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和詩歌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反覆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一句詩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有沒有聽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一般我們以爲,生與死的距離,就足以隔開兩個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離,是兩個人的心明明貼的很近,卻不能在一起。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今天讓我們走進《涉江採芙蓉》,共同感受詩中揮之不去的思念與憂傷。

二、介紹文學常識

1、《古詩十九首》東漢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爲“五言之冠冕”,用平淺質樸的文字表現深厚的感情,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之情。樑蕭統將之合收在《文選》中。

2、蕭統,南朝梁代蘭陵人,文學家,梁武帝(蕭衍)的長子。

3、《文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各類文學作品的選集,收集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卷,也稱《昭明文選》。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一遍詩。

2、聽範讀一遍,跟讀一遍,教師做朗讀指導。

本文是一首五言詩,讀的時候節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要注意讀準語調,語速和斷句。

3、下面來練習朗讀,朗讀時想象詩句的畫面,感悟詩句的情感。

四、品讀鑑賞

逐句解讀鑑賞詩歌,師生交流,討論。

1、鑑賞第一、二句: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1)這兩句詩有哪些意象?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蓮花。

a、《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代表的是高潔的君子之風。

b、李清照的《如夢令》“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荷花用來喻意境的靜謐悠閒。

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在很多情況下表示一種聖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爲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B、蘭澤多芳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蘭澤”、“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聯繫在一起,用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2)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我們猜測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描述了主人公涉江採摘芙蓉的情景,營造輕鬆歡快的氛圍。

(3)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表達出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對眼前美景充滿愛戀。

(4)大家認爲,這是一名男子,還是女子?

學生討論後教師總結:盛夏的江南水邊,主人公駕着一條輕舟,慢慢搖着船槳,穿梭在荷葉中,去採那一朵蓮花。這應該是一名女子。

2、鑑賞第三、四句: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1)這位主人公贈送的對象是誰?

明確:遠方的人。而且結合全文可以知道,是遠方的那個愛人。

(2)“遠道”透露出什麼信息?這個還能說是歡快嗎?

明確:所思之人不在身邊。情感是思念的,是失落的。

(3)之前作者爲我們描繪的景象是什麼景?可是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這叫什麼藝術手法?

明確:以樂景寫哀情。在這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中,主人公手拿蓮花,站在舟頭,獨自懷遠,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4)從這兩句看,我們能讀出主人公的性別嗎?

明確:不能嚴格的區分。一個女子手持蓮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個男子,癡情地凝視江水想着家鄉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3、鑑賞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1)這兩句裏有哪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舊鄉、長路。濃濃的相思之情溢於言表。

(2)“還顧”“漫浩浩”兩詞運用巧妙,請簡要分析。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彷彿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極點。

(3)這兩句,我們再看一下,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

明確:按常理推算,一般離家遠行的是男子。

4、賞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注意:找詩眼,抓主旨;

(1)什麼是“詩眼”?找出本詩“詩眼”。

明確:詩眼:指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形式有兩種:①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②全篇最關鍵的詞句,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

本詩的“詩眼”是“憂傷”。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2)這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3)這兩句覺得是男子還是女子呢?

明確:好像又皆有可能。

五、合作探究: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1、學生討論,並說明理由,並從各自理解的角度闡述詩句。

2、明確:(1)閨婦思遠: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諧音雙關,暗關“夫容”。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多情而憂傷的思婦的纏綿深情。

(2)遊子思鄉:旨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

聯繫時代背景:東漢末年,一些中下層文人爲了尋求出路,往往要離鄉背井,外出遊學或遊宦。他們長時間遠離家鄉,過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顆疲於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對那美好的故鄉無限懷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採芙蓉遙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想象着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這個想象出自女子對於男子愛情極深的信任,心有靈犀一點通,襯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話。“憂傷”的也不僅僅是女子一個人,這個畫面中相對出現了兩個人隔着遙遠的長路互相思念,這首詩的意味更加深刻。

3、引出從對面落筆——懸想的手法。

所謂“對面落筆”,又謂之“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就是詩人在寫人敘事時不從自己角度着筆,而從對方着筆,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深摯的情感。簡單的說,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對方,卻說是對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單想家,卻說是對方盼望團圓;明明是自己不忍離去,卻說是對方難以割捨……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杜甫《月夜》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六、總結語:

