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教學反思9篇

公開課是檢驗一個教師綜合素質、講課藝術的重要一環和有效途徑,上好公開課也是每個老師的心願。下面學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公開課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公開課教學反思9篇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1

課堂教學作爲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經。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時代賦於當代教師的歷史使命。

在學習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學習課改實驗區教師已有成果、借鑑其他教師經驗的基礎上,我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踐新的教育理念。實踐中,新課程理念與我們的傳統教學觀發生着激烈的碰撞。以下是筆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支配下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思考、探索和實踐的一些經驗。

一、關注全體學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

基礎教育的本質是大衆教育,爲此在課堂教學中被忽視的學生羣體應該得到更多關注和關愛。每堂課上,都會有一些非常積極的參與者,還會有一些被動的參與者,或者根本不參與者。我總是能夠特別關注哪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在幹什麼。他們是在認真的傾聽、思考、還是神遊在外,或者在很被動的接受。教師的任務是幫助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並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如何使更多的學生捲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來。

二、認清政治課堂教學的使命,有效實現三維目標

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態度和情感、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是一堂好課的必備條件。特別是思想政治課,要達到育人的功能,應更注重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我在七年級政治《人生難免有挫折》的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學生通過對挫折產生的主客觀因素的認識,從而明白人生難免有挫折的道理。於是在鞏固應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體驗殘疾人的生活”結合初一學生普遍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先用單手脫衣服、穿衣服,然後讓他們用肩膀和下巴夾筆寫字。通過親身的體驗,同學瞭解到人生難免有挫折,只是應該如何正確地去看待挫折。活動結束後,同學紛紛表示:“殘疾人能身殘志不殘,對於四肢健全的我們更不能被一些小挫折打敗。”

通過上述活動容易讓學生產生心理共鳴,同時無形中又教育了學生如何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如何去關愛殘疾人,積極地正視挫折的心理。既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又能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昇華,實現初一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目的。

三、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有效的開展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

(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

1、首先要研究學生是否有一定的相關知識;

2、學生應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己學習,而自己學習就要有一定的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這就要求在本科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

3、學生要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共同探討新方法,交流學習體會和學習材料,互相幫助;我在講《八年級政治經濟生活的權利受法律保護》這一課中“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活動保護”這一重點知識時,就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

學生在學習之前,根據教材內容,我給學生介紹了三種學習方法:

A、結構圖表法;

B、利用表格歸納概括的方法;

C、知識要點整理法;講了這些方法的特點、對我們學習該部分內容各自所起的作用,然後學生自主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學習。

學生掌握了方法要領後,先獨立自主的學習,然後他們將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交流。我在從中輔導,特別關注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學生如何閱讀、如何對重點知識勾劃圈點、如何歸納概括。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這是許多老師正在思考的問題。在這裏我簡要介紹一下本人就此所進行的一些嘗試:

一是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規則。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

二是建立激勵機制。採用積分制,可分爲小組積分和個人積分。這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效果顯著。

三是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我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幹自己的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小組討論中去,瞭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從而靈活的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通過實踐,這樣將大大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2

這學期因人事調動,教師減少,學校教師格外緊缺,老師們工作量普遍增加,多數老師都擔任了兩門主課的教學任務,我也不例外。(這學期我上一、五年級的數學)加上學校的政教工作、收發文工作,互加網絡課等,一天忙得焦頭爛額,今天下午第三節課要在錄播室上公開課了,就在上公開課的前幾分鐘都還在處理明天要開安全視頻會議的資料。說實話自教導處安排了上公開課教學任務後,還真沒顧上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備課。

今天的公開課,也只是抽出午休的時間做了點準備工作。所以呀!今天上完五年級第三單元《找因數》,要反思的第一點就是課前準備不充分。雖然作爲老教師的我,對這節課至少已上過不下三遍了,但是從今天的上課效果來說,真還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倍數與因數,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徵之後而學習的。這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複習回顧——新課講授——鞏固提高——課堂總結——作業佈置。

