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採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三維目標: 

《涉江採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1、瞭解《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3、樹立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尤其是其中的愛情觀和苦難觀。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詩經》一路走來,我們讀過屈原的《離騷》,汨羅江邊的縱身一跳,並沒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藉着《離騷》中芬芳馥郁的詩句,彷彿還能觸摸到他的那顆滾燙的跳動的心。於是,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都有了豐沛而清潔的源頭。我們還需感謝漢武帝,他設置了一個大規模的音樂機構--樂府,也許他只爲了娛樂,瞭解施政效果,但客觀上卻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爲後世留存了一個寶庫。

時間流駛,我們來到東漢末年,有一羣文人,文化素養較高,他們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創造出大量的風格獨特,藝術成就很高的五言詩,以《古詩十九首》爲代表。

《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並非一人一時所作,因作者姓名失傳,時代不能確定,故編者題爲“古詩”。

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爲“五言之冠冕”, 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讀 

本篇課文的結構框架

“五個一”: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純自然的舉動,一聲感人肺腑的嘆息,來自一段深摯篤厚的愛情,一腔無以名狀的憂憤。

這首詩很簡單,寫了一人一時一地一境。首先我們就來欣賞詩人在詩首就爲我們創設的意境,意境由多個意象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

1、“芳草”的“蘭澤”意象 

    蘭與芳草指的是江邊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學們知道誰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對香花美草賦予善與美的高潔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飲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離騷》中出現的“芙蓉”就是這首詩中的重要意象,我們來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蓮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品質高潔   氣質優雅

      姿態優美   儀表莊重

佳人之花:

採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爲荷葉,孰爲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豔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 

 

沙揚娜拉一首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錯    誤

ブ3鈑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ァ… 

ノ掖鐦鐗穆硤閌敲覽齙拇砦螵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看來,芙蓉亭亭玉立,葉如裙,花如面,不愧爲佳人之花。

愛情之花    

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由於“蓮”與“憐”音同,“蓮子”即“憐子”,“青”即“情”〖蓮心〗和“憐心”雙關,就是相愛之心。

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着自己。

意境總結:那是一個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賞心悅目,一幅純美靜謐的畫面,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這樣的意境,意在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二、一串真純自然的動作

1、涉江而採的動作描寫 

採:採的目的--遺所思(純潔美好)

採的方式--涉江  (真摯深沉)

採的結果--所思在遠道,遺之不得

抒情主人公來到這江邊,看到芙蓉花開朵朵,美麗動人,自然有采摘的衝動。他採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動機純不純呢? 

明確:他採之的目的就是爲了贈予所思念的人,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折芳饋贈的傳統說起了。

《邶(bèi)風》

   靜女其孌(luán),貽(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煒(wěi),說(yuè)懌(yì)女(rǔ)美。 自牧歸(kuì)荑(tí),洵(xún)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折芳馨兮遺所思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因爲內心對你的純潔美好的愛,因此看到荷花想採摘而贈予你;又因爲愛得深沉不膚淺,因而不惜涉江之勞,也許我不善划水,不懂盪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贈予最愛的你。但,知心人卻遠在天涯,“路遠莫致之”,美麗的東西不能送達,即使這點情意都難以傳遞。於是,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一霎時天地爲之變色。還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鄉,那兒有我的牽掛。

 

2、還顧而遠望的動作描寫

明確:目的:悲歌可以當泣 ,遠望權且當歸。

      方式:還顧

      結果:長路漫浩浩,歸之不得

通過想象活動完成歸去的目的:

還顧望舊鄉,故鄉的山水是那麼的親切,父老鄉親是那麼淳樸,關鍵是淡去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顏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漸憔悴,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 卻又“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望江南》)因此淚光點點,涕泣漣漣,令人斷腸。

還顧,回望更顯得對故鄉的依戀,對思念中人的深沉愛戀。

結果,事實上遠望是看不見舊鄉的`,更看不見愛人,從想象中跌落到現實中,視線必被青山阻隔,爲浮雲所遮,事實是長路漫漫 ,天地蒼茫,故鄉歸之不得,佳人見之不得。

所以,在高潔優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辭涉江之苦而採芙蓉,欲遺所思,遺之不得,故深情回望舊鄉,以望代歸,卻又終究是歸之不得。這一串動作是內在情感的外化,是真純自然的。

三、一聲感人肺腑的嘆息

愛之深纔會思之切,纔會見荷花而欲遺之,遺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遙渺,相聚無望,於是,鬱積在心中的憂傷就幻化爲天地間的一聲幽嘆。

嘆什麼?

同心卻離居,憂傷以終老。

我日夜思念的人啊,想到我們相敬如賓,彼此恩愛,我願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怎奈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同心而離居,更難堪的是,這不是一時而是一世。

情感領悟:

四、一段深摯篤厚的愛情

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纔會思之切,纔會見荷花而欲遺之,遺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遙渺,相聚無望,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可見這種愛至深至真至純至上,令人感佩而崇敬。

憂傷:同心、離居、終老

五、一腔無可名狀的憂憤

何以有終老之嘆?

時代原因:東漢中晚期朝政腐敗,尤以桓靈之世爲甚,桓帝時的《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諸葛亮也曾對後主勸諫道:“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漢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親信,使本來就有極大弊端的東漢選舉制度也破壞殆盡,舉官不再問品行、學業,只看門路和金錢,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懸樑刺股只爲立德,立功,立言,懷有強烈的功名意識,爲了求一官半職不惜遊京師,謁州郡,以求權門的推薦援引,但事實上大多投奔無門,空懷抱負,眼見時間消逝,不免有極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熱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會進身無望,理想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因而就有了“遊子”的鄉愁和“思婦”的閨怨。草木搖落功業無成思遠路  韶華易逝空牀淒冷淚輕流,反映了漂泊流離之苦和離別相思之痛,表達了一種祈求社會安定、渴望家室團聚的願望。由於這種願望難以實現,因此流露了濃重的感傷之情,蘊含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動亂時代的音樂怨恨而憤怒,這是政治脫離政道的表現)

這五個一結合鑄就了一首成就極高的五言詩,講述了東漢末年大多數文人的悲劇人生。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或就其執著追求人生價值而不得,或就同心而離居的愛情現實,或就其面對亂世給他造成的苦難,寫一句話贈予他,或勸慰,或激勵……給身陷愁雲陰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綻放笑容的契機。

 

 

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