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外國語學校2018屆高三第一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

北京市西城區外國語學校2018屆高三第一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自1905年張謇籌建我國第一個綜合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近年來,中國各類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媒介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博物館處在發展“轉型”期,如何讓大衆更好地參與到博物館活動中,是重中之重。

現在,不少人走進博物館,總感到展陳方式呆板,偌大的博物館,藏品雖然衆多,卻處處都是“面無表情”的表達。顯然,在互聯網與多媒體時代下,單一展示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公衆的需求。在這方面,許多先進的博物館爲了吸引觀衆尤其是青少年,將布展設計得生動活潑,如營造開放空間,開設數字博物館,推動VR遊覽,運用動漫、3D加強互動性、趣味性,觀衆在參觀中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滋養了心靈。

博物館建設在不斷改進,但展品的說明還是很簡單,可觀衆來到博物館,是想了解文物所蘊含的知識,聽到文物背後的故事。如果他們參觀時讀讀標籤就離開,就僅僅是“到此一遊”。爲此,博物館要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可以廣泛發展志願者,爲志願者提供專業知識培訓,構建訓練有素的志願者團體,讓他們活躍在博物館裏。博物館志願講解員不僅能拉近博物館展品和觀衆的距離,而且因爲他們來自於社會各層面,具有宣傳、推介博物館的便利,會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這樣才能實現傳播文化,服務大衆的目的。

在物質漸漸富足後,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漲船高,博物館僅僅“免費開放”顯然不夠,還需更深層次地進入國民生活,增進“親密對話”。比如南京博物院打開神祕的文物庫房,讓公衆瞭解文物保管知識;安徽、吉林等地的博物館則向聾啞和其他殘疾人士敞開大門,爲他們提供特殊服務;故宮博物院更是開設專題講座,講述“故宮裏的文物醫院”。博物館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讓公衆與博物館近距離接觸,各種館藏因此也呈現出更豐富的價值。

一直以來,博物館就是通過對藏品的收集、研究,生成陳列展覽,並向大衆開放,確有“守株待兔”的姿態,難怪參觀者寥寥。今天,博物館應主動與現代傳媒建立關係,逐步形成合作,積極開展一系列宣傳活動。開辦官方微信公衆號,設立網上虛擬博物館,這些媒介宣傳吸引民衆參與到博物館活動中,拓展了博物館的教育傳播功能。國家博物館的官方微博每天發送館藏文物圖片,同時附加生動的文字說明。一位博友留言:“如果博物館的說明都像國博微博這樣有趣生動,我願意天天去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