在新課講授環節設計了四個活動。

活動一:合作探究。

我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發一張格子紙,讓孩子們在格子紙上畫出用12個小正方體擺出的長方形的個數。旨在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合作、動手操作能力,小組人員是由同學們自己分配的,或許是桌子擺的太多了,參與學習的這個距離太大,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的調動起來,儘管三個小組的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都完成了作業,但我覺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是比較欠缺,老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扼殺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夠充分的體現。接下來的演示中,發現PPT課件有錯誤,(這個課件我是從101PPT下載的,課前我還是檢查了的。)真的是太疏忽大意了,好在孩子們已經做了分享是沒有被誤導的,針對錯誤的PPT,沒作過多的解釋。以後課前必須要做好足夠的功課,做到嚴謹、務實。

活動二:勇於實踐。

在實踐部分,老師還是不敢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針對學生畫出的幾個長方形1×16,2×8,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但4×4,畫出的圖形應該是一個正方形,此時老師適時指導正方形它是特殊的長方形。像這樣兩個因數一樣,我們只寫其中的一個。老師引導學生有序寫出16的所有因數有:1,2,4,8,16。老師追問:“拼長方形與我們找因數有什麼關係呢?”同學的回答是拼長方形可以寫出乘法算式。對呀,用乘法算式可以找一個數的因數。我們知道乘法是除法的逆運算。當然用除法,也可以找到一個數的所有因數。

(將這個數除以大於等於1的自然數所得的商是自然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商與除數都是這個數的因數。)這一環節老師講得有點快,很多同學還沒有轉過彎,同時從課後的作業中反映出同學們掌握的還是不夠好,教師需要再進一步挖掘、吃透教材。

活動三:綜合實踐應用。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兩種題型。一是應用找因數來解決生活中的排隊問題,二是根據找因數的方法拓展延伸,理解質數的意義。48個同學在操場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這個題其實就是找48的因數即可。這個題用除法進行計算,比較容易。排成1行,48÷1=48人,排成2行,48÷2=24人,排成3行,48÷3=16人,排成4行,48÷4=12,排成6行,48÷6=8,排成8行48÷8=6,排成16行,48÷16=3人排48行,48÷48=1。

緊接着第二個練習,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是找48的因數,是對第一個練習的鞏固提高,讓學生再一次認識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37呢?在老師的啓發引導下學生認爲只有1和37,像這樣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做質數,這是下節課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將在《找質數》這一課,深入學習。就這一環節我覺得還是有流於形式現象,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與提高。

活動四:暢談收穫。

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積極發言的少,總之就是不善於表達。

總體來說,這堂課講的還是不滿意,不自信,主要表現在:

1、課前準備不充分,課件問題較多。

2、教師講得多,學生練的少,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積極性沒能充分調動起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

3、課堂教學教師缺乏激情,評價語言單一,課堂氛圍沉重。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3

就這堂課,有以下幾點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從“思想品德”到“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名稱改變使我們一下子從舊的課程理念中解放了出來,但同時教材活動性的增加,使我們很難把握好教材,往往是是爲了活動而活動沒有起到品德課應起到的教育。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在講到植物在秋天變化,葉子脫落下來後堆在樹根下,順勢發問學生:“你想向樹葉學習什麼呢?”引發學生學習樹葉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學生彙報自己看到秋天的變化時,教師在評價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同時,引出“牛頓觀察蘋果落地”一事例,這種期待式的評價,使學生獲得更佳的積極性。

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對於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內容,老師適時的補充了進去。我想這是很有必要的說明。在上課前充分的收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不關是學生應做的,更是教師應做的。

另外在“爲什麼有的樹葉在秋天的時候還是綠色的”這一問題上,教師讓學生回家自己尋找答案,下節課一起研究,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是我們該提倡的。

老師在每次分組活動之前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比如說不要大聲叫嚷,要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要團結合作等等;我想這是有必要的,因爲低年級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所以在活動之前提出相應的要求變於活動的積極開展。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4

