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禪》閱讀含答案解析

《詩與禪》閱讀含答案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與禪》閱讀含答案解析

詩與禪

袁行霈

詩與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屬文學,一屬宗教。詩的作用在於幫助人認識世界和人生;禪的作用在於引導人否認客觀世界的真實性,泯滅人生的意義。它們的歸趣顯然是不同的。然而,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啓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這又使它們有了互相溝通的可能。

詩和禪的溝通,表面看來似乎是雙向的,其實主要是禪對詩的單向滲透。詩賦予禪的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禪賦予詩的卻是內省的功夫,以及由內省帶來的理趣;中國詩歌原有的沖和澹泊的藝術風格也因之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問說:“詩爲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贈嵩山雋侍者學詩》)也許把禪的作用估計過高,但不可否認,禪給了詩一種新的刺激,使詩的面貌更加豐富多彩了。

禪對詩的滲透,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禪入詩,另一方面是以禪喻詩。

以禪入詩,是指把禪意引入詩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禪語闡述禪理,只有詩的軀殼而沒有詩的審美價值。嚴格地說不能算是詩,或姑且稱之爲“禪言詩”。這些詩總的看來並無可取之處,只有個別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們的興趣。如蘇軾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楞嚴經》曰:“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是此詩之本。這個比喻本來就有趣,經蘇軾點化後更有機鋒。在兒童般天真的發問中,包含着耐人尋思的理趣。

禪對詩的滲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禪喻詩。這是傳統的說法,比較籠統。細分起來,有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和以禪論詩的區別。以禪參詩是用參禪的態度和方法去閱讀欣賞詩歌作品。以禪衡詩是用禪家所謂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說法來品評詩歌的高低。以禪論詩則是用禪家的妙諦來論述作詩的奧妙。這是不同的三種以禪喻詩,前人把它們混在一起,所以講不清楚。現在就分開來加以闡述。

以禪參詩,較早的資料是蘇軾的《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餘首讀至夜半書其後》,其中有這樣兩句:“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李之儀字端叔,有《姑溪集》,其《贈祥瑛上人》詩曰:“得句如得仙,悟筆如悟禪。”《與李去言書》說:“說禪作詩本無差別,但打得過者絕少。”所以他寫詩富有禪意。蘇軾以參禪的態度讀他的詩,是欲尋找字句之外的理趣。徐瑞《論詩》曰:“大雅久寂寥,落落爲誰語。我欲友古人,參到無言處。”這裏明確地說到參詩參到無言處,就是尋找詩歌那可悟而不可言傳的妙處。範溫《潛溪詩眼》說:“識文章者,當如禪家有悟門。夫法門百千差別,要須自一轉語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須先悟得一處,乃可通其他妙處。”這是說欣賞詩歌和參禪一樣,也靠一個“悟”字。禪宗原來是自居教外,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的。他們認爲“真如”不能用語言文字明白地表達出來,所以常用比喻、隱語或令人警醒的動作去啓發人。《五燈會元》裏記載的禪師們的語錄大都屬於這一類。而參禪的人則要靠自己去領悟那言外的意蘊,一旦悟有所得,就成正果了。蘇軾等人以參禪的態度和方法去讀詩,是因爲不滿足於詩歌語言之內有限的含義,而欲尋求詩歌語言之外無盡的韻味。也就是不執著於語言文字本身,不死於章句之下。這確實是符合詩歌欣賞規律的。

以禪喻詩曾引起一些人的批評。李重華說:“嚴滄浪以禪悟論詩,王阮亭因而選《唐賢三昧集》。試思詩教自尼父論定,何緣墮入佛事?”(《貞一齋詩說》)這是以儒家詩教排斥以禪喻詩。這些批評不能說沒有道理,以禪喻詩的確不是科學的.說法,難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詩歌的創作和欣賞是一種奇妙的思維方式,我們生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奧祕,不能運用心理實驗和理論推導以建立創作論和欣賞論的科學體系,何況古人呢?借用禪學唯心主義來喻詩,並不是科學的方法,也遠沒有解決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的心理分析問題。但在古代仍不失爲聰明人想出來的聰明辦法。

(有刪節)

1.下面關於“詩”與“禪”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詩”屬於文學範疇,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和人生;“禪”屬於宗教範疇,它引導人否定客觀世界的真實性,泯滅人生的意義。

B.“詩”與“禪”雖然在歸趣上有着明顯的不同,但在“需要內心體驗”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禪賦予詩以內省的功夫,以及由內省帶來的理趣,它給了詩一種新的刺激,使詩的面貌煥然一新。

D.“禪”對“詩”的滲透包括兩大方面,即以禪入詩和以禪喻詩,以禪喻詩又包括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和以禪論詩三種。

答案:C (原文說的是“使詩的面貌更加豐富多彩了”而非“煥然一新”)

2.下面對文章“以禪參詩”一段內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從蘇軾讀李之儀詩一例來看,以禪參詩可理解爲對有禪意的詩要以參禪的態度來讀,進而找到字句以外的理趣。

B.引用徐瑞《論詩》,意在說明以禪參詩就是尋找詩歌那可悟而不可言傳的妙處。

C.引用範溫《潛溪詩眼》中文字,是爲了說明欣賞詩歌和參禪一樣,用比喻、隱語或令人警醒的動作去啓發人。

D.蘇軾等人以參禪的態度和方法去讀詩,就是因爲他們遵循了不執著於語言文字本身,不死於章句之下的詩歌欣賞規律。

答案:C (引用範溫的文字是爲了說明“欣賞詩歌和參禪一樣,也靠一個“悟”字”)

3.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蘇軾的《琴詩》本於《楞嚴經》而又高於《楞嚴經》,它用詩的形式巧妙點化,蘊含着耐人尋味的理趣,是以禪入詩的成功作品。

B.以禪衡詩是用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說法來品評詩歌的高低,以禪論詩是指用禪家的妙諦來論述詩歌的奧妙。

C.以禪喻詩並不符合科學原理,但從詩歌創作和欣賞有其獨特思維方式來看,以禪喻詩仍不失爲聰明之舉。

D.以禪喻詩自古代就招來一些人的批評,如李重華從儒家詩教角度批評了以禪喻詩的荒謬。

答案:B (偷換概念,原文說的是“用禪家的妙諦來論述作詩的奧妙”而非“詩歌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