《涉江採芙蓉》僅用清淡自然地筆觸,寫出了一世的悲苦。儘管千年前的那個採蓮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詩,只要有四季的變換,在這世間就會存在着一種思慕的情懷,永遠也不會改變,永遠也不會消失。

七、作業佈置:

試着將詩歌改寫爲一篇500字左右的記敘文,要求符合原詩情感基調,有一定的細節描寫

八、板書:

涉江採芙蓉

《古詩十九首》

意象:芙蓉蘭澤芳草

意境:清幽高潔

感情:愛戀——思念——迷茫——憂傷

手法:以樂景寫哀對面着筆

《涉江採芙蓉》2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詩歌的朗讀;(2)詩歌的賞析;(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

導讀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以有關芙蓉的名句引入課題。

二、通過導學案學習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瞭解寫作背景

《涉江採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其中一篇。《古詩十九首》包括了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語言淺近凝練,自然和諧,藝術成就很高。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劉勰稱爲“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詩的發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着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

三、引導賞析

(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爲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爲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麼?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採摘芙蓉。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爲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爲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後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黯然銷魂作鋪墊。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爲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對寫手法

(四)速背訓練(教師指導方法,學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涉江,蘭澤。採之?所思。

還顧,長路。同心,憂傷。

【拓展延伸】

課堂練筆:擴寫詩句

請同學們選取《涉江採芙蓉》中自己最喜歡的兩句詩歌,擴寫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語段。

要求:

(1)可加小標題,要突出心理描寫。

(2)先闡明詩意,再發揮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3)要體現出情景交融的特點。

(4)要體現自己對詩句的個性化解讀。

示例:“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擴寫。

夏秋之交,故鄉江南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身處異地的我,設想我的愛人在風和日麗中,正蕩着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採蓮活動,這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一大樂事呀!採蓮之際,她們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回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摯意。在湖岸澤畔,還生長着數不清的蘭蕙芳草,被採蓮的女子們摘置袖中、插上髮際,幽香襲人,簡直令人心醉!傾耳細聽,我彷彿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她們陣陣銀鈴般的歡笑聲!

【課後作業】

1、對比閱讀: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註釋:①奇樹:美樹。②華:同“花”。 ③滋:繁盛。④榮:即上句的華。⑤貴:一作“貢”,獻的意思。

思考:詩歌主要通過什麼意象來抒情的?主人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涉江採芙蓉》是否有相同之處?

2、請完成《贏在課堂》的相關習題。

《涉江採芙蓉》3

同學們,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很好,大家都知道。但是,這句詩不過是整首詩的開頭,接下來的幾句,有沒有同學聽過?那麼我們看到大屏幕上。

在讀這首詩之前,我們以爲,生與死的距離,就足以隔開兩個人了。讀了這首詩,我們才知道,有的距離不是用眼睛來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卻相隔千里。而經過老師的補充,我們應該有更深的瞭解。最可怕的距離,是兩個人的心明明貼的很近,卻不能在一起。那麼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從千年前傳來,被這種傷痛折磨的古人發出的那一聲嘆息。

隔着亙古的時空,要聽清這聲嘆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學們可以通過體會這首詩的感情,自己讀出這聲感嘆。下面請同學們齊讀《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沒有生字詞,也不是很難理解。因此,在讀的過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讀音;第二,仔細體會詩中的感情。

很好,聲音很大。但是,這首詩,我剛剛說了,就好像一聲嘆息,嘆息應該是輕輕的、緩緩的。同學們的節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緊,讀出感情是讀詩的高層境界,也許在學習這首詩的內容之後,我們能更好地把握詩的感情。也希望在這堂課的最後,每個人都可以把這首詩背出來。

《涉江採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總集,總共是十九首。這十九首詩並非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個年代所作的。鍾嶸評價這組詩“驚心動魄,幾乎可謂一字千金。”可見《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造詣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拋棄的妻子,久未見面的好友,流落他鄉的遊子。我們看到,這些都是可喜之事還是可悲之事?爲什麼會如此呢?