教材選編這篇課文,本身就體現了其思維的創新。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本身也有一定的創新性。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教材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繫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所學內容倍感親切,則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啓發、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存在着”——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師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師:聽說咱們班同學最愛猜謎語了,我這有個謎語你們猜猜看,它是什麼?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

師:對!這就是我們一年級學過的謎語。(板書:風)你知道風什麼樣嗎?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有多大?有多高?你見過嗎?這樣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能畫嗎?可這三個小朋友就畫出來了。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啓發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由於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教師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夥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教師巡迴督促、鼓勵、指導。又如,在練習朗讀時,教師引導孩子自己探究怎樣讀能表現出課文中孩子的“聰明勁兒”,在引導孩子在學習小組裏互相揣摩,進行合作學習的培養。

教材是新知識的載體,老師摒棄課文“逐段講解”的傳統做法,截取課文中最能展現三個小夥伴“畫風”的思維過程的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讀,感悟三個小夥伴畫出“風”後的不同心態,體驗成功的樂趣。然後,教師不失時機進行板畫,並創設探究點“爲什麼說三個小夥伴畫出了風?”

宋濤的畫

1、師:宋濤怎樣畫風的?指名讀句子(手勢)

2、師:你看到風了嗎?風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我們看見白雲在飄就知道是風來了。(你看宋濤觀察得多仔細呀!只畫了朵白雲,就讓我們感受到風了。)再讀讀。

陳丹的畫

1、陳丹怎樣畫的風?你從陳丹的畫上感受到風了嗎?

2、自己再讀讀,閉上眼睛想象。

3、師:風來了——“嫩綠的柳枝被風吹得彎彎的,就像在翩翩起舞。”

生:睜開眼睛,再讀讀!指名讀。

趙小藝的畫

1、你們看!這就是她的畫。出示趙小藝的畫

2、師:這怎麼能看出風呀?生:木船在大海上航行,白帆鼓鼓的。(“鼓鼓的”再讀讀)

3、師:趙小藝也畫出風了,她心裏特別——?(自豪)那你們能讀讀嗎?指名讀。

4、生:當別人都畫出風時,趙小藝一聲不吭,他沒有模仿別人,而是動腦筋想的和別人不一樣。

通過自主學習瞭解課文內容,以讀代講。通過讀加深體驗,感受白雲在飄、柳枝翩翩起舞和鼓鼓的白帆,都是風吹的,向學生滲透做事要善於動腦筋。

三、抓住契機,說話練習

新大綱特別強調指出:小學階段應“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經常有計劃、有選擇地啓發學生從教材內容出發,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展開自由聯想,並模仿課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要說的內容,紮紮實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剛剛學完課文,急着說出自己想法的時機,設計了一個簡短的口語交際訓練:

師:如果讓你也來畫風,你會怎樣畫?

(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師:我想在你的腦子裏也畫出風了,現在就快把你畫的風講給小組裏的同學們聽吧!

生:小組討論後彙報。

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想法精彩紛呈。通過討論培養了學生認真思考,勤動腦筋的好習慣,並鼓勵學生把自己與衆不同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在教學活動結束時,請同學們再把自己腦子裏的這幅畫面畫在紙上滿足他們的願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分析課文時,以讀代講,指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自主發現,逐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發展了他們的思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使之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5

星期四上課,星期一才知道上哪一課,而且是上多媒體課,還要找圖片,做課件,所以準備得有點倉促。不過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件也比較吸引學生,而且在課堂上我90%都是用英語來教學,只是遇到知識點的講解或是發出指令時才適當地用中文來解釋。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也可以避免他們養成對母語過於依賴的習慣。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根據自己這幾個星期來的觀察所總結出來的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來設計我的教案,設計每個步驟時都仔細思考着怎樣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這節課的設計比較多樣,既有多媒體圖片,又有比賽的形式,還有聽課文的訓練,小組討論,表演複述課文,教學比較有層次,能長時間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在問題的設計中也很能吊起學生的胃口,引起他們閱讀與討論的慾望。最後評比最佳小導遊的活動是整節課的高潮部分。學生對於廣州非常熟悉,急切地想要向外國友人介紹廣州。討論熱烈,發言也很積極。

