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閱讀答案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語自先秦發軔,迄於明清,世代沿用,屢見不鮮。作爲一個具有久遠生命力的詞語,它既有其一以貫之的基本詞義,又伴隨歷史的演進而被賦予新的內涵。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閱讀答案

在中國古代,“天下”一詞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其間所反映的人文情懷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時期,“民”的因素已經被引入到“天下”的意義中。如《論語》中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論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這裏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爲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記載,齊宣公問孟子:“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的“天下”無疑應當理解爲“百姓”或“民衆”,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所體現的以百姓爲天下的觀念。

這種思想發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一詞的人文觀念繼續向前拓展。《岳陽樓記》所用“天下”一語,讀者於其後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爲北宋名臣,目睹日漸加深的內憂外患,國家命運、民生艱難每每牽動范仲淹的思緒,他還在《奏上時務疏》中不厭其煩地闡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載;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爲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興土木,示天下之儉”“舍一心之私,從萬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語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經明確地向人文領域拓展,這裏的“天下”更多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憂國情懷和以天下爲己任的政治抱負,是一種自覺的主體意識。

風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詞向人文領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現,這是由顧炎武的《日知錄》來宣告完成的。《日知錄》是顧炎武的代表作,該書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對歷代人心風俗演變進行總結,極具探討價值。其《正始》一條中有“亡國與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語,其內涵已經遠遠逾越“易姓改號”的歷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緊密聯繫在一起。何謂“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在顧炎武的筆下,就是明清易代釀成的道德淪喪、文化斷裂及文明破壞造成的殺戮橫行、相互殘害。顯然,《日知錄?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語,已經不再爲舊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納,它講的是數千年的古國文明,是中華民族深厚而久遠的文化傳承、價值追求。因此,《日知錄?正始》發出的吶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的大聲疾呼,不唯在當時激起共鳴,到了晚清,又經學人的改造,成爲擲地有聲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字。(節選自楊豔秋《地域空間與文化情懷》)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詞的內涵不斷得以拓展,逐漸由一種地域概念而發展成了一種具有人文內涵的概念。

B.先秦時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義中,在《論語》《孟子》中,有時“天下”就是“百姓”或“民衆”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我們就可強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內涵了。

D.在顧炎武筆下,“天下”一語,已經遠遠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內涵,變成了數千年的古國文明,是中華民族深厚而久遠的文化傳承、價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將“天下”注入“百姓”或“民衆”的內涵,表達的是以百姓爲天下的觀念,這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

B.《岳陽樓記》所用“天下”一詞,是對“天下”人文觀念的進一步拓展,更多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憂國情懷和以天下爲己任的政治抱負,是一種自覺的主體意識。

C.風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詞中的人文內涵,它是對其人文內涵的進一步拓展表現,這是由顧炎武的《日知錄》來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釀成的道德淪喪、文化斷裂及文明破壞造成的殺戮橫行、相互殘害,在顧炎武看來,這就是改朝換代、國家滅亡的具體表現。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記載:“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裏的“天下”,就已經體現出了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

B.在傳統文化典籍中,所謂“王者”、“賢者”,都應當是以“天下之人”爲“天下”,能夠讓百姓心服,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的人。

C.“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謂“匹夫”的“責”在於堅守我們民族深厚而久遠的文化傳承、價值追求,而並不包括爲某家某姓去守護權力。

D.從先秦到明清,在我國傳統文化典籍中,“天下”這一概念的內涵不斷拓展,不僅僅是中華民族語文修辭的發展,

答案

1.C【解析】“百姓”的內涵在先秦時就已具備。原文“於其後”的意思是指在“天下”這個概念背後,而不是指在有了這篇文章之後。

2.D【解析】用顧炎武的觀點來看,這是“亡天下”的表現,易姓改號,才謂之亡國。

3.A【解析】這裏的“讓天下”,讓的是政權,“天下”這一概念裏不包含“民衆”“百姓”等意義,所以不能體現民本思想。更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斷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