現在讓我們正式進入這首詩,剛剛我提到了,《古詩十九首》的詩題都是以詩的第一句爲題,那麼我想請每位同學做一回小詩人。這首詩讀了一遍,如果按照詩的內容或是詩的感情來看,可以給它起個什麼題目呢?

很多同學這個小詩人做的非常盡職,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詩名,比如說: 我再想問同學們一個問題,這個的主人公,你們認爲,是男子還是女子呢?根據是什麼?

好,既然同學們都認爲是男子/女子,我們就從男子/女子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

既然同學們有爭議,各執一詞,而且好像雙方都非常有道理,那麼我們暫且還是稱它爲主人公。邊分析這首詩,邊探討,到底是男子 還是女子呢?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芙蓉就是蓮花,我們在哪篇文章中學過蓮花的?大家反應很快。《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那麼,蓮代表的是什麼?高潔的君子之風。還有沒有?其實我們還學過一首詩,只是裏面荷花換了個名稱,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荷花用來喻意境的靜謐悠閒。由以上幾例分析可以見出:荷花在很多情況下被作爲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示一種聖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

蘭澤多芳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蘭澤”、“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聯繫在一起,用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來我跟大家說了,讀詩要抓什麼?意象:芙蓉、蘭澤、芳草,讓人頓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感情的純潔、美好。這時候我們猜測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樣的?輕快

好,這一句,主人公踏過江水去採一朵蓮花,這個畫面,讓我們覺得是在哪裏?是大漠?塞北?還是江南?我們眼前出現這麼一幅畫面了,盛夏的江南水邊,我們的主人公駕着一條輕舟,慢慢搖着船槳,穿梭在荷葉中,去採那一朵蓮花。大家認爲,這是一名男子,還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也沒有。我們接着讀。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採了要給送給誰呢?從上一句我們知道主人公去採芙蓉,爲什麼要採呢?現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覺得送朵花是小事,我們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和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連在一起。我們現在想表達愛意送什麼?什麼值錢送什麼,還有直接送錢的。而古人和我們不同,“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他們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財寶,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們熟悉的詩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爲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時候,看到路旁爛漫的山花,寫到“深紅山木豔彤紅,路遠無由摘寄君”。

送別的時候不是收拾金銀細軟讓對方帶着,而是折一枝楊柳,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因爲柳字音近留。我們學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說題目可能有同學忘了,但一聽肯定會回憶起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陸凱的《寄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甚至有時候,只是一顆小小的紅豆。還是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現在我們應該能夠了解到古人所贈之物所寄託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傳達了對親友的關懷、思念。一方面有寄託了美好祝願。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

好,這位主人公贈送的對象,是誰?遠方的人。而且結合全文可以知道,是遠方的.那個愛人。我們思考。主人公是真的採過芙蓉以後,纔想到“所思在遠道”嗎?這一問一答是什麼手法?設問。有什麼作用?

A. 所思,不是才過之後纔想到愛人。而是時時刻刻想着他。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之前“涉江採芙蓉”也是爲了愛人。如果開頭就開門見山把對方托出,就顯得平淡無味了。

B. “遠道”透露出什麼訊息?愛人不在身邊。爲下文主人公的情緒變化做鋪墊。起到暗中過渡,承上啓下的作用。

這個情感還能說是歡快嗎?失落。那麼我們想到,之前作者爲我們描繪的景象是什麼景?樂景,可是主人公帶的是什麼情?哀情。這叫?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的詩我們接觸不少了,剛剛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這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蓮花,站在舟頭,獨自懷遠,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好,從這兩句看,我們能讀出主人公的性別嗎?還是不能嚴格的區分。一個女子手持蓮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個男子,癡情地凝視這江水想着家鄉的妻子,都可以成立。我們接着看。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無邊無際。

這兩句裏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舊鄉 長路

舊鄉在哪裏?在“漫漫”長路的那頭,看不到也望不着,“舊鄉”的愛人此時也正凝眸相望嗎?這就是我們開頭說的,兩個人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這是什麼感情?濃濃的相思之情溢於言表。這兩句將“遠道”意思說盡。

體會一下,環顧、漫浩浩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彷彿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了什麼?長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的路程!