其次,老師平時要與學生溝通好。

我覺得自己平時比較喜歡和學生談心,經常下班給學生解答學習上的問題,放學後也有給學生補習,跟他們一起排練話劇,表演唱歌,所以比較瞭解學生,跟學生感情也比較好。站在臺上時剛開始有點緊張,但學生的笑容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比較不滿意的是與學生的互動還不是很夠。如果老師講得太多,學生可能會因爲參與過少而顯得被動,不能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複述課文時應把答案也呈現出來,否則對於有些基礎比較差一點學學生會感到很吃力;還有就是沒有非常充分地利用課本,如讓學生在書上劃出重點詞句等。

這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也是第一次上多媒體課,難免出現錯誤。我希望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做得越來越好。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6

是個心很窄小的人,只能容下一個人或一件事,註定成不了大器。這兩天由於公開課的原因,雖說並沒有做太多實質上的努力,但也影響正常的心態,什麼事都不想做。如果說有好處,那就是每一次的開課,讓自己不得不去看很多東西,不得不對自己的一些教學進行反思。也許那些東西最終並沒有顯性幫助。但也算是一種沉澱與積累。

一次比一次不緊張了,但還沒有做到渴望的收放自如,開始的前十分鐘還是斷續出現不知所云的短路瞬間。

反思:

1、最具有個人特色、一直引以爲傲的情感教育,變成空無一物,真可惜了這個題材,也浪費了自己的閱歷了。哈,說到底,感人的事是不約而來的,太刻意了,反而失效。由衷佩服那些到各地做演講的感恩勵志教育演講團,怎麼可能每次都那樣情緒充沛呢?

2、時間仍然不能把握到最佳狀態,就象考試,總要過後才能猛然發現,在某個環節愚蠢了,浪費了大好時間。這次在完成第一個任務時展示環節搞複雜了,根本不必板書,提問同學也不夠緊湊,至少浪費三分鐘。

3、有人聽課總覺得被綁住了手腳,分層教學的展示,這次基本上不敢進行,以前大都是兩星的同學霸佔這個環節,可是這次我基本採用集體展示,雖然大多數孩子都能放下書本,複述課文,可知道他們如此棒的大概只有我一個,因爲只有我一人面對他們。我對他們太沒信心了,這在無形中了也影響了他們的自信。

4、第一次在這個班開課,開課前就知道在這個班會很安全,孩子們一定會積極配合,小組活動的組長盡責,能力也較強。但是也知道過分循規蹈矩的他們,不會象一班那些思維跳躍喜歡逗樂的孩子,好看的、挑戰我的教學智慧肯定也就少。一切如自己的預測,意料之外的精彩生成很少。

5、教材處理是得意之處,如何將篇幅完整的閱讀課文變成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學生易於接受的內容,挺考驗人的,一直記得老師說的小步快跑,這點應該說做得不錯。

6、不再刻意追求創新,自然合適的就是最好。這一次的教學模式和講授方法並無特別之處,但是可以自信地說,就象一件舒適的得體的舊衣,親切自然。

7、小組教學活動到現在爲止已經是第五年,也許是因爲真實有效,聽課的老師好話挺多。“我在做,別人也在做,但我堅持了。”有點兒成就感,雖然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但已能正常運行。這種形式其實是雙贏,學生學得樂意,老師教得輕鬆。幾年下來,大多數英語教師抱怨嗓子不堪負荷,我卻從未爲嗓子擔心過。

激情依舊,但自覺比過去淡定一些。今後努力的方向,如何進行有效簡潔的全英教學?總覺得在課堂上說漢語是極大的浪費,也曾幾次下了決心進行改進,但藉口根本不用找,一個又一個的蹦出來,就這樣拖延了。歸根到底癥結在於自己。會變的,說過的話,一定盡力去蛻現,時間而已。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7

一年又要結束了,回想這年來也上了少的公開課。可以說公開課是我們教師的一門必修課。 以下只是本人對公開課中若干注意問題的一些思考,與各位交流學習。

1、 怎樣看待公開課?是研究課還是展示課?聽課人是抱着怎樣的心態:研究的心態還是觀望的心態?是看門道還是看熱鬧?課無好壞之分,只有高效與低效之分;專家與教師的評價標準各是什麼?

