灘送的歸來。

山城依舊清翠欲滴,可人已逝。愛的人呢,或許明天回來,或許永遠不會回來了!

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4

《邊城》營造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清澈透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感情故事。雖然以杯具收場,我卻喜歡書中的每一個淳樸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此刻來看的話,我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可是,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十分真實。他淳樸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爲,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爲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我的燒酒分給別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更加喜愛,喜愛他淳樸善良的心。這也許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意義。即便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十分慷慨。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地方,沒有一股濃厚的商業氣息,使人覺得簡便。隨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更加突出。全書中的淳樸的人情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於是,一個個鮮明可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誠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完美道德品質的象徵,都體現了夢想人生的內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義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我的心事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勝負。這也體現了書中的人物淳樸的特點。

故事雖最終以杯具結尾,卻留給了人們遐想的空間“也許明天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感慨。我不禁爲作者巧妙的'構思所折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容易理解了許多。這樣一個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淳樸善良的風味人情,卻每每讀起,都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爲主人公的命運,也爲淳樸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憂傷。在此刻這個被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裏,還有多少擁有這樣的品質的人呢?

邊城經典名著讀書有感5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感情。可是感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爲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感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僅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與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爲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與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感情的杯具,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與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與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感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與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完美。二老爲了純真的感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我的幸福,期望成全弟弟的感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夢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