這一回頭,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但是,卻又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

這兩句,我們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離家遠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極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兩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們在接下來看第七八兩句。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這兩句沒有順承上面,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憂傷以終老了。

心情如何?憂傷痛苦。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這兩句覺得是男子還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麼整首詩讀完了。我們還是圍繞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問題,再來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極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兩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兩者皆有可能。所以無法判斷究竟如何。我們就從兩邊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麼涉江者的是男子,環顧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環顧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環顧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這名女子在採芙蓉遙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這個想象出自女子對於男子愛情極深的信任,心有靈犀一點通,襯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話。“憂傷”的也不僅僅是女子一個人,這個畫面中相對出現了兩個人隔着遙遠的長路互相思念,這聲嘆息也有了回聲。這麼一想,這首詩的意味更加深刻。

這種寫法叫什麼呢?“懸想”。是詩人在抒發自己某種情思時,不直接從自身寫起,而是想象對方此時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調轉筆墨,描述對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層地表達自己情感。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營造一種“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是從內容、感情上來推斷的。其實還可以從常識去推斷。遊子求仕應當上京,東漢京城在洛陽,怎麼會走到芳草勝放的江南江畔呢?況且江南民謠中慣用雙關語,“芙蓉”諧音“夫容”,環顧望舊鄉的人是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見面的愛人。

因此,從兩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從女子的角度去想,還可以引出我們更多的理解。

這首詩的內容和情感我們分析完了,之前說讀詩的最高境界是把這首詩的感情讀出來。既然我們說這首詩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就請男女生分別讀一下。男生先來還是女生先來?好,可不可以背誦?大家把書關上,看來同學們都掌握了,很不錯。那麼請大家賞析一下另一首《古詩十九首》的詩《行行重行行》,我做了一部分刪節,大家看一下,是否和我們學的《涉江採芙蓉》所表達的感情是類似的?很好,同學們不僅掌握了課內的詩,還多理解了一首課外的詩。那麼接下來,請大家拿出一張紙,發揮你的想象和聯想,描摹我們這首《涉江採芙蓉》的畫面。

《涉江採芙蓉》4

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採芙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程這四個方面加以介紹。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一、說教材

1、編者意圖

古詩《涉江採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於“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總的說來,必修Ⅱ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展,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該單元是必修Ⅰ詩歌單元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爲必修Ⅲ的詩歌的鑑賞打下鋪墊。這樣的編排順序,有助於學生了解中國詩歌的發展,便於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國的古典詩歌。教師也能夠據此而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

2、《涉江採芙蓉》簡析

對於本首古詩所表現的內容,歷來存在爭議,個人贊同雙關說,詩題中的“芙蓉”二字一語雙關,既指“芙蓉”這種香草,又暗含“夫榮”之義,以“芙蓉”寓“夫榮”。

該詩首先說採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然後說所思之人身在遠方,心願難遂;最後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熟讀成誦,理解其雙關的修辭手法和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古代詩歌鑑賞能力,初步掌握通過意向分析來鑑賞詩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標:通過本首詩歌的學習,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古詩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點:

展開想象的翅膀,細心揣摩詩歌的意向。緣由:意向分析是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學難點: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感情。緣由:這首古詩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要學生用今人的思維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存在着一定的困難。況且,陶冶學生的情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誘導探討法爲主

閱讀分析法爲輔

三、說教程

(一)導入

1935年,陸侃如在巴黎大學文學院博士資格答辯上,一位教授突然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孔雀東南飛》爲什麼要向東南飛?” 只見陸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從容地答道:“因爲‘西北有高樓’!”立即博得滿堂喝彩。《西北有高樓》是我國早期五言組詩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陸侃如引用這首詩爲自己解難,說明古詩十九首影響深遠。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同樣出自古詩十九首,下面請進入《涉江採芙蓉》。

(二)學生朗誦,教師正音並範讀。

採之慾遺誰? 遺,讀如(wèi)贈送。

(三)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時一人所作,樑代蕭統因各篇風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題爲《古詩十九首》,後世遂沿用這一名稱。詩歌內容,大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極情緒。抒情真摯深入,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

(四)鑑賞

1、合作探討

①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

②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④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纔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這句詩是全詩發展的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