2、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上好公開課的基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素質需要日積月累,加上良好的悟性。“厚積”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一般素養的提升;“薄發”指教師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發揮整合能力、運用教育智慧解決教學問題。

隨着形勢的發展,高科技突飛猛進,在教學中,也經常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公開課不是在比多媒體的製作技術高低,教師與學生不應被電腦牽着鼻子走,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講究“輔助”二字,凸現教師本身即是最好的“媒體”。在參加教學比賽時,備課時間很有限,教師應精於備課,積極發揮其內涵與睿智、靈活機動,善於駕馭課堂,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思想火花的碰撞“多”一些,讓學習真正成爲一種享受與需求。

開課時面對衆多的聽課教師應毫不怯場,善於臨場發揮,懂得調節現場氣氛,注意說話的藝術,擁有較好的課堂駕馭能力;同時,注意個人的儀態風度,令教態更親切,對學生更具親和力。

3、巧妙的教學設計是公開課取得成功的關鍵。

1)教材的巧妙整合是教學的.預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使教材服務於學生,而不是讓學生來適應教材。教師應讀懂、讀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可以適當地增、減、刪、改編、重組教材。

2)巧妙設計教學任務,再現生活情景。

3)關注師生互動與動態生成。善用語言:注重課堂趣味性,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幽默,貼近學生,創設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自由地呼吸。巧設亮點:如何脫穎而出,公開課需要亮點。如:一幅難忘的畫面、一段精彩的環節、一個經典的片段。總之,成功的課堂應是充滿和諧與靈性。

4)重視多元評價,重視自評:形成性評價是促進發展與提高的過程,更注重學生在學業、興趣、情感和人等方面的成長過程。

4、同伴合作是公開課成功的保障。教學比賽或公開課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學校領導重視支持教師的個人業務發展,安排教師調課、組織教研組集體備課等對教師的進步起着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一些公開課可能還需要使用數碼相機、攝像機等設施;爲製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也離不開電腦教師的技術支持。因此,公開課背後隱性的支持其實如影相隨。

5、理論書籍的學習,學習借鑑其它專業、其它領域的先進理念,甚至電視、報紙等媒體的談話節目、講座等給人的啓發,都可以在公開課中得以體現。“三人行,必有我師”,傾聽採納經驗豐富的教師、教研員的備課意見建議對教師很有作用,得到他們的指點至關重要,這些專家教師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往往能看到問題本質,抓住教材的重中之重,引導教師走正確的備課之路,主題明確,主旨突出;同時相互交流時思想火花的碰撞,也能產生新的創意與點子。集百家之長,更令人充滿信心。

6、公開課是教學實踐的提煉與最新教育理念的結合,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是對以往教學的反思與再提高,它需要反覆實踐與再反思。精彩的課不是“講”(相互研討)出來的,不是“寫”(勤寫教案)出來的,也不是“聽”(大量聽課)出來的,精彩的課是“練”出來的。上課就像學開車,不能光講理論,而應進行大量的實際操作,擁有失敗的教訓,獲得感性的經驗等,才能不斷改進與進步。

7、聽課者若不能體會、提煉授課教師的巧妙設計、先進的教學理念等,公開課失去其部分價值;聽課後,聽課者與授課者的交流研究不夠。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8

最近的倆月上課,自我感覺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從備課,課堂設計到早讀背誦,課下的作業的過關和批改,週末作業的過程性的管理,所有的這些都已經目標達成了,爲什麼所帶的班級成績還是出不來,還是課堂沒效果,效率低下等。思前想後,決定和教研組長商量一下,自己上了公開課。

教研組長吳利建老師說不用準備優質課的模式,別換套路,就用你平時的上課模式,得確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流程和方法。按照這種指示和精神,我就用了隨堂課的模式。設計思路大概就是,導入部分,找班上的一個穿着新衣服的學生,問她,哇,你的衣服好漂亮亞,(Wow, your coat looks so nice ,How did you get it? Thanks ,i bought it last week ,How much is it?)引出今天的標題,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後面在單詞的學習部分,用了一個思維導圖,clothes,引出所有的要學的單詞,從頭到腳的單詞,(單數的名稱在一起,複數的名詞在一起,讓學生對比爲什麼有單複數之分)當讓還包括如何得到它,得付錢,有$dollar(S)和yuan的學習。後面的句型學習設計就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從what is this?到what are those?從how much is the sweater?到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 ,練習展示,再練習再展示。當所有的基礎工作做完以後,開始完成,1a-1c,進行評價反饋,然後是2a的過渡,到聽力的練習課評價,以及聽力原文的部分講解。學生展示等,最後還有幾分鐘的練習時間。

經過上課,經過優秀的同行夥計的指導與評課,終於意識到,至少在技術手段的時候有些小問題。小燕老師的意見就是要把單詞得強化,特別是trousers 不會讀的詞,能及時的練習;另外就是老師語速過快,部分的指令用英語表達,學生沒有收到或者不明白,以至於部分學生無所事事,另外能及時的鼓勵和評價學生,板書要豐富些纔好。特別感謝的是付老師和劉坤老師的評課,個人對課堂的掌控力有待提高,不能冷場,特別是在導入的學生有(張青彥)回答的是 i don’t know,應該引導她說出你想要的效果可結果。可以用guess,about等,引出回答it is 20 dollars等,賈寧的意見是把握更準確些,把練習的順序在調整些,練習單詞就是單詞,練習句子就是句子。

劉坤老師的更爲中肯,比如顏色的學習,可以整合到前面的句子練習,這樣就節省好多的時間,最後能筆頭練習了。另外可以拓展些詞,比如文具,比如球類的價格等。得變通和延伸等。霍老師的目標明確,指向考點,值得學習,放手學生,讓學生展示等。教研組長吳利建的意思就是考點把握準確,必要的指令可以用中文,不能一個環節出現都要練習,你的看每個學習材料的側重點,每次的教研活動都得有研討,這是提高的基礎。

知道自己上課時,和教案設計時的缺點和不足,在以後的工作中改進,感謝英語教研組每個成員,感謝教研組長吳利建老師。

公開課教學反思篇9

忙碌的十一月伴着廣州月試,深圳作文研討會,工作室跟崗學習,班刊創作,展示課試講的準備,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教研,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用一位同行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不是在聽公開課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公開課的路上,想想周主任的名言:成就往往是在忙碌中堆出來的,沒有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想想,其實我覺得心累。

但一段日子的結束不過是另一段日子的開始,十二月依舊是一個延續。 其實我不介意忙碌,重要是要忙出個所以然,至少不能在碌碌中迷失自我。停下來的時候,常總結,多反思,給自己一份忙碌的答案。 就來說說週三的作文指導課,作文問題歷來是老大難的問題,首先選題就讓人倍感頭疼,每次內容不限的課反而是最難上的,因爲內容不限,選擇的範圍廣了,有時反而無從下手,一番斟酌後還是決定選擇環境描寫這個突破口,一來環境描寫作爲一個文章細節很考驗作者寫作功底,尤其在一堆流水賬,語言貧乏的作文中更容易讓評卷老師眼前一亮和脫穎而出,有趣的題材可謂千篇不一,但是優秀的環境描寫也可以百裏挑一。

今天讓《環境描寫點亮你的作文》這節課已經是我第二次借班上,綜合自我感覺和評價效果來看應該是比上次有所進步。當然這跟不同學生的個性,知識水平和配合度有密切關係,同時也跟教師心理調節分不開,上次是第一次走進錄播室上課,課前匆匆的十來分鐘惡補儀器操作使用,對於慢熱型,接受能力不強的技術渣來說顯得緊張而笨拙,結果導致最後的平臺展示還是沒有上傳成功,只能有口述。