⑤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⑥本詩的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2、教者小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故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書設計

涉江採芙蓉

意境高潔、清幽

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五)指導背誦

明確:按照詩意的“起承轉合”來記憶背誦。

(六)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涉江採芙蓉》5

原文: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譯文

我踏過江水去採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

採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

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要分隔兩地不能在一起,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註釋

芙蓉:荷花的別名。

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遺(wèi):贈。

遠道:猶言“遠方”。

還顧:回顧,回頭看。

舊鄉:故鄉。

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賞析: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六。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現這“單純”,其實寓於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

《涉江採芙蓉》就屬於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第路漫浩浩”,不正把遊子對“舊鄉”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爲悽惋麼?那麼,開篇之“涉江採芙蓉”者,也當是離鄉遊子無疑了。不過,遊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麼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豈可徑指其爲“遊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並不單純。我們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採蓮活動,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採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着數不清的蘭、蕙芳草,一併摘置袖中、插上髮際、幽香襲人,豈不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歎,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你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哩!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於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你才發現,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般頭的女子。與衆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着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瞭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採摘着荷花,聲言要氫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採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遺送給誰?人們總以爲,倘要表現人物的寂寞、淒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爲那最能烘托人物的悽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於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着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長路漫浩浩。”彷彿是心靈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着無限憂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鄉。他望見了故鄉的山水、望見了那在江對岸湖澤中採蓮的妻子了麼?顯然沒有。此刻展現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盡的”長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煙雲!許多讀者以爲,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的實境,從而產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遊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採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採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方式,與《詩經》“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丈夫騎馬登山望鄉,父母在雲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後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着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悽清;一邊則是雲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閃面隱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悽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爲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彷彿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當你讀到這結句時,你是否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於採取瞭如此婉曲的表現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後終於匯成了飛凌山岩匠急瀑,震盪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於遊的虛擬。”因此,《涉江採芙蓉》最終仍是遊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時,採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採芙蓉》爲表現遊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遊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

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涉江採芙蓉》6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裏面的《涉江採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可謂極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鑑賞品味

提示:詩歌鑑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爲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思鄉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明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相聯。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中所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麼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爲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這爲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採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採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爲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纔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爲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爲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都很強,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9.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這首詩寫的是遊子採芙蓉送給故鄉的妻子。採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裏並不罕見。它寄託了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並且所送的花草或爲“芙蓉”,或爲“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爲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爲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後兩句也並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

《涉江採芙蓉》7

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①,蘭澤多芳草②。

採之慾遺誰③,所思在遠道④。

還顧望舊鄉⑤,長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離居⑦,憂傷以終老⑧。

【作品介紹】

《涉江採芙蓉》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六首。這首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

【註釋】

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3.遺(wèi):贈。

4.遠道:猶言“遠方”.

5.還顧:回顧,回頭看。

6.舊鄉:故鄉。

7.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8.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翻譯】

踏過江水去採芙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

採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涉江採芙蓉》8

《涉江採芙蓉》是一首特別的文人詩。

其詩的主體是“涉江採芙蓉”。

具體內容是: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寫女子採摘芙蓉送惦記之人。

女子思念深切,以至懸想到惦記之人也在懷想自己。這就是: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可終是臆想,山河阻隔,煙雲漫漫,相戀無法相見。所以一聲長嘆由心底串出: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是思婦戀夫,表達的是遠隔兩地的愛人互相思念的哀傷與惆悵之情。這是詩歌呈現的表面:閨怨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首文人詩。誠如馬茂元先生所言:“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於遊子的虛擬。”因此,《涉江採芙蓉》最終仍是遊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時,採用了“思婦詞”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同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可以說遊子思鄉懷人,則是這首詩的內面。

由此可知,或從思婦角度(“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女子“所思”的男子),或從遊子角度(“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來解讀全詩都是可以的。

不過在筆者看來,從思婦角度更能體會詩歌的幽深婉曲,更能感受這首文人詩“一體兩面”的獨特構思。

《涉江採芙蓉》9

我僅僅是一個奴隸,呵呵,一個奴隸。在西周,奴隸如同野狗一般賤,做着牛馬般的重活,受着豬一般的侮辱。。。但是生活卻遠遠不及豬狗牛馬。生活?可笑,一個奴隸有什麼生活可言?