種種因素下,最後的課堂效果是不盡如意。 還記得上次上完課之後我給自己提出了三個思考的問題:

1、親和力如何營造

自問不是屬於那種第一眼就有親和力和藹型的老師,甚至偏嚴肅型,這時在陌生環境下如何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是考驗教師智慧的難題,事實上除了微笑與等待,我目前沒有摸索到更好的辦法! 可能因此第一節顯得有點冷場,第二節事實上一直到上課前依然在思考糾結着這問題,小笑話?介紹自己?小遊戲?都顯突兀勉強了,偶然間靈光一閃閃過看過的一篇關於心理描寫的公開課教學實錄,教師的開場白直接就是:今天老師第一次走進這課堂,這教室,大家猜猜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可能是怎樣的?以此導入,既切題也實現自然過渡,於是我臨時利用了一下嶄新而高雅的錄播室來做做文章,原設計中他們應該也是第一次錄播室上課,難免緊張拘束,以此點題嚴肅高雅的環境會給人營造緊張肅穆的氛圍。

結果他們的回答是始料未及的已經上了四五次了,這讓我有點尷尬了,只能臨場來個示弱:看來大家的主人翁意識很強,那老師初來乍到,作爲技術渣,等下還得請大家多多指教!如此一來反而打開了前面幾個男生的話語權了,一節課下來前面的小組很配合的舉了幾次手發言,課後也很意外有老師評價親和力很強,不像是借班上課的。所以下次備課又多了一個備點:從備親和輕鬆的課堂開始,課堂中亦是,有時與其等待和追問,不如轉轉彎,或許有意外之獲。

2、過渡語銜接的不自然如何解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課堂上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所謂過渡語可以是有魅力的課堂評價語,可以是內容與內容之間的承上啓下的銜接語,文章有了過渡,才能成爲生氣靈動的整體,作一堂優質量的課,也要憑藉教師運用過渡的功夫,才能使教學的全過程機智嚴謹,靈動自然。

爲語文課堂增添一份別樣的魅力。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課堂中如果我們只會用“接下來”“好”“下面”等生硬的過渡語,這樣只會使整堂課變得死板,因此每次公開課我都會有意識觀察別人的過渡語,很佩服那些可以把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得行雲流水,不着痕跡的老師,而我的過渡語總是顯得生硬粗糙,一方面源於緊張,一緊張起來連自己要表達什麼都忘記了,明顯課堂經驗不足。

更重要方面應該是語言的修煉不足,睿智而靈動的說話的藝術和靈敏的反應力並非朝夕之物,往後的教學中應該潛心修煉教學語言。 已經是第七年的站課堂時間,面對公開課依舊是緊張焦慮,王君說我們要有死在公開課上的勇氣,我想這還需要一份智慧與積累才能迎來從容,淡定,自然。

3、.如何貼近學情?

加拿大有個教育學者特別強調臨場智慧。他說到教師上課“凡是事先準備好的都不叫智慧”,什麼叫智慧?——在現場,面對具體的問題產生的理解力和處理的能力,這叫智慧。 借班上課最大的障礙就是學情不熟悉,臨場免不了狀況百出,因此備課時不僅僅是備內容,更要備學生,有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年級接受能力?學生的反應力如何以及可能出現哪些回答情況,怯場,冷場,回答問題方向偏移應該怎樣及時處理?這些都很考驗一個老師的救場智慧。

同時也說明經驗不足的教師常因對文本不夠熟悉而過多的將注意力放在預先設計的上 課流程上。而因此而忽視對學生和實際課堂的關注,難免顯得過於機械化。解決這問題唯有教師在課前多熟悉教材,以便在課堂上能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對學生的關注以及有效的師生互動上。

想起周主任常常說的一句話:一課一得,得得相連,我想這個對於教師的教是同樣的道理,對於好教師的標準,有人說不一定是那些上出成功的課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級的教師。好教師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課、理解什麼對了或什麼錯了、尋找策略讓下次更好的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其實是很好促進自己去探究去研究問題策略的過程,從而避免在同一個地方跌上兩次。