我從小就是一個奴隸,小的時候是個小奴隸,長大了,就便成了大奴隸了。“這,就是你們的命!”主人們說。想必我爹孃也是奴隸吧,奴隸的兒子是奴隸,這比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還要名正言順。我的這個主人是我有記性以來的第三個主人了,他不是什麼好人,但是也不敢做什麼壞事,當然,好事和壞事都不是對我們奴隸而言的。

我的主人很富有,當他母親死時,陪葬了三百個奴隸,他們與豬羊一同埋在一個墓坑裏,活埋。他們其中,有我認識的,但更多的是我不認識的。因爲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主人的書房和千百個臥室中的一個裏度過的。我是一個小奴隸,並且我顯得乖巧,我只做主人要我做的事情,不做主人不要我做的事情。因爲我知道無論怎樣,主人都是我的神。這是一個小小奴隸的生存法則,在黑暗奴隸主的統治下,它適用與每一個奴隸。

《涉江採芙蓉》10

一、內容及其解析

1、內容:

《涉江採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六首,這是一首遊子的詩歌。全詩以遊子的口吻抒發了對所思之人的想念

2、解析:

本課教學,其核心是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藝術特色,理解它關鍵是要作者在詩歌中式如何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涉江採芙蓉》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詩歌中又是怎樣來表現的,是女的又怎樣來理解詩歌中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呢?教學重點是理解詩歌的藝術特色和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意象的分析,詩歌語言的賞析進行。

二、目標及其解析

1、目標: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藝術特色。

2、解析:掌握通過意象的分析來理解詩歌的方法。《涉江採芙蓉》這首詩寫的是遊子採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採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並且所送的花草爲“芙蓉”,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涉江採芙蓉》詩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對抒情主人公的性別的模糊以及詩歌的藝術特色,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首詩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詩歌進行分析,後兩首詩歌還必須聯繫作者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其中關鍵是補充講解一些古代常識。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本節課在補充講解古代生活常識的教學過程中,準備使用PPT課件。因爲使用PPT,有利於學生直觀瞭解,幫助他們來理解詩歌內容。播放課文朗讀。

五、教學過程設計

涉江採芙蓉

(一)導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鑑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纔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爲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爲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8.採芙蓉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懷人

9.“懷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是誰在“環顧”?

明確: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現這“單純”,其實寓於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涉江採芙蓉》就屬於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第路漫浩浩”,不正把遊子對“舊鄉”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爲悽惋麼?那麼,開篇之“涉江採芙蓉”者,也當是離鄉遊子無疑了。不過,遊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麼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豈可徑指其爲“遊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並不單純。我們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採蓮活動,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採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着數不清的蘭、蕙芳草,一併摘置袖中、插上髮際、幽香襲人,豈不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歎,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你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哩!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於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你才發現,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般頭的女子。與衆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着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瞭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採摘着荷花,聲言要氫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採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遺送給誰?人們總以爲,倘要表現人物的寂寞、淒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爲那最能烘托人物的悽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於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着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長路漫浩浩。”彷彿是心靈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着無限憂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鄉。他望見了故鄉的山水、望見了那在江對岸湖澤中採蓮的妻子了麼?顯然沒有。此刻展現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盡的”長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煙雲!許多讀者以爲,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的實境,從而產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遊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採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採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方式,與《詩經》“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丈夫騎馬登山望鄉,父母在雲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後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着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悽清;一邊則是雲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閃面隱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悽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爲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彷彿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當你讀到這結句時,你是否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於採取瞭如此婉曲的表現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後終於匯成了飛凌山岩匠急瀑,震盪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六、課堂小結

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於遊的虛擬。”因此,《涉江採芙蓉》最終仍是遊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時,採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採芙蓉》爲表現遊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遊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七、目標檢測

熟讀《涉江採芙蓉》完成下面的題。

1、簡要回答詩人爲何憂傷?

2、《涉江採芙蓉》裏寫“採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麼作用?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爲,你對這種行爲怎樣理解?

3、試寫出本詩的主旨。(不超過50字)

4、這是一首五言格律詩嗎?爲什麼?請說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